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是的。要做到高效的意义沟通,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语速、用词和句子结构。 80.为什么说“互动调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答:Michael long检验其“互动调整”假设的研究表明,当母语者—非母语者交际遇到困难时,双方更多地采取诸如重复、确认、理解检查、请求澄清等话语策略。特别是母语者为了解决交际困难会采取这些策略与非母语者进行意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教语法来解决问题。意义沟通在帮助学习者获得可理解输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互动调整正是基于意义沟通的。
81.Pica,Loshky,Mackey三项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同?其结论有何不同?
答:Pica的研究根据输入调整方式的不同将被试分为两组,这两
组被试通过控制试验任务来控制语言形式调整和互动调整,结果表明互动组好于语言形式调整组,即互动调整更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Loshky除了研究语言形式调整和互动调整是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之外,还试图研究互动调整是都有助于语言习得,实验设计中加进了参照组,此外还增加了被试习得水平的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围绕意义的互动有助于语言的理解。这一结果与Pica的研究结果相同,但是,词汇再认和语法判断的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可理解输入与语言习得之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Mackey的实验在悉尼一所私立英语学校选择了34名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作为被试。被试被分为五组,一个控制组,其他四个实验组由两组参与互动组和两组不参与互动组构成。前者,在语言水平上不同,一组为初级,一组为中级;后者,一组看到和听到的文本未经调整,另一组听到的文本是经过调整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通过问答完成四项交际任务。研究表明,互动调整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参与互动和意义沟通越主动越有助于其语言水平的提高。
82.Swain提出“语言输出假设”的理由是什么?她的假设得到相关实验研究的证明了吗?
答:Swain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Ellis and He的实验表明,至少在词汇层面,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得到证实。语言输出促使学习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表达,因而产出任务有助于语言习得。Nobuyoshi and Ellis和Izumi以及Izumi and Bigelow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展是否完全得益于语言输出这一因素,目前还很难证实。
83.为什么心灵学派不赞成语言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习得的观点?
答:一方面,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如果学习者没有与生俱来的习得机制,单靠语言输入是学不会语言的;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是关于目的与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缺少“反面证据”。学习者在缺少语言规则的反面证据的情况下,无法发现语言规则的限制。
84.Michael long 1996年为什么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修订后的互动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有学者认为,“重述”这种负反馈方式是否能够促进语言习得,目前还难下定论。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学习者是否注意到或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到了母语者以“重述”等方式提供的反馈。因此,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自我意识和注意程度就成为连接互动环境与语言习得二者之间的关键因素。因此1996年Michael long 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提出了互动、注意与语言习得之间的接口问题。
基本观点:互动环境是通过选择性注意和学习者发展中的第二语言加工能力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资源结合在一起成为意义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85.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
究在理论导向上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答: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不同:一是学者们不再仅仅从语言输入角度而是从语言输出角度来考察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二是从学习者内在的心里加工机制来考察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影响。
意义: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实验证明语言输出促使学习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表达,因而产出任务有助于语言习得; 1996年Michael Long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提出互动、注意与语言习得之间的接口问题。这一假设强调语言输入形式、互动环境与学习者内在因素的结合,试图从外在互动环境和学习者内在因素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86.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答:(1)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积极的互动和沟通,至少在完成较为宽泛的任务时可以促进双方的理解;
(2)无论是基于语言形式的调整还是互动调整的意义沟通,都能够为学习者不断提供“注意”语言形式的机会,提供正面的或反面的反馈;
(3)参与意义沟通的非母语者能够注意、吸纳和运用母语者提供的语言结构; (4)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接受与某些特定的目的语结构相关的负反馈,在这些相关结构的测试中就会具有明显的习得优势。 87.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上的局限是什么?
答: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试图从语言输入和互动的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作出解释,但是,如果不涉及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便无法对这一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尽管Long在后期的互动假设中已经意识到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加工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具有一定预测力和解释力的系统理论。另外,“注意”作为连接
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发展的接口,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吸纳和内化语言规则的前提和可能,之于学习者是怎样将可理解输入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这些加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对核心语法的习得是否有帮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这些涉及习得机制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鲜有涉及。
88.如何理解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属性?
答: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先天的、是一种生物遗传属性,人类只要具备这些基本原则和特性,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89.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对普遍语法的定义和阐述有何不同?
答:80年代,管约论的核心概念是“原则”和“参数”,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人类都传承了一套普遍的原则和参数。这些原则和参数构成了人类语言可能具有的形态。因此。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有着两种成分构成的,从而也构成了普遍语法的核心部分。
90年代,最简方案中有关原则与参数的基本思想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乔姆斯基提出了人类语言的核心是“词库”的观点。“词库”由两部分构成,即“词汇语类”和“功能语类”。普遍语法的“参数”属于“词库”范畴,包括在“功能语类”中。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功能特征来描述的,这些功能特征形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表层结构的差异。 90.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
答:(1)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以结构依存原则为例。
结构依存原则认为,语言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构成的,即主要由句子中的词、语素等成分组成的“结构关系”构成的。一个句子可以切分为短语,短语还可以切分为词或语素。但是句子不是词、语素或短语的简单的线性排列。词与词之间、短语与短语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比如:“那个孩子画了一只大象。”可以通过树形结构的层级关系做出如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