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双重进度方案 异质分组的年级制(必修课)(斯托达德) 同质分组的不分级制(选修课)(2)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布卢姆):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教学和给予足够教学时间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程度的教学方式。(3)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程序教学(斯金纳)计算机辅助教学;优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来选择指令程序,因人而异自定目标进行学习,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下一个程序,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放慢学习进度。缺点:较难适用于复杂技能和态度品德方面的学习。
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
13、(P54)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核心,具有社会意义。 14、(p54)什么是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的动机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方面的动力特征。(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形成机制不同;气质比性格更稳定;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2)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气质影响性格:气质使性格涂上独特的色彩,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和难易程度。性格影响气质:性格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15、气质与性格的区别:(1)形成机制不同(2)气质比性格更稳定(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与性格的联系(1)气质影响性格:气质使性格涂上独特的色彩,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和难易程度。(2)性格影响气质:性格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16、
(p55)1.阿尔波特的研究:共同特质:表现性特质(3个);态度性特质(11个)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表现性特质是在支配行动动机系统中使行动具有一定特征性质;态度性特质是在对特定情境的顺应行为中所具有的对自己、对人和对价值的态度。) (p56)2.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表面特质:从外观察到的成串的关联的行为反应;根源特质:决定外显行为的潜在变量,是人格的本质 (p56)3.苏联:(1)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他人、工作、学习和自己的态度(2)情绪特征:情绪对人的影响和对情绪的控制(3)意志特征:对行为调节方式和水平(4)理智特征:认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17、(p57)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1.机能类型说(培因)情绪型:情绪体验强烈,行为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目标明确,行为主动;理智型: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2.向性说(荣格)外向型:乐观随和、善于交际、爱出头露面、适应环境能力强,但不爱独立思考、易冲动。内向型:为人可靠、喜欢内省、生活严谨、做事和说话三思而后行,生活有规律,不侵犯他人,但有悲观倾向,与人爱保持
第9页
距离。3.独立顺从说:独立型:处事果断、有主见、爱指挥他人。顺从型:深思熟虑、行动迟缓、爱依附于他人、易受他人支配。阿德勒——优越型和自卑型。 18、(p68)两维分类说(艾森克)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对性格作出分类。5.社会生活方式说(斯普兰格)经济型:以经济观点看待一切。理论型:据自己知识体系判断一切。审美型:以美为价值标准。宗教型:相信宗教。权力型:注重权力,想支配他人 社会型:以爱他人为最高准则。
19、(P59)性格的性别差异:1.性度:指根据性格、行为和能力的特征来确定男性和女性特性的程度。男性度\\女性度。2.性格性别差异的表现:(1)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2)女性更爱社会交往;(3)男性的情绪易躁易怒;(4)女性更易焦虑和恐惧;(5)女性自信心比男性差,更易受暗示。
17、(p59)性格差异的鉴定:1.观察法:笔相学2.测验法(1)自陈测验(2)投射测验:墨迹测验(罗夏);主题统觉测验(默里)
18、(p60)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性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不会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4)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2。为健康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应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首先,考虑开设提高性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视野的选修课,供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的学生选择。其次,提倡非指导性教学;最后,提倡合作教学。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21、(P61)特殊儿童的概念 :(一)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且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措施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儿童(包括智力超常)。(二)狭义的特殊儿童将得天独厚的超常儿童排除在外,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障碍的儿童。 22、(p62—p63)特殊儿童的类型
(一)天才儿童(智力超常儿童) IQ140
(二)能力缺失儿童1.感觉障碍 (视觉损害、听觉损害)2.躯体障碍(脑瘫等肢体障碍、癫痫等发生性障碍)3.智力障碍 IQ70以下;55-70之间;25-55;25以下身体缺陷。4.言语障碍(构音、发声、语畅障碍)5.学习困难儿童6.注意力缺失 23、(P64)特殊儿童的流行率:1.发生率2.流行率3.我国特殊儿童的流行率约为14%左右。 24、特殊儿童的教育(P64-65):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更加注重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 (一)在理解特殊儿童的基础上热爱特殊儿童;(二)特殊教育要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转变;
(三)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四)坚持正常化,推进融合教育1.随班就读 2.普通班加资源教室3.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第四章 学习概论
学习目标:
陈述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学习理论与三大学习定律;
陈述加涅提出的5种学习结果和智慧技能中的5个亚类,能分析给予材料的学习类型; 陈述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5个亚类,能分析给予材料的学习类型; 比较和说明加涅认知领域学习结果分类与奥苏泊尔学习分类的异同。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研究概述
