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篇讲座--城市景观之路 下载本文

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 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

也是不可持续的。、 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 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的理念占据了城

“快速城市”

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 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 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挤占。

你看,还在几年前,80%的北京人是靠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那时候很少有 堵车和上班迟到的事;再看现在的北京,人们放弃了以前骑车的方式,以开车为时尚。 不久就会发现,对许多人来说开车将变成是被迫的了。现在的美国和欧洲,正在以骑车 为时尚。再过五年,或者最多也就是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会以骑车为时尚,可以看到我 们与美国的时间差。但是等到我们再缓过劲来时,再想骑车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可以 骑车的路了,我们的路全被汽车给占了。中国的城市正在扩张,未来中国的城市至少比 现在大三倍,所以这个时候要建立一个城市格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关键的 战略性的规划正在开始的时候,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就应该制定绿色通道,城市中要 将绿色通道留出来。沿河流也好,沿社区间的绿地也好,建立起社区间的绿色通道。中 国将来一定要靠自行车和公交车来解决交通问题,决不能靠小汽车。北京现在已经出 现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更何况我们的石油危机问题,中国要和平崛起,就要将希望寄 托在自行车和轨道交通上,如果寄托在汽车上,就免不了国家间的能源竞争。所以真正 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绿色交通,而绿色交通的关键是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就要留出非机动 车的绿色通道和沿轨道交通线的城市布局。你想想看,如果从北京的核心区能一直骑 车到西山的话,那该多畅快!上班既解决锻炼问题,又节能。

西方人早就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建立非机动车道,但是 他们是为此付出代价的。因为他们的城市已经定型了,他们需要拆掉城市的一部分,拆 掉道路。最近几年,在美国波士顿有一个叫“大开挖 ”的工程花了20 00亿美元,把穿越城

市的快速车道埋到地下去,重新在地面上恢复绿色廊道和步行、自行车空间。我有幸参 与了其中一段的设计。人家花了20

00亿美元,而我们现在是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实

现的。为什么?我们的城郊的土地还有余地、还是农田,所以把这个系统保留下来,留给 后代,留到十年以后,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现在大家都在向往汽车,所以根本不考虑自行车问题。加拿大有一条横贯整个国

家的绿色的自行车道,整个畅通无阻。在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这样的绿色通道,大运河就 是其中一条,大运河将来一定是这样一条绿色廊道。现在不去规划建设,将来也要建, 但将来要建可能要花上几个亿、几百个亿,现在来建可能是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说差 别就在这里,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认识。

所以,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 工作及游憩的绿色步道及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 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机动车道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 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它将是应对未来全球性能源和石油危 机的关键性战略,必须从现在开始建立。

第五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景

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 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 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从早期山区先民用于交通的古栈道和河边的纤道, 到秦始皇修建辐射在中华大地上的驰道,和隋炀帝及元、明、清各代开凿的横贯南北的 京杭大运河,众多具有数百年或数千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如明珠闪烁般被线性景观元素 串联起来。要注意,关于遗产的概念,不仅是50 000年、30

000年的遗产或几百年的遗产才

有价值,脚下的好多文化遗产都可能有重要的价值,50年、30年的遗产也有价值,我们 把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就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遗产来 对待的,获得了多项国际奖和国内大奖。

在中州大地,在河南、河北走一下就知道了,到处都是战国时代留下的土城,现在 都在消失过程中。我们的城市规划,我们的土地规划首先应该把它们圈成一个个不建 设区域,建立起绿色廊道。要搞绿地系统建设就沿着这个来搞。它们将是我们后代的爱 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横行,这 些线性历史景观被无情地切割、毁弃。即使许多节点被列为地方、国家甚至世界级的保 护文物,但它们早已成为一些与原有环境和脉络相脱离的零落的散珠,失去其应有的 美丽与含意。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样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 起,构成城市与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步道 和自行车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生态休闲与历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

可以预见,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及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绿色遗产廊道

