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紧张、环境相对恶化的国情,国家确定了科学发展的观念,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给内河运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新的社会责任。
1.2 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发展概况
在中国内河运输业中,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占有绝大部分比重,本节介绍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内河运输主要情况。
1.2.1 长江内河运输经济地理和发展概况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由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十省市、区,于上海市郊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源头称沱沱河,自青海省当曲河口至玉树巴塘河口称通天河,玉树至四川宜宾称金沙江,宜宾以下称长江。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近18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9%。流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藏有铜、铅、锌、钨、锑、钴、锡、钛、磷等,其储量均占全国比重较大,其中钨、锑局世界首位,铁、锰的储量也很多,还有石棉、石灰石、井盐等。木材储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水利资源约占全国40%以上,煤炭、石油及天然气也有相当的储量和出产。长江流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盛产粮棉及油料、蚕丝、麻类、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沿江有我国大工业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以及马鞍山、芜湖、九江、黄石、鄂城、荆州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有钢铁、机械、化肥、水泥、化工、纺织等各种工业。长江源远流长,江宽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水运条件优越,是我国内河运输大动脉。干河与23个湖泊相连,干支通航河流3600多条,通航里程7万多公里,其中3万多公里可通机动船。与许多铁路、公路干线、海运及输油管道相衔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都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长江流域横贯中国大陆,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是中国自然资源富饶的地区,长江经济带(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六省二
4
市)汇集了全国近40%的人口、18%的国土面积、近40%的国内生产总值、约35%的外贸进出口份额。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和长江三峡工程两个跨世纪项目的实施,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4大城市为中心而崛起的7个经济圈。加上我国加入WTO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长江流域经济成为中国对外开发新热点和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地区。
1.2.2 珠江内河运输经济地理和发展概况
珠江水系是指汇流于珠江三角洲的各条河流。它包括西江、北江、东江三大主流和珠江三角洲河网及珠江正干。珠江流域地处华南亚热带,雨水充沛,物产丰富,河道密布,是我国河运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江是珠江水系主流。源出云南沾溢马雄山。主流南盘江沿滇、黔、桂边界东流至黔桂边界的两江口会北盘江,长917公里,北源北盘江至滇黔边界的岔河入贵州省境,又东南至两江口会南盘江,长466公里。两江汇合后称红水河,东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经天峨、来宾,至石龙三江口会柳江后出称黔江,东南至桂平会郁江后称浔江。又东至梧州会桂江后始称西江。又东流入广东境内,经肇庆,至三水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主流从磨刀门入南海,全长2167公里。北江的东源浈水,源于江西信丰县,西源武水源于湖南省临武县,汇于广东韶关市后称北江。南经曲江、英德、清远,于三水河口汇入珠江三角洲河网。以浈水为主源,北江全长460公里。浈水、武水下游只能通航小船,北江干流258公里可通20-80吨机动船。其它通航支流有连江、绥江等约20条,通航里程595公里。北江流域地处粤北山区,矿产丰富,主要有铅、锌、煤、硫、铁等,工业集中于韶关和英德,有钢铁、电力、冶炼、水泥、纺织等。京广铁路沿北江通过,航运价值下降。东江源于江西省安远县,西南经广东龙川、河源、惠州、博罗,至石龙镇分成两支,南支东莞水道于泥尾入狮子洋,北支为东江干流,于东江口入狮子洋,全长517公里。通航河段在石龙以上387公里,只能通航30-50吨的船舶。通航支流有西枝江等12条,通航里程近500公里,只能通航小型船舶。东江流域大部分属山区,盛产竹木山货,下游平原地区为产粮和经济作物区。珠江三角洲是中国较大的河口三角洲。西北起自三水,东至东莞石龙以下,汇集西江、北江、东江三大主流的下游河道和珠江正干及潭江等。各河在此地区支派繁复,交织成网,分别由虎门、蕉门、横门、
5
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洪奇沥八个口门流入南海。三角洲总面积36700平方公里。现有通航河流823条,通航里程5347公里,水运十分发达。河网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广东省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轻重工业有一定基础,广州市又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电子、仪表、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也发展很快,黄埔港和广州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外贸港口,直接对港澳运输的港口还有江门、容奇、太平、石湾等,三角洲河网区承担了大量的城乡物资交流、港口集疏运输任务,每年的内河货运量占全省的大部分。
珠三角处于我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天然的理想的物流中心选址。既有把握中国市场,有着广阔的内陆腹地优势,又能通过香港、澳门连接世界,服务世界。这个物流中心有利的区位优势,将可成为服务整个亚洲的物流中心,形成粤、港、澳一体化的全面提高中国整体竞争优势的经济圈。“十五”期珠江水运快速发展,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集装箱运量平均增长分别为4.9%、13.2%、15.8%,内河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13.4%。2006年,整个珠江水系运量达到2.79亿吨,同比增长12.2%,货物周转量656761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0.9%,集装箱运量达660万TEU,占全国内河集装箱运量的50%以上。珠江水系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284万吨、同比增长14.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135万吨,同比增长10.5%,外贸集装箱吞吐量391.6万TEU,同比增长21.9%。
1.2.3 内河运输带动了沿江地区经济发展
长三角和珠三角内河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沿江城镇化建设、沿江产业带的形成和腹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石化、电力、建材、制糖、轻纺、食品饮料等高耗能、大运量的工矿企业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企业,进而形成沿江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区。
但同时,内河运输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和价值还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土地价值、环境价值较低,大部分地区仍以发展公路、铁路为重点,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投入太少。内河高等级航道偏少,市场管理不规范,科技含量高、专业化、大型化、标准化的船舶太少,内河港口布局河功能不够合理等。内河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尚不协调,内河运输物流发展水
6
平较低,内河运输仍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要求尚有很大距离。为弥补我国内河运输的发展的不足,抓住新时期内河运输的发展机遇,我国内河运输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1.3 莱茵河内河运输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以河流相互交通的水网体系作为联系纽带,以河流系统功能的整体开发作为动力机制,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内河运输发展的方向,莱茵河沿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例证。
1.3.1莱茵河沿岸物流网络建设
莱茵河发源于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全长约1400公里,流经瑞士、法国、德国、荷兰等国,通航里程达千余公里,航运总吨位超过1500万吨,年货运量3亿吨以上,是目前世界上航运量最大、航运业务最为繁忙的内陆河流。整个莱茵河区域经济的崛起与其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最初水域通道的开发到现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物流网络的建设一直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从18世纪以来,莱茵河两岸各国城市通过不断修筑堤坝、整治岸线、疏浚河道、开挖运河,对河水资源进行了系统整治和综合开发,使莱茵河的航运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成为德国的运输网骨干和瑞士、法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外出通道,并与下游的若干运河连接,形成了干支通达、河海港口相连、运输网纵横交错的航道网。莱茵河沿岸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铁路网络建设,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远程输油管道、输气管道的建设,形成了围绕莱茵河沿岸的立体交通网络。内河航运、铁路、公路一起构成莱茵河经济区域的复合型发展轴,把北部荷兰境内河口密集产业区、作为“德国与欧洲心脏”鲁尔工业区、中部的“莱茵-美茵工业区”和南部的“路德维希-曼海姆-海德堡”工业区联系起来。由此,形成公、铁、水、管道整体衔接和贯通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
1.3.2 莱茵河沿岸现代物流中心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