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禅宗 下载本文

扫荡的境界。扫荡妄念,显现一条力线命根达顶,所以叫抽笋,方向是从下往上。既然是从下往上出现的根身就是非常稳定的,从上往 下是诸佛加持力所得的,不太稳定。从下往上是自力,自性法流所见根身很稳定。所以抽笋就表示他已破想蕴,在妄心妄境均已泯灭境界当中见到了真实力线了。

下边还有一段话可以佐证,师乾留住洞山。一天洞山在山上栽松,有陈翁老居士来求偈,他当时便说“长长三尺余,郁郁复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刘翁 得偈,呈给洞山,洞山说“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看到偈子后,洞山更下了断语,洞山的第三代就是他了。已经从偈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明心见性,教化天下众生 的。

绝对不是在说松树本身,肯定是在说禅,实际上我认为还是在说他的内证,“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实际上就是冯 大阿阇黎所说的“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它是永恒不变的一个东西,真骨金刚表明他不坏,长长三尺余在描述根身长度。有此证量说明他已踏入一乘 门了,以后肯定可以作善知识,就许他“踏杀天下人,做第三代洞山主人。”

这是初关的一些境界,属于初见根身境界,还是过程当中的事情。根身证到以后就要发展,要把它往苍天地底发展,所覆范围越来越大。下面一些境界就是在说渐渐 接近出处的根身境界。经常有禅师提到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李傲参药山时,药山就这样回答,这是药山禅师经常说的话,他在回答别人时也说过同样的 话。这就是根身发展到顶天立地时的境界。这显然不是指肉身,肉身在山顶上就到不了海底,肉身怎能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呢?不可能同时在山

顶和海底,显然 是指根身,而不是五尺肉身。根身已发展到上达天顶下彻海底。冯大阿阇黎的转身也是描述同样境界,转身提出处诗云:“撑天拄地起潜龙,物物头头绕万重,问我 生平亲切句,象王行处绝狐踪。”“撑天拄地起潜龙”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境界,冯大阿阇黎在另外一处提到一位蒋山泉禅师,蒋禅师答一僧问西来意 蒋说“撑天拄地”。还有两首禅诗也是在描述此境界,很有意思:“百尺竿头罢问津,孤峰顶上养闲身,虽然破屋无遮盖,难把家私说向人。”唐藏王禅师所学,百 尺竿头也在描述撑天拄地的境界,他说我到了这一步先歇一下,我不问津了,不再努力了,休息一下。孤峰绝顶养闲身,他想休息,我这个屋蓬很破,里边什么也没 有,但我家里的宝贝很难指点给别人,显然不是指他真有什么宝贝,指的身里边的宝贝,就是百尺竿这个东西。

另外一个禅师叫长沙景岑,写了一首诗,好像在批评他,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针对他这首诗,反正说了同样一件事,但观点不同。“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 身。”唐藏王就是安住在入处的定境中了,所以它罢问津、养闲身。但长沙景岑的见地不同,说“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你虽然得了个入处,但还不 是最后的真实,百尺竿头须进步,要从这里边出去,要像六祖那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要把这个境界打破,打至根身泯掉,要起作用,要把俱生我执破掉, 不再执著在根身月轮上了,隐隐似有一物在,这是俱生我执的大本,根身上有俱生我执,不把它泯掉,大我就泯不掉,所以说要达到六祖那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这里边也是十方世界现全身,要从根身进入到法身,这就是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是要

打破根身,打破菩提身和明镜台,达到本来无一物, 十方世界是全身,泯掉根身,证到法身,所以安住在入处的人就是定境,不呼不吸你不能光一门深入,不能出来不行,转身就是要从根身转到法身,证到法身,法身 就是这条力线已泯,整个的心体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灵明,无处不了知的这么一个境界。附带讲一点孟子的浩然之气,我认为也是撑天拄地的境界。孟子说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至大至刚”,冯大阿阇黎说:“孟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正合一乘雄 猛气概。”就是已经实证到撑天拄地的境界。所以说孔孟都是破了禅宗三关,彻底明心见性的人,从这些境界上可以看出来。

14.1.4月轮观

下面讲月轮的路线,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下,月轮实际上是有三个层次的,包括证了初关和重关的月轮,牢关的月轮,都是一个月轮或者叫做圆明,是有层次的。 如果他要是仅仅说一个圆明,也没有层次,也没有上下文,也没有另外的标志,你就很难分清楚它是哪一个层次的。如果有上下文,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我就可以 知道他是哪个层次的。我们先把我收集到的写月轮的分不清层次的诗给大家念一下,就证明这确实是禅宗的一条路线,但是现在还分不清这些人证到的是什么样的层 次,这仅仅笼统地说到了月轮。《木食草衣心似月》龙牙虚道,是龙牙山的虚道禅师。“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他说自己心似月,说明内证到的是一个月轮的境界。

寒山子说“我心如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也是用月来比喻自己的心。龙牙虚道禅师还 说“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有时候用月,有时候是珠,反正它就是一个圆光珠,即你想的那个月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平 面的月,它是一个圆球,是一个圆形的月。拾德“无去无来本湛然,不据内外及中间。一颗水晶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这里用一颗水晶珠来比喻。正僧戒修 《抱荣》,“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他明确地说“明月为心又是身,”可见以月为心身,自证分当中是分不出身 心来的,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是能所合一的,所以说“明月为心又是身”。“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你的月中怎么没有我和法呢?没有这种对待 呢?没有我也没有人叫我问谁呢?这里边只有一颗月亮,没有人也没有法,不知道问谁。云盖智本《月明非为夜行人》,“一年春际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 福音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他说“天晓福音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实际上就是禅宗有个公案叫“天晓不露,夜半正明”的另外一个说法。“月明非为夜 行人”显然是说此月非指天上之月,所以它也不能够为夜行人照明,属于自业内所证的境界。

下面我讲能分清楚层次的,冯大阿阇黎有一首破初关的诗,有一首诗这样写的“尘消胸内感灵明,逐步研磨泯俗情,六识不行心转耀,一轮明月衬天清。”衬天清的 明月显然指的就是初关的境界,因为冯师题的就是破初关,“六识不行心转耀,一轮明月衬天清”,六识不行心转耀就是心光乍明的境界,心光乍明以后在定境当中 显出一个明月衬天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