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脏腑别通论 下载本文

再将此图按《说卦》所言:「天地〈乾坤〉定位,山泽〈艮兑〉通气,雷风相薄〈震巽〉,水火〈坎离〉不相射」之内容展开,则如图〈图二〉。

将脏腑与先天八卦对应并配置于先天八卦中,由于干为老阳〈阳中之阳〉,为阳之极,故统诸阳之主督脉。坤为老阴〈阴中之阴〉,为阴之极,故统诸阴之主任脉。其余脏腑根据其属性配于各之内〈图三〉。兑卦属金,肺大肠亦属金,故配置于兑卦;离卦为火,心及小肠亦属火,故配置于离卦:巽卦属木,主风,肝胆亦属木,故配置于巽卦;坎卦属水,肾与膀胱亦属水,故配置于于坎卦;艮属土,脾胃亦属土,故配置于艮卦。多余之心包与三焦则配置于震卦中,盖震为龙雷之火,心包三焦为相火。这样左边之三卦,兑离震为阳仪,全主手之经络,右边之巽坎艮为阴仪,全主足之经络,而且如此则合于《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实应系相射〉」,构成1.肺、大肠〈兑泽〉与脾胃〈艮山〉对应;2.心、小肠〈离火〉与肾、膀胱〈坎水〉相对应;3.心包、三焦〈震雷〉与肝胆〈巽风〉相对应;4.督脉〈干天〉与任脉〈坤地》对应。

圖三

除任督两脉为奇经自成循环外,其它十二脏腑就形成了三个对应的小系统,亦即肺、大肠、脾胃系统;心、小肠、肾、膀胱系统;心包、三焦、肝,胆系统。而目前的事实即是十二经脉循环为一个大循环系统,而其下也就有着这三个小循环系统,而每一卦有一脏一腑,彼此则互为阴阳表里。

二、先天八卦与六经定性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名首见于《周易》,厥阴、阳明始见于《内经》,太少本就含有阴阳的多少和变化,属于古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影响了《内经》,利用其理论来研究人体。人体部位在身上有胸、背、侧之分,在四肢也有内外中三部之分,《内经》中人体上的阳明和厥阴,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按阴阳的原则,结合部位之特点提出来的。

六经之太少厥阴阳明之定性,如果用易理来解说,将更容易理解。这里试将先天八卦依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之次序展开〈见图四〉,并将其所属之脏腑列于其下,干主督脉,坤主任脉,任脉及督脉皆属于奇经,不与脏腑连属。将其它之六卦按阳仪〈兑离震卦,脏在前〉阴仪〈巽坎艮卦,腑在前〉排列〈此有阴阳对称平衡之意〉,再依对应卦象之脏与脏、腑与腑相连,则肺脾相连为脏属阴画--〈阴爻〉,大旸与胃属腑属阳画-〈阳爻〉,心肾相连为脏画--,小肠膀胱相连为腑画-,心包肝相连为脏画--,三焦胆相连为腑画-,将上列按阴阳次序画于右边即下列图式〈图四及图五〉,此一图式在很多书中皆能见及,但也仅止于此,而未能进一步的加以分析或发挥。

我们深入研究及探索,会发现这与脏腑的定性有很大的关系。此一卦象恰为火〈 〉水〈 〉下,即如同人身之心在上,肾在下,天地以乾坤定位,人身以火水定位。将此一卦象〈图五〉:六爻,根据天地阴阳之气阴升阳降之原则,分析其性质,阳往下增加,则最上之阳爻为少阳,依次为太阳,最下之阳爻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阴往上递减,最下之阴爻为太阴,依次为少

阴,最上之阴爻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如此产生出三阴三阳〈见图六〉,将此六爻阴阳之性质还原于图四之中,脏腑之阴阳进一步属性亦随之定性,即肺脾为太阴,大肠胃为阳明,心肾为少阴,小肠膀胱为太阳,心包肝属厥阴,三焦胆属少阳〈图七〉。

圖六 圖七 六經開合樞 三、开阖枢与经络定向〈兼谈脏腑别通〉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阖思想显然源于《周易系辞》之“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能。,仔细探究,这其实来自易卦。 ”

根据《易经》六爻的关系之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之间存在着一种呼应关系,称之为「应」。在这种关系啊,凡是爻性相反则可交感,称为「有应」;若爻性相同〈两者皆阴或皆阳〉则不应。应则顺利,象征事物对立面存在着谐和、统一的运动规律。又重卦中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为同位,因初爻为下卦的下位,四爻为上卦的下位;二爻为下卦的中位,五爻为上卦的中位,同为中位;三爻为下卦的上位,上爻为上卦的上位,同为上位。

在前述火水定位图之三阴三阳中,下卦及上卦之下爻太阳、太阴在最外为“开”,下卦及上卦之中爻阳明及厥阴在内属“阖”,上下卦之上爻少阴及少阳皆为转化之枢”阖”。合乎「对应」〈一阴一阳〉及「同位」的原则〈图七〉,象征着一四爻、二五爻、三六爻闲,存在着谐和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应用于人身,就有着同类的生理和病理活动。

