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练习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
A.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C.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刑罚既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2、下列刑法解释中( )属于无权解释。
A.文理解释 B.扩张解释 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 3、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 B.应受刑罚处罚性 C.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D.人身危险性 4、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是( )。 A.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B.法定最低刑为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C.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
D.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5、犯罪的( )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
A.同类客体 B.一般客体 C.简单客体 D.主要客体 6、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 )。 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B.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C.对任何一种犯罪的构成均非必备条件
D.只能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
7、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负刑事责任
B.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 C.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D.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 8、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行为误差
9、某甲欲杀害某丙,找到好友某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我要杀害某丙”。某丙劝某甲不要感情用事,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某甲一瓶毒药。某甲借得毒药后,正往某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 )。 A.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 B.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 C.甲、乙均是犯罪未遂
D.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
10、甲欲杀害乙。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遂携带匕首前往乙家,未料途中腹部巨痛,不得已而折返。次日,甲腹痛消失,遂再赴乙家将乙杀死。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牵连犯
11、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前段的例外 D.前段的递进 12、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采取的是( )。
A. 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保护等原则 13、犯罪客体是( )。 A.犯罪行为侵犯的人 B.犯罪行为侵犯的物
C.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
D.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14、王某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其在河里溺水死亡。王某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其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职务、职责所规定的义务 C.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D.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1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 B.行为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c.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D.行为人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6、正当防卫的目的是( )。 A.保护本人的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B.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C.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权益免受侵害
D.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17、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B.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C.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D.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18、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A.改造罪犯 B.惩罚罪犯 C.教育罪犯 D.预防犯罪 1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监狱 B.检察机关 C.基层单位 D.公安机关
20、赵某于1998年4月2日犯甲罪,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2000年6月3日,赵某又犯乙罪。甲罪的追诉期限的结束时间为( )。 A.2015年6月2日 B.2010年6月2日 C.2013年4月1日 D.2008年4月1日
21、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 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 A.保护管辖原则 B.普遍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折中管辖原则 22、犯罪概念是( )。
A.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 B.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C.划分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
D.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3、复杂客体是指( )。
A.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C.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个以上的具体犯罪对象 D.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24、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 A.消极行为 B.静止行为 C.积极行为
D.负有特定法律义务能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
25、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26、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是( )。
A. 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7、张某将李某家的一群仔猪盗窃,后经仔猪的主人寻找发现,张某便将这群仔猪送返给主人。张某的行为( )。
A.属于犯罪未遂 B.属于犯罪既遂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犯罪中止 28、对于教唆犯,应当( )。
A.按照主犯处罚 B.按照首要分子处罚
C.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 D.与被教唆者(实行犯)同样处罚
29、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 )。
A.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时候 B.行为人作为被告人被提起诉讼的时候 C.行为人被确认有罪判处刑罚的时候 D.对行为人的有罪判决生效的时候 30、下列情况构成累犯的有( )。
A.李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第4年因盗窃金融机构被判处无期徒刑。
B.王某因过失导致某甲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刑满释放后5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C.刘某因危害国家安全被判处拘役。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以后,又犯间谍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D.谢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罚执行6年后被假释,假释期满后第4年因为境外窃取国家情报,被判处拘役。
二、多项选择题
1、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包括( )。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司法部 2、某甲因犯盗窃罪~1988年12月1日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于1992年12月2日执行完毕,1997年12月1日甲又犯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10年,对甲( )。
A.应以累犯论处 B.不得减刑 C.不得假释 D.不构成累犯 3、刑罚的适用对犯罪分子具有的基本功能是( )。 A.对犯罪人的功能
B.对被害人的功能 C.对潜在犯罪人的功能 D.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功能
4、下列人员中,(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以自首论。 A.被依法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B.被告人 C.正在服刑的罪犯
D.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
5、对服刑的犯人应当依法予以减刑情形有( )。 A.检举监狱内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 B.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C.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 D.在抗御自然灾害中有突出表现
6、一般认为,罪刑法定主义派生的原则有( )。 A.排斥习惯法 B.禁止有罪类推 C.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D.禁止重复评价
7、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正确的表述是( )。 A.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
B.同样的犯罪目的可以由不同犯罪动机促成
C.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
D.在间接故意犯罪中.既不存在犯罪目的,也不存在犯罪动机 8、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 )。
A. 行为人在盗得财物后又将其送回
B. 实际没有阻碍因素行为人误以为无法继续进行犯罪而放弃
C. 杀人过程中经人规劝而停止犯罪行为并采取了抢救措施,但仍未挽救受害人性命 D. 认为条件不成熟暂时放弃,以图将来再实施行为
9、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头痛无法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丙。 关于 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10、有关缓刑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缓刑的考验期不能少于1年 B. 累犯可以适用战时缓刑,但不适用于一般缓刑
C. 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安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撤销缓刑。
D. 判处缓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 11、特别刑法包括( )。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 C.刑法修正案 D.刑法典 12、根据有关规定,下列关于减刑、假释的做法,不正确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