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科目 第11课时 班级 姓名 组长 制作人 制作时间
《蜀道难》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鱼凫( ) 巉岩(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吮吸( ) 黄鹄( ) 崔嵬( ) 峥嵘( ) 扪参( ) 万壑( ) 猿猱( ) 秦塞( ) 咨嗟( ) 趑趄( )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危乎高哉( ) 难于上青天( ) 横绝峨眉巅( ) ....青泥何盘盘( ) 凋朱颜(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胡为乎来哉( ) 但见悲鸟号古木( ) 一夫当关( )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诵读全诗:力求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
2、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三、涵咏品读,交流探究
1.朗读第一段,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2.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又从哪些方面描写“蜀道之难”的?
1
3.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写写作本诗是否仅仅为突出“蜀道之难”?
四、巩固反思
要求熟读成诵,品味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五、当堂训练:
阅读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剑阁赋》,完成题目。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雁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1. 这篇赋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2.《剑阁赋》比《蜀道难》少写了哪一层意思?
3. 作者怎样直接描写剑阁?
4. 作者怎样侧面描写剑阁?
5. 作者怎样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
蜀道难
参考答案:一、略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诵读全诗:力求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
2、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三、涵咏品读,交流探究
1.朗读第一段,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又从哪些方面描写“蜀道之难”的?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3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写写作本诗是否仅仅为突出“蜀道之难”?
路途艰难衬托对友人的担忧例如 地理位置的重要 对唐王朝政府的警示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拓展阅读
1. 这篇赋写了哪两层意思?
第一,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
2.《剑阁赋》比《蜀道难》少写了哪一层意思?
《蜀道难》中有对蜀地豪雄割据,战乱频繁,战祸惨烈的描写,这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危机和未来的推测,起到申诫的作用。《剑阁赋》没有这样的内容。
3. 作者怎样直接描写剑阁?
这篇赋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 4. 作者怎样侧面描写剑阁?
这篇赋“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5. 作者怎样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