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山香教育学试题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选

1.由于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 )的有效进行。 A.社会活动 B.教育活动 C.生产活动 D.集体活动 2.在教育整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A.生产活动 B.精神活动 C.社会活动 D.精神运动 4.教育从本质上是( )活动。

A.认识 B.实践 C.交往 D.学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学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6.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 )

A.目的 B.内容 C.方法 D.功能 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8.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9.历史上著名的“文翁兴学”,所兴之学属于( )

1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10.雅典人提出“和谐发展的人”,主要是指下列哪些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 A.德、智、体、美 B.体、智、德、美 C.智、德、体、美 D.体、德、智、美 11.教育与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 ) 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3.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体现了( ) A.教育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B.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C.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D.教育公平

14.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16.在放学的路上,一名在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被几名同龄学生殴打了,学校调查了此事之后发现这几名学生是某班上的“差生”,问起动机,“差生”们说他们经常被老师拿来跟这个优秀的学生进行对比,“你们看看××,同是一个班的,同是一个老师教的,你们为什么就不如他呢”引起了差生的嫉妒,这名教师的做法( )

A.教师不应该批评成绩差的学生 B.教师应该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C.教师应该不管不问 D.教师应该放弃这些差生

17.“长善救失”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消失,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不变性 B.发展性 C.保守性 D.历史继承性

18.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2

A.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B.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C.主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D.主体性、示范性和主动性

19.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A.生物性和社会性B.生物性和阶级性 C.历史性和阶级性D.受教性和可教性 20.“教育能够干什么”是指()

A.教育属性B.教育目的C.教育功能D.教育效应

21.“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22.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的观念的是()

A.柏拉图B.凯兴斯泰纳 C.卢梭D.亚里士多德

23.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的提出是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 D.信息革命以后 2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出是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B.第二次共工业革命以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 D.信息革命以后 25.“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26.“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27.“启发”一词最早出自于( )

A.《四书》 B.《五经》 C.《论语》 D.《学记》

28.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的学者是( )

3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维多利诺

29.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对教学很有研究,他的教育理论在( )一书中进行了大量论述。

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人的教育》 D.《教育论》

30.“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 )的言论。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31.儿童犹如一块白板,他们长大成人后怎样主要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这是( )的观点。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2.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斯宾塞的《教育论》

33.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变成科学,应该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亚里士多德 D.杜威

3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教育重视( ),其代言人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杜威 B.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凯洛夫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凯洛夫 D.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杜威

35.(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卢梭

36.“以最大可能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 A.杜威 B.赞科夫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7.“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 )说的。 A.陈鹤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陶行知 3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

4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学记》 39.我国的平民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B.蔡元培 C.陈鹤琴 D.杨贤江 40.学校产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校舍、教师、学生B.设施、师资、教材

C.教师、学生、教材D.剩余劳动、社会需要、文字 41.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42.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B.梁漱溟C.黄炎培D.陶行知

4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44.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45.在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被称为( )

A、智者派 B、历史学家 C、大儒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46.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哪一年( ) A、1901年 B、1904年 C、1905年 D、1911年

47.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伊拉斯谟

48.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在进行绅士教育过程中,应把什么放在首位( ) A、智慧 B、礼仪 C、学问 D、德行

49.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50.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5

二、多选

1.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的本质区别是( )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2.在教育领域,属于教育中介系统的因素有(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活动方式 E.教育实践活动

3.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

B.房东岳翻译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C.《学记》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 D.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 4.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生性和未来性

5.下列关于终身教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贯穿人一生的教育

B.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C.强调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 D.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E.法国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6.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E.教师素质现代化

7.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6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 A.传统教育重视教学评价,现代教育忽视教学评价

B.传统教育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现代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C.传统教育的教学评价是衡量学生,现代教育的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师

D.传统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9.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 ) A、庠 B、序 C、学 D、校 E、馆 10.古代担任教师的有( )

