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 下载本文

赵熙龙应台肖复兴冯骥才散文阅读与摹写

李迪明 (中学特级教师)

第一境界:技法通览

一版 主题深味: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还可以指历史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回望历史,我们首先要找到一种历史感。但强调历史感,并不意味着对历史上的各种经验不加区分地全盘承袭,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为历史往往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被歪曲、捏造,所以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当然,这样做难免庸俗化,似乎历史不存在其本来的模样。实际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反思历史时,连同宝贵的“孩子”也一同丢弃,那就算不上一种历史感了,或者说是在失去历史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削弱了自己独立而成熟的思维能力。而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很难挺起脊梁的。

正确的态度是,把历史看作一部前人的精神、经验、智慧和知识的百科全书。对那厚重的历史积淀,前人创造的文明和体现出来的智慧,我们要根据今天的条件和实践的发展来运用和发挥,“以史为鉴”,“读史明智”,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 不断思考、不断汲取力量、不断创新。一般说来,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前进的道路上经常重复着一个真理:许多事情,历史告诉未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后人无尽的怀念,其实都是依据时过境迁的背景,提出自己的愿望,寻求自己的使命,回望历史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握紧未来的“钥匙”。 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方面,2008年和2009年各有6套试卷考到了“回望历史”方面的内容,其中,2008高考以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劵《敦煌》为代表;2009年以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天津卷的《老屋》为代表。在作文方面,应该说2008年浙江卷“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的命题作文,2009年山东卷的“见证”、湖北卷的“站在_______的门口” ,都与“回望历史”的主题有关。 阅读金点子:

近几年我国高考卷出现的现代文阅读题型,大致可以归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审美鉴赏性试题三类。即将出现拓展、延伸性题型,考生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问题,比如让你谈一下对文章的看法,以前是死板的答案,让考生揣摩作者意图,以后更注重考生自我观点的表述。阅读“回望历史”类文章,跟阅读其它现代文一样,必须读懂文章,其中有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关注文中所写历史,深入思考。如2009年江西卷 《木车的激情》,什么是“木车的激情”? 我们只有关注文中所写历史,深入思考,才能明白,“木车的激情”在文中指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二是用当代眼光回望历史,善于综合分析。回望历史,如果没有当代眼光,就可能过于纠缠历史事实,而陷入历史材料中拔不出来;同时,我们从高阅卷中发现,考生之所以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是因为他们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做回望历史类阅读题,应把“当代眼光”和“综合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准确率。如2008年天津卷的《敦煌》,第19题:综观全

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你如果不用当代眼光回望历史,不善于综合分析,就很难得到准确的答案:“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三是既忠实于原文,又适当拓展延伸。2008年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的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这道题看似开放,具有个性化特点,实际上在做题时必须忠实于原文。首先要在文中找到描述阳关古道的内容,然后紧扣“苍凉美”,进行联想和想象,再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才能分条写出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④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之情。“适当拓展延伸”主要是针对即将出现的开放性、个性化题型而言。做这类题,在表述自我观点时,千万不要忘了引用原文。 写作金点子:

1、化大为小,化虚为实。2009山东劵是以“见证”为题写命题作文。见证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见证的内容多为抽象事物,如成长历程、某种情感、事物的发展过程等等,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可见,见证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这种记忆有的已被纷繁的历史湮没,被岁月的风尘掩盖,更多的,是被人们无意中忽略。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它飞天般妙曼的形状和青铜般深沉的重量,让它散发出岁月恒久的光芒。 2、化平庸为惊奇。2008上海卷的作文是: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可以是某一个群体,某一类人;可以是当代人,也可以是历史上的人。应把给“他们”定位,与选材结合起来。如果写历史上的“他们”,考生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善于发现、发掘材料的“价值”,“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化寻常为精巧,化陈旧为新颖,甚至化平庸为惊奇,写出“他们”的共同的遭遇,或者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 3、常怀一颗诗心,写出自己特有的体验。“所谓‘诗’并无深文奥意,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要说出的话都必定是新鲜的”。(朱光潜语)还是让我们看看诗人的个人体验的吧!海子在《历史》一诗中写道:“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那便是岁月。他对历史的理解,富有个性,够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了吧。英国诗人雪莱对历史的理解更是发人深省,他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在他看来, 历史是呈螺旋状重复和再现的,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不仅承载了过去,更启示着未来。我们回望历史,目的是握紧未来的“钥匙”。在回望历史时,常怀一颗诗心,就不愁趣味不高;常怀一颗诗心,就不愁文意不新;常怀一颗诗心,就不愁语不惊人;常怀一颗诗心,就别指望一篇文章句句都是名言,因为这既难做到,也毫无必要。写好一点——一个段落,或一个细节,一个观点,文章就足以出彩! 二版

