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生物化学复习题 下载本文

目录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6

第三章 酶······································································25 第四章 糖代谢································································36 第五章 脂类代谢·····························································49 第六章 生物氧化·····························································62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71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80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86 第十章 DNA生物合成 ---- 复制·······································93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103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翻译·····························110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119 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128

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136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151 第十七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162 第十八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166

第十九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171

第二十章 酸碱平衡······················································175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氨基酸是

A. Gly B. Arg C. Met D. Phe E. Val 2. 那一类氨基酸在脱去氨基后与三羧酸循环关系最密切

A. 碱性氨基酸 B. 含硫氨基酸 C. 分支氨基酸 D. 酸性氨基酸 E. 芳香族氨基酸 3. 一个酸性氨基酸,其pHa1=2.19,pHR=4.25,pHa2=9.67,请问其等电点是 A. 7.2 B. 5.37 C. 3.22 D. 6.5 E. 4.25 4. 下列蛋白质组分中,那一种在280nm具有最大的光吸收

A. 酪氨酸的酚环 B. 苯丙氨酸的苯环 C. 半胱氨酸的巯基 D. 二硫键 E. 色氨酸的吲哚环 5. 测定小肽氨基酸序列的最好办法是

A. 2,4-二硝基氟苯法 B. 二甲氨基萘磺酰氯法 C. 氨肽酶法 D. 苯异硫氰酸酯法 E. 羧肽酶法 6. 典型的α-螺旋含有几个氨基酸残基

A. 3 B. 2.6 C. 3.6 D. 4.0 E. 4.4 7. 每分子血红蛋白所含铁离子数为

A. 5 B. 4 C. 3 D. 2 E. 1 8. 血红蛋白的氧合曲线呈

A. U形线 B. 双曲线 C. S形曲线 D. 直线 E. Z形线 9.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特点是 A. 氨基酸组成不同的蛋白质,功能一定不同 B. 一级结构相近的蛋白质,其功能类似可能性越大 C. 一级结构中任何氨基酸的改变,其生物活性即消失 D. 不同生物来源的同种蛋白质,其一级结构相同 E. 以上都不对

10. 在中性条件下,HbS与HbA相比,HbS的静电荷是

A. 减少+2 B. 增加+2 C. 增加+1 D. 减少+1 E. 不变

11. 一个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11000,完全是α-螺旋构成的,其分子的长度是多少nm A. 11 B. 110 C. 30 D. 15 E. 1100 12. 下面不是空间构象病的是

A. 人文状体脊髓变性病 B. 老年痴呆症 C. 亨丁顿舞蹈病 D. 疯牛病 E. 禽流感

13. 谷胱甘肽发挥功能时,是在什么样的结构层次上进行的 A. 一级结构 B. 二级结构 C. 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 以上都不对

14. 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含氮量为0.40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 A. 2.00g B. 2.50g C. 6.40g D. 3.00g E. 6.25g

1

15. 在pH6.0的缓冲液中电泳,哪种氨基酸基本不动

A. 精氨酸 B. 丙氨酸 C. 谷氨酸 D. 天冬氨酸 E. 赖氨酸 16. 天然蛋白质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A. 半胱氨酸 B. 脯氨酸 C. 丝氨酸 D. 蛋氨酸 E. 瓜氨酸 17. 多肽链中主链骨架的组成是

A. -NCCNNCCNNCCN- B. ―CHNOCHNOCHNO― C. ―CONHCONHCONH― D. ―CNOHCNOHCNOH― E. ―CNHOCCCNHOCC―

18. 在20种基本氨基酸中,哪种氨基酸没有手性碳原子

A. 谷氨酸 B. 半胱氨酸 C. 赖氨酸 D. 组氨酸 E.甘氨酸 19. 下列哪种物质从组织提取液中沉淀蛋白质而不变性 A. 硫酸 B. 硫酸铵 C. 氯化汞 D. 丙酮 E. 1N盐酸 20. 蛋白质变性后表现为

A. 粘度下降 B. 溶解度增加 C. 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D. 生物学活性丧失 E. 易被盐析出现沉淀

21. 对蛋白质沉淀、变性和凝固的关系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变性的蛋白质一定要凝固 B. 变性的蛋白质一定要沉淀 C. 沉淀的蛋白质必然变性 D. 凝固的蛋白质一定变性 E. 沉淀的蛋白质一定凝固 22. 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是

A. 蛋白质溶液有分子扩散现象 B. 蛋白质溶液有“布朗运动”

C. 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水化膜和同种电荷 D. 蛋白质的粘度大 E. 23. 镰刀型贫血症患者,Hb中氨基酸的替换及位置是

A. α-链第六位Val换成Glu B. β-链第六位Val换成Glu C.α-链第六位Glu换成Val D. β-链第六位Glu换成Val E. 以上都不对

24. 下列蛋白质通过凝胶过滤层析柱时,最先被洗脱的是

A.牛β乳球蛋白(分子量35000) B. 肌红蛋白(分子量16900) C. 牛胰岛素(分子量5700) D. 血清清蛋白(分子量68500)E. 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量32000) 25.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属于生物活性肽

A. 催产素 B. 加压素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 血红素 E. 胰岛素 26.下列不属于结合蛋白质的是

A.核蛋白 B. 糖蛋白 C. 脂蛋白 D. 清蛋白 E.色蛋白 27. 可用于裂解多肽链中蛋氨酸羧基侧形成的肽键的试剂是

A. 甲酸 B. 羟胺 C. 溴化氰 D.β-巯基乙醇 E. 丹磺酰氯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氨基酸那些是蛋白质的组分

A. His B. Trp C. 瓜氨酸 D. 胱氨酸 2. 下列氨基酸中那些具有分支的碳氢侧链

A. Met B. Cys C. Val D. Leu 3. 在生理pH值情况下,下列氨基酸中的那些氨基酸侧链带正电荷 A. Arg B. Glu C. Lys D. Asp 4.下列对于肽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B. 具有部分单键性质 C. 比双键键长长,比单键键长短 D.比双键键长短,比单键键长长 5. 对谷胱甘肽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一个γ-肽键 B. 有一个功能性的基团-巯基 C. 分别由谷氨酸 胱氨酸 和甘氨酸组成 D. 对生物膜具有保护作用 6. 下面那些是结合蛋白质

A. 血红蛋白 B. 牛胰核糖核酸酶 C. 肌红蛋白 D. 胰岛素 7. 下列那些蛋白质具有四级结构

A. 血红蛋白 B. 牛胰核糖核酸酶 C. 肌红蛋白 D. 蛋白激酶A 8. 含有卟啉环的蛋白质是

A. 血红蛋白 B. 过氧化氢酶 C. 肌红蛋白 D. 细胞色素 9. 下列那些蛋白质含有铁离子

A. 血红蛋白 B. 牛胰核糖核酸酶 C. 肌红蛋白 D. 胰岛素 10.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A. 氢键断裂 B. 肽键破坏 C. 破坏水化层和中和电荷 D. 亚基解聚

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2

11.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患者血红蛋白β-链上第六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后,将产生那些变化 A.在pH7.0电泳时增加了异常血红蛋白向阳极移动的速度 B.导致异常脱氧血红蛋白的聚合作用 C.增加了异常血红蛋白的溶解度 D.一级结构发生改变

12. 下面有哪些蛋白质或酶能协助蛋白质正确折叠

A. 分子伴侣 B. 牛胰核糖核酸酶 C. 胰岛素 D. 伴侣素 13. 下列哪些肽分子一级组成极相近,而且属于寡肽

A. 脑啡肽 B.催产素 C. 加压素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4. 下面对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氨基酸具有的性质蛋白质也一定具有 B. 有些氨基酸的性质蛋白质也具有 C.有些蛋白质的性质氨基酸不具有 D.两者之间的性质关系并不紧密 15. 肽键平面中能够旋转的键有

A. C=O B. C-N C. Cα-N D. Cα-C 16. 对血红蛋白的结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4个亚基 B. 是一种结合蛋白质 C. 每个亚基都具有三级结构 D. 亚基键主要靠次级键连接 三. 填空题

1. 组成蛋白质的碱性氨基酸有 、 和 。酸性氨基酸有 和 。 2. 在下列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氨基酸名称。 (1) 是带芳香族侧链的极性氨基酸。

(2) 和 是带芳香族侧链的非极性氨基酸。 (3) 和 是含硫的氨基酸。

(4) 是最小的氨基酸, 是亚氨基酸。

(5)在一些酶的活性中心起重要作用并含有羟基的分子量较小的氨基酸是 ,体内还有另两个含羟基的氨基酸分别是 和 。 3. 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 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 离子形式存在,在pH

4. 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 色的物质,而其他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 色的物质。

5. 有三种氨基酸因含有共轭双键而有280nm处的紫外吸收,这三种氨基酸按吸收能力强弱依次为 > > 。 6. 个以内的氨基酸残基所组成的肽称为寡肽。

7. 1953年维格诺尔德(D. Vingneaud)第一次用化学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肽— ,因而获得诺贝尔奖。 8. 我国于1965年由 、 和 等单位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9. 人工合成肽时常用的氨基保护基有 、 、 、 。

10. 胰蛋白酶能水解 和 的氨基酸的羧基所形成的肽键。

11. 胰凝乳蛋白酶能水解 、 和 的氨基酸的羧基侧所形成的肽键。 12. 溴化氰能水解 羧基侧所形成的肽键。

13. 拆开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常用的方法有一种还原法,其常用的试剂是 。 14. 蛋白质之所以出现各种无穷的构象主要是因为 键和 键能有不同程度的转动。 15. Pauling等人提出的蛋白质α螺旋模型,每圈螺旋包含

氨基酸残基,高度为 nm。每个氨基酸残基上升 nm。

16. 一般来说,球状蛋白质的 性氨基酸侧链位于分子内部, 性氨基酸侧链位于分子表面。 17. 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建是 和 。 18. 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建是 。

19. 维持蛋白质三、四级结构的化学建是 、 、

和 。

20. 最早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的是我国生物化学家 。

21. 血红蛋白(Hb)与氧气结合的过程呈现 效应,是通过Hb的

现象实现的。

22. 当溶液中盐离子强度低时,增加盐浓度可导致蛋白质溶解,这种现象称为 。当盐浓度继续增加时,可使蛋白质沉淀,这种现象称 。 23.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 ,这是凯氏定氮法的基础。

24. 利用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特性,使它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分开的方法有 和 。

25. 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是指 ,其基本组合形式常见的有3种,一是 ,如结合钙离子的模体;二是 ,如锌指结构;三

是 。

26.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有 、 、 和 四种稳定构象异构体。 27. 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的因素是 和

28. 蛋白质进入层析柱后,小分子流出的时间较 ,大分子流出的时间较 ,因此先流出的蛋白质分子是 29. 沉降系数(S)主要与蛋白质的 和 有关。

30. 通常采用 测定溶液状态下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而且测定含 较多的蛋白质,所得的结果更准确。 31. 和 是目前研究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较为准确的方法。

3

32. 根据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可分为 和 33. 根据蛋白质的形状可分为 和

四. 判断题

1. 天然氨基酸都具有一个手性α-碳原子。

2. 鸟氨酸与瓜氨酸有时也可能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 3. 自然界的蛋白质和多肽均有L-型氨基酸组成。 4. His和Arg是人体内的半必需氨基酸。

5. CNBr能裂解Arg-Gly-Met-Cys-Met-Asn-Lys成三个肽。 6. 热力学上最稳定的蛋白质构象自由能最低。 7. 可用8mol/L尿素拆开次级键和二硫键。

8. 脯氨酸能参与α-螺旋,有时在螺旋末端出现,但决不在螺旋内部出现。 9. 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最重要的作用力是氢键。

10. 在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亚基都有三级结构。

11. 在水溶液中,蛋白质溶解度最小时的pH值通常就是它的等电点。

12.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均为氧载体,前者是一个典型的变构(别构)蛋白,因而氧合过程中呈现协同效应,二后者却不是。 13. 在多肽链分子中只有一种共价键即肽键。 14. 等电点不是蛋白质的特征常数。

15.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的功能都是运输氧气。 16. 溶液的pH值可以影响氨基酸的等电点。

17.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未与氧气结合时其内的铁是Fe,但与氧气结合后铁变成Fe。 18. 到目前为止,自然界发现的氨基酸为20种左右。 19. 蛋白质分子的亚基与结构域是同义词。

20. 某蛋白质在pH5.8时向阳极移动,则其等电点小于5.8。 21. 变性的蛋白质不一定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也不一定变性。 22. SDS电泳、凝胶过滤和超速离心都可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23. 通常采用的X射线衍射法,首先将蛋白质制成晶体,但个别例外,如糖蛋白等。

24. 蛋白质和核酸中都含有较丰富的氮元素,但蛋白质根本不含有P,而核酸则含有大量的P。 五.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4. 模体(或膜序)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6. 结构域 7.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 蛋白质的等电点 9. 蛋白质的变性 10. 盐溶 11. 盐析 12. 透析 13. 超滤法 14. 电泳 15. 等电聚焦电泳 六. 简答题

1. 用下列哪种试剂最适合完成以下工作:溴化氰、尿素、β-巯基乙醇、胰蛋白酶、过甲酸、丹磺酰氯(DNS-Cl)、6mol/L盐酸、茚三酮、苯异硫氰酸、胰凝乳蛋白酶。

(1)测定一段小肽的氨基酸序列。 (2)鉴定小于10g肽的N端氨基酸

(3)使没有二硫键的蛋白质可逆变性。如有二硫键,应加何种试剂? (4)水解由芳香族氨基酸羧基所形成的肽键。 (5)水解由Met羧基所形成的肽键 (6)水解由碱性氨基酸羧基所形成的肽键。

2. 有一球状蛋白质,在pH7的水溶液中能折叠成一定的空间结构。通常非极性氨基酸侧链位于分子内部形成疏水核,极性氨基酸侧链位于分子外部形成亲水面。 问:(1) Val、Pro、Phe、Asp、Lys、Ile和His中哪些氨基酸侧链位于内部,哪些氨基酸侧链位于分子外部。 (2)为什么球状蛋白质分子内部和外部都可发现Gly和Ala。

(3)虽然Ser、Thr、Asn和Gln是极性的,为什么它们位于球状蛋白质的分子内部。 (4)在球状蛋白质分子的内部还是外部能找到Cys,为什么。

3. 一系列球状的单体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从10000到100000,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亲水残基与疏水残基的比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一些异常血红蛋白(HbD、HbJ、HbN、HbC)和正常血红蛋白(HbA)仅仅是一个氨基酸的差异。 HbD(α68) Asn 变成 Lys HbJ (β69) Gly 变成 Asp HbN(β95) Lys 变成 Glu HbC(β6) Glu 变成 Lys

将上述四种异常血红蛋白与正常血红蛋白在pH8.6条件下进行电泳,电泳迁移率如下: 阴极(–) (+)阳极 a b HbA c d 问:a带、b带、c带和d带分别代表哪种异常血红蛋白?

