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 子午相冲、脏腑别通图
张文还指出:从表 1看 ,虽然时辰相冲,但是经络之间却具有一种相生关系。如子、午相冲,而胆木可生心火,丑、未相冲,而肝木可生小肠火等等。例如,右腕阳侧疼痛,可以从肝、脾、肾三经选穴治疗,同样治好腕部疼痛,因为腕部阳侧经脉所过之处有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此三阳经所占时辰,与肝、脾、肾三阴经所占时辰正好相冲。
受此启发,我仔细研究了“子午相冲图”,发现了古人隐藏的更多的秘密,特绘制成“子午相冲、脏腑别通图”(见图二)。本人不敢私自藏之,今献给同行,大家共勉之。
1.从图二中可见,成180度的为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2.子午相冲,经络相生,如:胆木生心火;肝木生小肠火;肺金生膀胱水;大肠金生肾水。
3.成30度的为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如: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 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等。
4.“脏腑别通”在这里一目了然!成180度的有三组,即:心与胆通;肺与膀胱通;胃与心包通。成60度的也有三组,即: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脾与小肠通。这样不仅易记,且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
5.“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蠢子医》卷三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很多人不注意,结果临床上往往会适得其反。从图中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如欲用木补心火,你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
6.取穴的原则:有关治疗脏腑病的取穴原则,我采用了如下的三点: 1) 阴经的输穴治脏病;阳经的合穴治腑病;
2) 先病脏腑取其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是上面的输穴)。《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3) 后病脏腑取其络穴(十五穴)。 以上合计取三十三穴。 参考文献:
① “子午相冲选穴法”临床应用举隅 张明汉 中国针灸 2000年第11期 P682
杜建华(大大阿哥) 2008年2月14日星期四 于加东 转自:http://dsasc.blog.sohu.com/80206055.html
[转帖] 杨维杰: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疑 [复制链接]
白术
71#
发表于 2011-6-10 18:48:56 |只看该作者 医药零差价下的中小诊所、药店该怎么经营?
(总七十八)、木火穴及灵骨大白倒马皆能治中风后遗症,有何相同理
由?
答: 中风与风 ( 木 ) 痰 ( 火 ) 关系最密切,阴经只有木 ( 肝 ) 火 ( 心 ) 两经上行至头,肝风 ( 木 ) 与痰火 ( 火 ) 为引起中风主因。 治疗
管理员
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亦最好从木火经或木火穴着手。
木火 穴之命名,一系在火经 ( 心包经 ) 上,接近井木穴,故名之木火。 一系本穴介于本经之井 ( 属木 ) 穴与荥 ( 属火 ) 穴之间,故属木火,而名之木火穴。 木火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 . 补木火即温阳 ( 同理补金水即养阴 ) ,如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之治中风。
大白、灵骨穴亦介于木火属穴之间,大白穴贴近三间穴,穴性同三间属木。 灵骨在合谷(属木) 、阳溪(属火)之间,介于木火之间,有同于木火穴之性,或说灵骨贴近阳溪(属火)穴性同火,则大白穴属木,灵骨穴属火,二穴木火同用有温阳作用,治半身不遂亦功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
木火穴及大白、灵骨皆有木火之性,能治木火之病,皆能治中风后遗症。 木火穴因接近井穴而能开脑窍,灵骨大白则贴骨应肾通脑而能疏活脑部血气。 唯木火穴在井荥之间,较适于治新病,且不宜久留针;大白为「俞」穴、灵骨为「原」穴合谷及「经」穴阳溪所夹,又均贴骨,适于治新久之病,并宜
久留针。
(总七十九)、问:为什么至阴穴能顺胎助产?
