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载本文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世界性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外,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哲学基础。①人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其中哲学素养是基础,它更具备根本性和决定性。②哲学素养为人们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哲学素养能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哲学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7、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错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他的实物性错)近代唯物论未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物质

1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克思主义观点)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 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选择) (1)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2)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3)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4)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5)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6)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21、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

(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22、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性=客观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2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

2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26、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27、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自然基础。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①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

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统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有客观性

28、意识的产生。(重点)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 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 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马克思);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9、意识的本质。(重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完全一致的反映(错)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错)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 30、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表现在: ①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

性。

③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反映方面。 31、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最主要)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选择题)

错误的意识也有能动的作用

(4)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3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3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选择 原理背诵)

(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5)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6)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35、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