模拟考场:

在西安慢慢地读懂城墙 赵熙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 ?李白的一首《长相思》,让人回味无穷,思绪绵绵。即使你远在天南海北,即使你从未到过西安这个曾见证过13个王朝兴衰的帝都,只要你是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的“龙的传人”,都会有一种“梦魂不到长安路”、“天长地久魂飞苦”的渴念情怀。 ?那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但积淀于这块故土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风土习俗,仍然醇厚绵长,令人留连而遐思。其实,在西安建都的13个王朝,留给当今世人的最为明显、真实而又最具王权气势的建筑,便是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西安古城墙了。

?西安的古城墙,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凝聚和缩影。

?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周人为图发展,实施东迁。周武王东进伐商时,在距现在西安西南10多公里的沣镐遗址,沿沣水建立了镐城。战国时期,兴于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的秦人,借周人东迁,经10多次迁移都城,逐渐强大并发展到关中大部地区,最后在咸阳建都。后来,秦始皇嬴政以咸阳为中心,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东方帝国”。宏伟的帝都,壮观的阿房宫,是何等气派!然而,秦施暴政,统一之后仅15年,这“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就伴着秦王朝的覆灭而被焚毁于农民起义的烈火风烟中。

?历史总是在错误的沟渠中曲折前行。古长安都城的真正建立是在西汉建立后,由汉高祖刘邦、惠帝、武帝所建的汉长安城,距今西安城西北方向10多公里,周长65里。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有12个城门,可谓“通达九逵”。城中长乐宫、未央宫及城外的建章宫宏大辉煌,开凿的昆明湖、兴建的供皇帝游乐的“上林苑”,使“大汉帝国”的都城壮观瑰丽,举世无双。隋朝重建“大兴城”,唐代又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兴建了宏大的唐“长安城”,至此,奠定了长安古都城的地位。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便是昔日大唐都城长安繁华兴旺、通达广宇的写照。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古长安城,同隋代的大兴城面积相当,周长约36公里,一般墙基厚9~12米,城门处的厚度则达20米。全城110坊,呈棋盘方正形,100多万居民和豪华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使得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大雁塔、曲江池以及供皇帝贵族游乐的上林苑,给这座都城更增添了自然天趣。晨钟暮鼓、朝霞夕晖、灞河柳烟,构成盛唐之瑰丽气象,给无数文人墨客以诗情画意。“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是唐长安城如花似锦、春晖丽日的写照,那“杨花雪落覆白鸥,青鸟飞去衔红巾”,春风骀荡、莺歌燕舞的景象,该是怎样的诱人呢!

?然而,唐明皇后期的“安史之乱”及唐末的黄巢起义,使300多年的唐长安城趋于衰败。公元904年叛将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命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把长安的宫殿、街房、楼亭等全部拆毁,这座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城”,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明朝初年,都督濮英在唐末佑国节度使韩建缩建的“新城”的基础上,增修“长安城”,周长20公里,高30米,设东、南、西、北4门,依次为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城墙顶宽12~14米,底厚15~18米。歇山式城楼巍峨壮观,4座角楼峻奇雄伟。后来的巡抚张祉,为城墙砌了一层青砖,使明代的长安城更增加了雄伟的帝都气概。今日之西安城墙,便是历经千年风雨的明城墙的真实遗迹,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保留完好的古都城堡。 ?我曾无数次或陪友人或独自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漫步城头,俯瞰古城内外,遥望巍巍雁塔,聆听钟楼钟声,抚摸城墙垛口留下的炮眼枪痕——这古城墙灰色的躯体,其实仍然富有鲜活的血肉和生命。躺在萌生了鲜绿小草且残留着战壕的城头,迎着微风的轻拂,聆听城楼风铃的絮语,感觉这古老的城墙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安详地叙说着从古到今的历史。傍晚的夕晖,像一片染血的霞光,把这座古城墙的楼阁、城垛衬托成褚红色,使这些青砖厚土如同浸染了先贤们的殷殷鲜血,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苦难、奋争和走向进步文明的呐喊。