1、(p72)关于学习的定义:(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2、(p72)两者的异同点:相同(学习定义中的三个限制条件)(P72):第一,两者都强调主体身上必须发生某种变化。主体没有变化,不能叫学习。第二,主体的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即通过练习而引起的变化。第三,主体的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地保持。适应等暂性的变
第10页
化不是学习。区别:第一,行为主义认为习得的是S-R的联结;认知派认为习得的是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组。第二,行为派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变量是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强化;认知派认为是主体对刺激情境整体的认知、注意和心向。第三,适用范围不同。行为主义学习观能较好解释情绪、动作技能和行为习惯学习;认知派学习观能解释高级的认知学习。 3、(p73)学习研究的三条途径:①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一般的概括;②用实证的方法从心理与行为的层面进行研究;③通过严格控制的实验,揭示学习活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4、(P73-75)学习的哲学研究(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学习论思想:1.性习论;2.学知论;3.知行论4.阶段观。(二)西方哲学中的学习论思想:赫尔巴特—统觉说(阐明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机制)杜威—反省思维、解决问题的五个阶段;1:暗示:在暗示中寻找解决办法;2:使感觉到的疑难和困惑理智化;3:假设;4:推敲;5:检验假设。 5、(P76)学习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最早的学习科学研究:1885年,德国 艾宾浩斯出版《论记忆》首创无意义音节;节省法或重学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6、(P76)早期学习研究的三种范型:一是,人类联想学习研究。二是,主要以动物为被试的条件反射研究。三是,动物和人的认知研究。 7、(p76)人类联想学习研究:1.联想学习是在环境事件之间或在环境事件与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2.人类联想学习包括三种形式:系列材料的学习,配对材料的学习,自由回忆材料的学习;系列学习中,两端的材料易记,中间的材料受两端的材料干扰,难学、易忘等。 7、(p76)主要以动物为被试的条件反射研究: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经验在外界刺激与机体反应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条件反应)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强化是伴随于行为之后并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原理:如果希望某种行为出现与保持,则应紧随该行为之后出现令行为者满意的事件。适用于行为管理和行为矫正方面。 8、(p76)动物和人的认知研究:德国 科勒的黑猩猩解决疑难问题的实验;顿悟(一种突然的颖悟 ) 9、(P77)早期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争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各种学说。早期学习理论的争论涉及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早期学习理论分为行为派(或联想主义)和认知派。持行为主义观或联想主义观的心理学家主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建立联系的过程 (S-R之间的联结)。代表人物:艾宾浩斯、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刺激呈现方式、反应后的强化以及重复练习的数量等是影响刺激与反应联系建立的主要原因。(桑代克—饿猫学习逃出迷箱)联想主义的理论(S-R理论)联结论又称为尝试与错误论。 10、(P77-78)S-R联结形成需要的条件?(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反应了学习动机)→效果律的从属定律;练习律(反应了练习) →效果律的从属定律;效果律(反应了强化和反馈) 11、(p78)格式塔心理学家为代表的持理性主义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主观组织和顿悟的过程,外界刺激的结构和学习者的原有经验对主观组织的顿悟有重要影响。
12、学习心理学研究发展趋势(P78)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观点占优势。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的学习和人的机械言语材料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心理学研究逐渐以认知观为主,至今仍占绝对优势。(重点研究人的知识习得、在大脑中储存和重组、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的规律,也研究行为怎样受人的认知调节的规律。)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及其教学含义
1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第11页
14、(p82)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学习者发现的或者是他人告知的,分为:学习和接受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来接受或理解以定论的方式所呈现的学习内容的学习。发现学习:学习者独立地通过大量例证的辨别来发现知识结论的学习。(→学习分类的两个维度:意义的程度、接受与发现的程度。) 15、(P84)学习分类研究的教学含义(一)克服我国教育研究中的非分析思想(二)从两个实例看学习分类研究的重要性。
第五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学习目标:
认知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观和认知建构观(奥苏贝尔的同化论); 广义知识的分类和学习阶段;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策略性知识学习的特殊性;
阅读、写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条件
第一节 认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的现代观点
1、(p89).学习过程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联想主义观主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建立联系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产生认知革命以及后来的建构主义有不同的主张,影响较大的是信息加工观和认知建构观。 2、(P89)认知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观代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学习是三个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
3、(p91)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①学习者的预期,学习者把自己的注意集中指向要学习的新知识;②激活长时记忆中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③调动自身的元认知能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进行控制。(已考 10年7月)
4、(P91)认知学习过程的认知建构观(一)当今认知建构观的来源和主要观点1.当今认知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