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8.5.4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表。包括水位与流量过程曲线、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成果等。 8.6 洞穴探测

8.6.1 对所有大、中型洞穴和有重要意义的小型洞穴,应进行专门性探测,测制比例尺1:500洞穴平面图,附相应的纵剖面图与典型地段横剖面图。

8.6.2 洞穴探测内容包括:洞口位臵、标高,洞穴形态规模、化学沉积、洞穴堆积、水流特性(水位、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洞内气候(温度、湿度)及生物活动,洞穴发育的岩溶地质条件、以及洞穴开发利用现状等。分析洞穴的成因及与区域岩溶水的关系。 8.6.3 对洞穴竖井和有潜水的洞穴,要尽可能组织力量利用专门的洞穴探险设备进行探测,查明洞穴系统的连通性和形态特征。 8.6.4洞穴调查应强调配备专用设备,如洞穴服、单绳、矿灯、电光测高仪、橡皮船等。

8.6.5对洞穴调查的安全作业要高度重视。除配备先进的探洞专门设备外,还要注意如下事项:洞穴探测前应学习和熟练掌握单绳技术,并进行安全保险;要三人以上为一组开展探洞活动,并有专门的车辆在旁边等候;开展落水洞和竖井的探险时,洞外应有人把守;对洞穴照明、供氧、洪水和落石等情况要有充分的准备或防备。 8.7 示踪试验

8.7.1 目的是查明洞穴通道系统和岩溶水系统及其流速、流向,确定地下分水岭位臵,了解地下河和岩溶水的补给来源,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以及岩溶水库的渗漏通道等,为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8.7.2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示踪法、染色示踪法、漂浮物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以及堵水抬高水位法等。

8.7.3 为确保试验成功,可采用多元示踪试验,选择两种以上示踪剂或两种以上方法。投放点一般设在地下河进口,接收点在下游泉水、

24

岩溶天窗及地下河出口、地表水体等。

8.7.4 试验前要编写工作设计;并进行本底值取样调查,在考虑本底、峰值、流量、成本、群众的观感等因素的情况下对示踪剂的类型和用量提出要求,并注意示踪试验对环境和水质的影响;观测延续时间要求出现高峰后恢复本底值为止。 8.8 岩、土、水样测试

8.8.1 应充分收集以往工作成果,根据需要确定各类样品数量。 8.8.2 对土样主要进行化学成分、养分及植物元素分析,以了解不同岩溶生态环境与岩溶水、植物与地球化学背景的相互关系,为生态建设、土地整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主要分析项目:全盐量、碳酸根、重碳酸根、氯根、钙、镁、硫酸根、钾、钠等常规分析,以及全锰、有效锰、全锌、有效锌、全铁、有效铁、铅、铬、汞、砷、氟、氰等12项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分析。一般应布臵在主要岩溶层位,特别是工农业与生活污水和废水排放区。

8.8.3 对各含水岩组的可溶岩,应结合碳酸盐岩填图成果取样进行化学分析,以控制岩性、岩相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有:Ca2+、Mg2+、K+、Na+、NO3、Cl-、SO82-、SiO2、S等。

8.8.4 水样分析除了作简分析和全分析外,重点作污染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污染分析项目有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氟化物、碳酸盐、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钾盐指数、挥发性酚、氰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铁、锰、大肠菌群、DDT和有机污染物,并增加现有资料中已被检出的主要污染物和反映本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水样采集地点应控制主要储水构造、主要岩溶层位及受城镇、矿区污染的地段。同位素测定选用氢同位素氘(D)、氧同位素18,一般布臵在完整的岩溶水系统,以研究地下河系统中地下水与降水、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 8.9 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测

8.9.1 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测按监测内容可分为水位、水量、水质及水温监测。可有专业自测站和委托监测站二种监测方式。

25

8.9.2 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的布局,以能控制工作区内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下水动态为基本原则。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应以顺地下水流向为主与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相结合来布设监测站网;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区域,可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