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1、“外部效应”的含义及政府的矫正作用。
含义:
外部效应: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 正的外部效应: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政府矫正作用:
是指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外部效应得以矫正,资源配置由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包括: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矫正性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相应的内在化
2、“公共物品”的含义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必要性和措施。
含义: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同时满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特性条件的物品或劳务。
必要性:
1)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各自的特性不同决定的。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宜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措施: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
3、政府介入经济的原因及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原因:避免市场机制失灵,具体的说: 1)防止效率的背离;
影响因素:公共物品和劳务、外部效应、垄断、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成本递减)、信息不充分 2)调节分配的不公
市场所决定的收入的初次分配无法保证公平;由于人们占有(或继承)财产情况的不同以及劳动能力的差别,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肯定高低悬殊;分配不公不仅本身于社会公平的要求有违,而且会导致社会冲突、低收入者阶层得不到发展等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政府有责任弥补市场机制的这一缺陷,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3)调整经济的波动
市场经济的自发的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经济波动需要政府介入或干预,通过政府与市场
的有效配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政府活动范围: 1)提供公共物品或劳务。 2)矫正外部效应。 3)维持有效竞争。 4)调节收入分配。 5)稳定经济。
4、财政投资于农业的必要性、范围和重点。 必要性:
1)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且应当将投资集中于 “外部效应”较大的行业,如:农业、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江河治理等。
2)农业是最典型的基础产业; 3)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4)农业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具有极好的社会效益,且带来的外部效应较大。
5)政府要保证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
范围: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重点:财政投资的范围应是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5、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就多,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是技术进步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6、“拉弗曲线”的含义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A
T2
D E T1
O T3 t1 C t2
图6-1 拉弗曲线
B 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