A、僧 B、吏 C、农 D、巫 E、商 11.教育学在最初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斯宾塞的《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论》 D、卢梭的《爱弥儿》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2.以下各项中属于《学记》里的内容的有( ) A、“君子之教,喻也” B、“学不躐等” C、“不陵节而施” D、“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E、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13.下列不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 )

A、功利性 B、刻板性 C、阶级性 D、世俗性 E、道德性 14.下列教育家中,提倡“教育遵循自然”主张的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康德 E、裴斯泰洛奇

1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图》中。在这本书里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

A、武士 B、哲学家 C、教师 D、军人 E、劳动者 三、判断

1.中国古代对教育的字义偏重于教育方法,而西方则偏重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人文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 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

3.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知识就是道德”。( )

7

4.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被人们称赞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 5.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首先是在英国得到建构的。( ) 6.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僧侣祭司处于最高级。( ) 7.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末期。( ) 8.“杀婴制”属于古代斯巴达的制度。( )

9.在西方,《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现代教育学著作( )

10.德国梅伊曼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

11.洛克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很重视国民教育。 ( ) 12.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和封建世俗专权紧密相连的时期,骑士教育受到重视并且有着专门的教育机构。( )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选

1.一定社会条件下,教育的性质总是为一定的( )所决定。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 )实现的。 A.培养人才 B.传播思想 C.丰富知识 D.发展科技 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4.学生文化的成因不包括( )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5.以下属于精神文化的是( )

A.校园文化 B.课桌文化 C.饮食文化 D.旅游文化

8

6.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9.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0.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这一观点深刻说明了( ) A.教育的经济功能 B.教育的文化功能 C.教育的自然功能 D.教育的道德功能

11.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在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 ) A.发展 B.成熟 C.社会化 D.个性化 12.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

A.顺序性与可逆性 B.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实践性 C.连续性与阶段性 D.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13.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独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儿童中心论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14.“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 )提出的环境决定论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

15.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看到了儿童的巨大潜力 B.夸大了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C.否定了遗传对人的影响 D.肯定了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16.“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本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而不在于外部材料的呈现和应用??”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儿童的学习基础 B.学习资源和材料 C.儿童的能动活动 D.学习的方法技巧

17.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18.在以下表述中,能够体现依据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是( ) A.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是学生感到压抑 B.教师要到学生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启发他 C.只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D.老师不传授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

19.“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0.王羲之家族中的许多人善于绘画,并出过多位画家。这里对发展起重大影响的因素是()

A.教育B.环境C.遗传D.内部因素

21.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会的影响

22.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促进社会民主 C、培养需要的人才 D、是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

10

2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24.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人口环境 B、社会生产 C、政治制度 D、自然环境 2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和行为方式 A、精神面貌 B、思想观念 C、抽象思维 D、理想思考 26.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 )上 A、所使用的教材和传递的教学内容 B、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C、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

D、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 27.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互补性、( ) A、理想性 B、多样性 C、瞬时性 D、外显性 28.下列非正式性或非组织性更明显的一种文化是( ) A、学校文化 B、校园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29.能够跨越年龄、跨时空的教育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成人教育 D、网络教育 3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提出的 A、邓小平 B、毛泽东 C、胡锦涛 D、周恩来

3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其中不包括(A、国家的权利机构 B、国家的经济力量 C、国家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科学技术

32.“人类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符号”,属于文化的哪种形态( ) A、观念形态 B、物质形态 C、活动形态 D、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33.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物质形态的是( ) A、文物 B、民族价值观 C、古建筑 D、工艺品 34.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内容的是( )

A、语言符号体系 B、知识技术体系 C、价值规范体系 D、自然环境 35.( )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11

) 36.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37.与学生主体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38.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39.教育对社会的促进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 )

A、生产力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人的发展 D、文化的发展 40.前苏联心理学家( )接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A、维果茨基 B、马可连柯 C、凯洛夫 D、蒙台梭利

二、多选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 )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在( )

A.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 C.有利于人口迁移 D.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3.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 )文化。

