第3条归为一类,荷兰彼得·海尔的名言,是讲历史是在循环中不断前进的。人类历史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发展中前进的。事物在不断进步,但它从来就不是直线的,所以,前进的运动是循环的,实际上是螺旋状的或盘旋上升的。 作文题6:
看图作文的“图”,主要有图表、画图和漫画三种,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的,主要是漫画。做这道题,具体的操作程序是:读题、析图、立意、拟题、构思、修改、定稿。其关键在于审题,也就是读题和析图。首先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审出夸张变形的部分也就是漫画突出的部分,弄清楚它的本质是要表达什么,才能从中挖掘出主题。这是一道看图兼命题的作文题,题目:“莫让商业掏空文化”。有了题目,就使审题变得容易起来。需要注意的是,看图作文文中一定要有读图的内容,这是它区别于别的命题作文的一个显著标志,对此,写作时千万不敢忽视。 作文题1佳作: 回眸倾台醉
——读龙应台《<红灯记>在台北》有感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高2001级2班 朱芯叶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于2001年02月08日至11日在台北上演,连演4场。百年离殇,泪注台湾。三个80岁的长辈虽身份各异,但看戏时都“平静”得令人觉得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的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从头到尾一言不发。演出结束,掌声响起,很长的掌声,很温暖,很礼貌……”读着龙应台的《<红灯记>在台北》,被台北人看《红灯记》的平静态度所吸引,我也像龙应台一样,“深深察觉到台湾的质变”,不同的是离殇。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经历的离别。灿烂的阳光凝固在褪旧照片上,记忆里清晰的声音如海潮般翻涌着;潦草的笔记氤氲在稿纸上,模糊的面容阴刻在记忆的长河如黑暗里反复的呢喃。 龙应台的文字,让我不禁想起李诗人“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低吟。离约百年之殇,何不让人泪注?何不让人惊叹?何不让人深思?何不让人缅怀?台湾那流浪多年的灵魂,在一次次对家园的追寻与描述中,望着祖国怀抱的心门褪掉了厚重华丽雕梁画栋的装饰,从历史与文化的外衣下露出了原始的本真面目:一根横木,两片柴扉。仅此而已。此处,吾欲言又止:台湾,归家难否? 寂夜无声。公告的宫墙围起了一方幽暗的天空,把一切声响都隔绝在红墙的那一端——台湾。
上书中丞王维有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母亲盼着游子的归来,一切的希望给予了七子,盼的是你,望的是你,念的还是你。何时尔来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为养子,已有期颐。悲叹斯息,低声沉吟:“子规啼夜月,乃望君希归!” 那端红墙传乐:等待——是撩动乡愁与呼唤归来的符号。《除夜长安作》云:新岁明朝是,故乡何路归。相思——天涯旅客千里相思寄寓。 刘方平《春怨》亦言: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声不开门。
音曲一声高过一声,穿过了大气,盖过了云层,不知是后悔还是悲伤的声音,穿过欢喜、热闹的屏障,跃过红墙,传到这一端。此时吾亦有叹:贪玩,与归家否? 我只是屏风边角那只孤独的鹤,在浮世精致的花纹上,一厢情愿地以孤傲的姿态仰起头,却始终走不出画师精湛的笔锋。
台湾那只孤独的鹤,也逃不出笔锋精湛的中国。
孤独,是生命的一种姿态,是处世的一种态度,是观察世界的方式,是灵魂最初与最终的形态。鹤,亦无可奈何——上苍,你所赋予我的位置,让我不得不将真实的我束之高阁。你不
必“一厢情愿地以孤傲的姿态仰起头”,我凝望着鹤不得不叹:正彼年柔情,正此时难忘。此番情景,心绪荡然,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鹤与画师自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左右相辅……何必搞得如此无奈?如此惆怅?如此对视凝望却无言?