-7

2+

3+

4

5. 扼要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溶液中具有下列性质。(1)在低pH时沉淀。(2)当离子强度从零逐渐增加时,其溶解度开始增加,然后下降,最后出现沉淀。(3)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达到等电点pH值时,表现出最小的溶解度。(4)加热时沉淀。(5)加入一种可和水混溶的非极性溶剂减小其介质的介电常数,从而导致溶解度的减少。(6)如果加入一种非极性强的 溶剂,使介电常数大大地下降会导致变性。 6. 根据pK值,试计算Ala、Glu和Lys的等电点。以下是氨基酸的表观解离常数: Ala 的 pK1(-COOH)=2.34,pK2(-NH3)=9.69

Glu的 pK1(-COOH)=2.19,pK2(-NH3)=9.67,pKR=4.25 Lys的 pK1(-COOH)=2.18,pK2(-NH3)=8.95, pKR=10.53

7. 某一蛋白质的多肽链在一些区段为α-螺旋构象;在另一些区段为β-构象。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220000,多肽链外形的长度为5.06×10cm。(在β-折叠中,每个氨基酸残基上升的距离本书按0.35nm,有的书上按0.36nm)试计算α-螺旋体所占分子的百分含量? –5

8. 简述构成蛋白质与核酸化学元素的异同? 七.论述题

1.请你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来阐述其含义、特点与化学键。 2.试论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什么是蛋白质构象疾病? 请你试举几例,并加以介绍疯牛病的发病机制。 4. 试论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此题是开放型大题.。)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E 5.D 6.C 7.B 8.C 9.B 10.B 11.D 12.E 13.C 14.B 15.B 23.D 24.D 25.D 26.D 27.C

二. 多项选择题

1.ABD 2.CD 3.AC 4.ABC 5.ABCD 6.AC 7.AD 8.ABCD

9.AC 10.AD 11.BD 12.AD 13.BC 14.BC 15.CD 16.ABCD

三. 填空题

1. 赖氨酸(Lys) 精氨酸(Arg) 组胺酸(His) 谷氨酸(Glu) 天冬氨酸(Asp)

2. (1)酪氨酸(Tyr) (2)苯丙氨酸(Phe) 色氨酸(Trp)

(3) 甲硫氨酸(Met) 半胱氨酸(Cys) (4) 甘氨酸(Gly) 脯氨酸(Pro)

(5) 丝氨酸(Ser) 苏氨酸(Thr) 酪氨酸(Tyr) 3. 兼性离子 负 正 4. 黄 蓝紫

5. 色氨酸(Trp) 酪氨酸(Tyr) 苯丙氨酸(Phe) 6. 10 7. 催产素

8.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 9. 苄氧羰基(Cbz基) 叔丁氧羰基(Boc基) 联苯异丙氧羰基(Bpoc) 芴甲氧羰基(Fmoc) 10. 赖氨酸(Lys) 精氨酸(Arg)

11. 色氨酸(Trp) 酪氨酸(Tyr) 苯丙氨酸(Phe) 12. 甲硫氨酸(Met) 13. β-巯基乙醇 14. Cα-C Cα-N 15. 3.6 0.54 0.15 16. 疏水性 亲水性 17. 肽键 二硫键 18. 氢键

19. 疏水作用 离子键(盐键) 氢键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力) 20. 吴宪

21. 协同 别构(变构) 22. 盐溶 盐析 23. 16%

24. 透析 超滤法

25.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单位相互聚集,形成有规律的二级结构的聚集体 αα βαβ26. α-螺旋 β-折叠 β-转角 无规卷曲 27. 分子外面有水化膜 带有电荷 28. 长 短 大 29. 密度 形状

30. 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 α-螺旋 31. X射线衍射法 磁共振技术 32. 单纯蛋白质 结合蛋白质 33. 球状蛋白质 纤维状蛋白质 四. 判断题

16.E 17.E 18.E 19.B 20.D 21.D 22.C

βββ 5

1.× 2.× 3.× 4.√ 5.√ 6.√ 7.× 8.√

23.× 24.×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五.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 模体(或膜序):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 级结构的肽段,在一级结构上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在空间结构上可形成特殊的构象,并发挥其特殊的功能,此结构被称为模体。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7.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蛋白质的等电点(pI)。 9.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10. 盐溶:加入少量盐时,很易离解成带电离子,对稳定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有利,从而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度。

11. 盐析:是将盐(中性)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去除而 沉淀。 12. 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叫透析。

13. 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称为超滤法。

14.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由于不同的蛋白质带电的性质、数量、分子量和形状等的不同,在电场的作用下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

15. 等电聚焦电泳:用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从而根据蛋白质不同的pI而在电场中加以分离,这种电泳称为等电聚焦电泳。 六. 简答题

1. (1) 苯异硫氰酸 (2) 丹磺酰氯

(3) 尿素,如有二硫键应加β-巯基乙醇使二硫键还原. (4) 胰凝乳蛋白酶 (5) 溴化氰 (6) 胰蛋白酶

2. (1) 因为Val、Pro、Phe和Ile是极性氨基酸,所以它们的侧链位于分子内部。因为Asp、Lys和His是极性氨基酸,所以它们的侧链位于分子外部。 (2)因为Gly的侧链是-H,Ala的侧链是-CH3,它们的侧链都比 较小,疏水性不强,所以它们既能在球状蛋白质的分子内部,也能在外部。

(3)因为Ser、Thr、Asn和Gln在pH7时有不带电荷的极性侧链,它们能参与内部氢键的形成,氢键中和了它们的极性,所以它们位于球状蛋白质分子内部。 (4)在球状蛋白质的内部找到Cys,因为两个Cys时常形成二硫键,这样就中和了Cys的极性。

3. 随着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Mr)的增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也就是亲水残基与疏水残基的比率必定减少。为了解释这一点,假设这些蛋白质是是半径为r的球状蛋白质,由于蛋白质Mr的增加,表面积随r的增加而增加,体积r随的增加而增加,体积的增加比表面积的增加更快,所以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减少,因此亲水残基与疏水残基的比率也就减少。

4. (1)HbD是由一个碱性氨基酸(Lys)取代了中性氨基酸。在pH8.6时,Lys的ε-氨基呈-NH3状态,所以HbD比HbA带较多的正电荷,向阴极移动。 (2)HbJ是由一个酸性氨基酸(Asp)取代了中性氨基酸。在pH8.6时,Asp的β-羧基呈-COO状态,所以HbJ比HbA带较多的负电荷,向阳极移动。 (3)HbN是由一个酸性氨基酸(Glu)取代了碱性氨基酸(Lys)。在pH8.6时,Glu的γ-羧基呈-COO状态,所以HbN比HbA带较多的负电荷,向阳极移动。

若将HbN和HbJ比较,因为HbN是由一个酸性氨基酸(Glu)取代了碱性氨基酸(Lys),而HbJ是由一个酸性氨基酸(Asp)取代了中性氨基酸。所以HbN比HbJ带更多的负电荷,HbN向阳极移动的速度比HbJ快。

(4)HbC是由一个碱性氨基酸(Lys)取代了酸性氨基酸(Glu)。在pH8.6时,Lys的ε-氨基呈-NH3状态,所以HbC比HbA带较多的正电荷,向阴极移动。

若将HbC和HbD比较,因为HbC是由一个碱性性氨基酸取代了酸性氨 基酸,而HbD是由一个碱性氨基酸取代了中性氨基酸。所以HbC比HbD带更多的正电荷,HbC向阴极移动的速度比HbD快。

综上所述可知:a带代表HbC,b带代表HbD, c带代表HbJ, d带代表HbN。

5. (1)在低pH时,羧基质子化,这样蛋白质分子带有大量的净电荷,分子内正电荷相斥使许多蛋白质变性,并随着蛋白质分子内部疏水基团向外暴露使蛋白质溶

解度下降,因而产生沉淀。

(2)加入少量盐时,对稳定带电基团有利,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但是随着盐离子浓度的增加,盐离子夺取了与蛋白质结合的水分子,降低了蛋白质的水合程

度,破坏了电荷和水化膜,使蛋白质沉淀。

(3)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最小,所以溶解度最小。

(4)加热时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内部的疏水性基团被暴露,溶解度降低,从而引起蛋白质沉淀。

(5)非极性溶剂减小了表面极性基团的溶剂化作用,促使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从而取代了蛋白质分子与水之间的氢键。 (6)介电常数的下降对暴露在溶剂中的非极性基团有稳定作用,结果促使蛋白质肽链的展开而导致变性。 6. Ala的pI=(pK1+pK2)/2=(2.34+9.69)/2= 6.02 Glu的pI=(pK1+pK2)/2=(2.19+4.25)/2= 3.22 Lys的pI=(pK2+pK3)/2=(8.95+10.53)/2= 9.74

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38,在蛋白质分子中以小分子量的氨基酸较多,平均分子量大约为128,又由于氨基酸在缩合时失去一分子水,因此氨基酸残基的最终平均分子量大约为110。

所以氨基酸残基数为: 220000/110= 2000, 已知α-螺旋构象中,每个氨基酸残基上升的距离为0.15nm,β-折叠中上升0.35nm。 设此多肽链中α-螺旋的氨基酸残基数为X,则β-折叠的氨基酸残基数为2000-X。

0.15X+0.35(2000-X)=5.06×10

-5

+–

–+

2

3

×10

7

0.15X+7000-0.35X=560

X=970

所以α-螺旋占的百分数为970/2000×100%=48.5%

8. 相同点:主要都含有C、H、O、N,都主要以C元素为骨架原子连接成的大分子。

6

不同点:(1)蛋白质的含N量平均16%,而核酸则不均一。 (2)蛋白质一般不含P,而核酸含大量的P。 (3)蛋白质一般含S,而核酸不含S。

(4)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金属元素,而核酸不含金属元素。 七. 论述题

1. (1) 一级结构:概念: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特点:①蛋白质种类及其繁多,其一级结构也各不

相同;②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③一级结构并不是决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唯一因素。化学建:① 肽键 ②二硫键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概念: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特点:① 是一种局部的结构 ; ②仅仅是肽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而不包含氨基酸侧链及其α-H原子所形成的构象,但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对二级结构的形成有影响;③二级结构有较多的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其中 α-螺旋和β-折叠是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β-转角通常有四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而无规卷曲则是指没有确定规律的或根本就没有规律的一些二级结构;④二级结构还可成为超二级结构,如αα形式、βαβ形式和βββ形式等结构。化学建:氢键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特点:一条多肽链的三维空间

结构。化学建:①疏水键 ②盐键 ③氢键④范德华力。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概念: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特点: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所形

成的三维空间构象。 化学建:①疏水键 ②盐键 ③氢键 ④范德华力。 2.(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①一级结构不同,生物学功能一般不同

不同蛋白质和多肽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本原因是它们的一级结构各异,有时仅微小的差异就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如催产素与加压素(缩宫素)都是由垂体后叶分泌的九肽激素,它们分子中仅两个氨基酸差异,但两者的生理功能却有根本区别。 ②一级结构中“关键”部分相同,其功能也相同

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其1~24肽段是活性所必需的关键部分。 ③一级结构“关键”部分的变化,其生物活性也改变

多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表明,改变多肽中某些重要的氨基酸,常可改变其活性。

④一级结构的变化有时使生物学功能降低或丧失,从而可能发生疾病,或者连同这种蛋白一起在地球上消失。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而空间结构则是完成生物功能的直接基础,也就是说蛋白质分子特定的空间构象是表现其生物学功能或活性所必 需的。其构象如果遭到破坏,生物学功能则会立即丧失。有实验表明即使一级结构不同,只要空间构象相同,则其功能也相同。

3. 若蛋白质的折叠发生错误,尽管其一级结构不变,但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仍可影响其功能,严重时可导致疾病发生,有人将此类疾病称为蛋白构象疾病。

如:人纹状体脊髓变性病,老年痴呆症、亨丁顿舞蹈病等。

疯牛病是由蛋白质病毒(prion protein,PrP)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形性病变,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或散在发病的特点,其在动物间的传播是由PrP组成的传染性颗粒(不含核酸)完成的。

PrP是染色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正常动物和人PrP为分子量33~35kD的蛋白质,其水溶性强,对蛋白酶敏感以及二级结构为多个α-螺旋,称为PrP。富含α–螺旋的PrP在某种未知蛋白质的作用下可转变成致病的分子中全为β-折叠的PrP,称为PrP,尽管PrP一级结构与PrP相同,但PrP对蛋白酶不敏感,水溶性差,而且对热稳定,可以相互聚集,最终形成淀粉样纤维沉淀而致病。

4.(1)生物催化作用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物质代谢,而物质代谢全部反应几乎都需要酶作为催化剂,而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代谢调节作用 生物体存在精细有效的调节系统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参与代谢调节的许多激素是蛋白质或多肽,如胰岛素等。 (3)免疫保护作用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抗体有关,而抗体是一类特异的球蛋白。

(4)转运和储存的作用 体内许多小分子物质的转运和储存可由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来完成。如血红蛋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肌红蛋白储存氧等。 (5)运动与支持作用 负责运动的肌肉系统主要是蛋白质聚集体 如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等。

(6)控制生长和分化 如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反式作用因子等。

(7)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完成这种功能的蛋白质为受体蛋白, 其中一类为跨膜蛋白,另一类为胞内蛋白。

(8)营养作用 这一类蛋白质本身没有生物功能,只是在机体需要的时候水解成氨基酸,为其他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原料。这一类蛋白质常见于卵或蛋内,如卵清蛋白等。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核苷酸生理功能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核苷酸衍生物作为许多生物合成过程的活性中间物 B.生物系统的直接能源物质 C.作为辅酶的成分 D.生理性调节物 E.作为质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2.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

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部分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E.以上都不是

3.对于tRNA来说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5'端是磷酸化的 B.它们是单链 C.含有甲基化的碱基 D.反密码环是完全相同的 E.3'端碱基顺序是-CCA 4.绝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5'端有

A.poly A B.帽子结构 C.起始密码 D.终止密码 E.Pribnow盒

c

sc

sc

c

sc

c

7

5.下列关于tRNA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tRNA的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的

B.由于各种tRNA,3'-末端碱基都不相同,所以才能结合不同的氨基酸 C.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 D.细胞内有多种tRNA

E.tRNA通常由70-80个单核苷酸组成 6.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2',3'磷酸二酯键 B.3',5'磷酸二酯键 C.2',5'-磷酸二酯键 D.糖苷键 E.氢键

7.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辅酶A(CoA),三种物质合成的共同点是 A. 均需要尼克酸 B. B.均需要泛酸

C.含有来自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的核糖基团 D.均接受半胱氨酸基团 E.均属于腺苷酸的衍生物 8.Watson-Crick DNA分子结构模型

A.是一个三链结构 B.DNA双股链的走向是反向平行的 C.碱基A和G配对 D.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E.磷酸戊糖主链位于DNA螺旋内侧

9.下列关于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两条链方向相反 B.两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相连维持稳定 C.为右手螺旋,每个螺旋为10个碱基对

D.嘌呤碱和嘧啶碱位于螺旋的外侧 E.螺旋的直径为20A° 10.在DNA的双螺旋模型中 A.两条多核苷酸链完全相同

B.一条链是左手螺旋,另一条链是右手螺旋 C.A+G/C+T的比值为1 D.A+T/G+C的比值为1

E.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共价键结合 1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碱基配对发生在嘧啶碱与嘌呤碱之间

B.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联系是由两对氢键形成的

C.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方向相反,一条为3'→5',另一条为5'→3' D.DNA双螺旋链中,氢键连接的碱基 对形成一种近似平面的结构 E.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的联系是由两对氢键形成的 12.核酸变性后可发生哪种效应

A.减色效应 B.增色效应 C.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D.最大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 E.溶液粘度增加 13.下列关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不同来源的两条单链D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它们就可结形成新的杂交DNA双螺旋 B.DNA单链也可与相同或几乎相同的互补碱基RNA链杂交形成双螺旋 C.RNA链可与其编码的多肽链结合形成杂交分子 D.杂交技术可用于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E.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 14.下列关于DNA变性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升高温度是DNA变性的唯一原因 B.DNA热变性是种渐进过程,无明显分界线 C.变性必定伴随有DNA分子中共价键的断裂 D.核酸变性是DNA的独有现象,RNA无此现象

E.凡引起DNA两股互补链间氢键断裂的因素,都可使其变性 15.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磷酸核糖在双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B.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

C.遵循碱基配对原则,但有摆动现象 D.碱基对平面与螺旋轴平行 E.核糖平面与螺旋轴垂直

16.下列关于DNA Tm值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只与DNA链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B.与G-C对的含量成正比 C.与A-T对的含量成正比 D.与碱基对的成分无关 E.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一样

17.真核生物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含有的蛋白质是 A.H1、H2、H3、H4各两分子

8

B.H1A、H1B、H2A、H2B各两分子 C.H2A、H2B、H3A、H3B各两分子 D.H2A、H2B、H3、H4各两分子 E.H2A、H2B、H4A、H4B各两分子 18.自然界游离核苷酸中的磷酸最常位于

A.核苷的戊糖的C-2'上 B.核苷的戊糖的C-3'上 C.核苷的戊糖的C-5'上 D.核苷的戊糖的C-2'及C-3'上 E.核苷的戊糖的C-2'及C-5'上

19.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互补的两条DNA单链将会结合成DNA双链 A.变性 B.退火 C.加连接酶 D.加聚合酶 E.以上都不是 20.真核细胞RNA帽样结构中最多见的是 A.m7ApppNmp(Nm)pN B.m7GpppNmp(Nm)pN C.m7UpppNmp(Nm)pN D.m7CpppNmp(Nm)pN E.m7TpppNmp(Nm)pN

21.胸腺嘧啶与尿嘧啶在分子结构上的差别在于

A.C2上有NH2, C2上有O B C5上有甲基, C5上无甲基 C.C4上有NH2, C4上有O D C5上有羟甲基,C5上无羟甲基 E.C1上有羟基 22.DNA的二级结构是

A.α-螺旋 B.β-折叠 C.β-转角 D.超螺旋结构 E.双螺旋结构 23.决定tRNA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 A.-XCCA 3'末端 B.TψC环 C.DHU环 D.额外环 E.反密码环 24.含有稀有碱基比例较多的核酸分子是 A.细胞核DNA B.线粒体DNA C.tRNA D.mRNA E.rRNA

25.下列单股DNA片段中哪一种在双链状态下可形成回文结构 A.ATGCCGTA B.ATGCTACG C.GTCATGAC D.GTATCTAT E.GCTATGAC

26.腺嘌呤与鸟嘌呤在分子结构上的差别是

A.C6上有羰基, C6上有氨基 B.C6上有甲基, C6上无甲基 C.C6上有氨基, C6上有羰基 D.C2上有氨基, C2上有羰基 E.C6上有氨基, C2上有氨基 27.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戊糖和脱氧戊糖 B.磷酸和戊糖 C.含氨碱基 D.单核苷酸 E.多聚核苷酸 28.将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时产物中含有 A.脱氧核苷和核糖 B.核糖、磷酸

C.D-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D.D-α-脱氧核糖、磷酸、尿嘧啶 E.D-α-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29.核酸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在波长多少nm处