A.精神 B.环境 C.观念 D.建筑 E.制度

12

5.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6.“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违背了人的发展的( ) A.社会性 B.顺序性 C.阶级性 D.阶段性 7.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发论也称为() A.经验论B.自然成熟论C.生物预成论D.遗传决定论

8.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观点中,下列不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 A.奈特B.吴伟士C.施泰伦D.爱尔维修 9.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E、循环性 10.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哪几种基本成分(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学校精神成分 E、群体成分 11.下列描述属于“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教育 D、跨时空教育 E、“金字塔”型的教育

12.社会经济制度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 )

A.国家的权利机构 B、国家的经济力量 C、国家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科学技术 E、文化传播

13.社会政治经济利用其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和控制教育,如:( ) A.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免 B、审定课程标准 C、审定教学指导纲要 D、审定教材 E教师的培养、聘任和晋升 14.文化存在的四种形态,是指( ) A.物质形态 B、观念形态 C活动形态 D、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E、游离形态

15.文化的物质形态,指精神创造物化在物质产品中,如:( ) A.学术活动 B社会设施 C、文物 D、古建筑 E、工艺品

13

三、判断

1.教育超前与政治经济制度不平衡性的关系表现在教育一定要走在生产力的前面。

2.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3.非正式性是学校文化的特征之一。

4.教育既与社会有内在联系,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5.校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第二教师队伍”。 6.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8.遗传素质具有先天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也有某种可塑性。

9.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环境对人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正确的。

1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1.从性质上说,学校文化总体上属于显性的文化,对人有着重要教育意义。 12.学校文化本身的特点就是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单选

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这种观点所体现的教育观是: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发展本位论 2.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工作 3.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14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4.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发展儿童的智力 B.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选拔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5.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培养学习兴趣 B.形成良好习惯 C.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D.打好基础

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要求或产生变化结果的是( )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的 7.有关教育目的的个人中心论说法正确的是( )

A.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B.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C.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托普尔等 D.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8.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抛弃应试教育的观念,其中重要的是要树立( )

A.素质教育的观念 B.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观念 C.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D.以实践为主的观念 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在中国教育史上,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蔡元培 C.王国维 D.陶行知 11.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段斗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阶段斗争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2.《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是( )印发的。 A.中共中央 B.国务院

15

C.教育部 D.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13.不属于我国一贯以来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是( )

A.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力等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D.教育要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14.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A.直接美育功能 B.间接美育、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15.在中国,家长往往会这样问孩子:“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美国,家长往往会这样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区别在于( )

A.道德价值观不同 B.教育价值观不同 C.社会需求不同 D.国情不同

16.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以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7.我国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里的“两全”指(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 ) A.1949年 B.1957年 C.1985年 D.1986年 19.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将教育分为()

A.教育反映生活说和教育体现生活说B.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C.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D.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0.“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16

A.教育准备生活说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D.教育改造生活说 2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2.“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的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D.学校教育萌芽阶段

23.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末 24.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5.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室(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制 D.五四制

26.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 ) A.《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7.我国教育行政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直线职能型B.职能型 C.直线型D.委员会组织型

2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17

二、多选

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的需要

A.社会舆论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社会政治经济 D.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A.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B.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C.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D.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上来看,主要与下列哪些有关( )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4.学习化社会的四大支柱,除了学会认知,还包括( ) A.学会自学 B.学会做事 C.学会生存 D.学会共同生活 5.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 A.外在的教育目的B.内在的教育目的 C.实然的教育目的D.应然的教育目的

6.学校教育制度又称学制,它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 ) A.性质 B.任务 C.入学标准 D.学年 E.课程安排 7.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 )

A.“六三”学制 B.“五四”学制 C.“九年一贯制” D.“四二”学制 E.“六年制”

三、判断

1.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尽管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其教育目的都是相同的。

18

2.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一种主观形象。 3.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依据是教育目的。 4.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课程目标体现出来。

5.我国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6.劳动技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知识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

