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 下载本文

模块二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

在自然景观中,地质地貌作为天然风景的骨架和载体而存在,而植被、水文、气象等要素往往起到附加修饰的作用。地质地貌要素一般体量大,视觉敏感性高,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所形成的旅游空间和景观构图,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据研究,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质量具有较高的贡献率。独特的地质地貌往往可形成优良的自然景观,并体现风景的总体特征;而且除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之外,绝大多数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均有赖于地质地貌条件与环境,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课题一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认知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念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二)地质作用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地球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其变化和发展,今天所看到的地球,不过是它的全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地壳,既受到地球自身发展的作用而引起变化,又受到地球以外的力量作用而引起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讲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其实,所谓“稳”和“坚”都是相对的,不稳和不坚才是绝对的。可以说,地球上没有一种岩石、构造、地貌是固定不变而仍然保持其形成时的面貌。所谓“沧海桑田”正是对这种巨大变化的描述。这种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壳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两种: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

1、内营力作用

内营力作用也称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如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等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1)地壳运动

地壳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运动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可相互转化。

大地从来没有安静过,但人们平时却并不感觉到这点。正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说:“地球的变化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是很缓慢的,因此,简直注意不到它的变化。”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有可能依靠精密的仪器,测量出地面起伏的微小变化。测量的结果证实了地壳既有升降运动,还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方向的运动。例如从晚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山从古地中海升起,上升幅度达七八千米,而同一时间,江汉平原地区却表现为缓慢下降,沉积了近一千米厚的沉积层。

(2)岩浆活动

岩浆是地壳深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硅酸岩熔融体,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称为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上升到地壳一定位置未达地表就冷凝成岩,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地面,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3)变质作用

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当所处的环境改变时,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以建立新环境下新的平衡,这样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在变质作用中,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除温度外,压力也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4)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快速震动,属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 500 万次。但由于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海洋里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加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匀,因此使人感到地震是罕见的。

在地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地壳中的岩层会发生倾斜、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在刹那间发生断裂错动,从而使由于地应力的关系而积累起来的能量得到迅速释放。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岩层断裂处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叫做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发生震动,这就是所说的地震。

2、外营力作用

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由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所引起。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不断破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夷平。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1)风化作用

在温度变化、气体(氧、二氧化碳)、水溶液、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岩石及矿物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十分普遍,地表的岩石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这种作用。不同种类的岩石,风化速率各不相同。岩性常是造成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除岩性外,岩石所处环境温度条件和水分状况是影响风化强度的基本控制因子。据记载,我国汉朝的虞翊,在甘肃南部疏竣河道时,曾将堵塞江中的礁石用柴烧得滚烫,后再“以水灌之,石皆罅裂。”说明古人对岩石因冷热变化而破裂是早有认识的。

(2)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

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冰川、风等处于运动状态的外营力对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等的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岩石经风化和剥蚀后,其产物大部分被流水、海浪、冰川、风等搬运,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作用,则称搬运作用。剥蚀作用与搬运作用是紧密相连的过程,而且是由同种营力进行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显然的分界。有剥蚀就有搬运,有搬运就能使剥蚀更趋活跃。

(3)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后,因条件变化(如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

(4)成岩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地质作用。这种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贯穿在从地球形成以来的一切地貌演化过程中。

总之,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结果。内营力作用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塑造了地球表面大的基本构造形态,增加了地表的高差起伏,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势发展。而外营力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过程对高起的地表进行夷平,对凹陷的盆地进行填高,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趋向于削平地表的基本起伏,使地表趋于和缓,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伴随着地貌起伏形态的形成,其他的地文景观现象也随之出现。如隆起的山脉地区往往出现断裂、节理、褶曲等地质构造形迹,并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发生;而相对沉陷地区堆积深厚的地层,富含动植物化石。沉陷作用甚至可以导致海侵现象,使原来的沿海丘陵变为岸外岛屿。风、水流等外营力的侵蚀、堆积作用可形成独特的蚀余地貌(残留下的地貌),沙石堆积地貌,在一定岩石岩性的配合下可形成独特的象形山石地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岩溶作用、重力崩塌以及地面塌陷作用下,可发育成各种洞穴、天坑等自然奇观。

因此,内力的隆起和外力的剥蚀,内力的下沉和外力的堆积,总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发展的。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地质旅游资源 1、地质构造遗迹

由于内营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地壳会随之升降或产生水平运动,岩层会随之强烈弯曲,产生褶皱和断裂。这些构造变动的遗迹,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

地质构造遗迹的主要类型有:

(1)褶皱构造形迹。褶皱是岩层在受水平挤压力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典型的褶皱构造遗迹具有各种美学形象图式,是重要的观赏内容。

(2)断裂构造形迹。组成地壳的岩石受力作用后发生变形,当所受之力超过岩石本身固有强度时,其连续完整性被破坏,形成断裂构造。例如我国大连市的白云山公园,占地面积 7.5平方千米,域内分布着高高低低30多个山丘。这是一座以考察和研究地质构造、进行科普教育和纪念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业绩为中心内容的地质公园。这里表现多重的环形山脊和沟谷,多重环形断裂。若居高俯瞰,类似一朵永开不败的莲花。李四光同志命名为莲花状旋卷构造,它是地壳在水平扭动力作用下的产物。这一由地质构造遗迹构成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和大批游客前往考察与观光。

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等。

节理是没有使岩块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表现为岩石上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垂直岩面上的节理有观赏价值,如太行山、贺兰山一些地区悬崖上的节理,斑驳陆离,显示出一种特有的自然纹理与质地,给人浑厚、古朴、沧桑的美学感受。我国传统绘画中有专门的技法来描绘这种景观效果。

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岩层剖面上出现的褶皱,有奇特的观赏价值。坚硬的岩石被弯曲成不同形态,有的呈波浪形,有的呈锯齿形,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例如我国嵩山的褶皱构造成为地质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和游客。

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一种地质构造类型。断层面两侧发生显著位移的岩块称为断盘,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