A.260nm B.280nm C.230nm D.240nm E.220nm 30.DNA的碱基组成规律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分子中A=C,G=T B.分子中A+G=C+T C.人与兔DNA碱基组成可有不同

D.同一个体不同组织器官其DNA碱基组成相同 E.年龄、营养状态及环境的改变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31.具下列顺序的单链DNA 5'-CpGpGpTpAp-3'能与下列哪一种RNA杂交A.5'-GpCpCpApTp-3' B.5'-GpCpCpApUp-3' C.5'-UpApCpCpGp-3' D.5'-TpApGpGpCp-3' E.5'-TpUpCpCpGp-3' 32.DNA两链间氢键是

A.G-C间为两对 B.G-C间为三对 C.A-T间为三对 D.G-C不形成氢键 E.A-C间为三对 33.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有密码环 B.有反密码环和3'-端C-C-A C.3'-端有多聚A D.5'-端有C-C-A E.有反密码环和5'-端C-C-A 34.DNA变性是指

A.分子中3',5'-磷酸二酯键断裂 B.核苷酸游离于溶液中

9

C.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 D.消光系数值降低 E.粘度增加

35.DNA双螺旋的每一螺距(以B-DNA为例)为

A.4.46nm B.4.5nm C.5.4nm D.3.4nm E.0.34nm 36.B-DNA的双螺旋结构中,螺旋每旋转一周包括 A.10个核苷酸 B.11个核苷酸 C.12个核苷酸 D.13个核苷酸 E.14个核苷酸

37.两个核酸制品经紫外检测其制品A的A260/A280=2,制品B的A260/A280=1,下面对此二制品纯度的描述哪种是正确的 A.A制品的纯度高于B制品 B.B制品的纯度高于A制品 C.A、B两制品的纯度均高 D.A、B两制品的纯度均不高 E.无法判断此二制品的纯度

38.在核酸中占9-11%,且可用之计算核酸含量的元素是 A.碳 B.氧 C.氮 D.磷 E.氢 二.多项选择题

1.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是

A.A+G=C+T B.C=G C.A=T D.C+G=A+T E.A=G 2.DNA

A.是脱氧核糖核酸 B.主要分布在胞核中 C.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D.富含尿嘧啶核苷酸 E.主要分布在胞浆中 3.RNA

A.是核糖核苷酸 B.主要分布在胞核中 C.主要分布在胞浆中 D.富含脱氧胸苷酸 E.是脱氧核糖核酸 4.关于t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 B.分子中含有密码环

C.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 D.主要存在于胞液 E.其二级结构为倒L型 5.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是

A.5’-末端接m7

Gppp B.3’-末端接多聚腺苷酸

C.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 D.所有碱基都具有编码氨基酸的作用 E.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 6.B-DNA二级结构特点有

A.两链反向平行绕同一中心轴构成双螺旋 B.为左手螺旋 C.两链均为右手螺旋

D.螺旋表面只有一浅沟而没有深沟 E.两链正向平行绕同一中心轴

7.在融解温度时,双股DNA发生下列哪些变化 A.双股螺旋完全解开 B.双股螺旋50%解开

C.在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 D.已分开的两链又重新缔合成双螺旋 E.碱基对间氢键部分断裂 8.Tm是表示DNA的

A.最适温度 B.水解温度 C.复性温度 D.融解温度 E.解链温度 9.真核细胞核蛋白体中含有

A.28S rRNA B.18S rRNA C.5S rRNA D.5.8S rRNA E.23S rRNA

10.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作用力主要包括 A.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

C.碱基平面间的堆积力 D.磷酸残基的离子键 E.二硫键 11.DNA和RNA分子的区别是

A.碱基不同 B.戊糖不同 C.在细胞内分布部位不同 D.功能不同 E.空间结构不同 三.填空题

1.在典型的DNA双螺旋结构中,由磷酸戊糖构成的主链位于双螺旋的 ,碱基位于双螺旋的 。 2.tRNA均具有 二级结构和 的共同三级结构。 3.真核生物成熟的mRNA的结构特点是: , 。 4.DNA的基本功能是 和 。 5.Tm值与DNA的 和所含碱基中的 成正比。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 维系,纵向靠 维持。

7.脱氧核苷酸或核苷酸连接时总是由 与 形成3’,5’磷酸二酯键。 8.嘌呤和嘧啶环中均含有 ,因此在 有较强吸收。 9. 和核糖或脱氧核糖通过 键形成核苷。

10

10.由于核苷酸连接过程中 和 对氢键形成的限制,DNA分子的两条链呈反平行走向。 四.判断题

1.核苷酸由三种成分组成:一个碱基、一个戊糖和一个或多个磷酸基。 2.腺嘌呤和鸟嘌呤都含有嘧啶环。 3.核苷酸去除磷酸基称为核苷。

4.脱氧核糖核苷在它的戊糖环3’-位置上不带羟基。

5. RNA链5’末端核苷酸的3’-羟基与倒数第二个核苷酸的5’-羟基参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6.DNA双螺旋一经变性,分子内氢键断裂,两股链则彼此分离。

7.所发现的天然DNA都是双链的,从未见过单链的DNA。这是根据遗传学特点决定的。 8.碱性磷酸酶虽然作用特异性不大,但仅能降解RNA,不能降解DNA。

9.紫外吸收光谱法应用起来很简单,甚至有核苷酸混杂时,也可以做核酸的定性分析。 10.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联系是由两对氢键形成。

11.如果DNA双螺旋的一股链的一小段脱氧核苷酸顺序是pGpApCpCpTpG,那 么这一段的对立股的互补顺序就是pCpTpGpGpApC。 12.如果来自物种A的DNA其Tm值比物种B的Tm值高,则物种A所含的A-T碱基对的比例比物种B的低。 13. 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染色体DNA都与组蛋白形成复合体。 14. RNA尽管是单链,经热变性后在260nm处的吸光度也增加。 五.名词解释

1.核苷 2.核苷酸 3.核酸 4.核酸的变性 5.DNA复性或退火 6.DNA一级结构 7.熔解温度、变性温度或Tm 8.稀有碱基 9.核酸的杂交 10.碱基对 六.简答题

1.什么是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2.什么是分子杂交。

3. 试述DNA双螺旋(B结构)的要点?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它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4.RNA分哪几类?各类RNA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DNA的变性? 什么是DNA的复性?它们与分子杂交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B 6.B 7.E 8.B 9.D 10.C 11.B 12.B 13.C 14.E 15.A 16.B 17.D 18.C 19.B 20.B 21.B 22.E 23.E 24.C 25.A 26.C 27.D 28.E 29.A 30.A 31.C 32.B 33.B 34.C 35.D 36.A 37.A 38.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AC 4.BCE 5.ABCE 6.AC 7.BCE 8.DE 9.ABCD 10.AC 11.ABCDE 三.填空题

1. 外侧 内侧 2. 三叶草型 倒L型

3. 5’-末端的帽 3’-末端的多聚A尾

4. 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息 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5. 分子大小 G和C所占比例

6. 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 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 7. 前一位核苷酸的3’-OH 下一位核苷酸的5’-位磷酸基之间 8. 共轭双键 260nm的紫外波段 9. 碱基 糖苷

10. 严格的方向性 碱基结构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名词解释

1.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 3.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5.DNA复性或退火: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6.DNA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结构。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融解过程类似,又称融解温度。

8.稀有碱基:是指除A、G、C、U外的一些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和甲基化的嘌呤等微量不常见的碱基。

9.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 10.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因此碱基对,也称为碱基互补。 六.简答题

11

1.增色效应是指与天然DNA相比,变性DNA因其双螺旋破坏,使碱基充分外露,因此紫外吸收增加,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2. 分子杂交:两条来源不同但有碱基互补关系的DNA单链分子,或DNA单链分子与RNA分子,在去掉变性条件后互补的区段能够退火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RNA异质双链分子,这一过程叫分子杂交。

3.DNA双螺旋(B结构)的要点及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主要作用力是:

①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右手双螺旋;②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在外侧,嘌呤碱和嘧啶碱在双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垂直于中轴,糖环平面平行于中轴;③双螺旋的直径2nm,螺距3.4nm,沿中心轴每上升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相邻碱基间距0.34nm,之间旋转角度36°;④沿中心轴方向观察,有两条螺形凹槽,大沟(宽1.2nm,深0.85nm)和小沟(宽0.6nm,深0.75nm);⑤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两条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健和碱基堆积力而结合在一起。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遗传信息的贮存方式以及DNA的复制机理,揭开了生物学研究的序幕,为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①信使RNA(m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不同分子大小差异大,原核生物mRNA为多顺反子,真核生物mRNA为:单顺反子,并且在3’端有一段多聚腺苷酸,即polyA,在5’端有一个“冒子”结构,即mGPPPN,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决定氨基酸顺序的模板作用。

②转移RNA(tRNA)的结构和功能:tRNA分子一般含70—90核苷酸,各种tRNA分子结构相似,二级结构都呈三叶草型,三级结构象个倒写的“L”字母,在蛋白质合成中主要起携带活化的氨基酸以及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作用。

③核糖体RNA(r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rRNA存在于核糖体中与蛋白质结合。构象不固定受各种因子的影响,原核生物有23S、16S、5S三种rRNA,真核生物有28S、18S、5S,有的还含有5.5SrRNA。功能是与蛋白质结合,组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一核糖体。

5.DNA变性是指在变性因素(加热、酸碱度改变等)存在条件下,DNA双螺旋区的氢键发生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3’,5’一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DNA的复性是指在适当条件下;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

由于DNA变性后,控制条件又可以复性,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利用DNA变性复性的相互转变,引入具有碱基互补关系的异源DNA或RNA,通过复性过程中,分子间的重新组合产生杂交分子。分子杂交技术是核酸研究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重要方法。分子杂交是建立在核酸变性、复性理论基础上的。

第三章 酶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面是谁提出的米-曼氏方程式

A. 巴斯德 B. Thomas Cech C. Watsson D. Crick E. Leonor Michaelis和Maud L. Menten 2. 那一种情况可用增加[S]的方法减轻抑制程度

A. 不可逆抑制作用 B. 竞争性抑制作用 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D.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E. 无法确定 3. 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使

A. Vmax减小,Km减小 B. Vmax增加,Km增加 C. Vmax不变,Km增加 D. Vmax不变,Km减小 E. Vmax 减小,Km,增加

4. 下列常见抑制剂中,哪个属于可逆抑制剂

A. 有机磷化合物 B. 有机汞化合物 C. 有机砷化合物 D. 氰化物 E. 磺胺类药物 5. 别构酶的V~[S]正协同效应的曲线是

A.Z B. S C. 倒L D. L E.无法确定

6. 假定Rs=(酶与底物结合达90%饱和度时的底物浓度)/(酶与底物结合达10%饱和度时的底物浓度),则正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A. Rs>81 B. Rs =81 C. Rs <81 D. Rs≥81 E. Rs≤81 7.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

A. 反竞争性抑制 B. 非竞争性抑制 C. 专一性抑制 D. 非专一性抑制 E. 竞争性抑制

8.一种酶即可催化正向反应又可催化可逆反应,该酶的Km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能有1种Km值 B. 至少有2种Km值 C.至少有 3种Km值 D. 至少有4种Km值 E. 不一定有几种Km值

9. 如果要求酶促反应v=Vmax×90%,则[S]应为Km的倍数是 A. 4.5 B. 9 C. 8 D. 5 E. 90

10. 酶分子经磷酸化作用进行的化学修饰主要发生在其分子中哪个氨基酸残基上 A. Phe B. Cys C. Lys D. Trp E. Ser

11. 如按Lineweaver-Burk方程作图测定Km和Vmax时,X轴上实验数据应示以 A. 1/Vmax B. Vmax C. 1/[S] D. [S] E. Vmax/[S] 12. 下列哪一项不是辅酶的功能 A.

转移基团 B. 传递氢 C. 传递电子

D. 某些物质分解代谢时的载体 E. 决定酶的专一性 13. 酶共价修饰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A. 甲基化与去甲基 B. 乙酰化与去乙酰基 C. 磷酸化与去磷酸 D. 聚合与解聚 E. 酶蛋白的合成与降解 14. 下列关于别构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所有别构酶都是寡聚体,而且亚基数目往往是偶数 B. 别构酶除了活性部位外,还含有调节部位 C. 亚基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因亚基构象不同而变化

75’

5’m

12

D. 亚基构象改变时,要发生肽键断裂的反应 E. 酶构象改变后,酶活力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15. 有机磷农药作为酶的抑制剂是作用于酶活性中心的:

A. 巯基 B. 羟基 C. 羧基 D. 咪唑基 E. 氨基 16. 酶不可逆抑制的机制是

A. 使酶蛋白变性 B. 与酶的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 C. 与酶的调节部位结合 D. 与活性中心的次级键结合 E. 与酶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

17.含B族维生素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是

A.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基因的作用 B. 稳定酶蛋白的构象 C. 作为酶活性中心的一部分 D. 决定酶的专一性 E. 提高酶的催化活性 18. 酶原激活的实质是

A. 激活剂与酶结合使酶激活 B. 酶蛋白的变构效应 C. 酶原分子一级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D. 酶原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了变化而一级结构不变 E. 以上都不对

19.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是指抑制剂

A. 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B. 与酶的产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C. 与酶的底物竞争非必需基团 D. 与酶的底物竞争辅酶 E. 与其他抑制剂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20.在存在下列哪种物质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度和km值都变小 A. 无抑制剂存在 B.有竞争性抑制剂存在 C. 有反竞争性抑制剂存在 D. 有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 E. 有不可逆抑制剂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

1. 转移氢原子(质子)的辅酶或辅基是 A. NADA. NADA. NAD

+

B. NADP C. FMN D. FAD

+

+

2. 含有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种)的辅酶或辅基是

+

B. NADP C. FMN D. FAD B. NADP C. FMN D. FAD

+

3. 含有维生素B2(核黄素)的辅酶或辅基是

+

4. 利用恒态法推导米氏方程时,引入了哪些假设 A. 在反应的初速度阶段,E+P→ES可以忽略 B. 假设[S]》[E],则[S]-[ES]≈[S]

C. [ES]的生成速度就是由[E]+[S]→[ES]←[E]+[P]提供的 D. 当反应平衡时,就是ES的分解速度与生成速度相等。 5. 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的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酶与抑制剂的亲和力大小 B.抑制剂浓度

C.底物浓度 D.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三.填空题

1. 酶是由 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 、 和 。

2. 酶活力的调节包括 的调节和酶 的调节。

3. 全酶由 和 组成的,在催化反应中, 决定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起传递电子、原子或化学基团的作用。 4. 酶的辅助因子包括 、 和 。

5. 酶的辅助因子可根据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分为两种,结合紧密的为 ;结合疏松的为 ,可用 的方法除去。 和 。

7. 根据酶的专一性程度不同,可分为 特异性, 特异性和 特异性。 8. 酶的活性中心包括 和 两个功能部位,其中

直接与底物结合,决定酶的专一性, 是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决定反应的性质。 9. 酶活力是指 ,一般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表示。

10. 一般研究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时,指的是反应的 速度,即底物消耗量小于5%时所测的反应速度。 11. 调节酶包括 和 等。

12. 固定化酶的优点包括 , , 等。

13. 乳酸脱氢酶有五种同工酶,其中在心肌中 含量最丰富,在肝和骨骼肌中 含量最丰富。

14. 乳酸脱氢酶有五种同工酶,正常血浆 的活性高于 ,心肌梗死时可见 大于 ,肝病时 活性高。 15. 肌酸激酶(CK)是二聚体,其亚基有 和 两种。

16. 肌酸激酶的同工酶中,血清中 活性的测定对于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意义。 17. pH值影响酶活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 影响 ,影响 。

6. 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的规定,每一种酶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醇脱氢酶的编号是EC1.1.1.1,EC代表 ,4个数字分别代表 , ,

13

18. 温度对酶活力影响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另一方面 。

19. 酶仅能催化尿素水解生成CO2和NH3; 酶仅能催化琥珀酸与延胡索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不作用于其他任何底物,因此它具有 特异性。

20. 脂肪酶不仅水解脂肪,也水解简单的酯,象这种特异性称为 。

21. 乳酸脱氢酶仅能催化L-乳酸脱氢,而不能作用于D-乳酸,象这种特异性称为 。

22. 酶促动力学的双倒数作图(Lineweaver-Burk作图法),得到的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 ,纵轴上的截距为 。 23. 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 酶,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象这种抑制方式属于 抑制作用。 24. 1926年美国生化学家Jams B.Summer第一次从刀豆得到 结晶,并证明其本质是蛋白质。

25. 1982年Thomas Cech从四膜虫中发现rRNA具有催化能力,首次提出 酶;1995年Jack W. Szostak首次提出 酶 26. 根据抑制剂与酶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酶的抑制作用分为 和 。

27. 解磷定可解除有机磷化合物对 的抑制作用,重金属盐引起的巯基酶中毒可用 解毒。 28. 农药敌百虫、敌敌畏、1059等有机磷化合物能特异地与 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

