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5学前卫生学 下载本文

00385学前卫生学 绪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 第三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 第五章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护理 第六章学前儿童饮食营养与保健 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 第八章学前儿童在园卫生与保健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 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 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基石。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 (一)健康与健康促进 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康检查。 (二)疾病与预防 研究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与预防。 (三)膳食与营养 研究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贡献,学前儿童

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营养缺乏

性疾病的预防;分析学前儿童的进食特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及如何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探讨托幼园所集体膳食管理及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 (四)保护与照料 研究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幼儿园安全管理及急救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工作内容及管理。 三、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前卫生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儿科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学前个体儿童和集体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等诸多内容。其研究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它在学前卫生学中常用于研究某些问题,或制定某项政策、或开展某项工作前收集信息。例如,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开展提高幼儿教师安全管理能力的教研活动,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工作等均需要先进行文献研究。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或理论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在卫生学中使用广泛,常用于现状研究,或比较、追踪研究等,如小班幼儿挑食偏食状况,中班幼儿洗手习惯的养成,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策略的比较研究,某幼儿园过去五年意外伤害发生状况的研究等。 (三)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 划地对现象戎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幼儿园保健工作中常用方法之一,常用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情绪变化等,如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识别幼儿是否患病等。录音、录像、照相等观察技术可提高幼儿园保健观察的有效。陛。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指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事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该研究的人或事可以是典型案例,也可以不是典型案例。个案研究法在卫生学中应用范

围广泛,如追踪研究多动症患儿、

感觉统合失调患儿、幼儿攻击行为、幼儿退缩行为等。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追踪、调查、剖析,可从中发现问题,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方案。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严格地讲,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范围的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如研究改进幼儿园营养教育方法,提高幼儿营养认知能力。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 一、健康概念及演变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却又很难准确回答的概念。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匮乏,人们的认识非常有限,有关健康的概念十分模糊。如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即是健康;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粘液、黄疸和黑疸四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进入近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深入,健康概念逐渐清晰,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领域扩大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从单一健康提升到整体健康观,演变出不同时期的健康概念和健康观。近代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物一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许多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j昕致:人们开始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形成生物一医学模式。

第二阶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

该模式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 一、健康内涵及标准 1.健康内涵 健康标准有多种表述。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较通俗的健康标准是: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食得快指进食时胃口好,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身体机能良好);便得快指大小便通畅,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指上床能很快入睡,睡碍深,不容易惊醒,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睡眠质量高);说得。陕指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大脑功能良好、思维敏捷);走得快指行动自如、动作敏捷(精力充沛旺盛,心肺功能良好);良好的个性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良好的处事能力指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 三、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积极倡导,旨在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 一、学前儿童健康概念 学前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浦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①。一一 二、学前儿童健康特征 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标为: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一、什么是健康促进 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了健

康促进的定义、策略和行政纲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渥太华宣言》中阐明: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确保个体或群体能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或处理周围环境。健康促进的5项行动策略包括: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发展个人健康的技能(Developpersonal skills)、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重新确定健康服务的方向(Reorient health services)和加强社区行动(Strengthen_community action)①。从健康促进 二、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学习活动: 依据所学理论,分析案例导读中小彬身高增长慢和易感冒的可能原因。讨论影响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也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因素都有可熊对其健康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有关影响因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谁是主要影响因素。早期学者们多认为遗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霍尔曾说:一两遗传胜过-H屯教育。他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起主要作用。20世纪初,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占了上风,其代表人物华生的标志性语录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j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 (一)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发育、衰老等。与生物学因素相对应的是非生物学因素,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及个体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遗传对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某些形态指、生理及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如身高、体重、体型、血压、新陈代谢等,其中尤以身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赵钟鸣(2007)进行的双生子调查证实,同卵双生子儿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邗社会环境,两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健康。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维持和促进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

