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新改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

7.小结:我们在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理解“糊里糊涂”。找一找它的反义词。 (2)用“糊里糊涂”造句。

3.孙中山是怎样问的?找一找重点的词语。

(1)课件出示: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2)“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3)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

(4)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4.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生和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3~6自然段,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1)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①“摇头晃脑高声念书”是怎么念的?请同学们做动作读一读。 ②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的,真像( )。 指名填写。

③“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 指名填写。

④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2)出示句子: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①引导学生抓住“拿着戒尺”“厉声”来体会先生的严厉。 ②出示“戒尺”的图片,了解“戒尺”。

③引导学生抓住“一字不漏”来理解孙中山背诵得很流利。

6.过渡: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读课文第7~9自然段。 (1)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不同形式地读。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积累丰富的词语。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不懂就问”是不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马上问呢?(应该先动脑筋自己想一想,然后再问。)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事情? 3.积累名言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4)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陶行知 4.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不懂就问的故事。

5.总结: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收获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适当的课外拓展积累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一般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懂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交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孙中山是怎样进行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先生有什么反应?”这些重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检查读书的效果。

4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以秋天为主线安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教案设计中,注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借秋天的景色鼓励朋友,借秋景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学生交流。

3.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4.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5.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齐读。

6.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在山中行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引出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点拨“径”和“斜”的读音。

(3)出示“径”“斜”的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

2.指导读出节奏。

(1)古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听老师朗读,注意老师哪些地方停顿了。用“/”在诗中标出来。

(2)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

(3)课件出示正确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了解诗意,读出画面。

(1)正所谓“诗中有画”。《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读诗,弄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看看图,想一想,读完后还可以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诗,看图想象,与同桌交流。 (3)品读第一、二句诗。(出示课件)

①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预设:首先看到了山,山上有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山腰间飘浮着白云,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②引导探究: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伸向哪儿? 预设:因为是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是“寒山”。这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看来这座山是非常高的。

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 预设:深秋时节,诗人来到山前,只见山上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延伸。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④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幅画面带到我们眼前吗? ⑤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品读第三、四句诗。(出示课件)

①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下画面。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预设:诗人来到山前,看到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枫林中的枫叶红了,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③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坐爱枫林晚) ④理解“坐”“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⑤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说说“红于”的意思。(比……还要红) 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