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墙镇镇村体系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遥墙镇镇村体系规划

9.5 通信工程规划

9.5.1电信局规划

遥墙镇现状电信通过城区电信局交换。

规划在西区北部建设1个电信端局,安置电话交换机容量9万门;在西区和东区另设2座电话交换模块局,每个模块局电话交换容量1万门。

区内主干电信线路从电信局接出,传输至各电话交换模块局,再分别接入到小区综合电信机房,通过电话光缆交接设备连接至用户。主干电信管道为统一建设的综合电信管道,设置电话、有线电视、数据传输和移动通信等线路,支线电信管道一般采用PVC管埋设。

9.7 供热工程规划

遥墙镇内现无大型集中供热热源,有部分企业供热锅炉房;现有供热锅炉容量小,热效率低,且污染严重。

镇驻地根据总体布局,规划采用分区供热方案,东西区分别建设热电厂作为本区热源,根据热负荷分布,西区热电厂(位于华山镇)一期供热规模270MW,东区热电厂(位于唐王片区)一期供热规模370MW,主要解决镇驻地的生活和公建采暖,工业用户直接蒸汽供热,民用用户采用95/70℃热水供暖。规划采用枝状管网,管道一律采用钢管,地沟敷设。规划按街区设置24个热力站,每个热力站供热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占地300平方米。

村庄不设置集中供热系统,由分户自行取暖。

9.5.2邮政局规划

规划在东区和西区公共设施用地内各设1个邮政所,并在每个中心村至少设置1个邮政服务网点,以满足居民用邮需要。同时实现“电话、有线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接入网技术,镇驻地实现主干电缆管道化,规划有线电视线路与通信线路同路布置敷设,规划近期有线电视覆盖率实现100%。

9.8 防洪规划

遥墙镇域内的主要有黄河、小清河穿过,均按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其中,小清河自西向东横穿片区,它汇集自南部山区而来的各沟渠的水流,为城市主要排洪河道。镇域范围内地势较低洼,地下水资源丰富,目前区内水源以地下水为主。

规划充分利用现状防洪设施,逐步建立健全水灾预警系统。规定在河道两侧20米的蓝线范围内不等从事一切建设及非建设活动,并对河道及河岸进行清淤理岸。对河道两侧50米范围内划定规划绿线,加强河流沿岸两侧绿化和水土保持。

对河道两侧道路进行大环境绿化,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本着以蓄为主和治本的原则,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结合起来。首先采取生物措施,进行大环境绿化建设。其次采用拦蓄、截渗等工程措施,修建谷坊、塘坝,挖掘鱼鳞坑和水平截流沟,拦截山坡径流,缓蓄洪水,以增加雨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上游洪水对中下游排洪河道的泄洪压力。同时对河道采取砌筑护坡等方式,增大过水断面,加强河堤和泄洪道的建设,提高蓄泄洪能力。

9.6 燃气工程规划

遥墙城镇居民用气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由城区液化气站提供,现有杨史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农村生活燃料以煤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目前未形成系统的燃料供应。

遥墙镇域南部市政走廊内现有6.4MPa长输高压天然气谢家屯门站,北部有4MPa的长输管线经遥墙门站,区内可供选择的燃气气源有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根据气源供给条件,规划采用天然气作为主要供应气源,用气比重将达到90%;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用气比重达到10%。

长输管道天然气经谢家屯门站和遥墙门站降压后,进入配气管网。为平衡供气调节,规划在镇域西部设1座天然气储配站。区内天然气配气采用中低压二级系统,规划设6座中低压调压站,一般用户使用低压供气,通过中低压调压站降压;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用户使用专用调压器供气。规划设2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大型居民点均设一处换瓶站。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气为辅的供气方式。

中心村及一般村居民生活以瓶装液化气和清洁煤炭为主,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再生能源。

9.9 消防规划

遥墙镇驻地现状没有公共消防设施,根据国家《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规划期限内需设1处消防站。

沿街道、道路设置室外消防栓,消防栓服务半径不超过120米,尽量靠近十字路口。 重点及大型工矿企业、经营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单位要设企业专职消防队,积极拓展消防队

25

遥墙镇镇村体系规划

的救援等职能,逐步建成综合防救灾队伍。

新建易爆易燃厂房、仓库、燃料场的选址应遵守现行《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

(3)、环境卫生专用车辆停车场

遥墙片区需安排环境卫生管理站,负责区内环卫管理、环卫工人作息和环卫车辆停放,规划在片区东西分设2个环卫管理站。环卫专用车辆按2.5辆 /万人配置, 2020年环卫专用车辆需要28辆。

9.10 环境卫生规划

9.10.1生活垃圾预测

根据遥墙镇人口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测算,人均垃圾产量约为0.8公斤/日,预测全镇日产生活垃圾96吨,镇区日产生活垃圾92吨。

