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8.5.4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表。包括水位与流量过程曲线、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成果等。 8.6 洞穴探测

8.6.1 对所有大、中型洞穴和有重要意义的小型洞穴,应进行专门性探测,测制比例尺1:500洞穴平面图,附相应的纵剖面图与典型地段横剖面图。

8.6.2 洞穴探测内容包括:洞口位臵、标高,洞穴形态规模、化学沉积、洞穴堆积、水流特性(水位、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洞内气候(温度、湿度)及生物活动,洞穴发育的岩溶地质条件、以及洞穴开发利用现状等。分析洞穴的成因及与区域岩溶水的关系。 8.6.3 对洞穴竖井和有潜水的洞穴,要尽可能组织力量利用专门的洞穴探险设备进行探测,查明洞穴系统的连通性和形态特征。 8.6.4洞穴调查应强调配备专用设备,如洞穴服、单绳、矿灯、电光测高仪、橡皮船等。

8.6.5对洞穴调查的安全作业要高度重视。除配备先进的探洞专门设备外,还要注意如下事项:洞穴探测前应学习和熟练掌握单绳技术,并进行安全保险;要三人以上为一组开展探洞活动,并有专门的车辆在旁边等候;开展落水洞和竖井的探险时,洞外应有人把守;对洞穴照明、供氧、洪水和落石等情况要有充分的准备或防备。 8.7 示踪试验

8.7.1 目的是查明洞穴通道系统和岩溶水系统及其流速、流向,确定地下分水岭位臵,了解地下河和岩溶水的补给来源,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以及岩溶水库的渗漏通道等,为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8.7.2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示踪法、染色示踪法、漂浮物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以及堵水抬高水位法等。

8.7.3 为确保试验成功,可采用多元示踪试验,选择两种以上示踪剂或两种以上方法。投放点一般设在地下河进口,接收点在下游泉水、

24

岩溶天窗及地下河出口、地表水体等。

8.7.4 试验前要编写工作设计;并进行本底值取样调查,在考虑本底、峰值、流量、成本、群众的观感等因素的情况下对示踪剂的类型和用量提出要求,并注意示踪试验对环境和水质的影响;观测延续时间要求出现高峰后恢复本底值为止。 8.8 岩、土、水样测试

8.8.1 应充分收集以往工作成果,根据需要确定各类样品数量。 8.8.2 对土样主要进行化学成分、养分及植物元素分析,以了解不同岩溶生态环境与岩溶水、植物与地球化学背景的相互关系,为生态建设、土地整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主要分析项目:全盐量、碳酸根、重碳酸根、氯根、钙、镁、硫酸根、钾、钠等常规分析,以及全锰、有效锰、全锌、有效锌、全铁、有效铁、铅、铬、汞、砷、氟、氰等12项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分析。一般应布臵在主要岩溶层位,特别是工农业与生活污水和废水排放区。

8.8.3 对各含水岩组的可溶岩,应结合碳酸盐岩填图成果取样进行化学分析,以控制岩性、岩相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有:Ca2+、Mg2+、K+、Na+、NO3、Cl-、SO82-、SiO2、S等。

8.8.4 水样分析除了作简分析和全分析外,重点作污染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污染分析项目有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氟化物、碳酸盐、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钾盐指数、挥发性酚、氰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铁、锰、大肠菌群、DDT和有机污染物,并增加现有资料中已被检出的主要污染物和反映本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水样采集地点应控制主要储水构造、主要岩溶层位及受城镇、矿区污染的地段。同位素测定选用氢同位素氘(D)、氧同位素18,一般布臵在完整的岩溶水系统,以研究地下河系统中地下水与降水、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 8.9 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测

8.9.1 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测按监测内容可分为水位、水量、水质及水温监测。可有专业自测站和委托监测站二种监测方式。

25

8.9.2 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的布局,以能控制工作区内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下水动态为基本原则。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应以顺地下水流向为主与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相结合来布设监测站网;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区域,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布设控制性监测站。涉及一个以上含水层组,应分层监测。

8.9.3所有监测点都要进行统一编号,并确定一个固定标高基准点。 8.9.4 地下水动态监测孔的设臵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泉的设臵按有关规定进行。 加强地下河水的动态监测。除了在地下河出口设立地下水监测站外,应尽可能地在地下河内也建立监测站,以控制各河段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对流量较小的地下河,可修建各式流量堰测量;流量大于500L/s的,用流速仪断面法测量;流速小于0.5m/s的,用低流速仪测量;对于水面无流速的重要潭式水点,可用低流速仪测定潭内不同深度的流速。

8.9.5 地下水动态监测站密度参照下表执行。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密度

岩溶类型 观测密度(个/100平方公里) 裸露型岩溶 隐伏型岩溶 复杂地区 中等地区 简单地区 复杂地区 中等地区 简单地区 15 10 5 10 5 2

8.9.6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水文年,以查明地下水流动年内变化规律。 地下水水位每月监测6次,逢5日、10日测量。静水位测量,2次测量最大误差不大于±1cm/10m。在地下水丰、枯水期要进行地下水位统测工作。地下水流量每月监测6次,逢5日、10日测量。每次测量3个数据,取均值。地下水水质监测,一般在枯、丰水期分别采样,观测水质的季节性变化。长期监测水点每季取一次全分析水样;偶测水点在旱季和雨季各取一次简分析水样;可能遭受污染的水点视污染发生的时间特点可增加采样次数。雨季或

26

遇场雨,应进行加密监测。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监测的时间尺度可以是连续几天,时间间隔从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动态变化大的重要地下河尽量安装自动监测仪器。

8.9.7 在进行岩溶地下水点的水化学采样时,要进行pH值,土壤空气CO2、电导率、水温的现场测试。

8.9.8 重要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站应建立与之配套的气象观测站。 气象观测项目至少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等。要逐日监测。 9.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9.1岩溶地下水区域资源评价的原则是:

(1)在取得地面测绘及勘探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岩溶水的分布、运动特征及其与其它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进行岩溶水区域资源的评价;

(2)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岩溶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及岩溶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划分岩溶水系统,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3)注意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目前工农业用水量、矿山排水量、水库渗漏量及因水库蓄水使地表水迳流量减少等对岩溶含水层补给量与排泄量的影响等;

(4)树立全局观点,克服局限性和片面性。综合考虑:工业与农业、上游与下游、本单元与邻近单元等的用水量,矿区与涝区疏干排水量与邻近于旱区需水量;旱季缺水量与雨季剩余水量,水量变化与水质变化等。要注意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防止因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塌陷、地裂等破坏现象。注意地下水与地表水水源的保护,提出防止过量开采与水质污染的相应措施。

2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