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 下载本文

人是消费者,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年龄构成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规模将随之扩大,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消费水平将相应提高。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组织生产和流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未成年人口(0-15岁)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268.14万人,这一年龄段对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必然减少。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少年负担系数的降低(全省0-15岁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1990年为0.50,2000年下降为0.38)、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成年人的平均消费水平上升,对消费品质量的要求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如城市中,对培养少年儿童智力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

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将促使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的扩大,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扩大劳动就业使生产资料消费增加,就业行业的变化使生产性消费结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劳动收入的增加和负担系数的降低,使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加之社会进步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生活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恩格尔系数降低,而文化娱乐、旅游消费、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增加。

全省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使老年人基本生活消费和学习、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这将促进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发展。

“十五”期间,要根据人口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满足各年龄组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四)人口年龄结构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这次人口普查表明,全省适龄学龄人口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

5

586.91万人,各适龄学龄组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4)。 表4 全省适龄学龄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学龄别 0-2岁(托婴、幼组) 3-5岁(学前幼儿组) 6-11岁(小学组) 12-14岁(初中组) 15-17岁(高中组) 18-21岁(大学组) 合计 第五次人口普查 192.31 195.40 617.06 395.19 325.00 384.78 2109.74 第四次人口普查 415.25 349.61 628.82 302.72 394.07 561.18 2696.65 五普比四普增减 -222.94 -154.21 -11.76 92.47 -69.07 -176.40 -586.9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全省0-5岁人口为387.71万人,比1990年减少377.15万人,将近减少一半。从2001年-2006年,该年龄组人口将依次进入小学一年级,平均每年为64.62 万人(假定迁入迁出本省人数相等,死亡率忽略不计);全省2000年末有普通小学34521所,平均每所小学每年一年级新入学儿童将只有18.7人。显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趋势,合理调整普通小学的数量和布局。2000年全省12-14岁人口为359.19万人,比1990年增加92.47万人。从2001年至2003年,该年龄组人口将依次进入高中;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升高中的入学率将提高。因此,普通高中、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规模需要相应扩大。同理,其他各适龄学龄组人口的变化,亦是影响与之对应的初中、大学布局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对在职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十五”期间,要根据适龄学龄人口结构的变化,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各类学校布局。继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

6

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五)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不是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但同人口流动行为又有紧密的联系。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培训、务工经商、分配录用、结婚迁移、工作调动、退休退职等。不同事件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般会相对集中在某些年龄段上,形成人口流动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和特点。如0-14岁年龄段的人,一般不具有经济社会活动的独立性,他们的流动主要是随迁和投亲寄养,在流动人口中比重很小。15-19岁年龄段人口流动,以求学和随迁为首位原因,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有所上升。20-34岁年龄段人口流动,以分配录用和务工经商为主要原因,并进入婚迁的最活跃时期,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大。35-45岁年龄段的人,大多数已组成家庭并有子女,希望有一个较稳定的环境,迁移量明显下降,以工作调动和务工经商为主要原因。45岁-59岁年龄段的人,既有较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又有较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且自身的体力、智力条件已经变化,对迁移持慎重态度;同时,用人单位对年龄偏大的人更有所选择,其迁移量迅速减少,主要是工作调动。60岁及以上老年阶段,人口迁移量比重最小,以退休和投靠为主要原因。

这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人户分离流动人口为439.6万人,净流出省外的人口达230多万人。这些人的年龄大大低于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35岁之间;所受教育的程度较高,大多数为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流动人口的流向和地区分布,省内主要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工矿区和城镇务工经商;流往省外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往东南沿海(集中在广东、深圳、珠海一带),受雇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做工。在农村有些地方,青壮年男性劳动

7

力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家务农。本省劳动力大量外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省劳动适龄人口大量增加,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推进,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劳动力增多,城镇劳动就业压力加大。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岗位多,促进了本省劳动力的跨省转移。这对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本地经济发展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引导。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从业人员带资金、技术回家乡创业;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加强省际之间劳动就业的协作,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人口年龄结构对老龄工作的影响

按照我国规定的退休年龄标准(男60岁,女55岁),这次人口普查表明,全省老年人口达819.34万人,占本省总人口的12.95%;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91.18万人,比重提高2.59个百分点。按这个口径计算的老年负担系数为0.20,全省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由养小为主变为养小与养老并重,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将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形成,企业停发、拖欠退休职工退休金的现象屡有发生,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大部分农民尚未参加养老保险。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要求大大超过其他人。眼下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尽管企业一直采用公费医疗制度,但那些多年陷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这些福利制度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城镇中不享受退休工资的老人和农村中的老年农民,靠子女供养或靠原有积蓄过日子,当家境困难时,往往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

8

医疗。退休职工中,单身老人或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户占了很大比重,这些老人不但精神上感到孤独,而且生活中很容易发生危险而无法求助,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紧迫形势以及家庭养老的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自己的老年生存保障问题。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等对“1997年老百姓十大经济关注热点的联合调查”显示,医疗保险排在第一位,养老问题排在第四位。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要认真做好老龄工作。要大力宣传、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逐步扩大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切实做好社区和基层的老龄工作,逐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加大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力度,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以为促养”,为享有社会发展成果提供新的机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