9.11 防灾规划

规划利用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等空旷场地作为避震场所,规划避震场所的面积,按照每人1.5平方米的避震场地进行设计。避震场所内要有一定的抗震避险设施,确保饮水、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为便于公众的避震行动,在避震道路沿线、避震场所应设置明显的避难标识。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形成由宣传、地震、教育、文化和新闻等部门参加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形成社会基础坚实、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在主要社区组建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每支队伍配备80-120人,并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合理建设储备网络形成完善的地震紧急救灾体系和救灾网络,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自救互救。

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易发区及国家重点工程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

9.10.2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规划

镇区垃圾在主要采用垃圾收集容器和垃圾车收集的同时,采用袋装收集方式,并符合日产日清的要求。

生活垃圾运输以推广压缩式集装箱为主,逐步取消自卸车运输,垃圾运输逐步与垃圾分类相对接。

9.10.3垃圾处理转运规划

镇驻地、中心村及一般村规划按照服务半径1-2平方公里规划垃圾收集站,收集后由垃圾转运站统一转运,转运站规模115吨/日。

工业固体废弃物应根据不同类型特点考虑处理方法,尽可能地综合利用,其中有害废物采用安全土地填埋,并不得进入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应根据有关部门地要求,采用焚烧、深埋等特殊处理方法。

为水库和主要河流、乡镇驻地公用基础设施及居住区,一般防治区为无人居住且无重点工程设施的区域。遥墙镇在区域地质构造中,处于泰山山脉北麓山前倾斜平原地带,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镇驻地、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的防护重点。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

9.12 环境保护规划

9.12.1水环境保护

(1)水源地保护

镇区内河流水面达到一级保护区水质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2)水污染防治规划

①重点污染源治理:开展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再提高和全面达标工作,在污水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分别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城镇污

9.10.4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

(1)、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设置标准:镇驻地主要繁华街道和商业区公厕间距为400-500米,一般街道公厕800-1000米为宜,新建地居民小区宜为450-550米;旱厕应逐步改造为水厕。驻地的各类公共厕所均采用水冲式,其布点服务半径不少于3座/平方公里,且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其他环卫设施的设置参照GJJ27—20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执行。

(2)、垃圾箱

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按照一般不应超过70米进行设置。

26

遥墙镇镇村体系规划

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②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实施遥墙大型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9.12.4固体废弃物规划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近期实现容器化、密闭化收集,在主要居民区、商业区设置多功能垃圾箱。远期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提高垃圾再生资源化水平。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量少、堆放分散等问题,应加强监督管理,开展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制定法规,制止生活垃圾乱倒乱放现象。

(2)工业固体废物

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工作,进一步提高铬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快新型建材推广步伐、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进技术进步,加大粉煤灰建材资源化程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原材料精度,实施精料、精煤措施,加强过程控制,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强化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管理制度。

(3)农业废弃物

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农村户用沼气。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

9.12.2大气环境保护

采取建立集中供热热炉房等措施,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确保2010年实现遥墙镇建成区热网覆盖率达到90%,城镇建成区集中供热率达到60%,远期规划实现建成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0%。同时在热力管网覆盖区域,取缔小锅炉,禁止新上除电炉以外其他供热锅炉,逐步拆除供热管网覆盖区内的现有供热量为4t/h以下的燃煤锅炉。

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和二次能源利用率,对遥墙镇建成区以内供热管网覆盖区以外的区域内的燃煤锅炉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大力推广利用天然气、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加大秸杆综合利用力度,提高秸秆利用率,杜绝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同时还应积极进行炉灶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9.12.3噪声环境规划

遥墙镇的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如下:

交通噪声一是从声源控制,包括农用车和拖拉机等机动车禁用高音喇叭,规划城镇区禁鸣喇叭,逐步淘汰老、旧农用车;二是结合道路规划和改造,建设林木绿化隔声带,严格控制交通噪声的污染。

工业企业噪声污染以边界噪声达到排放标准为目标,采用隔声、消声、吸声、减震以及采用低噪声设备等技术手段,确保工业企业边界噪声达标排放。对噪声超标的工业企业进行强力改造或处罚。

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在居民生活区、文教区、医疗区附近及其它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夜间禁止施工。

加强对辖区内餐饮商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杜绝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市场的管理力度,防止交通堵塞,建设大棚式或封闭式市场,商业区内行人与机动车道分离。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农牧业的秸秆、废物废料发展农村沼气。

27

遥墙镇镇村体系规划

100-150个家庭文化建设带动户。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10.1 近期建设重点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以及社会力量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新农村。

(1)村庄迁并整合 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迁并: ① 撤销人口小于100人的村庄。 ② 合并位于现状镇区或镇区边缘的村庄。 ③ 整合现状建设连成片的村庄。 ④ 迁移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村庄。 (2)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 ① 教育设施