⑴且不说这座古都千余年的兴衰荣辱和帝王将相、权贵相争所演绎的一幕幕血火相残、悲欢壮烈的故事,单就近百年在古都发生的震撼世人的革命事件而言,便是一部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读不尽的血火史书。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进入西安,残破的西安城墙头终于飘扬起五星红旗,历史揭开了新时代辉煌的一页。 ⑵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的城墙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政府拨款一次次地修复和保护这座明代“长安城墙”的原貌,并疏浚了护城河,开发了曲江池,开放了护城公园,修建了气势恢宏的大南门绿色广场和大雁塔北广场。每当有宾客从远方来,大南门便举行大型的迎

宾仪式,城头红旗飘飘,鼓乐声声,灯笼明灿,30里长的西安城墙,霓虹灯勾出城垛的连绵轮廓,与星月相辉映,如金龙狂舞,真似“盛唐”举行朝中大典。

⑶初春的日子,当我陪故友重登古城墙时,腊梅花已在城下绽放得一片灿黄——“战地黄花分外香,古都似春蒸蒸上”。放眼四野,心旷神怡;漫步城头,融融春光。一个披着时代盛装的新西安,正在向我们走来。

1、 文章开头引用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诗句,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段“西安的古城墙,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凝聚和缩影”在文中有何作用? 3、在“历史总是在错误的沟渠中曲折前行”一句中,“错误的沟渠”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文章第?段,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大唐都城长安的“繁华兴旺”?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不要超过55字。

5、文章结尾,写古城墙下初春的腊梅花,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长相思》是李白离开长安后难舍宫阙之作,抒发了诗人的思君之苦。本文作者在文章开

头用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诗句,由人们对西安的“渴念”情怀,引出本文话题:最 具王权气势的建筑——西安古城墙。自然贴切,富有文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渲染作了铺垫。

2、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承上,从总说保存完好的西安古城墙是建都的十三个王朝“最为明显、真实而又最具王权气势的建筑”,过渡到对历史的回顾。重在启下,“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凝聚和缩影”领起下文,是下文的高度概括。 3、“这座古都千余年的兴衰荣辱和帝王将相、权贵相争所演绎的一幕幕血火相残、悲欢壮烈的故事”。 4、(1)古长安城规模宏大、豪华壮丽;(2)人口众多,宫殿豪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3)景观瑰丽,富有诗情画意;(4)美女如云,景象诱人。

5、用比兴手法写“绽放得一片灿黄”的腊梅花,为的是用这“分外香”的战地黄花,衬托出“古都似春蒸蒸上”。同时,历史与眼前美景交织,为拟人结句“一个披着时代盛装的新西安,正在向我们走来”蓄足了气势。 【答题误区解码】

1、解答引用诗句开头的好处(或作用)这一类题,考生最常见的错误是:只答了诸如“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提示下文(引出下文),奠定基调,堆积起恢弘气势,给文字以灵动,给情感以细腻,给思想以深刻,给文章以魅力”等套话。纠正这一错误的最好办法是,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去思考,以增强针对性。

2、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要答好该题,必须先找准“西安的古城墙,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凝聚和缩影”这句话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再瞻前顾后,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看它是重在承上,还是重在启下,然后作答。

3、该题要求用原句作答,难度不是太大。对“历史总是在错误的沟渠中曲折前行”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考生可能知道培根说过类似的话:“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但对“错误的沟渠”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不少考生不会统观全文,只在第?段中去找;其实,这句话在第⑴段开头。

4、这道题难在“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而且限定了字数。答题时,需要转换说法,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