三阴三阳中之下卦第一爻太阴及上卦第一爻太阳在最外为开,也就是说包括手足太阳之膀胱经及小肠经,包括手足太阴之肺经及脾经为开。每当寒邪伤人,最先伤阳,即伤最外之太阳,寒为阴邪易从下起,先伤足太阳,故伤寒论叙证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当热邪伤人,最先伤阴,热为阳邪多从上而来,先伤手太阴肺经。外邪先伤太阳太阴,即因太阳太阴为「开」之故。上下卦之上爻皆为变化之处,上卦之上爻少阳及下卦之上爻少阴皆为转枢之位,少阳在表里之间其证以寒热往来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例如小柴胡汤为少阳正证,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汤及偏里之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等。少阴亦有寒化热化之证,如寒化之四逆汤,真武汤等,热化之黄连阿胶汤等。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圖九 圖八

开合枢怎样影响经络?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图八〉,便可发现开阖呕两两相连。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

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图九〉。

若将脚掌弯卷起来,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见图十〉

圖十一 圖十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相符。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图九、十〉,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兑离震由太阳少阴而来〉,故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巽坎艮由太阴少阳而来〉,故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见到一、图二〉。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其它以此类推。

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顺时钟方向旋转,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厂阴的六经传变次序。〈见图十一〉

每当提及开阖欐,总有一个疑点会被提出讨论,就是关于究竟是「少阴为枢」或「厥阴为枢」的问题。内经并无「厥阴为枢」之文句,后世以厥阴与少阳表里,且厥阴亦有寒热往复之症状,而强以厥阴为枢,殊属不合。本文在前述中已对「少阴为枢,厥阴为阖」的作用详加说明,并从经络排列次序作了比较分析,当不致再有疑问,为了加强说明,再就少阴与厥阴的位置略加解说分析,当可更加清晰确定。

从条文及症状看,少阴心肾阳虚确是生死关头,从其死证条文较多,不难理解少阴之危,但若细看,喊阴死证条文更多于少阴,而厥阴病更危于少阴病,少阴病寒化危证长见合并厥阴的昏痉等症,如「伤寒脉微而厥(少阴阳虚)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出现厥阴昏厥)此名脏厥。」,可见厥阴应是在少阴之后。又从温病条辨看「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条下吴鞠通自注「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概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明白指出了少阴在前,厥阴在后,少阴影响厥阴。这样少阴为枢就不是问题了。

四、后天八卦与经络循环〈定序〉

大家对经络循行的顺序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是对于似乎抽象的经络下点功夫,还是必要的。我曾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专研易学,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专研伤寒论,在中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针灸,因此对易学、伤寒论及经络有一些特别的研究心得,愿与各位分享。

前面我们谈过先天八卦影响决定了经络的位置、性质及方向,此外的经络顺序则与后天八卦有关,我们再来看看后天八卦及不论那个方向相加都是十五的洛书九宫图。(图十二、十三、十四)

圖十二

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中,经络并未相互衔接,在《阴阳十一灸脉》及《手足十一灸脉》中并无一定之循环次序,但在《内经.灵枢》中已有完整之循环次序。由于受易学“寰道观”影响而产生出循环理论。从经络之循环次序来看,其与九宫数即后天八卦实有密切关系,后天八卦之卦位〈图十二〉如下:上为离,下为坎,左上为巽,左为震,左下为艮,右上为坤,右为兑,右下为干。因任督二脉不参与十二经之循环,将任督两脉除外。试将脏腑依其五行属性排列于后天八卦中:水(坎),火(离)各一卦,将属水之肾及膀胱定位在坎(1位),将属火之心及小肠定位在离(9位)。金、木之卦各二,由于肝胆属木,所以定位在震巽,肺大肠属金,所以定位在兑干,但肝属阴木,胆属阳木,根据后天八卦之宫位数(即洛书之数,见图十三、十四),而将阳木胆定位在3的震位,阴木肝定位在4的巽位。同理将阴金肺定位在阴数6的干位,阳金大肠定位在阳数7的兑位,此亦与前述图四之手经〈阳仪〉脏在前,足经〈阴仪〉腑在前相符。土虽然有两卦,但若将脾胃分置于艮坤两卦,则心包及三焦将无位置可安。根据九星流年学说,若逢5数则将阳寄于2,阴寄于8,其它金、水、木、火则无寄位之说。前曾述及脾胃经在足在下属阴,因此寄于8,余下之2位则将心包及三焦寄于此,即坤位,坤为火中土,心包及三焦含相火,安于坤位,亦合乎其五行属性。根据前述1至9的顺序运行(中间之5已寄于2,8位,则跳过5,向前顺行)则成为:1.膀胱、肾→2.心包、三焦→3.胆→4.肝→6.肺→7.大肠→8.胃、脾→9.心、小肠→1.膀胱、肾??的循环,正合乎目前十二经络循环的顺序。

圖十三 洛書

在中医学中有所谓的「天人相应」,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指天地,考察天地的变化原理,才有这样的理论出现。人体的运行也符合着天地的运行,这样才能了解经络的原理。

开阖枢在于说明三阴三阳离合、互根、转化、及经气升降出入转输的规律,对于应用《伤寒论》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温病也有一定的指导及启发作用,用之于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由于阴阳失和〈失衡〉是《伤寒论》的总病机,如何促进阴阳自和,就在于调动三阳三阴开阖枢的失衡,使之调和〈平衡〉。

由前述得知,太阳太阴有一定类属及相关,少阳及少阴性质相关,阳明厥阴相关,《素问》及《灵枢》均提及「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试以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将其展开,太阳太阴相对〈开〉,少阳少阴相对〈枢〉,阳明厥阴相对〈阖〉,阴与阳对,手与足对,配合作表如下:

圖十五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担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为有效。

三十多年来,个人以此方法运用方药及针灸治病甚多,极有疗效〈方药另文举例〉,用于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