29. 使酶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 。

30. 胰蛋白酶原在Ca存在下受肠激酶的激活,第6位 残基 与第7 位 残基之间断开,水解掉一个六肽,形成有活性的酶。 31. 酶的各种共价修饰调节当中,其中以 修饰最为常见。 四.判断题

1. 按照国际系统分类法,柠檬酸合酶应属裂解酶类。 2. 酶的诱导契合假说很好地说明了酶的高效性。 3. 在酶促反应中,酶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

4.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与酶的作用的底物和反应条件无关。 5. 温度与pH值都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6. 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所有的酶都已变性,因而已没有活性。 7. 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pH 8. 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1.8,肝精氨酸酶最适pH为9.8

9. 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Hg、Ag)As(砒霜盐)可与酶分子的巯基结合,使酶失活。 10.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是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典型 实例。 11. 激活剂大多数为金属离子,少数为阴离子。

12. 消化管内蛋白酶原、抗原、血液中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酶的激活都具有级联放大作用。 五.名词解释

1. 同工酶 2. 酶 3. 单体酶 4. 寡聚酶 5. 多功能酶(串联酶) 6. 结合酶 7. 单纯酶 8. 金属酶 9. 金属激活酶 10. 酶的活性中心 11. 绝对特异性 12. 相对特异性 13. 诱导契合假说 14. 酶促反应动力学 15.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16. 可逆性抑制作用 17. 竞争性抑制作用 18.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19.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20. 必需激活剂 21. 非必需激活剂 22. 酶的活性单位 23. 酶的国际单位 24. 催量 25. 酶原 26. 酶原的激活

27. 变构酶 28. 酶的共价修饰(化学修饰) 六.简答题

1. 根据国际系统分类法,所有的酶按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的性质可以分为几大类,请按顺序一一列出后并稍加解释。 2. 金属辅助因子在酶催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3.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为什么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 4. 请从几个可能的方面简述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5. 请写出米氏公式,并解释各字母的含义,并回答米氏公式的推导基于怎样的假设。 6. pH对酶促反应速度是怎样影响的。

7. 请列表比较无抑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仅包括表观Km和最大速度两项)。 8. 酶原的存在具有什么重要的生理意义。 9. 请简述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方式。 10. 请简述酶含量的调节方式。

11. α-糜蛋白酶(Mr 24 000)可以水解苯甲酰-L-酪氨酸乙酯。比活为45.0 μmol/min/mg酶。已知α-糜蛋白酶只有一个活性位点,求转换数。 12. α-胰凝乳蛋白酶可以催化N-乙酰-L-Phe-p-硝基苯酯的水解,在不同的底物浓度下测反应初速度得到一组数据,见下表。求Km和Vmax [S] μmol/L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2+

3+

2+

14

μmol/L/min 11.7、15.0、17.5、19.4、21.0、22.3、23.3、24.2、25.0 13. 请阐述Km与Vm的意义;试比较Km与KS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14. 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个性。 七.论述题

1. 请论述酶与疾病的关系。 2.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E 2.B 二. 多项选择题

1. ABCD 2.AB 3.CD 4.ABD 5.ABCD 三. 填空题

1. 活细胞 蛋白质 RNA DNA 2. 量 活性

3. 酶蛋白 辅助因子 酶蛋白 辅助因子 4. 金属离子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蛋白类辅酶 5. 辅基 辅酶 透析

6. 国际酶学委员会 六大类中的那一类 那一亚类 亚-亚类 亚-亚类中的排序 7. 绝对 相对 立体异构

8. 催化部位 结合部位 结合部位 催化部位 9. 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10. 初速度

11. 别构酶 共价调节酶

12. 稳定性好 可反复使用 易于与反应液分离 13. LDH1 LDH5

14. LDH2 LDH1 LDH1 LDH2 LDH5 15. M型(肌型) B型(脑型) 16. CK2(MB型)

17. 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 酶分子的解离状态 中间复合物的解离状态 18. 温度升高,可使反应加快 温度太高,会使酶变性而失活 19. 脲 琥珀酸脱氢酶 绝对 20. 相对 21. 立体异构 22. -1/Km 1/Vmax

23. 二氢叶酸合成酶 竞争性抑制作用 24. 脲酶

25. 核酶 脱氧核酶

26. 不可逆性抑制 可逆性抑制 27. 羟基酶 二巯基丙醇 28. 胆碱酯酶 29. 酶的激活剂

30. 赖氨酸 (Lys) 异亮氨酸(Ile) 31. 磷酸化修饰 四. 判断题

1.√ 2.x 3.x 4.x 5.√ 6.x 7.√ 8.√ 9.√ 10.x 11.√ 12.x 五. 名词解释

1. 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2. 酶:由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大分子,大多数是蛋白质,个别是核酸或脱氧核酸。 3. 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即仅有一条肽链所形成的酶称为单体酶。

4. 寡聚酶: 由多个(至少是两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 5. 多功能酶(串联酶):具有多个催化功能的一条多肽链所形成的酶称为多功能酶。 6. 结合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部分所组成的酶。 7. 单纯酶:仅有氨基酸所组成的酶,没有非蛋白质的部分。

8. 金属酶:在以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的结合酶中,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的这类酶称为金属酶。

9. 金属激活酶: 在以金属离子为辅酶的结合酶中,虽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蛋白的结合不紧密,这类酶称为金属激活酶。

10. 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一些化学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11. 绝对特异性:有的酶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12. 相对特异性:有的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建,这种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

13. 诱导契合假说:酶在与底物密切结合前,必需与底物相互靠近,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3.C

4.E 5.B 6.C 7.A 8.B 9.B 10.E

11.C 12.E 13.C 14.D 15.B 16.B 17.A 18.C 19.A 20.C

15

14. 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就是研究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理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

15.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就是指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相结合,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予以去除的抑制作用叫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16. 可逆性抑制作用:就是指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采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可将抑制剂除去,这种抑制作用叫可逆性抑制作用。

17. 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叫竞争性抑制作用。 18.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与抑制剂的结合,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作用叫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19.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只能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使中间产物的量下降,从而起到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叫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20. 必需激活剂:有了这种激活剂酶有活性,没有这种激活剂酶就没活性,这类激活剂叫必需激活剂。 21. 非必需激活剂:有些激活剂不存在时,酶仍有一定的催化活性,这类激活剂叫非必需激活剂。

22. 酶的活性单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应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的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23. 酶的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IU)。 24. 催量: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催量单位(kat)。

25. 酶原的激活: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26. 变构酶:变构效应剂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可逆的结合,使酶分子发生构象改变,从而改变了催化活性的酶称为变构酶。

27. 酶的共价修饰(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化学修饰。 六. 简答题

1. 按照酶促反应的性质,酶可为分6大类,其排序如下: (1)氧化还原酶类:催化底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类。 (2)转移酶类:催化底物之间进行某些基团的转移或交换的酶类。 (3)水解酶类:催化底物发生水解的酶类。

(4)裂解酶类(或裂合酶类):催化从底物移去一个基团并留下双键的反应或其逆反应的酶类。 (5)异构酶类: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类。

(6)合成酶类: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为一分子化合物,同时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释能的酶类。 2. 金属辅助因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2)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与底物起作用 (3)稳定酶的构象

(4)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3. 这得从酶反应的机制说起:

(1)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这种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实际上是将分子间的反应变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2)多元催化 由于酶是两性电解质,因此同一种酶常常兼有酸、碱双重催化作用,这种作用可极大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3)表面效应 酶的活性中心多位疏水性“口袋”。疏水环境可排除水分子对反应的干扰,有利于酶与底物的密切接触,从而提高效率。

4. 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1)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 (2)酶催化效率的调节 ,如酶原的激活,变构调节、共价调节等 (3)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如可逆反应。

5. V = Vmax[S] / Km+[S] 式中Vmzx为最大速度,[S]为底物浓度,Km为米氏常数,V是在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

推导基于这样的假设:(1)测定的反应速度为初速度,即反应刚刚开始,产物的生成量极少,逆反应可不予考虑 (2)[S]超过[E] ,[S]的变化在测定初速度的过程中可忽略不计。

6. pH对酶促反应速度是以下几方面来影响的:

(1)pH影响酶分子的解离状态,使其酶分子所带的电荷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从而影响酶分子的构象,影响酶的活性。 (2)pH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底物分子的构象,最终影响反应速度。 (3)pH影响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酶-底物的构象,最终影响反应速度。 7. 作用特征 表观Km Vmax 无抑制剂 Km Vmax 竞争性抑制剂 增大 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剂 反竞争性抑制剂 不变 降低 减小 降低 8. 酶原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1)主要是对体内器官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而且也可以巧妙的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催化作用。 (2)酶的一种储存形式。

9.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方式主要有:(1)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2)乙酰化与脱乙酰化 (3)甲基化与脱甲基化 (4)酰苷化与脱酰苷化 (5)-SH与-S-S-的互变

10.酶含量的调节方式有:(1)酶蛋白合成的诱导与阻遏 某些底物、产物、激素、药物等可以促进一些酶的合成,相反有些物质可以阻遏酶的生成。 不过诱导与阻遏作用是对代谢的缓慢而长效的调节。

(2)酶降解的调控 酶降解的快慢直接影响酶的含量,酶降解的速率与酶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内有两种降解蛋白质的途径,一种是不依赖ATP的降解途径,另一种是依赖ATP和泛素的降解途径。

11. 转换数为=45.0×10×1 000×24 000 = 1080/min

12. 作1/v~1/[S]图,则横轴截距 =-1/Km=-5.2×10L/mol, Km =1.9×10mol/L; 纵轴截距 = 1/Vmax =2.9×10min/mol/L,Vmax=3.45×10mol/L/min。 13. 请阐述Km与Vm的意义。

(1)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Km值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3)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4

-5

4

-5

-6

16

(4)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试比较Km与KS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Km=(K2+K3)/K1 KS=K2/K1 当K2》K3时,Km=KS

14.共性:(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改变(3)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个性:(1)催化效率极高 (2)具有高度的专一 (3)酶易失活 (4)酶活力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 (5)酶的作用条件较为温和

(6)大多数酶的催化活力往往与辅酶、辅基或金属离子有关,有些酶活力还需要RNA作为辅助因子才行,如端粒酶等。 七. 论述题

1.(1)酶与疾病的发生

① 酶的异常或活性受到抑制是某些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现已发现140多种先天性代谢缺陷中,多由酶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缺陷所致,少数是由于中毒导致的酶活性下降从而引起的疾病。

② 许多疾病可引起酶的异常,这种异常又是病情加重。

③ 激素代谢障碍或维生素缺乏可引起酶的异常或活性丧失,导致疾病的发生。

(2)酶与疾病的诊断: 临床上更为常见的是许多组织器官发生的特定的疾病,会在血液中或其它体液中出现特定酶活性的异常,我们根据特定的酶的异常反过来可推测患者可能患有的相应的某种疾病。

(3)酶作为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如消化酶可促进消化,SOD可抗衰老等。 2. (1)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

① 酶法分析 就是利用酶作为分析试剂,对一些酶的活性、底物浓度、激活剂、抑制剂等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②酶标记测定法: 酶可以代替放射性核素与某些物质相结合,从而使该物质被酶所标记,通过测定酶的活性来判断被标记物质或与其定量结合的物质的存在和含量。

③ 工具酶: 人们利用酶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将酶作为工具,在分子水平上对某些生物大分子进行定向的分割与连接。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Taq酶和DNA连接酶等。

(2) 酶作为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酶作为药品最早用于助消化。现已扩大到消炎、抗凝、促凝、降压等方面。 第四章 糖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 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A.果糖二磷酸酶 B.葡萄糖-6-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酶 D.磷酸化酶 E. 葡萄糖激酶 2. 正常情况下,肝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A.葡萄糖进行糖酵解氧化 B.脂肪酸氧化 C.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D.磷酸戊糖途径 E.以上都是。 3.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CO2+H2O+ATP B.乳酸 C.丙酮酸 D.乙酰CoA E.ATP 4.需要引物分子参与生物合成反应的有 A.酮体生成 B.脂肪合成

C.糖异生合成葡萄糖 D.糖原合成 E.以上都是 5.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

A.α-磷酸甘油 B.丙酮酸 C.乳酸 D.乙酰CoA E.生糖氨基酸 6.丙酮酸脱氢酶存在于下列那种途径中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异生 C.糖的有氧氧化 D.糖原合成与分解 E.糖酵解 7.丙酮酸羧化酶是那一个途径的关键酶

A.糖异生 B.磷酸戊糖途径 C.胆固醇合成 D.血红素合成 E.脂肪酸合成 8.糖代谢中间产物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A.6-磷酸葡萄 B.6-磷酸果 C.1,6-二磷酸果糖 D.3-磷酸甘油醛 E.1.3-二磷酸甘油酸

9.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与许多维生素有关,但除外 A.B 1 B.B2 C.B6 D.PP E.泛酸 10.在糖原合成中作为葡萄糖载体的是 A.ADP B.GDP C.CDP D.TDP E.UDP 11.下列哪个激素可使血糖浓度下降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生长素 D.糖皮质激素 E.胰岛素 12.下列哪一个酶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

A.果糖二磷酸酶B.丙酮酸激酶C.丙酮酸羧化酶 D.醛缩酶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13.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

A.肌肉组织是贮存葡萄糖的器官 B.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酶 C.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 D.肌肉组织缺乏磷酸酶 E.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

14.葡萄糖与甘油之间的代谢中间产物是

17

A.丙酮酸 B.3-磷酸甘油酸 C. 磷酸二羟丙酮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乳酸

15.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 反应中能产生ATP最多的步骤是 A.柠檬酸→异柠檬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琥珀酸→苹果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16.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可被下列哪种物质激活 A.脂肪酰辅酶A B.磷酸二羟丙酮 C.异柠檬酸 D.乙酰辅酶A E.柠檬酸

17.下列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时净消耗ATP最多的是 A.2分子甘油 B.2分子乳酸 C.2分子草酰乙酸 D.2分子琥珀酸 E.2分子α-酮戊二酸

18.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 A.1-磷酸葡萄糖 B.6-磷酸葡萄糖 C.1,6-二磷酸果糖 D.3-磷酸甘油酸 E.6-磷酸果糖 19.动物饥饿后摄食,其肝细胞主要糖代谢途径 A.糖异生 B.糖有氧氧化 C.糖酵解 D.糖原分解 E.磷酸戊糖途径

20.下列各中间产物中,那一个是磷酸戊糖途径所特有的 A.丙酮酸 B.3-磷酸甘油醛 C.6-磷酸果糖 D.1,3-二磷酸甘油酸 E.6-磷酸葡萄糖酸 21.三碳糖、六碳糖与七碳糖之间相互转变的糖代谢途径是 A.糖异生 B.糖酵解 C.三羧酸循环 D.磷酸戊糖途径 E.糖的有氧氧化 22.关于三羧酸循环那个是错误的

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的最终途径 B.受ATP/ADP比值的调节 C.NADH可抑制柠檬酸合D.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代谢联系的枢纽 E. NADH氧化需要线粒体穿梭系统

23.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可发生氧化脱羧

A.柠檬酸 B.乙酰CoA C.琥珀酸 D.琥珀酰CoA E.α-酮戊二酸 24.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A.F-1-P B.F-6-P C.F-1,6-2P D.G-6-P E.G-1-P 25.醛缩酶的产物是

A.G-6-P B.F-6-P C.F-D-P D.1,3-二磷酸甘油酸 E.三磷酸甘油醛 26.TCA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化合物是

A.α-酮戊二酸 B.琥珀酸 C.延胡索酸 D.琥珀酰CoA E.苹果酸

27.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涉及下述哪种物质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 E.NAD+

28.生物素是哪个酶的辅酶

A. 丙酮酸脱氢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烯醇化酶 D.醛缩酶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29.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索酸的酶是琥珀酸脱氢酶,此酶的 辅助因子是

A.NAD+

B.CoASH C.FAD D.TPP E.NADP+

30.下面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都起作用

A.丙酮酸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D.己糖激酶 E.果糖1,6-二磷酸酶 31.糖酵解时哪一对代谢物提供P使ADP生成ATP A.3-磷酸甘油醛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B.1,3-二磷酸甘油酸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1-磷酸葡萄糖及1,6-二磷酸果糖 D.6-磷酸葡萄糖及2-磷酸甘油酸 E. 6-磷酸葡萄糖及1,3-二磷酸甘油酸 32.在有氧条件下,下述反应中能产生FADH2步骤是

A.琥珀酸→延胡索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 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 D.琥珀酰CoA→琥珀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33.葡萄糖合成糖原时,每增加一个葡萄糖单位消耗高能磷酸键数目为 A. 1 B. 2  C. 3 D. 4 E. 5

34.厌氧条件下,下列哪种化合物会在哺乳动物肌肉组织中积累

18

A. 丙酮酸 B. 乙醇 C. 乳酸 D. CO2 E .ADP

35.磷酸戊糖途径的真正意义在于产生( )的同时产生许多中间物如核糖 A. NADPH+H B. NAD C. ADP D. CoASH E. NADH+H 36.磷酸戊糖途径中的关键酶是

