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部分,其中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分类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免疫学研究的则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过程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打破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原则,选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适当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大纲外的内容约占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三篇,第一篇从第一章到第十章,主要内容是免疫学;第二篇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概论与常见的病原性微生物;第三篇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实验为18学时。
绪 论(1学时)
【掌握】
1.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熟悉】
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了解】
1.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2. 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292
教学大纲
第一章 抗 原(1学时)
【掌握】
1.抗原的基本概念; 2.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熟悉】
1.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2.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了解】
抗原的分类和免疫佐剂。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学时)【掌握】
T、B淋巴细胞的主要标志和功能。 【熟悉】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器官的分类; 3.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4.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了解】
1. 及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发生、分布和生理特点。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2学时)
【掌握】
抗体或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熟悉】
1.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 2.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各类Ig的主要特性。 【了解】
1.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 抗体多样性发生的原因和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3. 抗体的制备过程。
第四章 补体系统(1学时)
【掌握】
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
293
教学大纲
【熟悉】
1.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2.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了解】
1.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细胞因子(1【掌握】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了解】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学时)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学时)
【掌握】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S)的概念; 【熟悉】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子)的类型、结构及分布特点; 【了解】
1.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2.HLA的遗传特征;
3.HLA与疾病的关系以及HLA的鉴定方法。
第七章 免疫应答(2学时)
【掌握】
1. 免疫应答的概念; 2. 类型及基本过程;
3. 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 【熟悉】
1.抗体产生过程中细胞因子作用和免疫细胞间的互相作用; 2.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了解】
1. 免疫记忆和体液免疫应答调节的机制; 2. 免疫耐受的概念; 3.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4.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条件;
294
教学大纲
5.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第八章 超敏反应(1学时)
【掌握】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熟悉】
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和防治方法。 【了解】
超敏反应的分类方法。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掌握】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熟悉】
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特征。 【了解】
微生物逃避机体防御功能的机制。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2学时)
【掌握】
免疫学检测原理与方法及其应用。 【熟悉】
人工主动和被动免疫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十一章 细菌学概论(5学时)【掌握】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的特征; 2.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3.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4.G+
菌与G-
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 5.培养基的概念。 【熟悉】
1. 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2.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及意义; 3. 细菌的人工培养的方法。 【了解】
1.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295
教学大纲
2.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3.细菌的理化性状;
4.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
5.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6.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7.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第十二章 消毒与灭菌(1学时)
【掌握】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等基本概念。 【熟悉】
1. 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2. 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
3. 紫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了解】
1.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2.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学时)
【掌握】
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 【熟悉】
1. 噬菌体的复制特点;
2. 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 细菌变异的机制。 【了解】
1.各类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及特点; 2.DNA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
第十四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2学时)
【熟悉】
各种常见病原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了解】
各种常见病原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其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真菌学(1学时)
【掌握】
296
教学大纲
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熟悉】
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 【了解】
主要的病原性真菌。
第十六章 病毒学(3学时)
【掌握】
1. 病毒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 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3. 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 【熟悉】
1.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及朊粒)的概念; 2.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及HIV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 【了解】
1.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 病毒的分类原则;
3. 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及HIV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4. 其他常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 抗生素(2学时)
【掌握】
1.抗生素的概念;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和生物化学机制。 【熟悉】
1.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过程; 2. 抗生素的制备; 【了解】
1. 抗生素的分类;
2. 抗生素的效价、单位及效价测定法。
第十八章 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2学时)
【熟悉】
微生物在除抗生素外的其他代谢产物(如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和酶抑制剂,淄体化合物、菌体制剂等)中的应用。
297
教学大纲
第十九章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1学时)
【掌握】
防止微生物污染药物的措施。 【熟悉】
微生物引起药物变质的判断方法及影响因素。 【了解】
药物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第二十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2学时)
【熟悉】
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体外杀菌试验及联合抗菌试验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了解】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一章 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1学时)
【熟悉】
1. 无菌制剂的无菌检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口服药及外用药物微生物学检查(如细菌及霉菌与酵母菌总数的测定、病原菌的检查)的 基本程序。
298
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分离、细菌染色法、真菌个体形态观察、微生物菌落鉴别等技术。
2.掌握研究、培养、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专业学习和从事有关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教材
采用刘琥琥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 四、实验考核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三部分,分别约占总成绩的20%、30%和50%。
1.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实验结果如何是否符合逻辑、清扫值日等方面。
2.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的格式是否正确、原理是否论述清楚,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是否正确,报告字迹是否清楚等方面
3.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成绩分为实验理论考试及实验实际操作。 五、实验项目表
299
教学大纲
序号 1 2 3 4 5 6
实验项目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 大小吞噬、E花环试验、淋转试验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合计 学时 2 8 3 1 2 2 18 实验要求 熟悉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维护;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观察方法。 掌握细菌分离和培养的各种基本技术;熟悉细菌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染色方法。 掌握口服药物细菌总数、霉菌总数的检查方法及其灭菌药物的无菌检验方法。 熟悉大小吞噬试验、E花环试验、淋转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现象。 掌握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掌握其实验操作和结果判断。 掌握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掌握其实验操作和结果判断。 实验类型 基本技能 综合、设计 基本技能 验证、演示 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