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3版)试卷8 下载本文

A、柱的实际长度 B、楼层中一层柱高 C、视两端约束情况而定的柱计算长度

4、 偏心受压柱发生材料破坏时,大小偏压界限截面( )。

A、受拉钢筋 As达屈服 B、As屈服后,受压混凝土破坏 C、As屈服同时混凝土压碎 D、As, As′均屈服

5、 偏心受压构件因混凝土被压碎破坏而As未达到fy者为( )。

A、受压破坏 B、大偏心受压破坏 C、受拉破坏 D、界限破坏

6、 钢筋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是( )。

A、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先受拉屈服,随后另一侧钢筋达到抗压强度,混凝土压碎

B、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应力不定,而另一侧钢筋达到抗压强度,混凝土压碎

C、靠近轴向力一侧钢筋和混凝土应力不定,而另一侧钢筋达到抗压强度,混凝土压碎

D、靠近轴向力一侧的混凝土先压碎,另一侧的钢筋随后受拉屈服 7、 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其大小偏心受压的根本区别是( )。

A、截面破坏时,受拉钢筋是否屈服 B、截面破坏时,受压钢筋是否达到抗压强度

C、偏心距的大小 D、混凝土是否达到极限压应变 8、 在钢筋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要求受压区计算高度x≥2a ' ,是为了( )。

A、保证受压钢筋在构件破坏时达到其抗压强度设计值fy′ B、保证受拉钢筋屈服 C、避免保护层剥落 D、保证受压混凝土在构件破坏时能达到极限压应变 9、 何种情况下令 x=xb来计算偏压构件? ( )

A、As≠ As′且均未知的大偏压 B、As≠ As′且均未知的小偏压

C、As≠ As′且已知As′的大偏压 D、As≠ As′且已知As′时的小偏压 10、 何种情况下令 As=ρmin bh。计算偏压构件? ( )

A、As≠ As′且均未知的大偏压 B、As≠ As′且均未知的小偏压 C、As≠ As′且已知As′的大偏压 D、As=As′的小偏压

11、 截面设计时,何种情况下可直接用 x 判别大小偏心受压? ( )

A、对称配筋时 B、不对称配筋时 C、对称与不对称配筋均可 12、 对下列构件要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的是( )

A、

l0 > 8 的构件 B、小偏压构件 C、大偏压构件 h13、 对称配筋大偏压构件的判别条件( )。

A、 e0 ≤0.3h。 B、ηe0>0.3h。 C、x

13

1、某水工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 4 级建筑物),两端为不移动的铰支座,柱高 H=4.5m。在持久状况下,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心压力NGk=271 kN (包括自重),可变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心NQk= 324kN 。采用强度等级 C20的混凝土和 П级钢筋。试设计柱的截面,并绘出截面配筋图。

2、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柱截面尺寸 b×h = 300mm×400 mm ,柱计算长度为 l。= 2.8m 。a = a′= 40 mm,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 , Ⅲ级钢筋。承受轴向力设计值 N = 340 kN ,弯矩设计值 M =200 kN〃m ,试计算纵向受力钢筋截面积,并选配钢筋。

3、已知条件同计算题 2 ,并已知As′= 941 mm2。试确定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As。

4 、已知条件同计算题 2 ,由于构造要求,并已知As′= 1520 mm2。试确定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As。

5、已知条件同计算题 2 ,采用对称配筋。试确定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As。

第八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一、填充题

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应取为 值;材料强度也应取为 值。

2、在水工规范中,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效应的组合分为 和 两种。

3、水工规范规定:对于承受 的 构件和 构件应进行抗裂验对于发生裂缝后会引起严重 的其他构件,也应进行抗裂验算。

4、对于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截面的拉应力常常是大于混凝土

强度的,因此构件总是 工作的。

5、调查表明:处于 或 环境或长期处于 的结构,钢筋极少发生锈面处于水位 区、海水 区及 作用区的结构,钢筋就会严重锈蚀 。

二、单项选择题

1、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抗裂验算时截面的应力阶段是 ( );裂缝宽度验算时截面的应力阶段是( )。(填序号)

A、第Ⅱ阶段 B、第 I 阶段末尾 C、第Ⅱ阶段开始 D、第Ⅱ阶段末尾 2、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规范验算的裂缝宽度是指钢筋重心处构件侧表面的裂缝宽度

B、提高钢筋混凝土板的抗裂性能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板厚或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C、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施加预应力 3、凡与水接触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均需抗裂下列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构件,如果配筋量太少,就可能出现裂缝,配筋量增多时,裂缝就可能不出现

B、一构件经抗裂验算已满足抗裂要求,那么它必然能满足裂缝宽度的验算

14

C、一钢筋混凝土板,为满足限制裂缝宽度的要求,最经济的办法是改配直径较细的变形钢筋,同时还必须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D、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是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二级是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三级是允许出现裂缝但应限制裂缝开展宽度的构件

