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遗传病:一般将遗传因素作为唯一或主要病因的疾病成为遗传病。按经典的概念,遗传病是其发生需要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定方式传于后代发育形成的疾病。
2.医学遗传学:以遗传病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相结合的一门边缘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它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行为等各种性状在遗传上的类别、人类群体的遗传规律以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传递规律及预防等.着重于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系谱分析法,从某一症状或病状入手,这一般用于单基因遗传性状分析。数理统计则用于多基因性状的分析,多基因性状在群体中呈正态分布,并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常以遗传力来表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对效应。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则依靠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染色体技术和人类性染色质的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染色体病诊断和性别鉴定等。 3.人类遗传学:人类遗传学主要从人种和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已研究人的遗传性状,例如人体形态的测量以及人种的特征,同时广泛地研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的变异,例如毛发的颜色、耳的形状等。在临床上,这些变异并不干扰或破坏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临床意义不大 4.医用遗传学:是用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这些“遗传病”从亲代传至子代的特点和规律、起源和发生、病理机制、病变过程及其与临床关系(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5.遗传病的特点:(一)遗传病的传播方式:遗传病与传染性疾病、营养性疾病不同,它不延伸至无亲缘关系的个体。如果某些疾病是由于环境因素致病,在群体中应该按水平方式出现;如果是遗传性的,一般则以垂直方式出现,不延伸至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二)遗传病的数量分布:患者在亲祖代和子孙中是以一定数量比例出现的,即患者与正常成员间有一定数量的关系,通过特定的数量关系,可以了解疾病的遗传特点和发病规律,并预期再发风险(三)遗传病的先天性:遗传病往往有先天性特点(四)遗传病的家族性:遗传病往往有家族性特点(五)遗传病的传染性:遗传病是没有传染性的,在传播方式上是垂直传递而不是水平传递。
环境致畸因子:主要有五类,即生物性致畸因子、物理性致畸因子、致畸性药物、致畸性化学物质和其它致崎因子 ★第一章 人类基因和基因组 1.基因(gene):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以脱氧核糖核酸(DNA)化学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gene)是决定一定功能产物的DNA序列。一个基因的结构除了编码特定功能产物的DNA序列外,还包括对这个特定产物表达所需的邻接DNA序列)
2.断裂基因/割裂基因:由外显子与内含子组成的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序列往往被非编码序列所分割,呈现断裂状的结构,故而也称断裂基因。
3.外显子/内含子: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间隔的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4.遗传密码:在DNA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序列构成一个遗传密码,每个密码能编码一种氨基酸
5.DNA链的复制过程特点:互补性、半保留性、反向平行性、不对称性、不连续性
6.人类基因组(genome):是人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而
相互关联的基因组: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通常人类基因组指的是核基因组 7.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第二章 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受一定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某些变化,称为突变。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分子水平上DNA碱基对组成和序列的突变。 2.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一)多向性: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可独立发生多次不同的突变而形成复等位基因(二)可逆性:突变的方向可逆,可以是正突变,也可以是回复突变(三)有害性:突变会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四)稀有性: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突变的频率很低(五)随机性(六)可重复性 3.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一)物理因素:紫外线、电离辐射(二)化学因素:羟胺类(hydroxylamine,HA)、亚硝酸类化合物、烷化剂类物质、碱基类似物、芳香族化合物(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与真菌
4.DNA损伤的修复:生物体内存在着多种DNA修复系统,当DNA受到损伤时,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修复系统可以部分地修正DNA分子的损伤,从而大大降低突变所引起的有害效应,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5.DNA修复系统: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一)光复活修复:细胞内存在着一种光复活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光复活酶被激活,从而能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然后利用可见光提供的能量,解开二聚体,此后光复活酶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完成修复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光复活修复(二)切除修复:也称为暗修复(dark repair)。光在这种修复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切除修复发生在复制之前,需要其它酶的参与(三)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含有嘧啶二聚体或其它结构损伤的DNA仍可进行复制,当复制到损伤部位时,DNA子链中与损伤部位相对应的部位出现缺口。复制结束后,完整的母链与有缺口的子链重组,使缺口转移到母链上,母链上的缺口由DNA聚合酶合成互补片段,再由连接酶连接完整,从而使复制出来的DNA分子的结构恢复正常。该过程发生在复制之后。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四)超快修复:修复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大约2分钟内即可完成修复(五)快修复:一般在X线照射后数分钟内,即可使超快修复所剩下的断裂单链的90%被修复(六)慢修复:是由重组修复系统对快修复所不能修复的单链断裂加以修复的过程。一般修复时间较长。
6.多质性:指多种中性突变mtDNA共存于组织细胞中的现象; ★第四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
系谱:所谓系谱是从先证者或索引病例开始,追溯调查其家族各个成员的亲缘关系和某种遗传病的发病(或某种性状分布)情况的资料,用特定的系谱符号按一定的方式绘制而成的图解。
1.单基因遗传病概念:某种疾病的发生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它们的传递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律
2.单基因遗传病分类:①常染色体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X伴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③Y连锁遗传
