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程实际就是一个在学生的知识空间中“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在授课中应强调知识点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阶段性总结,每章结束时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该章内容关联起来建立起计算机网络某一层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放入到整个网络体系结构去,这样学完整个课程后在每个学生掌握的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技术原理。

在教学方法上,由“单一的教员讲解”转变为采用引导、启发、研究、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结合。强调课前预习,先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利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进行创新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学生充分课前思考的基础上,教员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思维方法最终将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通过课后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针对学生不会看书,不会学习,课堂互动深度不够,研究讨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根据教员给出的学习要求、学习资料和启发性问题在课前自学,课堂通过有深度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深度互动,迫使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幻灯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特点,多用图例来描述网络原理和系统结构,用动画来描述协议交互过程和设备工作的流程。同时用板书记录关键性概念,并利用板书灵活动态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对幻灯内容进行灵活扩展和发挥。

第 5 页 共 132 页

教学进度总体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总计

教 学 内 容 概述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应用层 网络安全 课堂教学 学 时 4 2 8 12 6 8 4 44 实践教学 学 时 0 0 2 4 2 4 0 12 网络教 学学时 学生自 主学习 第 6 页 共 132 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第1讲 内 容 备 注 此处板书 考题,学生提前思考课堂内容,增强参与度。 此处板书 此处板书 讲课题目:课程介绍、因特网概述、因特网的组成 目的要求:明确课程地位和意义,介绍学习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构成和术语。理解网络核心的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区别。 重点难点: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方法步骤:课堂讲解与实例介绍 器材保障:电脑、投影 时间地点: 教学内容: §1 概述 预习思考题: 1.你主要用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干什么?你认为计算机网络由哪些关键元素组成?你所知道的网络设备有哪些?你知道的连通过预习思接因特网的方式(上网方式)有哪些? 2.你认为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有什么本质区别?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二) 内容、重难点 (三) 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第 7 页 共 132 页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把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讲出来,然后进行总结。突出并强调“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基础设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端系统是功能强大、具有智能的计算机!”,因此“应用层出不穷!需求推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三、因特网概述 (一) 网络的网络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法。 此处板书 结合图示,介绍一些名词和术语:主机、端系统、链路、路可将一部分由器。 (二)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介绍) 通过图示介绍一下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ISP多层结构的形成,和WWW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内容学生自学。 (三)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自学) 布置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知道IETF和RFC。 四、因特网的组成 (一)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简单讲一下其组成。 (二)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重点) 重点讲解分组交换。 1、为何需要交换技术?(分析) 2、网络核心示意图 3、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图例) 4、用电路交换进行计算机数据传输的问题(提问) 通过该问题,启发学生提出分组交换的思想。 5、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图例) 分组、存储转发的概念 6、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 1)分组交换存在的问题:时延、丢包等 放到课程简介之前作为开场白 此处板书 幻灯并讲解:使学生因特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幻灯并讲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端系统,端系统中都有些什么。 此处板书 幻灯并讲解:使学生理解电路交第 8 页 共 1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