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整理 下载本文

? 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

? 方法论意义:(批判与继承) 3. 否定之否定 ? 内容:

? 方法论意义: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第三节 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 本质与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请辨析: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而言。 1. 本质与现象的含义 ※真象与假象

2.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 对立统一 3.方法论意义

使科学研究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 2、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的一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

判断: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是要不得的。

内容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P170)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只讲究形式,没有内容,抓落实就会成空话。 ??江泽民 3、原因和结果 1.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 结果是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2.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3.方法论意义:

判断:前后紧密相随的事物或现象之间 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 结果是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2.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3.方法论意义:

判断:前后紧密相随的事物或现象之间 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的发展

历来存在着对“人能否认识世界”、“能认识到何种程度”的争议: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者对立的实质: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 何者为认识的源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者对立的根本: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是否同一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含义: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特点: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 形式: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2、认识客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含义: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

的对象

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首先,主体改造客体(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的实践性的表现) 其次,主体反映客体:主体对客体进行有组织的加工、整合的过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证据

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缺乏实践的观点 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 ? 实践出真知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认识指导了实践目标的确定

(2)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实践的范围和过程 (3)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践结果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1)感性认识

? 含义:书P224 ?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表面性 (2)理性认识

? 含义:书P225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实际中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论(实际中的经验主义)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综合和概括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这次飞跃更重要

这样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样理论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这次飞跃的条件

回到实践之前的理性认识应当尽可能是正确的 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环节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的反复性

? 从客观方面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 从主观方面看:一定阶段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 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着的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1)内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方法论意义

它是我们党制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基础。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非理性”是相对于广义的理性而言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指主体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