3.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短指症A1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症、成骨不全、神经纤维瘤、多发性家族性结肠息肉、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特征:(一)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二)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致病基因由患病的亲代传来,此时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2的发病可能;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三)患者的子代有1/2的发病可能(四)系谱中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即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
4.常染色体完全隐性遗传(眼皮肤白化病IA型、镰状细胞贫血、婴儿黑朦性痴呆、β-地中海贫血、同型胱氨酸尿症、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Friedreich家族性共济失调、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累积症I型)的特征:(一)
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二)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三)患者的同胞有1/4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2/3的可能为携带者;患者的子女一般不发病,但肯定都是携带者(四)系谱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有时在整个系谱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
5.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口面指综合征、I型高氨血症、I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Alport综合征色素失调症)的特征:(一)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在罕见的XD遗传病中,女性患者的数目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但女性患者病情通常较轻(二)患者双方中一方患病;如果双亲无病,则来源于新生突变(三)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女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发病(四)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6.X连锁隐性遗传病(色盲、鱼鳞癣、Lesch-Nyhan综合征、眼白化病、Hunter综合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Fabry病(糖鞘脂贮积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G-6-PD缺乏症、肾性尿崩症、慢性肉芽肿病、血友病)的遗传特征:(一)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在一些罕见的XR遗传病中,往往只能看到男性患者(二)双亲无病时,儿子有1/2的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表明致病基因是从母亲传来的;如果母亲不是携带者,则来源于新生突变(三)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兄弟、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患者的外祖父也可能是患者,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舅父一般不发病(四)系谱中常看到几代经过女性携带者传递、男性发病的现象;如果存在女性患者,其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7.Y连锁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的遗传特征:具有Y连锁基因者均为男性,这些基因将随Y染色体进行传递,父转子、子传孙,因此称为全男性遗传
母系遗传:在精卵结合时,卵母细胞拥有上百万拷贝的mtDNA,而精子中只有很少的线粒体,受精时几乎不进入受精卵,因此,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来源于精子的mtDNA对表型无明显作用,这种双亲信息的不等量表现决定了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而是表现为母系遗传,即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线粒体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多质性、异质性、阈值效应、不均等的有丝分裂分离
8.不规则显性遗传:指杂合子的显性基因在一些个体中表达相应的显性性状,在另一些个体中表现隐形。这种遗传是杂合子的显性基因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因此在系谱中可以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9.遗传印记(genetic imprinting):一个个体来自双亲的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当它们其一发生改变时,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亲代印记(parental imprinting)
10.不完全显性遗传(incomplete dominace):也称为半显性(semi-dominance)遗传。它是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DD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11.遗传早显(anticipation):遗传早现是指一些遗传病(通常为显性遗传病)在连续几代的遗传中,发病年龄提前而且病情严重程度增加 12.延迟显性(delayed dominance):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只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13.从性遗传(sex-conditioned inheritance):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性别的差异而显示出男女性分布比例上的差异或基因表达程度上的差异 14.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基因表达
的性别限制,只在一种性别表现,而在另一种性别则完全不能表现 15.X染色体失活(X inactivation):即Lyon假说,女性两条X染色体在胚胎发育早期就随机失活了其中的一条,因此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存在嵌合现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但通常结构异常的X染色体先失活,平衡易位携带者个体中,正常X染色体优先失活;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第16天;3)失活是永久的,克隆式的,失活是不完全的,部分基因仍有活性。4)正常男性单个X染色体不失活
★外显率、染色体组、罗氏易位、易位、染色体不分离
易位: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用t表示。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
染色体不分离:在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如果某一对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彼此没有分离,而是同时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结果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一个将因染色体数目增多而成为超二倍体,另一个则因染色体数目减少而成为亚二倍体,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不分离 ★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改变机制
染色体不分离:1.受精卵早期卵裂的有丝分裂不分离,染色体丢失,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染色体未与纺锤丝相连,不能移向两极参与新细胞的形成; 或者在移向两极时行动迟缓,滞留在细胞质中,造成该条染色体的丢失而形成亚二倍体。染色体丢失也是嵌合体形成的一种方式。2.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分为a 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b 减数分裂II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人类染色体命名国际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多基因疾病的遗传
多基因遗传、微效基因1、易感性1、易患性1、发病阈值1、遗传率1、卡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