神条件。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舒适而安全的设施等都是保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则直接危及学前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高发,多起食品中毒事件均与环境和食品污染有关。 (三)行为和生活方式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行为多伴随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儿童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讲卫生、不按时睡觉、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常伴有营养素摄人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人过量或不足)、罹患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出现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等。反之,则表现为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风俗习惯、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统称。生活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据WHO统计,全球人类死亡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占6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70%~80%,我国占40%左右。成年人抽烟、酗酒、滥用药物、大量吃高热食品、不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非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喜欢吃肉,过量摄入饮料和零食,睡眠不足,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电脑游戏,不喜欢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则是导致学前儿童患肥胖症、感觉统合失调、学习障碍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不健康行为也为成年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四)卫生股务 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向个体、群体和社会提供的必要服务活动。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个体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对学前儿童而言,健全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充足的疫苗供应、足够的医务人员等因素是促进健康的基本条件。 三、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 如前所述,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受制于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与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力较大。对学前儿童而言,家庭和托幼机构是其主要生活环境。为此,本部分内容重点从家庭和托幼机构的角度来讨论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健康。 1.有规律地生活 生活有规律是指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吃喝拉撒睡玩耍)在时间安排上要相对固定、有序,并做到动静交替,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丰富的活动时间。有规律地生活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对其发展和健康是不可缺少的。 2.合理安排膳食 饮食是构建儿童身体细胞、组织、器官,保证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儿童身体的长高、增重,器官的长大乃至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均有赖于每天进食各种营养素。以骨骼生长为例,儿童身高每增加1厘米,大约需要增加20克钙。这些钙均来自每天吃入的奶、粮食、肉鱼等食物。 3.保证睡眠充足 睡眠是维护和保证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如新生儿每天24小时大约有22小时是处于睡眠状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婴幼儿如果睡眠不足,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烦躁、情绪不稳、发脾气、哭闹、食欲下降、容易得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4.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户外活动、体育游戏和运动对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有着积极意义。第一,运动可增强身体机能。运动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供氧和营养物质供给得以改善,学前儿童心肺功能、消化功能、运动功能和抗病能力增强。第二,运动促进学前儿童身高的增长。 5.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幼儿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体验情感、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来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的。游戏对学前儿童而言,就像成人的工作和事业,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逐步认识事物,促进其感觉、动作、认知、社会性、个性品质、情感和创造性的发展。 6.疾病预防

