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新改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

7.小结:我们在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理解“糊里糊涂”。找一找它的反义词。 (2)用“糊里糊涂”造句。

3.孙中山是怎样问的?找一找重点的词语。

(1)课件出示: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2)“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3)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

(4)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4.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生和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3~6自然段,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1)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①“摇头晃脑高声念书”是怎么念的?请同学们做动作读一读。 ②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的,真像( )。 指名填写。

③“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 指名填写。

④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2)出示句子: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①引导学生抓住“拿着戒尺”“厉声”来体会先生的严厉。 ②出示“戒尺”的图片,了解“戒尺”。

③引导学生抓住“一字不漏”来理解孙中山背诵得很流利。

6.过渡: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读课文第7~9自然段。 (1)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不同形式地读。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积累丰富的词语。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不懂就问”是不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马上问呢?(应该先动脑筋自己想一想,然后再问。)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事情? 3.积累名言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4)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陶行知 4.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不懂就问的故事。

5.总结: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收获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适当的课外拓展积累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一般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懂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交代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孙中山是怎样进行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先生有什么反应?”这些重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检查读书的效果。

4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以秋天为主线安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教案设计中,注重朗读、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