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下载本文

(11)每个岩溶水点,都应绘制水文地质剖面草图或示意图,对有特殊意义的水点,应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洞穴水文地质图,并素描或摄影;

(12)对每个岩溶水点,都要力求弄清它与邻近水点和整个岩溶地下水系的关系;在观测每个岩溶水点后,一般应作适当追索,把追索结果和对地下水“来龙去脉”的初步判断记录下来,同时作出示意图。

6.5.水位和流量调查:应获得岩溶水点的最枯资料,并访问其动态变化。测绘工作不一定都在旱季进行,因此,要求面上的测绘工作结束后,在枯水季节统一规定时间内,对重要的水点(具代表性和控制性)重测一次水位与流量。当需要用水位差判断地下水流向,而水点的水位高程又无法在野外地形图上较准确地查出时,应布臵水点的水准测量。

6.6.要调查岩溶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互相转化。特别是裸露、半裸露型及一些浅覆盖型地区,地表河水流量变化较大,需要详细调查。调查前,应充分研究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有关这些伏流现象的标记,并了解水文观测资料中与此有关的异常现象。必要时,可请当地水文站协助,对有意义地段进行流量观测。对流量变化显著,而又缺乏水文观测资料的河流,应分段测定其流量。常年有水的地表河以枯季测流为好,间歇性河流则在雨季中进行。

6.7.要调查岩溶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性。不同地质条件地区,岩溶发育特征与水动力条件不一样,集中岩溶水流的分布情况也有差别。通常可分三种情况:(1)极不均匀:集中岩溶水流或地下河数量极少,且分布不均匀;(2)不均匀;集中岩溶水流或地下河大体平行分布;(3)较均匀:集中岩溶水流呈网状分布。

12

6.8.掌握各类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特征。补给、迳流与排泄三个地段(区),有的明显分开,有的只有其中的二个地段(区),有的则同属同一地段(区)。不同地段的水文地质调查要求是:

(1)补给地段(区):调查大气降水与地表河水渗入地下的方式与通道,补给地段(区)的分布范围与面积及地层层位、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貌特征。挑选典型地段,根据溶蚀竖井、落水洞或钻孔中地下水位雨后变化幅度,概略推算渗入系数。对补给区面积大的岩溶山区,由于主要岩溶含水层的地下水理深大,不易开采,应充分利用表层岩溶泉与上层滞水做为水源。调查可蓄水的地段,并分析由于蓄水而下游水流减少时,迳流区及排泄区岩溶水流量受到的影响。 (2)迳流地段(区):主要了解集中岩溶水流的埋藏深度、分布情况、运动方向及水动力特征。特别注意天窗、竖井的追索调查;对有开采意义的岩溶地下水地段,应初步评价其开采量与开发方式。对利用堵塞洞穴或其它措施抬高地下水位的迳流区,要分析抬高地下水位或大量开采后,对补给区及排泄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3)排泄地段(区):做好泉及地下河出口的调查,为整个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的初步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的排泄区只排泄本 岩溶水系统中的部分地下水,其余部分成为邻近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源。因此,对平原或盆地边缘的泉水,当考虑扩泉以增大开采量时,需慎重分析、评价当地及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以避免由于扩泉不当造成泉水消失。

6.9. 不同类型的岩溶流域调查 6.9.1地下河流域 6.9.1.1裸露型地下河流域

(1)调查控制地下河发育的基础地质条件。在岩溶层与非岩溶层呈夹层或互层的紧密褶皱的地区,要注意调查各岩溶层的展布情

13

况;在厚层碳酸盐岩的平缓褶皱区,要注意调查控制地下河发育的断裂构造,褶皱轴及各地段主导裂隙的分布情况。

(2) 注意利用线状分布的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洞穴追踪地下河:调查条形封闭洼地、串珠状洼地、天窗、干谷等的排列方向及其高程从分水岭向排泄区递减分布的规律性;竖井、漏斗、落水洞、出水洞、塌陷的分布及有否喜水植物、出水遗迹与鱼类活动等及其联系和方向性。上述微地貌的线状分布,常是地下河的地表标志。对研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天窗、竖井、溶洞等,应进行探测和追索调查。洞内遇到水流时,应实测其枯季流量、水位、电导、水温、暂时硬度。对难于通行的深洞,必要时,应采取示踪试验追索。

(3)圈定地下河流域边界(地下分水岭),确定补给面积,入渗系数,综合判定不同地段地下水水位埋深,实测、访问地下河水位、流量及其变幅,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提出开发利用建议方案。要调查地下河沿线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对地下河水量、水质的影响。对适宜提引和建库调蓄利用的,要查明其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要分析建库蓄水后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圈定各地下河系的补给面积后,划分各岩溶水子系统,调查各子系统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地区,要注意其对地表水文系统的影响。应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组合关系情况进行地下河水资源评价:

a、多向的岩溶水子系统:常见于分水岭地区。各单元的地下水系及与其有联系的地表水,向不同方向运动、排泄。这种组合方式的各单元地下水资源应分别评价;

14

b、串联的岩溶水子系统:常见于具有多级剥夷面的高原岩溶区。其特点是;位于中间一级剥夷面上的水文地质单元,既是上一单元的“排泄区”,又是下一单元的“补给区”。在这种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反复补给、排泄,地下水与地表水出现反复转化的现象。这种组合方式的各单元的地下水资源,应当综合评价;

c、倒灌的:常见于低山丘陵的近河地区。在同一单元中,在不同条件下,岩溶水向相反方向运动。如水库蓄水向地下河倒灌。此种地下河的水资源评价,不但要评价地下河的天然流量,还应结合不同的开采方式研究地表水的倒灌量。 6.9.1.2 裸露——覆盖型地下河流域

裸露区的地下河流域的调查重点同6.9.1.1。覆盖区应查明地下河通道位臵、埋藏情况、岩溶发育深度,圈定富水地段,对水位、水量和水质作出评价。此外还应了解覆盖层厚度,与下伏岩溶含水层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水的承压状态,盖层完整性和稳定性。 6.9.2 岩溶大泉泉域 6.9.2.1 裸露型大泉泉域

着重调查控制溶隙和管道发育的断裂或构造裂隙带,研究大泉的出露条件、控制因素。根据大泉出露的地形地质条件,圈定泉域边界,实测、访问水位、流量及其变幅。对适宜建库调蓄利用的,应查明其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6.9.2.2裸露——覆盖型大泉泉域

裸露区的调查重点同6.9.2.1 。覆盖区应查明泉眼周边岩溶含水层埋深、岩溶发育深度,了解孔隙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圈定富水地段。

6.9.2.3 裸露——埋藏型大泉泉域

尽可能地查明大泉的补给范围,圈定泉域边界。查明岩溶含水层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