8.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包含有“美育具有完善品德的功能”的含义。( )

9.由于德智体美劳作用不同,所以有轻重之分。

11.第一次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要求的现代学制是壬戌学制。 12.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

1.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 A.加涅 B.布鲁纳 C.班杜拉 D.乌申斯基

2.我们常说,教育即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互补的 3.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最早出现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文艺复兴时期 D.近代社会 4.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最早出现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于诞生于。( ) A.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B.1632年捷克

19

C.1681年法国D.1897年中国

6.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7.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题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8.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是在( )中确定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教师资格条例》

9.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中扮演( )的角色。

A.管理者 B.朋友 C.研究者 D.示范者

10.下列( )不属于影响教师教育机智的因素。 A.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B.教师的威信

C.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D.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11.“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是( )

A.马列主义理论素养 B.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C.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D.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12.“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具备() A.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D.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13.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有( ) A.教育学、心理学

B.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 C.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

D.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和各科教学法

20

14.有些教师把很多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以赢得学生的喜欢,而不是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的教师处在(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1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D.加强课堂管理 16.要想成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具备( )素养。 A.道德素养 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 D.精神素养

17.“学生如同泥坯,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这个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 A.可塑性 B.发展性 C.能动性 D.向师性

18.教育家魏巍曾在他的作品《我的老师》中写道:“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说明学生具有() A.学习性B.向师性C.发展性D.模仿性 19.(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20.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有( ) A.发展性、独立性、同一性 B.完整性、发展性、个性化 C.经验性、发展性、主导性 D.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21.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放在中心位置。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22.教师学生都是导演、演员、策划,同台表演共同进步是说( ) A.师生互动 B.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C.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D.教师主体地位

23.“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A.民主平等B.教学相长C.爱生尊师D.互容互信

21

二、多选

1.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 )

A.道德形象 B.文化形象 C.社会形象 D.人格形象 2.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的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3.“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含义是:( ) A.学生具有发展的客观需要 B.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C.学生具有和成年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D.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没有学校教育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

4.生物课上,老师问:“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学生答:“因为鸡蛋是生的。”老师说:“废话!鸡蛋是熟的你还不把它给吃了!别胡思乱想!” 以下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行为的评议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做法是不尊重学生感受的表现

B.此做法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师生互动 C.此做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D.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不符合“常理”的想法要坚决制止,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E.教师的幽默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学生胡思乱想,保证注意力上好课 5.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营造这种氛围要求教师应做到( ) A.保护后进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B.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体验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22

C.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的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D.建立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7.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具体体现在() A.不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 B.和小学生交流、交谈时要蹲下来保持平等

C.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不凌驾于学生之上 D.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 E.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

三、判断

1.学校是教师成长档案袋的主人和管理者。( )

2.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源,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媒体。( ) 3.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 4.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 5.师生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论语》,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

7.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因为教师享有管理学生的权利。( )

8.“你—我”对话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者”。( )

四、简答:请你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看法。

23

五、论述

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什么是教育机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如何培养教育机智?

六、案例

赵老师从做教师那一天起,干一行,爱一行。在教书的过程中,她反复研究并探索自己的教学思路,论文多次获奖。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以母亲的身份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并且对父母离异者重点爱护。 请你评析赵老师的做法。

24

第五章 课程

一、单选

1.(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

A.拓展型课程 B.实践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2.1930年以来,“课程即学习经验”是一个相当受重视并影响深远的课程定义,从渊源上说,这种定义是由( )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赞科夫

3.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品德》、《艺术》课,属于(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通识课程 4.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是( )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5.提倡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的是( )课程论。 A.学科中心主义 B.社会中心主义 C.经验主义 D.存在主义

6.强调乡土性、经验性、综合性、伸缩性、心理学化的课程理论是( ) A.要素课程论 B.社会中心课程论 C.经验课程论 D.结构课程论

7.教育史上的两大主要对立的课程理论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与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与发现课程