任何一种疾病都会对学前儿童健康带来威胁和影响。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患病器官和病程的长短。通常重要器官的疾病,如肺炎、心肌炎、肾炎对学前儿童健康髟响就大,病程越长的疾病影响也越大。因此,尽量让学前儿童少生病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人体构造精密,具有复杂的功能。机体约由100万亿个细胞构成。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构建了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形成独立、统一、完整的生命个体: 一、人体基本形态 人体由头、颈、躯干及四肢四部分组成(见图2-1)。 1.头颈 头位于身体最上端,分脑颅和面颅。脑颅内装大脑,并与椎管中的脊髓相连接。面颅分布有眼、耳、鼻、口等五官。颈部连接头和躯干。 2.躯干 躯干前面以膈肌为界划分为胸、腹两部分。胸腔内有心脏、肺、气管等器官;腹腔内有胃、肠、肝脏、胰腺、脾脏、胆囊、阑尾和膀胱等器官(见图2-2)。躯干后面分为背、腰、骶三部分。 3.四肢 四肢由上肢和下肢组成。上肢分肩、上臂、前臂和手,下肢分髋、大腿、膝、小腿和足。 二、人体基本结构 1.细胞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内大约有200余种细胞,其形态、大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微小(平均直径在10~20微米),超出入的视力极限,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人体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175000个精子细胞相当于一个卵细胞的重量),最小的细胞是血小板,直径只有约2微米(见图2-3)。 2.组织 细胞经过分化形成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通常将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为组织(organization)。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功能。人体上皮组织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即覆盖在体表、器官外表面或衬贴在有腔器官内表面的被覆上皮;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腺上皮,如汗腺、唾液腺、胃腺和胰腺等。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多种功能。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之间,常见的结缔组织有皮下组织、脂肪组织、血液、肌腱、韧带、筋膜、软骨、骨等。肌肉组织由许多肌细胞聚集而成,具有收缩功能。机体借助肌肉组织的收缩与舒张完成各种劫作和脏器活动,如肢体运动、肠蠕动、心跳、血管收缩等。人体肌肉组织分平滑肌、骨骼肌(横纹肌)和心肌三种。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神经纤维)两部分构成(见图2-5),长而分支少的突起称轴突,短而呈树状分支的突起称树突。 3.器官和系统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 一、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肌肉三部分组成。骨与骨连接是构建人体基本轮廓、支撑身体重量、保护内脏器官的“钢筋铁骨”。肌肉则附着于骨表面,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各种动作。 (一)骨 1.骨的组成 成人有206块骨骼,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见图2-6)。学前儿童因骨盆、腕骨和足骨尚未骨化,骨骼总数多于成人,有300余块。人体骨骼构造先进,其结实程度好于混凝土和铁制品,其重量却比碳纤维还轻,仅为人体重量的20%。 2.骨的结构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见图2-7)。骨膜位于骨表层,内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起营养、保护作用;骨质为骨的主要成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前者坚硬,主要分布在骨的外层和长骨的骨干部分;后者可承受较大压力,分布在骨的内层和两端;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桧质内。在胎儿和婴幼儿期,骨髓为红色,具有造血功能。5~7岁后,骨髓腔逐渐被脂肪组织填充变为黄色,失去造血功能。 3.骨的成分 骨组织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构成。有机物(也称骨胶原)使骨骼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主要为钙盐)使骨骼变得坚硬。 (二)骨连接种连接形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关节连接在一起,称骨连接。骨连接有两式,即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三)肌肉 人体有600余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牵拉骨骼产生运动。学前儿童的肌纤维较细,能量储存少,肌肉柔软、收缩力差、力量小,容易出现疲劳和损伤。因此,一般主张学前儿童不宜负重、做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从事某一活动。另外,人体各肌肉群发育是不平衡的。通常人体先发育腿部、胳膊等大肌肉群,然后再发育手部细小肌肉群。2~3岁儿童能做跑跳等大运动活动,但用手写字、绘画、使用剪刀等精细活动则要到5—6岁才能胜任。学前儿童在动作速度、准确度及控制能力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1.培养幼儿正确的姿势 2.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促进骨骼生长 适宜的运动能使骨骼变长、变粗,肌肉变得有力,身体长高、长壮,同时运动可促使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等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天应安排学前儿童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户外

活动,让幼儿在户外尽情地跑跳、玩耍。 3.合理安排膳食和生活,保证营养供给 骨骼和肌肉的生长离不开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及生长激素的刺激。学前儿童正是身体快速发育期,在膳食搭配上要注意补充骨骼、肌肉生长所需的优质蛋白质、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素,多吃奶及奶制品、瘦肉、鱼虾、豆制品等,多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同时,应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二、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呼吸系统(见图2-12)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它是人体从环境中摄取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场所。 (一)呼吸道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通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清除异物和粉尘的作用。人们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学习活动: 请思考,为什么幼儿园保育工作强调要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怎样正确擤鼻涕? 1.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也是人体重要的嗅觉器官?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可区分上万种不同的气味。位于鼻腔顶部(嗅秸膜)的嗅觉感受裕蔹受菊瓿,开荷7f叔j亏逮毛灭五庋质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同时,鼻腔是重要的呼吸通道。鼻腔表面的鼻毛可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人体,鼻腔表面的粘膜分泌粘液,起润湿和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 2.咽 咽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鼻咽部两侧各有一个咽鼓管开口,与中耳相通(见图2-13)。平时咽鼓管关闭,在吞咽或打哈欠时打开,空气进入中耳,调节耳膜两侧气压平衡。学前儿童的咽鼓管粗、短、直,呈水平位(成人呈斜向上)。当学前儿童咳嗽、擤鼻涕时,受压力作用容易将口咽部的细菌、病毒通过咽鼓管推人中耳,引发中耳炎。 3.喉 喉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位于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见图2-14)具有分流气体和食物的功能。当进食时,会厌软骨盖住喉的人口处,声门紧闭,食物进入食道;吞咽结束,会厌软骨打开,气体出入呼吸道。 4.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由环状软骨连接而成,在下端分出左右两侧支气管,分别进入两