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继续完善原有中学的设施和规模。结合农村布点规划,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适当合并基础薄弱的学校,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发展寄宿制学校。

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应按照每1000人设置一所托儿所、幼儿园的标准完善托幼设施。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农业人才。 ② 医疗设施

继续完善原有卫生院的设施,提高救治能力,在现状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建设卫生站,1000人以上的村庄争取每村建设一卫生站,1000人以下的村庄建设卫生室。

③ 文体设施

到2010年,逐步建成由影剧院、图书馆(藏书2万册)、文艺活动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筹文体活动一体的镇街综合文体站。

到2010年, 80%的农村居民点建成高标准的文体大院,每个农村居民点都有不同规模的文体大院,每个农村居民点都有不同规模的文体活动场所。鼓励发展家庭文化建设,全镇至少发展

实施“体育下乡、篮球乒乓球进村”工程,在中心村建设以水泥篮球场为主的健身场地,安装配备适合农村特点的健身设施;人均占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0.25平方米。

(3)基础设施建设 ① 道路建设

三级以上公路、汽车专用道路不应穿越村庄,现有高等级道路穿越村庄的应逐步改造搬迁至道路一侧。

继续巩固“村村通”道路建设成果,逐步增加路网密度,提高道路质量和等级,改善交通设施,逐步形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村庄道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道路三级。路面必须硬化。道路两侧设置排水设施。 道路宽度:主要道路——路面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14-18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6-8米,红线宽度10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3.5米。

②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至2010年,供水到户普及率达90%,村庄设排水沟、管,排水通畅,路面无明显积水,污水处理率达70%;

人均综合用电指标达2000度/年,电话普及率达30部/百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 在已实施有线电话“村村通”的基础上,到2010年底完成村网改造工程,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质量达到与城区相同标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在各镇街宽带网已开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重点村建设,建立起覆盖面积较广的农村信息网络系统。

(4)村庄整治内容 ① 公益性基础设施

道路桥梁建设,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路灯及交通标志,停车场(库),自行车(摩托车)棚等。

增建或整治村委会、村民休闲社交活动室内外场所。 整治托儿所、幼儿园,促进农村九年普教设施集中规模发展。 设置邮政、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

设置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或便民诊所。 增设或整治商店或超市、便利店。

28

遥墙镇镇村体系规划

② 环境卫生设施

生活污水排水沟渠或排水管网及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垃圾、医疗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及处理设施。

非水冲式公共厕所(公共旱厕)、禽畜饲养场的环境卫生与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 ③ 防灾减灾设施和措施

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蓄水池、山体和坡地的护坡及挡土墙等。 防御风灾的防护林带及其它防风减灾措施。

原有农房墙体、楼面、顶棚的防火措施,消防通道、房屋间的防火间距等。 公共设施用房的危房改造和抗震加固等。 ④ 环境面貌治理

家庭散养或集中饲养的禽畜,应单独设置用地,做到人畜分离,确保人居环境卫生。 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清除。 “门前三包”公约,街巷清扫保洁责任的落实。

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村庄主要出入口、街道、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和公共绿地等环境面貌的整治。

(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镇村土地统筹集约利用

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镇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规范流转、置换、周转,确保农民利益分配,以村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核心,适度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土地有效流转,使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集约出的村庄建设用地可以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备用,镇村统筹使用,解决好贡献用地农民的就业安排、经济补偿、村民安置等问题。

(4)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市、区两级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实现城市带动、辐射镇村。首先,市区两级政府主导,各类设施建设延伸至中心村,建设完善次要镇村以上等级道路;其次,积极实施村庄迁并补偿、生态补偿等政策,列支财政,对处于机场建设区、开发区等须强制性迁并的村庄拨付专项补偿资金;另外,政府应投入资金加强乡村地区的生态恢复、环境保护、黄河防洪建设、灾害治理等。

(5)大力加强规划宣传,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统一思想、广泛宣传,全面认识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性,结合规划展览、媒体公示、网上咨询、“规划下乡”等不同形式的规划宣传,了解《济南市区镇村体系规划》,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市区干群了解规划、关心规划、维护规划,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0.2 政策措施

(1)履行规划审批程序,切实保障规划法定作用

本规划须履行审查审批程序,成果包括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文本、附图和附件,附件包括仲宫、遥墙、万德等18个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和附图。规划经市级规划审批机构审批后,由市、区、镇(乡、办事处)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维护该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市区镇村体系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2)完善规划管理程序,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据《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需加强对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指导及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程序,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规划设计要求、乡村建设项目审查审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制度,确保符合《济南市区镇村体系规划》的乡镇、村庄建设项目有效实施。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