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运输介绍(初稿) - 图文 下载本文

1)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生产贸易国际化、自由化的迅速发展,有赖于人员、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流动与供给。在产、运、销的链条上,运输生产既包括加工、包装、仓储、装卸、运输,又涉及管理、经营与服务,并且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把诸多的运输环节经济合理地组合起来,寻求一种节约资源、高效运行的运输服务,成为德国货运中心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德国政府完善综合物流体系的政策推动便成为货运中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了缓解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给城市的交通与环境的压力,特别是控制载重汽车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德国政府提出“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为主,两头的衔接与集疏以公路为主”的物流发展战略,因而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成为战略中心,其中相当部分都位于拥有发达综合交通网络的莱茵河沿岸。货运中心的兴建,对于莱茵河沿岸的传统产业如煤炭业、钢铁业等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机械、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等新兴工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货运中心的兴建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货运、仓储、集疏运等的发展,促进了金融、通信、保险、维修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2)兴建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带动港口经济的发展。荷兰鹿特丹地处莱茵河的出海口,在莱茵河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水运大动脉后,其港口优势才得到充分显示。鹿特丹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运输条件非常便利。凭借莱茵河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港口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成为鹿特丹保持其在欧洲的主要港口地位、扩展城市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针之一。

鹿特丹港依托莱茵河沿岸完善的多式联运系统,兴建港口物流园区,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鹿特丹是西欧最大的石油中转港和储存港,欧洲大宗物资储存和分配的中心,欧洲和亚、非、北美间过境运输的枢纽。以物流转运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确立是鹿特丹港长期居于世界航运业前列的重要因素。

鹿特丹港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兴建,还促进了与港口经济有关的产业发展。如码头建设、装卸、仓储、港口机械制造、船舶修造、航道建设与维护等产业以及为这些产业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由于航运业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优势,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周边地区往往是大型加工业的基地,发电、钢铁、造纸等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也往往选址于国际航运中心或其周边地区,航

8

运业的繁荣还促进了机床、电器、控制等制造业、加工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的兴起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3.3 莱茵河沿岸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的启示

莱茵河沿岸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于充分利用海河资源、港口资源以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优势有诸多的启示。

1)以发展物流为切入点,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莱茵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本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以莱茵河为依托,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河流的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建立了完善的内河、公路、铁路、航海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系统,从而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以现代物流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依托河流和港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并形成清晰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是莱茵河沿岸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依托莱茵河大力发展货运中心、荷兰鹿特丹港依托港口兴建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等都是成功案例。物流发展的需求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如货运、仓储、集疏运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金融、通信、保险、维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重心转移,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由于现代物流极强的产业联动效应,使得传统工业也焕发出蓬勃生机,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3)以物流整合提升区域和城市地位。物流整合不仅能实现合理分工,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保持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从而改善整个地区和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和城市的地位。如鹿特丹综合物流园区的兴建,使得整个城市的物流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并且减少了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鹿特丹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其成为闻名世界的环保港城。

珠三角有丰富的内河运输资源和香港、深圳远洋干线枢纽港,与莱茵河有相似的地方,借鉴莱茵河成功发展经验有积极的意义。

珠三角目前处于后工业化发展时期,随着环境资源价值、土地资源价值和劳动力资源价值重要性的不断提升,面临向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产业升级,以及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和压力。内地因为珠三角的产

9

业转移带来新的经济发展的机遇。\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为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内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发展泛珠三角内河运输,将成为泛珠区域互动、互补、双赢合作的基础条件。以河流相互交通的水网体系作为联系泛珠各区域的纽带,大力发展泛珠三角内河运输物流,缩短泛珠地区的物流链条和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围绕泛珠水系的产业经济带和物流中心,减少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物流成本。同时通过泛珠水系和香港、深圳枢纽港的沟通,紧密将泛珠地区和世界各国生产和贸易紧密联系起来。香港和深圳等纽港等,也因为泛珠地区的产业的升级和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物流量的发展,港口经济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发展。因此以泛珠河流系统功能的整体开发作为泛珠三角合作的动力机制,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保持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4 中国外运广东有限公司内河运输业务发展

中国外运广东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口岸最大的专业支线服务供应商之一,旗下有广运船务有限公司和粤海运输有限公司、万顺船务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驳船运输。拥有船舶三十多艘,年运输量接近50万TEU,拥有以香港、深圳为母港,以本公司自有码头为骨干的支线船运输网络。已开通香港和深圳至中山、江门、佛山、顺德、广州、黄埔等珠三角西部主要港口的定期班轮,提供专业快捷的驳船运输服务。同时,中国外运广东有限公司在香港红磡拥有粤运仓码有限公司,可直接控制驳船靠泊码头时间及操作情况。

1.4.1 内河运输在广东外运的业务定位

曾德总经理在广东外运2007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内河运输在广东外运业务体系中的定位:“作为外运,我们业务的核心是货运的组织,虽然我们有许多业务板块,涉及各个主要的货运环节,但我们外运在市场的总体形象和身份是货运的组织者,这既是市场给我们的定位,也是我们自身认可的发展方向”;“按照这种定位,我们内外部的分工也就明确了,货代、物流企业就是运输组织者,码头、仓储、驳船、报关、拖车等业务在其中起到支持作用,据此形成综合服务能力,

10

通过广东公司的整个业务体系进行货源组织,实现对货源的有效控制”。

内河运输作为支持性业务,在形成广东外运综合服务能力的作用体现在:珠三角水路物流网络的纽带作用,和水路物流产品的形成和组织作用。

1)珠三角水路物流网络的纽带作用。通过内河运输业务,将广东外运珠三角内河码头群联系起来,把码头群的逻辑网络变成实质性的物理网络,将水路物流服务从固定点延伸至大区域,形成固点、流网结合的水路物流网络。仓码和驳运业务流程结合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了仓码-驳运基础操作平台,以此为平台,通过延伸服务链,形成具有广东公司特色和市场差异性的服务产品,使客户无论从何处介入均能获得广东公司的整体网络式服务;同时支持内部客户的发展,提高广东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2)水路物流产品的形成和组织作用。通过水路的流网和码头固定的结合,形成丰富的水路物流产品。如与有关码头、驳船公司共同发起建立“华南公共驳船快线”网络,通过提供新的封关直达的驳船服务,让货物在珠江三角洲内河港口封关装船,直接运到深圳西部港口,降低费用并缩短运输的时间,有利于货主及时交货。广东外运率先开通的“定时间、定航线、定港口”的“三定”航班,有效降低客户的运营成本。依托广东中外运优势联合推出的一种新型集装箱水路运输模式“水路通”(WGO)服务。通过改变传统的操作模式和工艺流程来降低客户运输成本,集现代物流、商流、信息流和工程技术优势于一体,使客户以更节省的成本享受更安全、更方便、更环保、更节省,该模式在中山江门运作成熟并推广到其他地区。通过内贸支线运作,完善了珠三角终端配送网络,增强了在内贸货运市场上的揽货能力和操作能力。广东货代公司借助驳运事业部为船公司(HUB-LINE)提供服务的机会,与该船公司加深合作,完善服务产品,为货主提供更为稳定的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水路物流产品,有效提高了外运货代、物流运作组织为客户提供高水平、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广东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1.4.1 广东外运内河运输发展情况

1999年9月曾德总经理领导的新班子上任以来,广东外运根据(集团)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总体战略安排,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和网络布局,并提出了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