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禅宗 下载本文

词不同而看不到它们实际上 是一样的。

第四个文献是黄檗的《传心法要》。《传心法要》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就是“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即心是佛”指的是本源清静心,即真心,自性心; “无心是道”的心指妄心。他也是从真妄两面立论,从去妄显真、真显妄自无两面谈修行。《传心法要》说了很多,但大多都不离此宗旨,比如:

“此本源 清静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缚。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顾学道人迷自 本心,不认韦陀,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寻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助,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 证菩提。即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只得本珠,不是向外求觅。”

这里论述真心为妄心所缚之原理后,接着便说要无妄心。把妄心去掉,真心自显。这样就不须功用,就证到了本心佛,所谓历劫功用只是虚修,不需要修有为的功 用,一悟即至佛地。[4]

再念一段:

“离一切 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这当然说的是去妄了,心境就是妄心妄境。忘心,忘境,全部忘掉,就显出真性了。“忘境犹易,忘心是 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为一真法界尔,此灵觉性,无始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动,未曾静,未曾捐, 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象,无色像,无音

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悟会,不可以功用到,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磐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学道人直下无心,莫泯心即差,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

这段先说心境要双忘,后为怎样显真心,全在描述真心,自性的一真法界、灵觉性。此去妄显真的路子。下一段:“‘若无心行此道得否?'师云:’无心便是行此 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心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无,无复可追 寻。’”极端强调忘心的重要性。他说忘心就是道,不需要再求个什么东西了。

第五个文献是一位名知内的元朝禅宗大师所写的《真心直说》。书里很好的概括了前人的成果,把忘心忘境细分为十种功夫。这些功夫元音老人在《论明心见性》中 提到了,摘要如下:

“或曰真 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他这十重功夫总的题目叫“真心息妄”,就是从去妄这个角度来做功夫,以便显真。“曰古人云:妄心无处即是菩提,生死涅磐本来平等。”所以妄心无处就是菩提了。“经云:已知众生幻身幻灭,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 灭灭故,非幻不灭。”息 妄

的功夫,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乃除妄而成真也。或曰圣云“今者其热交

火,其寒凝冰,其机俯仰世间,盖覆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净,其 动也旋而偏者,其为人心乎?是庄先生说凡夫心不制伏也如此。”凡夫心就跟孙悟空一样,上天入地,连玉皇大帝也没法,不好降伏。“未审宗门以何法制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就是用无心来

制妄心,须菩提不是也问佛“善男子 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吗?”这里禅宗的回答就是以无心来制妄心。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

木,无心之说,语失方便。”他对无心就误解了,以为无心把真心也无掉了,当 然就跟草木一样了,然而无心只是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 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无心”,即心的体——真心是无不掉的。无心的心掉的是妄心,把妄心空掉。“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故祖师云,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 灵,寂而寂,此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佛说作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名十种。

一曰觉 察,谓做功夫时,平常觉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知亦不需用,妄觉俱忘,明月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 迟,”又偈云:不用求真,惟需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

这是第一种觉察。这句话,“不怕念起,只恐觉迟,”我在读高中时从《气功与科学》上看到过,这是一句很常见的话,很近常的功夫。由此不难发现,气功受禅宗 影响很大。

二曰休 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善恶,心起便休,欲言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啾啾得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 歇忘心功夫也。”

跟前边觉察大体相似,但稍微有所不同,这种功夫我也没做过,有心者不妨好好下去仔细体会。

三泯心存 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 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下面一段就是泯心有境,泯境存心,心境俱不泯四种,这是第一种泯心存境。存着外境。下面一个是泯境存心,

四泯境存 心,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圣,

不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著境,心即是妄,心即无境,何妄之有,乃 真心独道,不碍于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 前一个是舍能留所,这个是舍所留能。

五泯心泯 境。即心境双泯,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即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冠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此祖师人境两 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是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这是一种境界,心境双泯就把本体显现了,本体与识大合和就显现为月轮。这第五种心境双泯就是显体,体已经显出来了,唯显体的境界。

六存境存 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住,境住境住,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起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无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 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曰:“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这里边的工夫列了十种,实际上有些是重合的,这种实际上是在第五种心境双泯的境界上,又把心境在体上显出来,即从体起用。第七种就换词了,第七种以后,全 是从体用上说。

七内外全 体。谓做功夫时,于小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迹一切诸法,从身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 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所以这个内外全体,跟第五种泯心泯境是一样的,只不过泯心泯境是去妄相,内外一体是显真体,所以说古人逻辑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