肺。气管和支气管内壁覆有一层带

纤毛的粘膜,纤毛不停地摆动将空气中的粉尘、细菌排出,粘膜分泌的粘液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学前儿童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纤毛运动能力差,粘液分泌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排出病原微生物及粘液,容易发生感染,引发呼吸道阻塞。 (二)肺 肺在胸腔左右各一,像两块“海绵”。经呼吸道吸入的氧气在肺部被吸入,经肺泡弥散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体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静脉血流到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成人肺内含有3亿—4亿个肺泡,肺泡壁很薄,是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学前儿童肺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肺泡数量少,因而肺含血量多,含气量少,气体交换能力较差。而学前儿童新陈代谢快,对氧需求量大,故机体通过加快呼吸次数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故成年人每分钟平均呼吸16~20次,学前儿童为20~25次。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 (三)学前儿童呼吸道系统的卫生保健 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不要用嘴呼吸 空气经鼻腔吸入,可借助鼻腔粘膜和鼻毛阻挡、过滤灰尘和细菌,并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剌激。在常规养成中,应提醒幼儿养成不挖鼻孔(防鼻出血)、用鼻呼吸的习惯。如果发现幼儿长期用口呼吸,睡眠有鼾声,应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医院进行检查。 2.教给正确的擤鼻涕和打喷嚏的方法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应是先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再压住另一侧擤鼻涕。不要同时按住两侧鼻孔擤鼻涕,以防鼻腔压力过大,使病原体经咽鼓管吸人中耳,引发中耳炎。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疾病。 3.保护嗓子,不大声叫喊 学前儿童声门肌肉容易疲劳,在唱歌、说话时要注意保护嗓子,养成不大声说话、喊叫的习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让幼儿唱音调高、音域宽的成人歌曲,不提倡幼儿长时间和大声唱歌,平时注意多饮水。 4.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不边吃边说话进餐时,应提醒幼儿专心吃饭,吃饭过程中不嬉闹、不一边吃饭一边说话,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5.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应开窗、通风换气,尤其是冬季,当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打开窗户换气。同时,多安排

幼儿到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见图2-15)和淋巳系统两部分组成。心血管系统借助遍布全身的血管网运送各种物质出入组织,淋巴系统负责运送淋巴液进入静脉。 (一)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搏动,促使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将各种物质(营养素、氧、激素、免疫物质)运送到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组织排出的各种代谢废物带至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大小似本人拳头,是人体血液系统的动力器官。心脏有节律地跳动称心率(成年人每分钟心跳60~80次)。学前儿童因心肌收缩能力弱、心脏容积小,每搏输出血量少,机体通过加快心跳次数和泵血量来补偿其不足。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见表2-1)。 2.血管 血管是人体运送血液和各种物质的管道,遍布全身。如果将人体内所有血管连成一条线,成人血管总长度可绕地球2周半。人体有三种血管,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负责将携带氧气和各种营养成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动脉血含氧量高,血液呈鲜红色,血流速度与心跳保持一致。毛细血管顾名思义,比毛发还细,呈网状分布,遍及全身组织末梢,负责血液与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成分交换。静脉血管负责将组织中的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带到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将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经肺吸收的氧气等送回心脏。静脉血含二氧化碳高,斑液呈暗红色,血流缓慢。相对而言,学前儿童血管内径比成人粗,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供给组织、器官的氧和营养物质充足。 3.m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构成(水占到900/0—92%),另含有少量的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学前儿童血桨中水分所占比例更大,盐类物质较少。血细胞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①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为110~150克/I.,男性为120~160克/L,学前儿童为110~150克/L,低于该标准属贫血。②白细胞又称白血球,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自身