4、甲、乙两人设计同一根屋面大梁。甲设计的大梁出现了多条裂缝,最大裂缝宽度约为 0.15 mm ;乙设计的大梁只出现一条裂缝,但最大裂缝宽度达到 0.43mm 。你认为( )。

A、甲的设计比较差 B、甲的设计比较好 C 两人的设计各有优劣 D、两人的设计都不好 5、为减小构件的裂缝宽度,宜选用( )。

A、大直径钢筋 B、变形钢筋 C、光面钢筋 D、高强钢筋

7、若提高 T 形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下列各判断中你认为( )是不正确的。

A、梁的承载力提高有限 B、梁的抗裂性有提高 C、梁的最大裂缝宽度显著减小 D、对梁的挠度影响不大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及刚架结构

一、填充题

1、当梁格布臵使板的两个跨度比 时,则板上荷载绝大部分沿 方向传到

上,因此板可当作支承在 的梁一样来计算,故称为 。 2、当时,则板上荷载将沿传到的支承梁上,必须进行的内力计算,故这种板称为 。 3、单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布臵一般取决于 要求,在结构上应力求简单、整齐、经济、适用。柱网尽量布臵成 或 。主梁有沿 和 两种布臵方案。

4、从经济效果考虑,因次梁的间距决定了板的跨度,而楼盖中板的混凝土用量占整个楼盖混凝土用量的50%~ 70 %。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少板厚,一般板的跨度为 ,次梁跨度为 ,主梁跨度为 。

5、单向板肋形楼盖,其周边搁臵在砖墙上,当可视为 。板的中间支承为 , 次梁的中间支承为 ,计算时一般均可作为 ,不考虑支承处的 ,由此引起的误差可采用 予以调整。这样,板可以看作是以边墙和次梁为 的 。次梁可以看作是以边墙和主梁为的 。

6、主梁的中间支承是柱,当主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 时,可把主梁看作是以边墙和柱为 的 。当主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 时,则柱对主梁的内力影响较大,应作为 来计算。

7、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梁的内力计算方法有按 计算和 计算两种。水工建筑中的连续板、梁内力一般是按 的方法计算,就是把钢筋混凝土板、梁看作 构件用 的方法进行内力计算。

8、如果连续板或梁的跨度不相等,但相差不超过 时,也可用等跨度的表计算。当求支座弯矩时,计算跨度取 ;当求跨中弯矩时,则用 。如板或梁各跨的截面尺寸不同,但相邻跨截面惯性矩的比值

15

不大于 ,可作为等刚度计算,即可不考虑不同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9、对于超过五跨的多跨连续梁、板,可按 来计算其内力。当梁板跨数少于五跨时,仍按 计算。

10、作用在楼盖上的荷载有 和 。 是结构在使用期间内基本不变的荷载. 是结构在使用或施工期间内时有时无的可变作用的荷载。

11、欲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除在该跨 外,再 ,欲求某跨跨中最小弯矩时,则该跨 ,然后 。

12、 欲求某支座截面的最大负弯矩时,除在该支座左右两跨 外,向两边再 ,当欲求某支座截面的最大剪力时,可变荷载的布臵方式 相同。

13、在静定结构中,只要有一个截面形成塑性铰,继续加载便不再 ,因为此时静定结构已变成 。但在超静定结构中则不然,每出现一个塑性铰仅意味着减少 ,荷载仍可继续增加,直到塑性铰陆续出现使结构变成 为止。

14、由于次梁与板整浇在一起,板可以作为次梁的翼缘,故承受正弯矩的跨中截面,次梁按 截面考虑.承受负弯炬的支座截面,次梁按 截面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

1、为了设计上的便利,对于四边均有支承的板按弹性方法设计时,当( )时按单向板设计。

A 、

l2lll?2 B、2?2 C 、2?3 D、2?3 l1l1l1l12、弹性方法设计的连续梁、板各跨跨度不等,但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相差<

10 % ,仍作为等跨计算,这时,当计算支座截面弯矩时,则应按( )计算。

A、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最大值 B、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最小值 C、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平均值 D、无法确定 3、关于折算荷载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 )。

A、为了考虑支座抵抗转动影响,采用增大永久荷载和相应减少可变荷载的办法来处理

B、对于板其折算荷载取:折算永久荷载 g/= g +q / 2 ,折算可变荷载q/

= q / 2

C、对于次梁其折算荷载取:折算永久荷载g/=g 十 q / 4 ,折算可变荷载q/= 3q / 4

D、对于主梁其折算荷载按次梁的折算荷载采用

7、在单向板肋梁形楼盖设计中,对于次梁的计算和构造,下面叙述中哪一个不正确( )。

A、承受正弯矩的跨中截面,次梁按 T 形截面考虑 B、承受负弯矩的支座截面, T 形翼缘位于受拉区,则应按宽度等于梁宽 b 的矩形截面计算

C、次梁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内力计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