8.在探讨课程的词源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是由

25

“Currere”一词派生来的,意为“跑道”。以此我们可以判断斯宾塞更倾向于认为(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过程

9.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10.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 )、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A.观赏性 B.活动性 C.开放性 D.严谨性

1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以()为中心,不再以学习各种知识为中心。 A.适应社会 B.社会活动 C.社会进步 D.改造社会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13.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4.课程目标与几个相关概念,正确的包含关系( ) A.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B.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D.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5.科学素养包含四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兴趣以及科学精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来落实“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 )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B.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D.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形态及结构

26

16.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出现的变化是( ) A.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B.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C.由关注个体走向关注整体

D.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17.按学科制定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教学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时计划 18.高中三年必修学分是( ) A.116 B.114 C.36 D.24

19.( )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A.螺旋式 B.直线式 C.纵向组织 D.横向组织

20.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 ) A.补充 B.深化 C.拓展 D.加强

21.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A.统一性B.适应性C.规范性D.选拔性

22.在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关键环节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实施 C.课程评价 D.课程设计

23.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课程专家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

A.协作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B.忠实取向、协作取向、创生取向 C.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协作取向 D.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24.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5.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上来,属于( )

27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CIPP评价模式 D.CSE评价模式

二、多选

1.隐性课程主要是指( )

A.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B.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C.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 D.学校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影响

2.下列关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 A.基础型课程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B.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三种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D.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成为一个整体

3.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实际性 E.操作性

4.我国学校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

A.教学进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外辅导 E.教科书

5.在中学课程学科中,语言和文学这一学习领域的科目是( ) A.语文 B.外语 C.思想政治 D.历史 E.地理

6.实施综合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了( )等综合课程。

28

A.英语 B.艺术 C.科学 D.品德与社会 7.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是() A.学习领域B.学习学科C.科目D.模块

8.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包括( ) A.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B.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实现教育目标 C.怎样有效地去组织教育经验 D.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E.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9.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

A.导向 B.甄别 C.诊断 D.调节 E.促进

10.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精力把焦点集中在所研究的课程对象上,包括( )等步骤。

A.搜集信息 B.组织材料 C.分析材料 D.报告结果 三、判断

1.永恒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

2.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又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 3.奥苏贝尔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 ) 4.课程与教学是同一回事情。( )

5.课程论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 ) 6.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但不应该是教材的依据,要因材施教。( )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 ) 8.校本课程是具有办学特色的活动课程。( )

9.无论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要成为校本课程,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决策。( )

10.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 11.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

29

第六章 教学

一、单选

1.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发展学生智力 B.培养学生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是( )

A.科学性 B.系统性 C.育人性 D.量力性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学科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5.注入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A.教师从头讲到尾 B.以讲授法为主

C.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D.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6.教学中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是()

A.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 B.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C.模仿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D.合作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

7.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8.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是( ) A.交往活动 B.社会现象 C.交际活动 D.社会规律

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中“教学有法”的“法”是指( ) A.教学规律 B.教学方法 C.教学观念 D.教学内容

30

10.“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教学中下列哪个选项的意义( )

A.传授科学知识 B.反复练习巩固 C.发展智力、能力 D.加强“双基”教学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盛行于( )世纪。 A.17 B.17~18 C.18 D.18~19 12.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知识 C.巩固知识 D.应用知识 13.“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做法体现了(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主要体现了( )的要求。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6.教师课堂教学时,所教授知识的难度即使学生能够接受,又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体现了教学中的(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7.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作(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31

1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从而辨明是非真伪,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教学方法称之为(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19.学习完面积的大小后,王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所占面积的大小。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践探究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物演示法 D.实验教学法 20.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或自学能力的教学是( ) A.愉快教学法 B.情景教学法 C.成功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

21.教师在课堂中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之后再对每组回答的结果进行补充及改正。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

A.愉快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尝试教学法 D.成功教学法 22.成功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李吉林 B.刘京海 C.邱学华 D.倪谷音 23.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 ) A.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B.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C.激发学生的情感 D.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E.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24.在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的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练习法 C.实习法 D.讨论法

