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纲第二、三、四章)

(2014年春季基础班)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定义 提出

内容 唯 物

哲学基本问题 作用 地位 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物主义可知论 古代自发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辩证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近代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古代形而上学 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 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 物质和运动及其关系 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观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发展与过程 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辩证法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规律 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 矛盾的两重性质 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 非主要矛盾 特殊性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必然性和偶然性 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法本质和现象 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规律及其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主体、客体的含义、内容、特点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论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观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自由和必然

历 史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阶级斗争的社会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考查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个人与社会历史——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人的问题 二、典型考点精述

1、什么是哲学。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3、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1)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7、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8、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2)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一个纽结,并通过这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体现出世界的普遍联系。 9、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0、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