答:一九九八年我在缅北山地村庄义诊,有一孕妇阵痛已两天,胎位尚未转正,当时接生之黄医师嘱我帮忙,我以针灸针至阴三阴交内庭等穴,不多久即胎位转正,而得以顺利接生。 为何至阴能纠正胎位呢?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能正胎位下胎衣,早在《太平圣惠方》就记有唐代张文仲艾灸本穴纠正胎位的经验: 「救妇人横产先手出……灸妇人右脚小趾尖三壮,柱如小麦大,下火立产。」《类经图翼》载有: 「产难横生……子鞠不能下,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一般目前多以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针刺亦有效,急症也可三棱针出血。
从临床验证膀胱经与子宫相通,如《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能治膀胱经蓄血症,个人常以此方治疗闭经而精神恍惚者 : 另常以《金匮》之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子宫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气汤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为膀胱经主药。 而能治疗子宫病。 董氏奇穴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在肺经针刺能治膀胱经病变,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疗背痛特效,也能治疗子宫肌瘤,而治疗妇科最重要的妇科穴亦在大指肺经附近,也是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膀胱经与子宫相通,达到治疗目的。 至阴为膀胱经井穴能开窍,能开膀胱及子宫之窍,现代研究也证明艾灸或针刺至阴能促进子宫和膀胱活动增强。 同时使胎儿活动亦增强,有利于胎位的纠正。 (2009年4月23日刊出
总八十)、请问董氏掌诊与一般掌诊有何不同?
答:董氏掌诊之见于文字公开,首刊于1978年之《中医研究》第一期。系由余之学生颜戊邨医师根据我所教所写,内容与现时外面网站流传之资料不尽相符,系余根据董老师所授内容,经过验证修正后之实用数据,我近年来在几所大学博士班教课,也应学生要求,教授一些掌诊。
董氏掌诊与经络关系密切,了解手足同名经相通,及脏腑别通,就不难学习及理解董氏掌诊。可以参看1999年第一届董氏奇穴大会蔡明宗医师发表的《董氏掌诊探讨》(请点击),其中对经络与掌诊关系论述甚详)。董氏掌诊与其它掌诊之不同大致如下:
1、定位不同:一般之定位有根据八卦者,有根据纹路者,有另定区域者,董氏掌诊之脏腑定位基本上与目前一般流行之掌诊不同,董氏除脏腑八卦定位外,更重视三焦定位,有综三焦及横三焦。董氏掌诊尤其重视经络订位,了解手足同名经相通,及脏腑别通,就不难理解董氏掌诊。
2、诊法不同:一般掌诊较注重纹路,包括大纹如天纹(感情线)、人纹(智慧线)….小纹如直纹、横纹、岛纹、障碍纹…等。董师虽也兼看色泽变化及斑点,但最注重者为各区域之青筋与暗影,其次掌色及各区之温度厚薄凹凸亦极重视。例如艮位,金星丘所围之范围及其饱满低陷,可看体质魄力及肾气之强弱,后溪掌缘肌肉弹性不足或凹陷,亦断为肾气不足,小指太短亦为肾气不足…等。
3、作用不同:董师常以青筋暗影决定下针,例如在鱼际掌缘看青筋浮出,视其在上中下之位置,断为系肩痛或颈背之疼痛,而在该处下针治疗,由是而发现重子重仙穴。又如青筋甚多浮出于中下焦部位,掌温较低,可断为脾肾阳虚,即可针灵骨肾关。掌温高青筋多,断为肝肾阴虚火旺,则针肾关人黄火硬等穴
(总八十一)、怎样掌握及学好董师之刺血?
答:董师之治疗最大特色是刺血针法,学生皆知。未学刺血不会刺血,不算学过董氏奇穴。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看刺血手法,就知是否董门学生,是否得到真传。
一是手法之掌握:要点在于针具及刺血部位之掌握,针粗较易持针,较易使力,董师称放血为点刺,所谓点刺,即用三棱对准血管快速直刺,只要轻轻在血管上点压一下,就能出血。点刺最适于青筋外浮,触之亦觉突出于外者。刺小腿部位董师一般以卧位为主,有些腿部血管站立时浮现,躺着即不现,或较隐入,表示血管较深,站立刺血就较躺着刺血为佳,否则躺着刺血就要稍深一些。不然不出血反而较痛。
刺血部位应先充血再刺血,这样不必挤血,刺之自然出血则血量亦较大。怎样先充血?例如刺针井穴,可夹紧手指让指尖部分充血,如此既易出血亦不痛,在背部刺血易宜先按压(背部看不见血管,用此法,有些出针即见