画师愈来愈想改变它的位置与姿态,不在屏角,而在屏中,不是孤傲,而是和善。一步一生,一生百步,头上何所有,背后何所见,朝露人生何处灿烂?佛说,一木一浮生,一方一净土。百步的人生,我只期待鹤张开那双舞动的翅膀带着笑飞到屏风中央。
无论是流浪多年的灵魂,或是在红墙的那一端,还是现状孤傲的鹤,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就会像龙应台写的那样——发生“质变。” ……
回眸倾台泪,再见亦是醉。 【点睛之评】
文章气势充沛,底蕴深厚。作者抓住台湾远离故土已久,人民思念故土,现实政治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逐渐改变这一事实,展开联想。涉及到流浪,思乡,孤独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而想象丰富,材料充实。文中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学积累,选取厚重的传统意象来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行文旁征博引,出入古今,诗词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内涵,也加深了思念意蕴。语言流畅,首尾呼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指导教师师 廖开国) 白果落木-----记已过去的时代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高2011级2班 吴优
又到了一年的秋天。 不知此刻,迎合人们心情的诗词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还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断肠人在天涯”,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这些顺着时代的流水顺流至今天的吟唱,不过只像一株立了百年的白果树,只能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它的萌芽,生长,木落。时代,却已在这轮回之间悄然改变。
时间回溯,何人不能承认变迁中所带来的质变?
当《红灯记》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掌声中顺利谢幕时,不得不让人想起仅在几十年前的事。当人们闭口不敢提起“港澳台”的时候,当入团申请书被因有“海外关系”被退下来的时候,又有谁能预想到今天的“三通”和“台湾海峡工程”?当时的人们不敢想,现在的人们想不到。
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入学会被问起家庭成分的时代,说“贫农”的昂首挺胸,说“地主”的低声下气。这也不是那个人手一份“红宝书”的时代,现在嘴里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曾经却是大声朗诵的毛主席语录。
若曾经强硬的政治气氛至今仍是一成不变,那谁能享受今天能在论坛里大放厥词的畅快,谁敢每半年一次地举办动漫展览,谁能有机会在MP3里存进来自世界各地的歌曲? 白果木落,轻轻拂去了过去政治的棱角,爬蔓上了温柔的新芽。 时代变迁,又有何人完全遗忘自己所积淀下的记忆与思念?
也不知老侨胞们在观看《红灯记》的台北场时,想到的是小时军用书包上的那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是移民后被指为“不忠于台的大陆分子”。而在海峡这边的人,诵读过“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聆听过“一跳跳过了海峡”,吟唱过《七子之歌》,高呼过“一定要解放台湾”…
这是时代留下的思念,魂牵梦萦在海峡两岸的人们心中。拿出小学时的日记本,上面擦花、擦破的痕迹下,有着字迹笨拙的汉语拼音或通用拼音;扑上灰的笨重相册里,卡着圆角的老照片,有些黑白的照片用细头的笔着上了颜色;一包从大陆带去的泥土,如今已碎成了细沙,
但有谁舍得把它丢弃呢?
有这种源自记忆本能的思念若不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那谁能目睹六十周年国庆时盛大壮观的阅兵式,谁愿意去吟诵千古流芳的绝世佳句“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谁又能重现享名中外的赤壁之战于银幕之上…
秋风摩挲树叶而过,思念就乘着白果的落幕积淀了一层又一层。 又到了一年的秋天。然而此时能说的,只是“离景似是昨日”。 这一代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宽松的政治气氛之下,滋生着猖獗的乌合之众——怨声连连,数典忘祖。因而太多的人变得冷漠,不愿去踏进有着些许扬尘的故居,不愿听古老的英雄故事,不愿被关在封闭式的学校里。父辈祖辈积累下来的家基,一夜之间就被一张欠条带走。也许是少了父辈祖辈的经验与磨练,那种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排斥便随即产生。没有内乱,没有饥荒,也没有了时代感。
秋风瑟瑟,木叶狂舞。就如同被搅浑浊的记忆,不谙世事,无能辨别是非。这只是一个还未沉静下来的时代。 ……
白果木落,年复一年。然而,时代却在落木的沉积之下悄然变迁着。 【点睛之评】
文章开篇引用大量古诗句,把人们带到浓浓思念的情愫之中,然后由《红灯记》展开联想,把政治氛围的宽松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大背景中思考,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视角宏大而开阔。今昔对比,时代变迁感受强烈。语言精美、情感浓郁,材料比较充实。 (指导教师 廖开国) 作文题2佳作: 与责任同行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2011级2班 张令仪 题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社会,一个由无数的体系构成的大集体,每一个个体处在这样的群体中,他需要承担着多少的责任,集体需要赋予每个人怎样的权利并保证个人能够将责任体现在行动中呢?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利益、集体荣誉,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责任整体,它们的责任都只能被分成许多部分,落到“个人”的肩膀上。