25.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搜集信息的能力 B.交流、协作和表达的能力 C.创新能力 D.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26.“君子之教,喻也”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C.针对性D.创造性

27.乌申斯基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 C.直观性D.巩固性

28.“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量力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29.最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布置作业

3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31.( )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A.课堂教学 B.复式教学 C.开放教学 D.电化教学 32.我国首次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 A.1858年B.1862年 C.1863年D.1864年

33.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其关键指标是对( )的评价。 A.学生的发展 B.课程和教材质量 C.教师队伍 D.授课质量

34.从评价角度而言,“机动车驾驶执照考试”与“高考”( ) A.两者均为常模参照评定 B.两者均为标准参照评价

C.分别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D.分别为标准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

35.“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这反映的评价观是() A.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 B.评价应该关注过程 C.学生是评价的主体D.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33

36.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 讲解——接受式 B 示范——模仿式 C 探究——发现式 D 情境——陶冶式

37.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学习了《有志》和《早起》这两首诗。这个老师采用( )原则来进行教学的。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

C.巩固性D.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38.情景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法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C.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D.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法

39.遵循“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是()

A.范例教学模式B.抛锚式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D.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二、多选

1.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有( ) A.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

2.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 )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3.教学的作用体现在( )

A.传承文化 B.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C.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主要地位 D.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4

4.学生认识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 A.间接性B.目的性C.交往性D.教育性 5.循序渐进的“序”指的是( )

A.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B.学科的知识逻辑 C.课堂的组织顺序 D.学生的认识顺序

6.在中文、外语、政治、历史等文科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 A.演示法B.讲演法C.讲述法D.实验法 7.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有( )

A.教学目的和任务 B.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C.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D.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E.教师自身的素养

8.某教师为了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他们身心愉快的时候给他们制定了一个容易完成的目标,通过对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的系统强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最终使学生建立自信,这种方法应用了: A 愉快教学法 B 尝试教学法 C 情境教学法 D 成功教学法 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 ) A.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B.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D.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0.一节好课的标准有( )

A.教师严格控制 B.教学目的明确 C.教学内容准确 D.组织好教学活动 11.考试作为检查知识的一种形式,具有( )功能。

A.纠正偏科现象 B.检验教学效果 C.调控学习方向 D.监督学生学习 12.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D.巩固新教材 E.布置课外作业

35

三、判断

1.上课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尽管学科不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和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但是教学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序是一样的。 3.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多学近乎智,无知必无能”,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完全同步的。 5.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没有的。

6.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教师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7.教学评价本质上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一种事实判断。

8.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在学习上存在问题障碍的学生,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9.传授—接受式是现代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之一。 10.“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简答

1.简述运用读书指导法时应遵循的要求。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36

五、案例

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某老师说:“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长,你怎么说呢?”

一学生作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教师追问。

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了一句:“我们在太平洋上。” 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

于是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

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

该教师的教学突出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为什么?试结合本案例谈谈该原则的贯彻要求。

37

第七章 德育

一、单选

1.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

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好公民 D.好儿童 2.德育具有( )。

A.社会性、历史性 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3.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 )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 B.射 C.御 D.书 4.德育的基础内容是( )

A.教会学生做人B.提高学生成绩 C.热爱共产党 D.热爱祖国 5.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6.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施加影响,促使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家长的道德水平与学生道德需求之间的矛盾 7.德育的实质是( )

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8.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什么基本规律( )

38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检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具有了(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B.读书和作业C.活动和交往D.谈话和讨论

13.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定向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一贯性原则

14.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是贯彻哪一教育原则的要求( ) A.导向性B.疏导性C.一致性、连贯性D.因材施教

15.某班有一伙“小捣蛋”为了踢足球和看球赛经常迟到、旷课而影响学习,有几次为了争夺足球场地还与别班的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在每天组织练球的过程中“小捣蛋”们逐渐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该案例体现了德育的( )原则。