坏死组织及衰老细胞的作用,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机体一旦出现细菌感染,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增高。③血小板是一些不具完整细胞结构、形态不规则的小块胞质。它具有加速血凝和止血的功能。学前儿童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低,凝血时间较长。 (二)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组成。

淋巴结成群分布在人体,具有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体表淋巴结不易摸到,机体一旦出现炎症,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结群会发生肿大。如有口腔溃疡、扁桃体炎时,颈部淋巴结将肿大。学前儿童淋巴组织发育旺盛,容易出现扁桃腺肿大和发炎。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心血管功能经常参加运动呵使心肌变得粗壮结实,心肌收缩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心脏工作效率,降低心率。运动员正是因为经常运动其心率通常比普通人慢,当然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运动过量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2.保护淋巴器官 扁桃体、阑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当扁桃体发炎或阑尾发生炎症时,一般主张保守治疗,不要轻易将其切除。 3.合理营养,保证铁的供给 伴随着学前儿童的成长,机体血红蛋白也在不断增加。 4.从小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等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但与过量摄入动物性食物(高脂肪)、不运动有着直接关系。 四、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它是人体从食物中萃取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人们每天吃人的各种食物(水除外)大多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它必须在消化道经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在胃肠处被吸收。同时,消化道还负责将肠道剩余的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一)消化道 消化道(见图2-17)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1.口腔 口腔是消他道的起始部分,内含舌头、牙齿和唾液腺的开口。牙齿通过咀嚼将食物咬切、研磨为细小食物,经舌头搅拌将食物与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唾液腺主要分泌淀粉酶帮助消化食物。胃上接食道,下与十二指肠相连,是人体重要的消化

器官。胃有暂时贮存食物、杀菌、

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一般混合食物在胃内停留4~5小时(三餐进餐时间由此而来)。食物停留期间,胃通过蠕动使胃液(含胃蛋白酶、盐酸的消化液)和食物充分混合进行初步的消化分解;同时,胃液中的盐酸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学前儿童的胃容量小(3岁胃容量约为700毫升,6岁达900毫升),胃蠕动较慢,胃液中消化酶含量较成人低,故消化能力较弱。 3.小肠 小肠分1}‘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在腹腔内辗转盘曲,通过肠蠕动将食物缓慢地向下移动,食物在小肠进行消化、分解和吸收。人体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小肠内含有大量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肠液及多种消化酶。食物在小肠被各种酶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经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如粮食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再经麦芽糖酶分解为葡萄糖;肉类中的脂肪在胆汁作用下分解为脂肪微粒,再通过脂肪酶分解为甘油和腊肪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胃蛋白酶分解为小的肽片段,再经胰蛋白酶分解为多肽,最后通过肠肽酶分解为氨基酸。 4.大肠 大肠在消化道的末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残余的水分,并暂时贮存粪便。排便是一种生理反射活动,当粪便进入直肠容积达到一定量时,压迫刺激直肠壁,由直肠壁的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皮质,产生便意,进而排便。如环境不许可,大脑皮质可将便意抑制,不发生排便。有时儿童因玩耍不去上厕所排便,便意被抑制,直肠壁对粪便的压力刺激不再敏感,粪便长时间在大肠停留,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干,容易发生便秘。 (二)消化腺 消化腺分泌各种消化液帮助肠道消化食物。人体主要的消化腺有以F几种。 1.唾液腺 口腔有三对唾液腺,分别为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唾液腺分泌含有淀粉酶的唾液(俗称口水),起润湿、溶解食物、刺激味蕾、清洁口腔等作用。每天人体大约分泌0.75升的唾液。刚出生的新生儿唾液腺尚未发育成熟,3—4个月后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多,开始分泌淀粉酶。婴儿到4个月左右才具备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 2.胰腺 胰腺位于胃后方,主要分泌胰液和胰岛素。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等,它们参与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素的分解。婴幼儿胰腺发育不完菩,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 3.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位于腹腔右上部,分左右两叶。肝脏分泌胆汁,经胆管开口流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促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肝脏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化工厂”,它对经小肠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合成处理,并具有一定的解毒和储存功能。胃和小肠吸收的有毒物质,如酒精、药物等均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或与其他物质结合变为无毒或毒性很低的物质,再经肾脏排出体外。学前儿童肝脏体积相对比成人大,5岁前在右肋缘下1~2厘米处可摸及(正常成年人在肋缘下无法摸及)。学前儿童肝脏血管丰富,胆汁分泌较少,消化脂肪和解毒功能较差,故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 (三)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学前儿童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科学安排膳食。 1.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学前儿童的牙齿结构决定了其易患龋齿。因此,保护牙齿,减少引发龋齿的诱因十分重要。幼儿从2岁起就应开始刷牙,养成每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牙齿咬合面、牙缝都要刷到;多吃含钙、磷丰富的食物,每年定期检查口腔,发现龋齿要及时治疗。 2.适当控制甜食,睡前不呓糖果点心 口腔产酸细菌是腐蚀牙齿导致龋齿的重要原因,而甜食是产酸细菌的主要粮食。 3.定时大便 学前儿童肠道的结构及食物构成特点(粗纤维少)决定了儿童容易发生便秘。因此,从小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让学前儿童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排便(通常是早上或晚上),从而建立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即产生便意、排便,防止儿童因玩耍便意被抑制而出现便秘。 4.科学安排膳食 学前儿童胃容量小、消化能力较弱,适宜少吃多餐,应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出现消化不良。通常3—6岁儿童每天的饮食安排是三餐二点,即在正常三餐的基础上,每天上午和下午安排两次点心。同时,适当控制幼儿的零食摄入,餐前1小时不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进食。