A.异柠檬酸脱氢酶 B. 6-磷酸果糖激酶 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

D.转氨酶 E. 葡萄糖6磷酸酶 37.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

A. 糖酵解 B. TCA循环 C. 磷酸戊糖途径 D. 氧化磷酸化作用 E.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作用 38.下列哪种因子不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 A. NAD+

B. TPP

C.FAD D.CoA E.生物素

39.下列化合物中哪一种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 A. 生物素 B. FAD C. NADP+

D. NAD

+

E. FMN

40.在三羧酸循环中,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需要 A. NAD+

B. NADP+

C. CoASH D. ATP E.FAD 41.糖酵解是在细胞的什么部位进行的

A. 线粒体基质 B. 胞液中 C. 内质网膜上 D. 细胞核内 E. 光滑内质网 42.下列哪一种酶与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相反

A. 丙酮酸羧化酶 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 葡萄糖-6-磷酸酶 D. 43.糖原分解过程中磷酸化酶催化磷酸解的化学键是

A. ?-1,6-糖苷键 B. ?-1,6-糖苷键 C. ?-1,4-糖苷键 D. 44.一分子葡萄糖酵解净生成几分子ATP

A. 1个 B.2个 C. 3个 D. 4个 E. 5个 45. 糖原的一个葡萄糖残基酵解时净生成几个ATP A .1个 B.2个 C. 3个 D.4个 E. 5个 46. 糖酵解途径中生成的丙酮酸必须进入线粒体内氧化因为 A. 乳酸不能通过线粒体膜 B. 为了保持胞质的电荷中型 C. 丙酮酸脱氢酶在线粒体 D. 生成的丙酮酸别无其他去路 E. 丙酮酸堆积能引起酸中毒 47. 糖酵解时丙酮酸不会堆积因为

A. 乳酸脱氢酶活性很强 B. 丙酮酸可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C. NADH/NAD+的比例太低 D. 乳酸脱氢酶对丙酮酸得Km值很高 E. 无氧时丙酮酸易发生还原反应 48. 果糖磷酸激酶-1最强的变沟激活剂是 A. AMP B. ADP C. ATP

D. 果糖-2,6-双磷酸 E. 果糖-1,6-双磷酸酶 49. 与糖酵解途径无关的酶是

A.己糖激酶 B. 磷酸化酶 C. 烯醇化酶 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E.丙酮酸激酶 50.关于糖的有氧氧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糖有氧氧化的终产物是 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B. 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C. 有氧氧化是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途径 D.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

E. 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生成36/38个ATP 51.磷酸戊糖途径是在细胞的哪个部位进行的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胞液 D. 微粒体 E. 内质网 52. 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供体是

A. G-1-P B. G-6-P C. UDPG D. CDPG E. GDPG 53. 血糖浓度低时,脑仍可摄取葡萄糖而肝不能,是因为 A.胰岛素的作用 B. 脑己糖激酶的Km

C. 肝葡萄糖激酶对葡萄糖的 Km低 D. 葡萄糖激酶具有特异性 E. 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

54 .三羧酸循环主要在亚细胞器的哪一部位进行

A. 细胞核 B. 胞液 C. 微粒体 D. 线粒体 E. 高尔基体 55. 饥饿可以使肝内哪一种代谢途径加强

A. 脂肪合成 B. 糖原合成 C. 糖酵解 D. 糖异生 E. 磷酸戊糖途径 56. 最直接联系核苷酸合成和糖代谢的物质是

磷酸化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1,4-糖苷键 E. ?-2,4-糖苷键 19

A. 葡萄糖 B . 6-磷酸葡萄糖 C. 1-磷酸葡萄糖 D. 1,6-二磷酸果糖 E. 5-磷酸核糖 57.Cori 循环是指

A. 肌肉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 B. 肌肉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 C. 糖原与葡萄糖-1-磷酸之间的转变

D. 外周组织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乳酸在肝异生成葡萄糖后释放入血,供周围组织用 E. 肌肉内蛋白质分解,生成丙氨酸,后者进入肝异生成葡萄糖, 经血液运输到肌肉

58. 半乳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

A. 半乳糖→半乳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 B. 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葡萄糖-1-磷酸 C. 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UDP半乳糖→UDP葡萄糖 D. 半乳糖→半乳糖-6-磷酸→果糖-6-磷酸 E. 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果糖-1-磷酸 二.多项选择题

1.萄糖合成糖原需要哪些核苷酸参与 A.ATP B.GTP C.UTP D.CTP 2.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生理功能是生成

A.6-磷酸葡萄糖 B.NADH+H+

C.NADPH+H+

D.5-磷酸核糖 3.1分子丙酮进入三羧酸循环及呼吸链氧化时 A.生成3分子CO2 B.生成15个ATP

C.有5次脱氢,均通过NADH进入呼吸链氧化生成H2O D.所有反应均在线粒体内进行 4. 三羧酸循环中不可逆的反应有

A.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柠檬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 D.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 5.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萄糖-6-磷酸酶 6.只在胞液中进行的糖代谢途径有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磷酸戊糖途径 D.三羧酸循环 7.糖异生的原料有

A.乳酸 B.甘油 C.部分氨基酸 D.丙酮酸 8.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

A.胰高血糖素 B.肾上腺素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 9.葡萄糖有氧氧化中,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有 A.ATP B.GTP C.UTP D.CTP 10.指出下列胰岛素对糖代谢影响的正确叙述 A.促进糖的异生 B.促进糖变为脂肪

C.促进细胞膜载体转运葡萄糖入细胞 D.促进糖原合成 11 .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途径都需要

A.乳酸脱氢酶 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磷酸果糖激酶 D.丙酮酸脱氢酶系

12.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后可以进行的代谢是

A.糖异生 B.糖原合成 C.有氧氧化 D.糖酵解 13. 细胞内 ATP/AMP 比值增加可以抑制

A.己糖激酶 B. 6-磷酸果糖激酶-1 C.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D.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14. 进食后葡萄糖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是由于

A. 葡萄糖可抑制磷酸化酶 B. 葡萄糖可直接激活糖原合成酶 C. 葡萄糖可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

D. 葡萄糖可使蛋白磷酸酶1与磷酸化酶结合,使其去磷酸化而失活 15.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是

A. 促进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葡萄糖 B. 激活糖原合成酶促进糖原合成 C. 加速糖的氧化 D. 促进脂肪动员 16.在有氧时仍需糖酵解供能的组织或细胞是 A. 成熟红细胞 B. 白细胞 C. 神经 D. 骨髓 三.填空题

1.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________;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__。 2.糖酵解中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0

3.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_______和丙酮酸激酶。 4.丙酮酸脱氢酶系由丙酮酸脱氢酶、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5.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___________次脱氢和__________次脱羧反应。 每循环一周可生成_________个ATP。

6._________是糖异生中最主要器官,______________也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7.1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生成 个ATP;糖原中有1个葡萄糖 残基经糖酵解可生成____________个ATP

8.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9.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分子ATP。 11.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

12.苹果酸在________________酶作用下,可生成草酰乙酸,该酶属于EC分类中的_________酶类。

13.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两种脱氢酶是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辅酶是_______。 14.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是将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

15.糖原的磷酸解过程通过_______酶降解 α–1,4糖苷键,靠 ________ 酶降解α–1,6糖苷键。 16.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 _____和________催化。

17.乳酸脱氢酶在体内有5种同工酶,其中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对__________ 亲和力特别高,主要催化___________反应。 18.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19.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0.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二碳单位的酶为_____________,其辅酶为______________;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三碳单位的酶为___________。21.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包括3种酶,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机体调节血糖浓度的两种主要激素使 和 。

23.因肝脏含有 酶,能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缺乏此酶,所以肌糖原分解增强时,生成 增多。 四.判断题

1.ATP是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激活剂。 2.沿糖酵解途径简单逆行,可从丙酮酸等小分子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 3.所有来自磷酸戊糖途径的还原当量都是在该循环的前三步反应中产生的。 4.催化ATP分子中的磷酰基转移到受体上的酶称为激酶。 5.动物体内的乙酰CoA不能作为糖异生的物质。 6.柠檬酸循环是分解与合成的两用途径。 7.在糖类物质代谢中最重要的糖核苷酸是CDPG。 8.联系糖异生作用与三羧酸循环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 9.糖酵解过程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10.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意义是使NAD+再生。 11.TCA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是ATP。 12.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以形成谷氨酸。

13.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需要磷酸己糖异构酶及果糖双磷酸酶催化。 14.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之一,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15. 三羧酸循环被认为是需氧途径,因为还原型的辅助因子通过电子传递链而被氧化,以使循环所需的载氢体再生。 16.糖原分解代谢时肝脏主要受肾上腺素的调剂,肌组织主要受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五.名词解释

1. 糖酵解(glycolysis) 2.糖酵解途径 (glycolytic pathway) 3.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4.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5.糖原合成(glycogenesis) 6.肝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7. 糖异生 (glyconeogenesis) 8.糖异生途径(glyconeogenic pathway) 9.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10.Cori循环(Cori cycle) 11.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2.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 ) 13.血糖(blood sugar) 14.糖原累积症 (glycogen storage diease)

15.蚕豆病 16.三碳途径 六.简答题

1. 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2. 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 3.三羧酸循环`有何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4. 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5.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6. 糖异生过程是否为糖酵解的逆反应?为什么。 7.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8.简述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调节的分子机理。 9.糖代谢和脂代谢是通过那些反应联系起来的。 10.简述乳酸循环是如何形成的,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21

11.简述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去向及其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七.论述题

1.机体通过哪些因素调节糖的氧化途径与糖异生途径。

2.试列表比较糖酵解与有氧氧化进行的部位、反应条件、关键酶、产物、能量生成及生理意义。 3.试述乳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4.机体如何调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使其有条不紊地进行。

5.试从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减肥者要减少糖类物质的摄人量。 (写出有关的代谢途径及其细胞定位、主要反应、关键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D 6.C 7.A 8.E 9.B 10.E 11.E 12.B 13.C 14.C 15.C 16.D 17.C 18.B 19.A 20.E 21.D 22.E 23.E 24.C 25.E 26.D 27.D 28.B 29.C 30.C 31.B 32.D 33.B 34.C 35.A 36.C 37.D 38.E 39.B 40.A 41.B 42.C 43.C 44.B 45.C 46.C 47.E 48.D 49.D 50.C 51.C 52.C 53.B 54.D 55.D 56.E 57.D 58.C 二. 多项选择题

1.AC 2.CD 3.ABD 4.ABC 5.ABD 6.AC 7.ABCD 8.ABD 9.AB 10.BCD 11.BC 12.BCD 13.BD 14.AD 15.ABC 16.ABCD 三.填空题

1. 糖原合酶 磷酸化酶 2. 磷酸甘油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 3. 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4.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5. 4 2 12 6. 肝 肾 7. 4 4 8. 2

9.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复合体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10. 6

11. 3-磷酸甘油醛 12.苹果酸脱氢酶 氧化还原

13. 两个 氧化反应阶段 基团转移反应阶段 14. 胞液 葡萄糖 乳酸 15. 磷酸化酶 脱支酶

16. 异柠檬酸脱氢酶复合体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17. 丙酮酸 加氢

18. 1,3-而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9.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 20. 转酮醇酶 TPP 转酮醛酶

21.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22.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23. 葡萄糖-6-磷酸酶 乳酸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13.× 14.× 15.√ 16.× 五.名词解释

1. 糖酵解:在无氧或缺氧的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生成乳酸的过程. 2.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生成丙酮酸的阶段,。

3. 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

4. 三羧酸循环:又称Krebs循环,由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 5.糖原合成:由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合成糖原的过程,是糖原合成的直接途径。 6.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7.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8.糖异生途径:由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反应阶段。 9.巴斯德效应: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10.Cori循环:又叫乳酸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乳酸循环。

11.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戊糖旁路。

12.底物循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由催化单方向反应的酶,催化两个底物互变的循环。 13.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14.糖原累积症:因体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而引起糖原在体内大量堆积的一类遗传性代谢病。

15.蚕豆病: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因体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NADPH,使谷胱甘肽不能保持在还原态,从而使红细胞膜脂质被氧化,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细胞破裂而溶血。常在使用蚕豆后发病,故称为蚕豆病。

22

16.三碳途径:指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经糖异生途径合成糖原的途径,也称之为糖原合成的间接途径 六.简答题

1.①在集体缺氧的情况下迅速提供能量;②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也完全依赖糖酵解功能;③在某些组织细胞中,如神经、白细胞、骨髓等,即使不缺氧也有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2.糖的有氧氧化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糖原或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阶段,在胞液中进行; 第二个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第三个阶段: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阶段,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3.三羧酸循环的特点:①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②是机体主要的产能途径;③是单向反应体系;④必须不断补充中间产物;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①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②是三大营养素代谢联系的枢纽 ③为呼吸链提供H和e;④为某些物质的生物合成提供小分子的前体物质

4.⑴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⑵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多种代谢反应; ①NADPH时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②NADPH作为羟化酶的辅酶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

③NADPH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5.糖异生的生理意义:①空腹或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②促进乳酸的再利用,补充肝糖原,补充肌肉消耗的糖; ③肾脏的糖异生作用有利于排H+保Na+,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6.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糖酵解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途径之中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这三步反应是: ①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有2个反应组成,分别由丙酮酸所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 ② 1,6-双磷酸果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由果糖双磷酸酶催化; ③ 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

血糖的去路①合成糖原;②经糖酵解生成乳酸,或经有氧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③进入磷酸戊糖途径;④转变成脂类或氨基酸。 8.①经肝细胞膜受体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从而抑制糖原合酶激活磷酸化酶,迅速使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②通过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 –2,激活果糖双磷酸酶-2,从而减少2,6-双磷酸果糖的合成,抑制糖的分解; ③促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抑制肝L型丙酮酸激酶;加速肝从血中摄取氨基酸,从而增强糖异生; ④通过激活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加速脂肪动员,减少糖的消耗。

9.①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转变为磷酸甘油,可作为脂肪合成中甘油的原料。 ②有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乙酰CoA是脂肪酸和酮体的合成原料。 ③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④酮体氧化产生的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⑤甘油经磷酸甘油激酶作用后,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

10.乳酸循环的形成的是由肝脏和肌肉中的酶的特点所致。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水解6-磷酸葡萄糖生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糖异生作用很低,而且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肌肉中生成的乳酸不能异生成葡萄糖。但肌肉中生成的乳酸可经细胞膜弥散入血,经血液运送到肝脏,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为肌肉摄取利用,这样就构成了乳酸循环。其生理意义是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而引起的酸中毒。 11.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去向:

①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

②机体需要能量时进入糖酵解,生成乳酸或者进行有氧氧化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③在磷酸葡萄糖变为美的催化下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合成糖原; ④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作用下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6-磷酸葡萄糖是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以及糖原合成与分解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是各代谢途径的交叉点。主要由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 强弱来决定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去向。 七.论述题

1.当机体需要能量的时候,糖的氧化分解加强,糖异生受到抑制;在空腹或饥饿时糖异生作用增强,糖的氧化分解被抑制。这种协调作用依赖于变购效应剂对两条途径中关键酶的相反作用和激素的调节作用。(1)变购效应剂的调节作用:①AMP及 2,6-双磷酸果糖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抑制果糖双磷酸酶-1;②ATP及柠檬酸激活果糖双磷酸酶-1,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③ATP激活丙酮酸羧化酶,抑制丙酮酸激酶;④乙酰CoA激活丙酮酸羧化酶, 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2)激素的调节:①胰岛素激活糖氧化分解的关键酶,抑制糖异生的关键酶;②胰高血糖素通过减少2,6-双磷酸果糖的生成,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活化果糖双磷酸酶-1,;促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生成,抑制丙酮酸激酶。 2. 部位 反应条件 关键酶 产物 糖酵解 胞液 无氧或缺氧的情况下 己糖激酶、磷酸过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乳酸 CO2 、H2O 糖的有氧氧化 胞液、线粒体 氧供充足的情况下 除糖酵解途径中的三个关键酶外,还有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

23

能量生成 以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方式净生成2个ATP 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化的方式净生成36/38个ATP 是机体获能的主要方式 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某些组织依赖糖酵解功能

3.①乳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丙酮酸;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又在磷③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④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循糖酵解的逆向反应进行生成1,6-双磷酸果糖;

⑤1,6-双磷酸果糖经果糖双磷酸酶-1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异构化为6-磷酸葡萄糖; ⑥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

4.机体对糖原合成和分解调节的位点是两条途径的关键酶糖原合成酶和磷酸化酶,二者均具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形式(磷酸化酶a是有活性的磷酸型,磷酸化酶b是无活性的去磷酸型;糖原合成酶a是有活性的去磷酸型,糖原合成酶b是无活性的磷酸型),机体对这两种酶的调节方式是双重控制,即同一个信号可使一个酶处于活性状态而另一个酶处于失活状态。例如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是ATP分解为cAMP增多,从而激活蛋白激酶A,后者使糖原合成酶磷酸化失活,抑制了糖原合成;同时激活磷酸化酶a激酶是磷酸化酶b磷酸化,促进糖原分解。

5.在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中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从食物中摄取的糖相当一部分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具体的生化反应过程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内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胞液,合成脂肪酸,脂肪酸与甘油合成甘油三酯,即脂肪。 第五章 脂类代谢 一. 单项选择题