将在未来中国大地景观上构筑起一个迷人的网络。

我特别赞成单霁翔局长最近提的一些关于大运河遗产、大运河保护的观点。今年 暑假,我们从文物局得到了一个课题就是专门研究大运河遗产廊道整体保护的。我们 组织了30个研究生骑车考察大运河。通过沿途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污染不用说 了,断流不用说了,河道也成了垃圾场。文物遗产正在被毁,有的已经消失了,再也找不 到了。大运河廊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廊道不应该再把它变成单一的输水功 能或者单一的防洪功能,或者单一的航运功能来考虑,大运河必须整体地设计,整体地 规划。必须把建设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当然还包括环保部门和文物部 门统一起来,做一个整体的大运河保护规划和利用战略。绝对不能用单一的工程方法 来对待大运河。把它变成输水管道或把它变成航运管道都将带来很大的灾难性后果。 这个大运河是中国的民族身份,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远远地高于长城的价值,它是真正 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因素。对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大运河输 水工程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是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做得好,会给未来 留下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多功能的廊道。

这个廊道有三大功能。第一,它是一条生态廊道,它串联了从南到北一系列湿地系

统。像南四湖、骆马湖、太湖等,它把中国东部的五大水系都串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惟一 的一条横贯南北的河流,而且是人工的河流。从北温带到北亚热带,从北京骑车可以看 到北方的杨树和柳树,一直看到南方的水杉和樟树,所以它是一个中国自然和文化景 观的南北大剖面。在杭州湾地区,房子都盖满了,没有空隙了。但是如果沿着这条运河 来建立一个生态廊道的话,那将给大地留下一口生气。所以,这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非常 重要的有战略意义的生态廊道。

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条遗产廊道。240 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一条邗沟

了,后来陆陆续续连在一起,变成了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运河,是具有世界级遗 产价值的。有许多遗产现在都在消失之中,应该用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方式来把一 些孤立的文化遗产串联在一起。这一遗产廊道真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认识这一点是 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所以遗产面临着消亡,我们走 完以后才感觉到非常痛心。

第三,它是未来中国东部的一条廊道。为什么这么重要?游憩资源也是战略性资

源。美国东部有一条阿巴拉契亚步道,需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才能走完这条廊道。每一 个美国人,以走过这条阿巴拉契亚步道为自豪。未来中国的青年学生肯定以走完大运 河为自豪,所有的青年、所有的大学生一辈子都向往走一次。走的过程中,不光是体验

到自然的美,像阿巴拉契亚山只是自然的美,我们还有遗产呢,你可以一路学到中国的 历史,20

000多年的历史都在这遗产廊道当中。沿途你还可以看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不同 地方的宗教信仰,甚至吃的烙饼都是不一样的。沿途的清真寺,沿途的诗词歌赋,沿途 的故事,能使你获得许多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

这三种重要的战略性的资源必须要部委级以上领导统一做出决策,统一的规划制 定战略性的保护措施,我们才能给后代留下一条国土上的绿色遗产廊道。所以要赶紧 出台政策,要赶紧制定国家战略,这太重要了。

第六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 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 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而大面积的乡村农 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 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 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英国在1979年时就有20多 个社区引入城市农田,还有相应的机构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 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使城区的绿地、水面达到40%,并用 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他们称之为“建设没有郊区的新城”。

高产农田应该保留在城市中,城市中可以有农田。但很遗憾,一旦划为城市建设用 地,我们就把农田排斥到城市之外去了。像北京的城市建设区,都不让农田存在了,甚 至北京郊区都不准种水稻了。水稻也是湿地。5年前在颐和园附近还种有京西稻,现在 都不让种了,都变成园林绿化地了,变成种花种草的了。实际上与种花种草相比,水稻 更好啊,它既是湿地,又可以生产粮食,而且国外的调查表明,愿意到农田去休闲的人 远远多于愿意到公园去休闲的人。

早在20年前,生态学家Odum就指出,人类是小决策主导行动的,而不做大决策,这 是导致生态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人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异常快速 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 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 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 动。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 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往往南辕北辙。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个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