五、泌尿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

道组成(见图2-20)。肾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功能。 (一)肾脏 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脏外观形似蚕豆,肾脏内部的主要结构为肾皮质。肾皮质由100多万个肾单位(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见图2-21)。肾小球由一团毛细血管包裹而成,血液流经时起过滤作用。肾小管对尿液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回收。 (二)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是一肌性囊袋,具有贮尿功能。人体尿液的生成是持续性的,但尿的排放是间断性的。肾脏过滤形成的尿液先被送到膀胱贮存,当膀胱中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压迫刺激膀胱壁的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产生尿意、排尿。成人膀胱可贮存350~500毫升的尿液。新生儿出生时不具备控制排尿的能力,通常膀胱中的尿量一多就自动排出。人体控制排尿的能力随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成熟。一般2岁左右的儿童白天能主动控制{{}尿,但夜间不一定能控制,故多有尿床现象。3岁左右的儿童夜间能主动控制排尿,尿床次数减少。学前儿童因膀胱容量小,贮尿能力差,年龄越小,每天排尿次数越多。 (三)尿道 尿道是膀胱通向体外的排尿箐道。学前儿童尿道较成人短,尤其是女孩尿道更短,加之女孩尿道外口接近肛门,容易被粪便污染,使细菌上行致尿道感染。 (四)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1.养成不憋尿的习惯 要提醒年龄较小的儿童及时排尿,一是防止因玩耍太投入导致尿裤子,二是防止因憋尿导致膀胱排尿能力下降。幼儿如果有尿意不及时排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肌肉的弹性下降,贮尿能力变差。 2.多饮水、多排尿 每天要保证儿童饮用一定量的白开水,每天有一定尿液排出。排尿的好处:一是及时将体内的代谢废物随尿液带出体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二是通过排尿清洁尿道、膀胱和输尿管,预防尿路感染。 3.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 一般不主张给幼儿穿开裆裤,不让婴幼儿坐在不干净的地上。学前儿童每天睡前要清洗外阴、换内裤,学习正确的擦大便方法(手纸从前往后擦),便池、坐便器要每天洗刷,定期消毒。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内分泌系统由许多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组成(见图2-22),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人体有脑垂体、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