1. 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中不存在下列哪种物质

A. 甘油一酯 B. 甘油二酯 C. CDP-甘油二酯 D.磷脂酸 E.以上都不是 2. 肝脏产生的酮体过多,可能的原因是

A. 肝中脂代谢紊乱 B. 脂肪转运障碍

C. 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 D. 甘油三酯分解 E. 胆固醇生物合成

3. 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的原料主要来源于 A. 肠粘膜细胞吸收来的甘油三酯水解产物 B. 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分解的产物 C. 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再分解的产物 D. 小肠粘膜吸收的胆固醇水解产物 E. 以上都是

4. apoCII可激活下列哪种酶

A. ACAT B. LCAT C. LPL D. HL E. HSL 5. 脂肪细胞合成脂肪所需要的α-磷酸甘油主要来源于 A. 葡萄糖分解代谢 B. 糖异生 C. 甘油的再利用 D. 氨基酸代谢 E. 由甘油激酶催化产生甘油 6. 下列哪个组织因缺乏甘油激酶不能利用甘油合成脂肪 A. 肝 B. 心 C. 肾 D. 脂肪组织 E. 小肠 7.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

A. 脂蛋白脂肪酶 B. 胰脂酶 C.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D. 辅脂酶 E. 肝脂肪酶

8. 线粒体基质中脂酰CoA脱氢酶的受氢体是

A. NAD B. NADP C. FAD D. FMN E. 以上都不是 9. 关于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B. 胰岛素使其活性下降

C. 胰高血糖素可使其活性上升,加速脂肪动员 D. 催化的反应是脂肪动员的第一步 E. 属于脂蛋白脂肪酶类

10. 下列与脂肪酸β-氧化无关的酶是

A. 脂酰CoA脱氢酶 B. 烯脂酰CoA水化酶 C. 硫激酶 D. β-羟脂酰脱氢酶 E. 硫解酶 11. 脂肪酸β-氧化酶促反应顺序是

A. 脱氢.再脱氢.加水.硫解 B.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C. 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D. 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 E. 脱氢.硫解.脱水.再脱氢

12. VB2缺乏会导致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哪种物质生成受障碍 A. 脂酰CoA B. 烯脂酰CoA C. β-酮脂酰CoA D. β-羟脂酰CoA E. 都不受影响

13. 奇数碳原子的脂酰CoA经β-氧化除了生成乙酰CoA外,还生成 A. 丙二酰CoA B. 琥珀酰CoA C. 乙酰乙酰CoA

+

+

24

D. β-羟丁酰CoA E. 丙酰CoA

14. 脂肪酸氧化过程中不需要下列哪种物质参与

A. 肉碱 B. NAD+

C. FAD D. NADP+

E. CoA 15. 下列哪种物质不可以产生乙酰CoA

A. 葡萄糖 B. 脂肪酸 C. 酮体 D. 磷脂 E. 胆固醇 16. 脂肪动员大大加强时,肝内产生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A. 脂肪酸 B. 胆固醇 C. CO2和H2O D. 酮体 E. 葡萄糖 17. 脂肪酸氧化分解的限速酶是

A. 脂酰CoA 脱氢酶 B. 肉碱脂酰转移酶II C. β-酮脂酰CoA D. β-羟脂酰CoA脱氢酶 E. 肉碱脂酰转移酶I

18. 一分子甘油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生多少分子ATP

A. 4 B. 12 C. 15 D. 20-22 E. 18-20

19. 1mol 软脂酸经第一次β-氧化,其产物经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生ATP的摩尔数是 A. 5 B. 12 C. 9 D. 17 E. 15 20. 脂肪酸β-氧化不直接生成的产物有

A. 乙酰CoA B. 脂酰CoA C. NADH+H+

D. H2O E. FADH2 21. 下列关于酮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酮体是肝细胞氧化分解脂肪酸的正常中间产物 B.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C. 正常情况下酮体中丙酮含量很低 D. 饥饿时酮体生成下降 E. 酮体可从尿中排出

22. 严重饥饿时大脑组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 糖的有氧氧化 B. 脂肪酸氧化 C. 氨基酸氧化 D. 酮体氧化 E. 糖酵解

23. 幼鼠长期饲以无脂膳食,会导致下列哪种物质缺乏

A. 甘油三酯 B. 胆固醇 C. 前列腺素 D. 酮体 E. 鞘磷脂 24. 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供氢体是

A. NADH B. FADH2 C. NADPH D. FMH2 E. CoQH2 25. 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A. HMGCoA合酶 B. 脂肪酸合成酶 C. 肉碱脂酰转移酶I D. 乙酰CoA羧化酶 E. 脂酰CoA合成酶

26. 下列哪种维生素可作为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助因子 A. VB1 B. 叶酸 C. 泛酸 D. VB6 E. 生物素 27. 关于乙酰CoA羧化酶说法错误的是

A. 存在于胞液中 B. 乙酰CoA和柠檬酸是其激活剂 C. 受长链脂酰CoA抑制 D. 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 E. 不受化学修饰调节

28.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受抑制,可以使下列哪种代谢受影响 A. 糖有氧氧化 B. 糖酵解 C. 脂肪酸氧化 D. 脂肪酸合成 E. 糖原合成

29. 胞液中有乙酰CoA合成一分子软脂酸,需要消耗多少NADPH A. 7 B. 8 C. 14 D. 5 E. 16 30. 脂肪酸合成所需要的乙酰CoA的来源是 A. 由胞液直接提供

B. 在线粒体中生成后通过肉碱转运到胞液 C. 在线粒体生成后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胞液 D. 在线粒体生成直接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胞液 E. 由内质网中的乙酰CoA提供

31. 下列有关脂肪酸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脂肪酸的碳链全部由丙二酰CoA提供 B. 不消耗能量

C. 需要大量的NADH D. 乙酰CoA羧化酶是限速酶 E. 脂肪酸合成酶位于内质网中

32. 下列关于HMGCoA还原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B. 受胆固醇的负反馈调节 C. 胰岛素可以诱导该酶的合成 D. 经过共价修饰后可改变其活性 E. 该酶存在于胞液中

25

33. 甘油磷脂合成过程中需要的核苷酸是 A. ATP.CTP B. ATP.TTP C. CTP.GTP D. ATP.GTP E. ATP.UTP

34. 磷脂酶A2水解甘油磷脂之后的产物是

A. 磷脂酸和X B. 甘油.脂肪酸.磷酸和X C. 溶血磷脂1和脂肪酸 D. 溶血磷脂酸.脂肪酸和X E. 溶血磷脂2和脂肪酸

35. 下列具有和胆固醇基本结构相同的物质是

A. 胆红素 B. 胆素 C. 维生素A D.乙酰CoA E.VD3 36. 血浆中胆固醇酯化的酶是

A. ACAT B. LCAT C. LPL D. HSL E. 脂酰转移酶 37. 肝细胞合成的脂肪主要去向是

A. 在肝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B. 在肝细胞内储存 C. 在肝细胞内合成VLDL并释放到血 D. 转变成其他物质 E. 在肝细胞内水解

38. 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 与清蛋白结合 39. 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的脂蛋白是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 IDL 40. 血浆脂蛋白中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的是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 IDL 41. 将肝外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的是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 IDL 42. 下列对LDL的描述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 可由血浆中的VLDL转变而来 B. 富含apoB48 C. 富含apoB100 D. 胆固醇含量最高的脂蛋白 E. LDL即使β脂蛋白 43. 有关HD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主要有肝脏合成,小肠可合成少部分 B. 成熟的HDL呈球形,胆固醇含量增加 C. 主要在肝脏降解 D. HDL可分为HDL1.HDL2和HDL3 E. 主要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44. apoAI可激活下列哪种酶

A. ACAT B. LCAT C. LPL D. HL E. HSL 45. 脂蛋白脂肪酶的主要功能是 A. 水解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 B. 水解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 C. 水解CM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 D. 水解LDL中的甘油三酯 E. 催化I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与脂类消化吸收的有关的物质是

A. 胆汁酸 B. 胰酯酶 C. 辅脂酶 D. 胆固醇酯酶 E. 脂蛋白脂肪酶 2. 下列属于抗脂解激素的是

A. 胰高血糖素 B. 肾上腺素 C. 胰岛素 D. 前列腺速E2 E. 烟酸 3. 营养必须脂肪酸包括

A. 油酸 B. 亚油酸 C. 亚麻酸 D. 花生四烯酸 E. 软油酸 4. 与脂肪水解有关的酶有

A. HSL B. LPL C. 脂肪酶 D. LCAT E. 胰酯酶 5. 花生四烯酸在体内可以转变成下列哪些物质

A. 血栓噁烷 B. 前列腺素 C. 白三烯 D. EPA E. 心钠素 6. 以乙酰CoA作为主要原料的代谢有

A. 糖异生 B. 脂肪酸合成 C. 酮体合成 D. 胆固醇合成 E. 三羧酸循环 7. 下列哪些物质通过代谢可以产生乙酰CoA

A. 葡萄糖 B. 脂肪酸 C. 胆固醇 D. 酮体 E. 甘油 8. 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因子有 A. FAD B. NAD+

C. CoQ D. NADP

+

E. CoA

26

9. 肝细胞不能利用酮体的原因是缺乏下列哪些酶

A. HMGCoA合酶 B. 琥珀酰CoA转硫酶 C.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D. 乙酰乙酸硫激酶 E. HMGCoA还原酶

10. 与脂肪酸氧化分解有关的维生素有

A. 维生素B2 B. 维生素PP C. 泛酸 D. 维生素B

1

E. 生物素

11. 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激活剂有

A. 长链脂肪酸 B. 柠檬酸 C. 乙酰CoA D. 异柠檬酸

E. 胰岛素

12. 下列哪些物质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

A. 前列腺素 B. 胆固醇 C. 血栓噁烷 D. 白三烯

E. 肾上腺素

13. 合成磷脂所需要的共同的原料是

A. 脂肪酸 B. 甘油 C. 鞘胺醇 D. 胆碱

E. 磷酸盐 14. 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下列哪些物质

A. 胆汁酸 B. 维生素D

2 C. 醛固酮 D. 皮质醇 E. 孕酮 15. 血浆脂蛋白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有

A. ACAT B. LCAT C. LPL D. HSL

E. HL

16. 关于载脂蛋白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 结合并转运脂质 B. 稳定脂蛋白结构

C. 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D. 激活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E. 参与脂蛋白的受体识别

17. 下列哪些脂蛋白增高可能会导致高脂蛋白血症

A. CM B. VLDL C. LDL D. CM和VLDL

E. HDL 18. 脂肪动员的产物有

A. CO+

2和H2O B. FADH2 C. 甘油 D. NADH+H E. 脂肪酸 三. 填空题

1. 脂类是 和 的总称。

2.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消化产物主要吸收部位 是 和 。

3. 肝细胞合成的脂肪主要以 形式分泌入血,否则脂肪在肝细胞中聚集,形成 。 4. 食物中.短链脂肪酸经 吸收入血,长链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等经 进入血液循环。 5. 甘油三酯的合成包括 和 两种途径。

6.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 ,其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胰高血糖素可 活性,因而被称为 。 7. 长链脂肪酸须活化后,通过 转运才能进入线粒体,而乙酰CoA必须通过 才能由线粒体进入到胞液。8. 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是 ,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 9. 脂肪酸合成中,酰基载体是 ,脂肪酸β-氧化的酰基载体是 。

10. 酮体是在 中,以 为原料合成的,包括 . 和 三种物质。 11. 酮体合成的限速酶是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 。 12. HMGCoA在体内既可以合成 ,也可以合成 。

13. 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原料有 , 和 ,血浆中胆固醇的主要通过 运输。 14. 催化血浆和胞浆中胆固醇酯化的酶分别是 和 。 15. 合成卵磷脂所需要的活性胆碱形式是 。 16.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方法有 和 两种。 17. LPL的主要功能是水解 和 中的甘油三酯。

18.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的脂蛋白是 ,参与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脂蛋白是 。 19. apoB100主要存在于 中,apoB48主要存在于 中。 20. 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是 ,供氢体是 ,它们都来自

代谢。 四. 判断题

1.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2. 脂肪酸β-氧化是起始于脂肪酸的羧基端。 3. 在脂类代谢中,CoA和ACP都是脂酰基的载体。 4.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是用于转运脂酰CoA的转运体系。

5. 酮体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合酶。 6. 甘油三酯合成所需要的原料主要由糖代谢提供。 7. 肝细胞因缺乏甘油激酶,因此不能利用甘油合成脂肪。

8. 哺乳动物的脂肪酸合成酶是由7种酶蛋白聚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多酶体系。 9. 脂肪酸合成是脂肪酸β-氧化的逆过程。

27

10. LDL中的主要载脂蛋白为apoB48。 五. 名词解释

1. 营养必须脂肪酸 2. 脂肪动员 3. 脂肪酸β-氧化 4. 酮体 5. ACP(acyl carrier protein) 6. 血脂

7. 血浆脂蛋白 8. apo(apolipoprotein) 9. RCT(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10. LDL 11.磷脂酶A2 六. 简答题

1. 列表比较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酸合成的异同(反应部位.原料.限速酶.转运载体.反应进行方向.步骤.产物)。 2. 何谓酮体?酮体是否为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为什么。 3. 简述体内乙酰CoA在物质代谢中的枢纽作用(来源.去路)。 4. 简述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部位.原料.限速酶和代谢转变。 5. 列表说明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特点.合成部位和功能。

6. 试述1mol硬脂酸(C18:0)彻底氧化成CO2和H2O的过程,并计算净生成的ATP数。 7. 载脂蛋白的分类.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

8. 列表比较脂蛋白代谢中的关键酶(合成部位.作用部位.底物.调节)。 七. 论述题

1. 严重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其生化机理是什么。 2. 何谓胆固醇逆向转运?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3. 运用已学过的生化知识,阐述如何有效地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A 6.D 7.C 8.C 9.E 10.E 11.B 12.B 13.E 14.D 15.E 16.D 17.E 18.D 19.D 20.D 21.D 22.D 23.C 24.C 25.D 26.E 27.E 28.D 29.C 30.C 31.C 32.D 33.A 34.C 35.E 36.B 37.C 38.E 39.A 40.B 41.D 42.B 43.E 44.B 45.C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E 3.BCD 3.BCD 4.ABCE 5.ABCD 6.BCDE 7.ABDE 8.ABE 9.BCD 10.ABC 11.BCD 12.ACD 13.AE 14.ACDE 15.BCE 16.ABCE 17.ABCD 18.CE 三. 填空题 1. 脂肪 类脂

2. 小肠上段 十二指肠下段 空肠上段 3. VLDL 脂肪肝 4. 门静脉 淋巴 5.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 6. HSL 增加 脂解激素 7. 肉碱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8. 肉碱脂酰转移酶I 乙酰CoA羧化酶 9. ACP CoA

10. 肝细胞线粒体 乙酰CoA 乙酰乙酸 β-羟丁酸 丙酮 11. HMGCoA合酶 HMGCoA还原酶 12. 酮体 胆固醇

13. 乙酰CoA NADPH ATP LDL 14. LCAT ACAT 15. CDP-胆碱

16. 电泳法 超速离心法 17. CM VLDL 18. LDL HDL 19. LDL CM

20. 乙酰CoA NADPH 糖 四. 判断题

1.X 2.√ 3.√ 4.X 5.X 6.√ 7.X 8.X 9.X 10.X 五. 名词解释

1. 营养必需脂肪酸:动物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2.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3. 脂肪酸β-氧化: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脂酰CoA,从β碳原子开始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脂酰CoA的过程。

4. 酮体: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5. ACP:酰基载体蛋白,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脂肪酸合成的各步反应均在ACP上进行。 6. 血脂:血浆所含的脂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

7. 血浆脂蛋白:血脂在血浆中不是自由存在,而是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而运输。

8. apo: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可分为A.B.C.D和E五类。在血浆中起转运脂质.识别脂蛋白受体和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酶活性的作用。

28

9. RCT:胆固醇逆向转运。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肝,在肝内将胆固醇进行转化或排泄。

10. LDL: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其内核主要为胆固醇酯,几乎只含有载脂蛋白apoB100,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11. 磷脂酶A2:水解甘油磷脂第2位酯键,产生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溶血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与动物各组织的细胞膜和线粒体上,可被Ca激活。 六. 简答题 1. 反应部位 原料 限速酶 转运载体 反应进行方向 步骤 产物 β-氧化 线粒体 脂酰CoA 肉碱脂酰转移酶I 肉碱转运载体 从羧基端向甲基端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乙酰CoA 脂肪酸合成 胞液 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从甲基端向羧基端 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 软脂酰CoA 2+

2.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细胞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 β-羟丁酸.丙酮。

酮体不是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酮体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合成后被输送出,肝细胞虽不能利用酮体,但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形式,肝外组织,如肾. 脑. 心具有利用酮体的酶能氧化利用酮体。脑组织不能氧化脂肪酸,当糖供应不足或糖利用障碍时,酮体可作为脑. 肌等组织的主要能源。 3. 体内多种物质代谢可产生乙酰CoA,包括: (1) 糖有氧氧化 (2) 脂肪酸和甘油氧化 (3) 酮体转变生成