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B.疏导性

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6.台湾作家三毛小时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数学老师给了一份很难的考题给她做,结果她交了白卷,后来,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三毛,说她最喜欢吃鸭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示众。从此,三毛离开了学校,把

39

自己封闭在家里。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 )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 )提出来的。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凯洛夫 D.克鲁普斯卡娅 18.下列哪项不属于德育的模式( )

A.社会模仿模式B.体谅模式C.认知模式D.行为模式 1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2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显著的方法是( ) A.说理B.感化C.情理交融D.表扬 21.昔孟母择邻处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家庭教育法B.自我修炼法C.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22.俗话说,“上行下效”,与此相关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

二、判断

1.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德育内容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4.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 5.在构成的要素中,道德认识是基础。

6.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7.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8.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这是德育的社会模仿式所主张的理念。

9.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进行德育工作。

10.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40

三、案例

1.小辉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他上课在前排同学后背贴字条,课间把口香糖粘在同学的椅子上,还给同学起绰号,用小石头砸坏了邻居的窗户玻璃??他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他的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九岁那年,小辉转学遇到新班主任,父亲对新班主任说:“我这个孩子非常调皮,我拿他没办法,请你帮我严格管教。”班主任好奇地走近小辉,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交流。全面了解后,老师对他的父亲说:“你的孩子虽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小辉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他还成为了著名企业家。

(1)从学生的特点,分析教师应如何看待并教育小辉这样的孩子。 (2)联系材料分析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贯彻哪些原则。

41

2.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向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42

第八九十章

一、单选

1.班干部轮换制度属于( )

A.常规制度B.平行制度C.民主制度D.目标制度 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共青团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3.一般来说,新手老师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大多偏向( ) A.预防性 B.攻击性 C.支持性 D.矫正性 4.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班级物质文化 B.班级行为文化 C.班级制度文化 D.班级精神文化 5.在班级管理中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是( ) A.优秀班干部 B.负责的班主任 C.班级成员融洽 D.良好的班风

6.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 A.群体意识 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合作能力 7.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中,采用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8.班级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班主任B.班干部C.学生D.目标和规范

9.班干部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能做的班干部不做,这体现了( ) A.激励原则B.科学原则C.主体原则D.公平原则

10.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 ) A.班集体建设 B.教书育人 C.沟通家庭和社会 D.班级活动管理 11.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12.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是( )

43

A.有正确的学生观 B.要树立育人意识 C.应具备管理能力 D.应具备专业化素质 E.具备良好沟通能力

13.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14.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15.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6.课外教育工作是( ) A.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外校外的文体活动 D.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17.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18.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

A.自主性 B.随意性 C.规范性 D.强制性

1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44

B.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C.培养竞赛人才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20.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地位 A.主导B.启发指导C.辅助D.领导

21.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到选择活动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 A.独立性 B.灵活性 C.自愿性 D.实践性

22.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A.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短 B.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时间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23.科学地建构合作学习小组需遵循的原则是( )

A.随机组合 B.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C.自由选择 D.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24.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科研方法是( ) A.调查法B.行动研究法C.观察法D.实验法 25.个案研究法属于( )

A.历史研究 B.比较研究 C.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26.校本教研是推进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其研究主体是( ) A.教师 B.校长 C.专家 D.学生

27.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28.自然观察法的优点是(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二、多选

1.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包括( ) A.促进发展 B.满足需要 C.诊断 D.矫正

45

2.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式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3.培养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应做到( ) A.严格要求 B.培养舆论 C.耐心引导 D.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 E.保持教师的绝对权威

4.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6.学校与一般教育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 A.有提高效率的目的性 B.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C.是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有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7.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组成是( )

A.客观事实和现象 B.科学理论 C.科学假设 D.方法与技术 8.调查研究法包括(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测验法 D.访谈法

三、判断

1.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是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3.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常规班会。

4.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可以探明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叙事研究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