只有当众多“个人”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当每个人的责任都能得到实现时,集体的存在与发展才被赋予了意义。 梁启超说过,“凡是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个人与集体也是这样,集体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责任与理想,有了法制,有了奖惩,无不将利益与权利赋予他们。而个人也就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这一份责任。久而久之,这些责任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不用谁去叮嘱和催促,人们也会自觉去做,并形成一种民族文化,传承至今。 责任是一种约束,是一种重负,甚至沉重的压力。承担了责任就意味着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轻言放弃,不能有始无终;承担了责任就意味这着必须承受更多艰难;承担了责任就意味着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与国家、集体息息相关。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身边的忠臣魏征,敢于对太宗直言劝诫,只有他能次次坚持道义,辅佐太宗处理国事,只有他能次次冒犯太宗而最终使太宗信服。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认为失去了一面最好的镜子。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把直言劝诫当作责任,当作臣子对君王,对国家的责任,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根承担了责任,就注定一辈子只能在黑暗的地下艰难地掘进;桥墩承担了责任,就注定一生只能站立在流水之中。因为责任,生命才显出庄严和神圣,才显出崇高和伟大,才显出价值
和意义。人是独立的,而作为人民,肩上的担子不是单一的。纵然各行各业都是各行其是,可我们却是由许多角色构成。面对这些,我们必须学会承担,这是一种使命,一个任务,不能不理不顾,不能沉默,否则就会辜负社会对我们的信任,我、你,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成为牺牲者、受害人。范仲淹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一份责任,使他在受到晏殊责备时,能沉脸抗言道:“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正是肩上的责任,使他时时心系国家;正是肩上的责任,使他面对曲折之路,可以百折不挠。
从古至今,作为君王,有多少人辜负了黎民百姓的信任,有多少人承担起了保卫江山社稷的责任?作为领导,有多少人辜负了上司、员工的信任,有多少人承担起了作为模范的带头责任?作为学生,有多少人辜负了老师家长的殷切希望,又有多少人担起了为自己、为祖国努力奋斗的责任?从我们降生时起,责任就与我们如影随形。而充满斗志、满怀希望的我们,需要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敢于拼搏、敢于吃苦、敢于承担责任的新一代,我们会随时与责任同行。
【点睛之评】
文章紧紧围绕“责任”这一话题, 并引用了梁启超的相关论述作为“题记”,从社会需要承担责任说起,从怎样承担责任方面展开论述,先举唐太宗与魏征的典型事例,接着站在对人民和历史的高度论述必须勇于承担责任,面对现实,结尾一连串的反问十分有力地强化了我们应该随时与责任同行这一中心。文章把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与自己的见解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中,既有形象的比喻,又有语气酣畅、气势充沛的排比。文章整体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而突出,语言流利,气势充沛。 (指导教师 廖开国) 生活的责任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2011级2班 陈吉新 题记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爱。 ——歌德
古希腊有位哲人说,人是背着包袱前行的,包袱里有责任。
无论涉千山万水,游海角天涯;无论处贫贱富贵,经世事浮沉。责任是卸不下的重担,是对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无形要求。
最伟大、高尚的代价是为责任而付出的。在时间无崖的荒野里,有人怀揣着沉淀的意识,化荒芜为新生;有人实践着责任的苦楚,方知尽责的乐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林则徐尽忠社稷安危,民族昌盛的生死之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先忧后乐,改革图强的宗庙之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大夫拾起追求真理的重担,矢志无畏的责任信念。纵观古今,现实的不顺意常让人踌躇不前,甚至左右摇摆。然而我们只能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免去狭隘自私,走进寂寞,长伴责任。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道出了哲学的根本责任。人立于世,第一责任便是孜孜不倦的探求人生意义。有人以出卖智慧、灵魂为砝码攫取更好的优质生活,有人因为拥有财富和青春,便践踏责任,淡化履行对社会的职责。然而,责任不是强加于个人的义务,而是我们该自觉追求的生命境界。如同大多数哲学家,把生命的意义作为责任,一生努力创造,勤奋思索,不倦寻求。为了关注自己所追求的对真理的责任,甚至忽略个人困惑。这一种责任的意义,不在于结果他们创造了多好的生活,而在于他们把社会准则当作了一件事,并敢于担当。苏格拉底拒绝了法庭以抛弃哲学名义的治罪,因为他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本质正是热爱智慧胜过一切,他懂得为智慧负责。司马迁对历史责任,“不虚美,不隐恶”,本着实录精神,还原历史沧桑面容。为此,会有人牺牲生命,永眠黑暗,但敢于以责任为代价,绝不是懦夫,而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