(4) 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转变生成 体内乙酰CoA代谢去路包括: (1) 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2) 合成胆固醇和营养非必需脂肪酸 (3) 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合成酮体

此外,乙酰CoA还可用来合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故而乙酰CoA在物质代谢中起枢纽作用。

4.胆固醇生物合成部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和成熟红细胞,全身各组织细胞胞液和光面内质网均可合成胆固醇。

胆固醇合成的原料有:乙酰CoA.NADPH和ATP,其中合成1分子胆固醇消耗18分子乙酰CoA.36分子ATP和16分子NADPH。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

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有:(1)转变成胆汁酸,(2)转变成类固醇激素,(3)转化成7-脱氢胆固醇

5. 血浆中的脂蛋白存在多种形式,不同血浆脂蛋白中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差异很大,可用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将它们分为不同类型 分类 组成特点 密度法 电泳法 乳糜微粒 颗粒最大,甘油三酯含量最多,密度最小 合成部位 功能 小肠粘膜细胞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6. 脂肪酸β-氧化循环一次共有两次脱氢,其中产生1分子FADH2和1分子NADH+H,还产生1分子乙酰CoA(最后一次产生2分子乙酰CoA)。 1mol硬脂酸(C18:0)经8次β-氧化,共产生:8 mol FADH2,8 mol NADH+H,9 mol 乙酰CoA

1mol FADH2和1 mol NADH+H进入呼吸链分别产生2 mol和3molATP 1mol 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产生12 mol ATP 所以 1mol硬脂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ATP数为: 8×2+8×3+9×12=148 mol ATP

硬脂酸活化时消耗2 molATP,所以1 mol硬脂酸彻底氧化分解净生成的ATP为146mol

7. 血浆脂蛋白中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目前已从血浆中分离出多种载脂蛋白,可分为A.B.C.D.E五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多种类型。载脂蛋白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特点,具有双性α-螺旋,带电荷的亲水氨基酸构成α-螺旋的极性面,可与磷脂或胆固醇的极性区结合构成脂蛋白的亲水面,不带电荷的疏水氨基酸构成α-螺旋的非极性面,可与非极性的脂类结合构成脂蛋白的疏水核心区。 载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有:

(1)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结构

(2)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如CII可激活LPL,AI激活LCAT等 (3)参与脂蛋白受体识别。如apoB100和apoE可识别LDL受体 8. 脂蛋白代谢中的关键酶(合成部位. 作用部位. 底物. 调节)。 合成部位 作用部位 LPL 心.脂肪.骨骼肌等肝外组织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血浆 肝窦内皮细胞表面 LCAT 肝实质细胞 HL 肝实质细胞 +

+

+

VLDL 前β-脂蛋白 甘油三酯含量50~70%,蛋白质含量高于乳糜微粒 肝细胞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LDL β-脂蛋白 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含量最高,几乎占50% 血浆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HDL α脂蛋白 颗粒最小,密度最大。蛋白质含量在50% 肝.肠 逆向转运胆固醇 29

底物 载脂蛋白调节 七. 论述题

CM和VLDL内核中的甘油三酯 apoCII激活;apoCIII抑制 HDL3中的卵磷脂和胆固醇 apoAI激活 HDL2中的甘油三酯及磷脂;IDL中的甘油三酯 apoAII激活 1.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葡萄糖利用出现障碍,机体必须依赖氧化脂肪酸供能,因而脂肪动员加强。一方面,由于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胰高血糖素异常增高,作为脂解激素可激活脂肪动员的限速酶HSL,加速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水解,使血液中脂肪酸浓度升高。肝细胞可摄取更多的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大量的乙酰CoA可进一步在肝细胞中合成酮体。另一方面,由于脂肪动员加强,产生的脂酰CoA别构抑制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增高的胰高血糖素使乙酰CoA羧化酶磷酸化而抑制其活性,不仅使脂肪酸合成受阻,同时使丙二酰CoA生成较少,后者可抑制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从而促进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分解产生酮体。

当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能力时,导致血中酮体水平升高,其中乙酰乙酸,β-羟丁酸酸性较强,如若在血中过多积累超过机体自身的缓冲能力,即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2. 何谓胆固醇逆向转运?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指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肝,在肝细胞中进行代谢转化。胆固醇逆向转运分为三个步骤

(1) 第一步是胆固醇从肝外组织细胞中移出: HDL是胆固醇从细胞内移出不可缺少的的接受体。在巨噬细胞.脑.肾等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ABCA1蛋白,又称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CERP)。该蛋白为跨膜蛋白,其中跨膜部分为胆固醇流出的“通道”,位于胞质的部分为ATP结合部位,为胆固醇的跨膜转运提供能量。

(2) 第二步是载运胆固醇的酯化及胆固醇酯的转运: 从肝细胞或小肠细胞分泌的新生HDL为盘状,其表面有载脂蛋白AI,后者为LCAT的激活剂。新生的HDL进入血液后在LCAT的作用下,将其表面的卵磷脂第2位的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羟基上,生成胆固醇酯可进入HDL的内核,随着胆固醇酯的不断增多,新生的HDL变成成熟的HDL3,随着HDL3不断接受酯化的胆固醇,HDL3转变成HDL2。与此同时HDL中的胆固醇酯可在CETP的作用下,转移给VLDL生成LDL。

(3) 第三步是HDL被肝细胞摄取: 肝细胞膜上存在HDL受体。血浆中胆固醇酯90%来自HDL,其中约20%通过肝脏HDL受体清除。被肝细胞摄取的胆固醇可以用来合成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机体通过胆固醇逆向转运,将外周组织中衰老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并代谢排出体外。

3. 从胆固醇代谢来看,可采取以下方法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 (1)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食物中的胆固醇经过吸收进入机体是血浆中胆固醇的重要来源。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物,可减少外源性胆固醇进入血液

(2) 减少机体自身合成胆固醇的合成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可竞争性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使胆固醇合成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下降从而加速VLDL残粒和LDL的清除,从而使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降低 (3) 促进胆固醇代谢转变和排泄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7-脱氢胆固醇,其中胆汁酸是胆固醇主要代谢去路。在胆汁酸合成的过程中7α-羟化酶是其限速酶,改酶受到胆

汁酸的反馈抑制。一些药物,如树脂类.消胆胺等进入肠道后结合胆汁酸,阻止其重吸收,阻断胆汁酸肝肠循环。胆汁酸减少后,使得7α-羟化酶活性增加,加速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排出。肝细胞中胆固醇水平下降后,肝细胞膜上LDL受体上调,更多的LDL被肝细胞摄取,从而使血浆胆固醇下降。此外,胆汁酸减少也阻止了食物胆固醇的消化吸收。 第六章 生物氧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体内CO2来自

A.碳原子被氧原子氧化 B.呼吸链对氢的氧化 C.有机酸的脱羧 D.糖原的分解 E.脂肪分解 2.体内肌肉能量的储存形式是

A. CTP B. ATP C. 磷酸肌酸 D. 磷酸烯醇或丙酮酸 E. 所有的三磷酸核苷酸 3.P/O比值是指

A.每消耗1摩尔氧分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B.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C.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克数 D.每消耗1摩尔氧分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克数 E.每消耗1克氧所需消耗无机磷的克数 4.各种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传递电子的顺序是

A.a→a3→b→c1→c→1/2O2 B.b→a→a3→c1→c→1/2O2 C.c1→c→b→a→a3→1/2O2 D.c→c1→aa3→b→1/2O2 E.b→c1→c→aa3→1/2O2

5.细胞色素b,c1,c和P450均含辅基 A.Fe

3+

B.血红素C C.血红素A D.原卟啉 E.铁卟啉

6.劳动或运动时ATP因消耗而大量减少,此时 A.ADP相应增加,ATP/ADP下降,呼吸随之加快 B.ADP相应减少,以维持ATP/ADP恢复正常 C.ADP大量减少,ATP/ADP增高,呼吸随之加快 D.ADP大量磷酸化以维持ATP/ADP不变 E.以上都不对

7.电子传递中生成ATP的三个部位是

A. NADH→CoQ,cyt b→cyt c,cyt aa 3 →O 2 B. FMN→CoQ,CoQ→cyt b,cyt aa 3 →O 2

30

C. NADH→FMN, CoQ→cyt b, cyt aa 3 →O 2 D. FAD→CoQ,cyt b→cyt c,cyt aa 3 →O 2 E. FAD→cyt b,cyb→cyt c,cyt aa 3 →O 2 8.人体活动时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磷酸肌酸 D.GTP E.ATP 9.下列属呼吸链中递氢体的是

A.细胞色素 B.尼克酰胺 C.黄素蛋白 D.铁硫蛋白 E.细胞色素氧化酶 10.氰化物中毒时,被抑制的是

A.Cyt b B.Cyt C1 C.Cyt C D.Cyt a E.Cyt aa3 11.肝细胞胞液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机制是

A.肉碱穿梭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α-磷酸甘油穿梭 D.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E.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12.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链的组成部分

A. NADH B. NADPH C. FADH2 D. FMNH2 E. Cytaa3 13. 在正常线粒体呼吸链中,还原性高的细胞色素是

A. 细胞色素C B. 细胞色素C1 C. 细胞色素B D. 细胞色素A E. 细胞色素aa3 14. 下列没有高能键的化合物是

A. 磷酸肌酸 B. 谷氨酰胺 C. ADP D. 1,3一二磷酸甘油酸 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5.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是意味着

A.线粒体氧化作用停止 B.线粒体膜ATP酶被抑制

C.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停止 D.线粒体能利用氧,但不能生成ATP E.线粒体膜的钝化变性

16.1摩尔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时,脱下的一对氢原子经过呼吸链氧化生成水,同时生成多少摩尔ATP A. 1 B. 2 C. 3 D. 4 E. 5 17. CO和氰化物中毒致死的原因是

A. 抑制cyt c中Fe 3+

B. 抑制cyt aa 3 中Fe 3+

C. 抑制cyt b中Fe 3+

D. 抑制血红蛋白中Fe 3+

E. 抑制cyt C3+ 1 中Fe 18. 苹果酸穿梭作用的生理意义是 A.将草酰乙酸带入线粒体彻底氧化 B. 维持线粒体内外有机酸的平

C. 将胞液中NADH+H + 的2H带入线粒体内 D. 为三羧酸循环提供足够的草酰乙酸 E. 进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基作用

19. 关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 直接供给体内所有合成反应所需能量

B. 能量的生成、贮存、释放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C. ATP的化学能可转变为机械能、渗透能、电能以及热能 D. ATP对氧化磷酸化作用,是调节其生成 E. 体内ATP的含量很少,而转换极快 20. 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梯度的能量来源是

A. 磷酸肌酸水解 B. ATP水解 C.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D. 电子传递链在传递电子时所释放的能量 E. 各种三磷酸核苷酸 21. 有关ATP合成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除α、β亚基外,其他亚基有ATP结合部位

B. 在ATP合酶F 1 部分进行 C. F0 部分仅起固定F 1 部分作用 D. F1 α、β亚基构成质子通道 E. H22. 细胞色素氧化酶(aa 3 )中除含铁卟啉外还含有

A. Mn B. Zn C. Co D. Mg E. Cu 23. 有关还原当量的穿梭叙述错误的是

A. 2H经苹果酸穿梭在线粒体内生成3分子ATP B. 2H经αˉ磷酸甘油穿梭在线粒体内生成2分子ATP C. 胞液生成的NADH只能进线粒体才能氧化成水 D. 2H经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须消耗ATP E. NAD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

24. 体内两条电子传递链分别以不同递氢体起始,经呼吸链最后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这两条电子传递链的交叉点是: A. cyt b B. FAD C. FMN D. cyt c E. CoQ

25. 如向离体完整线粒体中加入某一化合物后,检测反应体系无ATP生成,而耗氧量明显增加,说明此化合物可能是 A. 递氢体类似物 B. 递电子体类似物 C. 电子传递链抑制剂 D. 解偶联剂 E. 抗坏血酸

+

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 31

26. 三羧酸循环的酶位于

A. 线粒体外膜 B. 线粒体内膜 C. 线粒体膜间腔 D. 线粒体基质 E. 线粒体内膜F 1 -F 0 复合体 27. 呼吸链多数成分位于

A. 线粒体外膜 B. 线粒体内膜 C. 线粒体膜间腔 D. 线粒体基质 E. 线粒体内膜F 1 -F 0 复合体 28. ATP合成部位在

A. 线粒体外膜 B. 线粒体内膜 C. 线粒体膜间腔 D. 线粒体基质 E. 线粒体内膜F 1 -F 0 复合体 29. 还原当量经NADH氧化呼吸链可得

A. 1摩尔ATP B. 2摩尔ATP C. 3摩尔ATP D. 4 摩尔ATP E. 5 摩尔ATP 30. 胞液NADH经苹果酸穿梭机制可得

A. 1摩尔ATP B. 2摩尔ATP C. 3摩尔ATP D. 4 摩尔ATP E. 5 摩尔ATP 31.胞液NADH经αˉ磷酸甘油穿梭机制可得

A. 1摩尔ATP B. 2摩尔ATP C. 3摩尔ATP D. 4 摩尔ATP E. 5 摩尔ATP

32.如果质子不经过F1/F0-ATP合酶回到线粒体基质,则会发生

A.氧化 B.还原 C.解偶联 D.紧密偶联 E. 呼吸链抑制

33.离体的完整线粒体中,在有可氧化的底物存时下,加入哪一种物质可提高电子传递和氧气摄入量 A.ATP B.ADP C.FADH2 D.NADH E. TCA循环的酶 34. 下列氧化还原系统中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

A.延胡索酸/琥珀酸 B.细胞色素a(Fe /Fe ) C.CoQ/CoQH2 D.NAD/NADH E. FMN/FMNH2 35. 下述哪种物质专一性地抑制F0部分

A.鱼藤酮 B.抗霉素A C.寡霉素 D.缬氨霉素 E. DNP

36. 如果将琥珀酸(延胡索酸/琥珀酸氧化还原电位 + 0.03V)加到硫酸铁和硫酸亚铁(高铁/亚铁氧化还原电位 + 0.077V)的平衡混合液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硫酸铁的浓度将增加 B.延胡索酸和琥珀酸的比例无变化 C.高铁和亚铁的比例无变化 D.硫酸亚铁和延胡索酸的浓度将增加 E. 硫酸铁的浓度和延胡羧酸的浓度将增加 二.多项选择题 1.NAD的性质包括

A.与酶蛋白结合牢固 B.尼克酰胺部份可进行可逆的加氢和脱氢 C.为不需脱氢酶的辅酶 D.每次接受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电子 2.铁硫蛋白的性质包括

A.由Fe-S构成活性中心 B.铁的氧化还原是可逆的 C.每次传递一个电子 D.与辅酶Q形成复合物存在 3.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可以 A.生成3个ATP

B.将线粒体外NADH所带的氢转运入线粒体 C.苹果酸和草酰乙酸可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 D.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可自由穿过线粒体膜 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

A.复合体Ⅱ→泛 B.NADH→泛醌 C.Cyt b→Cyt c D.复合IV→1/2O2 5.抑制氧化磷酸进行的因素有

A.CO B.氰化物 C.异戊巴比妥 D.二硝基苯酚 6.下列关于解偶联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抑制氧化反应 B.使氧化反应和磷酸反应脱节 C.使呼吸加快,耗氧增加 D.使ATP减少 7.不能携带胞液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物质是

A.肉碱 B.草酰乙酸 C.α-磷酸甘油 D.天冬氨酸 8.线粒体DNA突变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可能原因有 A.线粒体DNA缺乏蛋白质保护 B.缺乏DNA损伤修复系统

C.线粒体DNA编码多数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相关酶、辅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的RNA D.线粒体DNA编码全部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相关酶和、辅酶 9. 关于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DNP)正确的是

A.为脂溶性物质 B.在线粒体内膜中可以自由移动 C.基质侧时释出H, 胞浆侧结合H D.破坏电化学剃度 10. 能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的呼吸链的抑制剂有

A.CO B.氰化物 C.H2S D.二硝基苯酚

+

+

+

+

2+

3+

32

11.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是由下列哪些实验确定的

A. 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B. 在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鉴定四种复合体的组成与排列

C. 利用呼吸链特异的抑制剂阻断某一组分的电子传递,在阻断部位以前的组分处于还原状态,后面组分处于氧化状态 D. 利用呼吸链每个组分特有的吸收光谱,以离体线粒体无氧时处于还原状态作为对照,缓慢给氧,观察各组分被氧化的顺序 12. 下列反应中哪一步伴随着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

A.苹果酸→草酰乙酸 B.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C.柠檬酸→α-酮戊二酸 D.琥珀酰CoA→延胡索酸 13. 加单氧酶又称

A.羟化酶 B.过氧化氢酶 C.过氧化物酶 D.混合功能氧化酶 14. H2O2的作用有

A.在粒细胞和吞噬细胞中氧化入侵的细菌 B.氧化磷脂中不饱和脂酸生成过氧化脂质 C.使I 氧化为I2,进而使酪氨酸碘化生成甲状腺素 D.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褐素 三.填空题