血,但有些则需略加挤捏或拔罐辅助出血),太阳刺血可抓紧衣领,使头面部充血,三棱针稍稍刺入即血如泉涌;肘弯腿弯(委中、尺泽、曲泽穴)虽较易出血,若能于血管上稍施按压,然后施针,疼痛较少,又易出血。 二是穴位之掌握:刺血取穴要能放能收,所谓「放」系指扩大,在小腿刺血既然刺血则常连四花中、下、外穴一起刺血,可以达到整体彻底治疗的目的;能「收」是指在许多穴位中找出最重要之一点,董氏背部刺血一般亦为多穴一组,有些人嫌穴位太多,应用时如能找出最重要的穴点,一则达到精简的作用,一则掌控治疗之真正主要穴位,治疗可以更有信心更准确。例如背部三金穴治疗膝痛,三金穴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考察老师治疗膝痛最常用之穴位,为位于中指之心膝穴或胆穴,主要与心包经有关,此三穴亦以位于厥阴俞旁之膏肓穴为主,其它上下之魄户、神堂穴则同倒马针之加强作用相同。我个人从此悟出厥阴经内关治疗膝痛特效(内关为络穴且位在两筋间,亦为有效之因)。
又如下腰之双河穴治疗手臂痛肩背痛。其位置为自第十四椎旁开三寸起,每下一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两侧合计十二穴,其位置分布与膀胱经之符合,也可找出最重要的穴位及次要的穴位。
(总八十二)、放血时有那些事项要注意? 答:放血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天气的好坏:天气的好坏也是很重要的,天气好则病人流的血比较多,效果就好;如果是雨天阴天血管收缩,效果就比较差,因为出血量可能会少一点。夏天之晴天,阳气外浮血管上显,是刺血治疗杂症难症久症最好的时节,尤其是委中、尺泽等处都较冬天容易出血,背部出血亦较快。除了急性病以外,对于慢性病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天气好的时候来放血比较好。
2.病患的饮食状况:太饱时或太饿时都不适合放血,因为太饿时可能血液浓度增加会影响泻血的量。不要在距离吃饭已经很久才放血。而且肚子太饿也容易晕针。
3. 刺血之针具及针刺技术:现代用的三棱针几乎都是使用『一次性』的三棱针,一次性使用的三棱针有一些缺点就是针尖不够尖锐,针的三刃也很粗糙。因为它是镀过的关系,必须稍微磨过,也就是开锋,才较锐利。如果三棱针的针尖很尖锐,旁边三刃也很锋利,那么,只要轻轻的在皮肤上点刺一下就会出血。在刺血前要检查一下针尖及三刃。
刺血时只要对准青筋刺上去就会出血,出了血反而不会觉得痛。如果不出血就会感到疼痛,这时就在近旁的青筋再刺一次,血就应该会流出来了。这种情况就像以前打牛奶罐头的原理一样,在牛奶罐的一边打一个洞,牛奶没出来再在另一边打一个洞,就能倒出牛奶。刺血也是这样跟空气的原理很相近。 4.穴位宜先充血:参见前题手法之掌握。
5. 掌握时间更好:刺血如果能掌握时间,出血量会比较多,效果会更好。譬如说太阳穴刺血在天气好的午前十一时来放血效果最好,尤其是接近中午的时候,阳气在上青筋比较容易显现,较易出血。其它如腰痛、脊椎长骨刺的人要刺血,则是在下午最好。十二经在未时流注到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基本上是走人身后面的,所以对坐骨神经痛、痔疮的患者在此时放血可以说是最为有效。至于刺少商等井穴,则跟时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些地方没有青筋的关系,而且急救也常用这些穴,所以随时能放血。
(总八十三)、口腔刺血有说以健侧为主,有说以患侧为主,以何处为准?
答: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在健侧或患侧口腔刺血皆可。肝经绕口内一周,不论在健侧或患侧刺血,距离都很近,作用很快,但以患侧为佳。就是在病变一侧的口腔里面刺血。一般来讲口腔没有青筋也是可以照样点刺出血,在口腔内刺血不需要找青筋,把嘴巴张开在口腔两侧粘膜放血,放血位置相当于上下嘴唇闭合的地方,约在口唇内侧的中央,点刺或鈯刺刺血,大概流个七、八滴的程度就可以了,刺完后用盐水漱口,消毒并加强肌肉拉力,疗效更佳,是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
(总八十四)、能谈谈心开窍于耳的理由,保健品,及其与刺血及针治关系?
答:心开窍于耳之说,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注释:「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张景岳说:「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彼等皆认同心与耳窍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