1. 生物氧化有3种方式______、______和______。

2. ATP的产生有两种方式是 、 。 3. 线粒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这是根据 接受代谢物脱下的氢的_________不同而区别的。

4. 微粒体中的氧化体系为____________,它与体内的__________功能有关。 5.过氧化物酶催化生成____________,可用于_______________。 6.细胞色素aa3又称为__________,它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__________。 7. 线粒体外NADH所携带的氢主要通过__________和 __________转运机 制进入线粒体。

8. 线粒体呼吸链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物分子的E0'值小,则电负性______,供出电子的倾向______。 10.在无氧条件下,呼吸链各传递体都处于______状态。 11.磷酸甘油与苹果酸经穿梭后进人呼吸链氧化,其P/O比分别

为 和 。

12.举出二种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离体的线粒体实验中测得β-羟丁酸的磷氧比值(P/O)为2.4-2.8,说明β-羟丁酸氧化时脱下来的2H是通过_________呼吸链传递给O2的;能 生成_________摩尔ATP。

14.举出两例生物细胞中氧化脱羧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15.化学渗透学说主要论点认为: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_________侧泵到内膜_________侧,因而造成内膜两侧质子的_______,当质子顺浓度剃度回流时被_______合酶所利用,促使ADP + Pi → ATP。

16.在公式△G0’=-nF△E0’中, △G0’表示_________, n表示_________,F为_________, △E0’则表示_________。 17.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指水解时______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

18.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_________。 19.NADH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20.线粒体内膜外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____;而线粒体内膜内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____。 21. 鱼藤酮,抗霉素A,CNˉ、N3ˉ、CO,的抑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2.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被公认的学说是_________,它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生物化学家_________提出的。 四.判断题

1.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的存在下才能进行。 2.NADH和NADPH都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链。

3.如果线粒体内ADP浓度较低,则加入DNP将减少电子传递的速率。

4.生物氧化与物质在体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相等。 5.生物氧化需要强酸、强碱或高温下才能进行。 6.磷酸肌酸可直接供机体利用。 7.解偶联剂可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8.电子通过呼吸链时,按照各组分氧化还原电势依次从还原端向氧化端传递。 9.NADPH / NADP的氧化还原势能稍低于NADH / NAD,更容易经呼吸链氧化。 10.寡霉素专一地抑制线粒体F1F0-ATPase的F0,从而抑制ATP的合成。 11.ADP的磷酸化作用对电子传递起限速作用。

12.ATP虽然含有大量的自由能,但它并不是能量的贮存形式。 13.呼吸链中的递氢体本质上都是递电子体。

14.生物氧化过程中进行广泛的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的机会。 五.名词解释 1. 2. 3.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

-

33

4. 5. 6. 7. 8.

磷氧比值(P/O)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解偶联作用 高能磷酸键 高能磷酸化合物

六.简答题

1.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在体内ATP有哪些生理作用。 3.ADP是如何调节氧化磷酸化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E 5.E 6.A 7.A 8.E 9.B 10.E 11.D 12.B 13.C 14.B 15.D 16.B 17.B 18.C 19.A 20.D 21.B 22.E 23.D 24.E 25.D 26.D 27.B 35.C 36.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三.填空题

1. 加氧 脱氢失电子

2.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3. NADH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辅酶

4. 加单氧酶系 活性物质的生成 灭活 及药物毒物的转化 5. H2O2 杀菌

6. 细胞色素氧化酶 氧

7. α-磷酸甘油穿梭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8. NAD FMN(FAD) CoQ Fe-S cyt 9. 大 大 10.还原状态 11.3 2

12.二硝基苯酚(DNP) 解偶联蛋白 13.NADH 3

14. 酮酸的氧化脱羧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 15. 内 外 质子的电化学剃度 ATP

16. pH7.0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传递电子数 法拉第常数 电位变化 17.释放能量超过21KJ/mol ATP 18. 线粒体 线粒体内膜

19. 复合体I(NADH→CoQ) 复合体III(CoQ→cytC) 复合体IV(cytaa3→O2) 20. NAD FAD

21. 复合体I 复合体III 复合体IV 22. 化学渗透假说 Peter Michtchell 四.判断题

1.X 2.X 3.X 4.√ 5.X 6.X 7.X 8.√ 9.X 12.√ 13.√ 14.√ 五.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又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 生成ATP的过程叫作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又称为偶联磷酸化。是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4. 磷氧比值(P/O):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D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细胞内还有一种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解偶联作用:是使呼吸链传递过程中泵出的H不经ATP合酶的F0质子通道回流,而通过线粒体内膜中其他途径返回线粒体基质,从而破坏内膜两侧的质子化学剃度,使ATP的生成受到抑制。

7.高能磷酸键: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约有40%以化学能形式储存于一些特殊的有机化合物中,形成磷酸酯(磷酸酐)。这些磷酸酯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较多(大于21KJ/mol),一般称之为高能磷酸键,用~P表示。

8.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之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酯类化合物。 六.简答题

1.鱼藤酮、粉蝶霉素A及异戊巴比妥等与复合体I中的铁硫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电子 传递。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抑制复合体III中Cyt b与Cyt c1间的电子传递。CO、CN、N3及HS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使电子不能传给氧。

--+

++

34.B

28.E 29.C 30.C 31.B 32.C 33.B

2.ABC 3.ABD 4.BCD 5.ABCD 6.BCD 7.ABD

10.ABC 11.ABCD 12.BD 13.AD 14.ABC

8.ABC 9.ABCD

10.√ 11.√

34

2.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是以ATP位中心。在体外pH7.0,25℃条件下每摩尔ATP水解为ADP和Pi时释放的能量为30.5kj(7.3kcal); 在胜利条件下可释放能量50.6kj (12kcal)。人体内ATP含量虽然不多,但每日经ATP/ADP相互转变的量相当可观。ATP在生物体内可以参与肌肉收缩转变成机械能,参与物质主动转运转变成渗透能,参与合成代谢转变成化学能,维持生物电转变成电能,维持体温转变成热能等。

3.正常机体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主要受ADP的调节。当机体利用ATP增多,ADP浓度增高,转运入线粒体后使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反之ADP不足,使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这种调节作用可使ATP的生成速度适应生理需要。用离体线粒体进行试验,当有过量底物存在时,加入ADP后的耗氧速率与仅有底物时的耗氧速率之比称为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io,RCR)。它可以作为观察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较敏感的指标。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是

A. Met B. Phe C. Lys D. Trp E. Tyr 2. 营养充足的儿童.孕妇和恢复期病人常保持 A. 负氮平衡 B. 正氮平衡 C. 氮平衡 D. 总氮平衡 E. 以上都不是

3. 某人摄取55克蛋白质,其中5克未被消化,经24小时后排出20克氮,他处于 A. 总氮平衡 B. 负氮平衡 C. 正氮平衡 D. 必须明确年龄后才能确定 E. 无法确定 4. 关于胃蛋白酶描述错误的是

A. 最适pH为1.5-2.5 B. 刚分泌时没有活性

C. 对肽键具有高度特异性 D. 产物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E. 对乳液中的酪蛋白有凝乳作用

5. 胰液中的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的意义是

A. 保护胰腺组织不被蛋白酶自身消化 B. 促进蛋白酶分泌 C. 抑制蛋白酶分泌 D. 减少蛋白酶消耗 E. 以上都不对 6. 关于氨基酸吸收说法错误的是

A. 吸收需要载体 B. 吸收过程主要在小肠中进行 C. 属于主动吸收过程 D. 需要消耗能量 E. 吸收需要葡萄糖 7. 下列对蛋白质腐败描述错误的是 A. 主要以无氧分解为主 B. 产生的物质多数对人体有益

C. 是细菌对蛋白质或蛋白质消化产物的作用 D. 主要有脱羧基.脱氨基作用 E. 主要在大肠中进行 8. 可产生假神经递质的氨基酸是

A. Lys B. Trp C. Tyr D. His E. Arg 9. 体内最重要的脱氨基方式是

A. 氧化脱氨 B. 转氨作用 C. 联合脱氨作用 D. 非氧化脱氨 E. 脱水脱氨 10. 肌肉组织中进行的主要脱氨基方式是

A. 氧化脱氨 B. 负氮平衡 C. 转氨作用 D. 丙酮酸-葡萄糖循环 E. 嘌呤核苷酸循环 11. 组成转氨酶的辅酶的组份是

A. 泛酸 B. 叶酸 C. 尼克酰胺 D. 吡哆醛 E. 硫胺素 12. AS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

A. 肝 B. 心 C. 肺 D. 脾 E. 肾 13. 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 FMN B. FAD C. NAD+

D. CoA E. CoQ 14. 下列属于生酮氨基酸的是

A. Ser B. Thr C. Ile D. Leu E. Ala 15. 天冬氨酸可由下列哪个物质转变而来

A. 柠檬酸 B. 琥珀酸 C. 草酰乙酸 D. 苹果酸 E. α-酮戊二酸 16. 体内氨的主要来源于

A. 肠道吸收的氨 B.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的氨 C. 谷氨酰胺分解 D.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E. 以上都不是

17. 肾脏产生的氨主要来自

A.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 B. 胺的氧化分解

C. 谷氨酰胺水解 D. 尿素水解 E. 腐败产生的氨 18. 氨的储存和运输形式是

A. Asp B. Asn C. Glu D. Gln E. Tyr 19. 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

35

A. 在肝内合成尿素 B. 合成非必须氨基酸 C. 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D. 转变成铵盐 E. 合成Gln

20. 尿素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一个直接来自于游离的氨,另一个氮原子直接来自于 A. 鸟氨酸 B. 精氨酸 C. 瓜氨酸 D. 天冬氨酸 E. 甘氨酸 21. 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是

A. 肝 B. 心 C. 脑 D. 脾 E. 肾 22. 体内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 肠道吸收的氨增加 B. 蛋白质摄入过多 C. 肝功能障碍 D. 尿素水解增加 E. 肾功能障碍 23. 通过脱羧作用可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氨基酸是 A. Glu B. Asp C. Gln D. Asn E. Lys 24. 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是

A. 尼克酰胺 B. 叶酸 C. 泛酸 D. 硫胺素 E. 吡哆醛 25. 可产生SAM的氨基酸是

A. Ser B. Thr C. Met D. Cys E. Arg 26. 下列不是一碳单位的是

A. —CH3 B. -CH= C. -CHO D. CO E. -CH2- 27. 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 叶酸 B. 泛酸 C. 四氢叶酸 D. TPP E. 二氢叶酸 28. 可产生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是

A. Ala B. Arg C.Lys D. Ser E. Asp 29. 参与甲硫氨酸循环的维生素是

A. B2 B. PP C. B6 D. B12 E. 叶酸 30. 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是

A. S-腺苷甲硫氨酸 B. 甲硫氨酸 C. 胆碱 D. N5

-CH3-FH4 E.同型半胱氨酸 31. 白化病是因为缺乏

A. 苯丙氨酸羟化酶 B. 酪氨酸酶 C. 转氨酶 D. 尿黑酸氧化酶 E. 色氨酸羟化酶 32. 通过分解代谢产生合成维生素的氨基酸

A. Tyr B. Phe C. Lys D. Trp E. Arg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氨基酸缺乏会导致负氮平衡的是

A. Tyr B. Phe C. Lys D. Leu E. Gly 2. 蛋白消化的内肽酶有

A. 胃蛋白酶 B. 氨肽酶 C. 羧肽酶 D. 胰蛋白酶 E. 糜蛋白酶 3. 下列哪些氨基酸可产生假神经递质

A. Tyr B. Phe C. Lys D. Trp E. His 4. 蛋白质在肠道中腐败可产生有害的物质是

A. 胺 B. 氨 C. 吲哚 D. 尼克酸 E. 酚 5. 体内氨基酸常见的脱氨基方式有

A.转氨基作用 B. 氧化脱氨基作用

C. 嘌呤核苷酸循环 D. 联合脱氨 E. 直接脱氨 6. 哪些维生素参与了联合脱氨基作用

A. B1 B. B2 C. B6 D. B12 E. PP 7. 氨在组织间的转运形式是

A. 丙氨酸 B. 氨 C. 尿素 D. 谷氨酰胺 E. 铵离子 8. 关于谷氨酰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谷氨酰胺是氨解毒的产物 B. 谷氨酰胺是氨的储存和运输形式 C. 谷氨酰胺是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D. 谷氨酰胺是营养必需氨基酸

E. 谷氨酰胺可提供氨基使天冬氨酸转变成天冬酰胺 9. 下列可作为体内氨的来源是

A.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 B. 蛋白质在肠道中腐败作用产生的氨 C. 肠道中尿素的水解 D. 肾产生的氨 E. 其他含氮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氨 10. 体内氨的去路有

A. 合成尿素 B. 合成谷氨酰胺 C. 直接排泄 D. 转变成铵盐 E. 合成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11. 下列哪些是鸟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A. 鸟氨酸 B. 瓜氨酸 C. 精氨酸 D. 甘氨酸

36

E. 精氨酸代琥珀酸

12. 半胱氨酸代谢产生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有

A. PAPS B. GSH C. 5-HT D. GABA E. 牛磺酸 13. 下列既是生糖又是生酮氨基酸的是

A. Tyr B. Phe C. Lys D. Trp E. Ile 14. 一碳单位的主要形式有

A. —CH3 B. -CH= C. -CHO D. CO2 E. -CH2- 15. 下列哪些氨基酸可产生一碳单位

A. Ser B. Gly C. His D. Trp E. Thr 16. 直接参与肌酸合成的氨基酸有

A. Gly B. Arg C. Met D. Glu E. Lys 17. 儿茶酚胺类的神经递质有

A. 甲状腺素 B. 肾上腺素 C. 多巴胺 D. 多巴胺 E. 去甲肾上腺素 三. 填空题

1. 氮平衡形式有三种,分别是 . 和 。 2. 食物蛋白的消化起始于 ,消化产物主要在 中吸收。 3. 氨基酸的吸收方式有 和 两种。

4. 氨基酸的吸收载体有四种,其中赖氨酸的吸收载体是 ;脯氨酸的吸收载体是 。 5. 胰液中的蛋白酶可分为两类,即 和 。 6. 假神经递质是指 和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相似。

7. 肝脏中活性最高的转氨酶是 ,心肌中活性最高的转氨酶是 。 8. 体内最重要的脱氨基方式是 ,肌肉中主要进行的脱氨基方式是 。 9. 生酮氨基酸有 和 。

10. 肠道氨吸收的氨与肾分泌的氨均受pH影响。肠道pH偏 时,氨的吸收增加,尿液pH偏 时,有利于氨的分泌。11. 体内氨的转运形式主要有 和 。

12. 尿素合成的组织定位是 ,亚细胞定位是 和 ;合成1分子尿素需要消耗 分子高能磷酸键。 13. 催化鸟氨酸循环第一步反应的酶是 ,其激活剂是 。 14. GABA是 脱羧产生的,而牛磺酸是 生成。

15. 可产生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有 . . 和 ,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 16. 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是 ,其中的甲基称为 。

17. 肌酸激酶有三种同工酶分别是 . 和 ,其中 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18. 体内硫酸根的活性形式是 ,它是由 代谢产生的。 19. 通过代谢产生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芳香族氨基酸有 和 。 20. 苯丙酮尿症是由 酶缺乏所致,白化病是由 酶缺乏所致。 21. 通过代谢可产生少量维生素的氨基酸是 。 四. 判断题

1.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仅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种类,而且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 2. 饥饿会导致蛋白质需要量不足,因而会出现正氮平衡。

3. 谷氨酰胺是营养必需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因此必需从食物中补充。 4. 支链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骨骼肌中进行,芳香族氨基酸主要在肝脏分解 5.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机体最重要的脱氨方式,同时也是机体合成氨基酸的主要途径 6.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AST活性显著升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7. VB6只作为氨基酸转氨酶的辅酶。

8. 高血氨患者不宜用碱性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重吸收。 9. 尿素的合成和酮体的合成一样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生成的。 10. 一碳单位代谢可将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 四. 名词解释

1. 氮平衡 2. 营养必需氨基酸 3. 食物蛋白的互补作用 4. 氨基酸代谢库 5. 转氨基作用 6. 一碳单位 7. SAM 8. 联合脱氨基作用 六.简答题

1. 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2. α-酮酸的主要代谢去路。 3. 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

4. 对高血氨患者为什么不能采用碱性肥皂水灌肠,而采用弱酸性透析液做结肠透析。 5. 尿素合成的部位.原料.限速酶以及ATP消耗。 6. 一碳单位的类型.载体及生理功用。 7. VB12缺乏与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关系。 七. 论述题

37

1. 从氨基酸代谢角度分析肝昏迷的生化机理。

2.1分子天冬氨酸在肝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E 2.B 3.B 4.C 5.A 6.E 7.B 8.C 9.C 10.E 11.D 12.B 13.C 14.D 15.C 16.D 17.C 18.D 19.A 20.D 21.A 22.C 23.A 24.E 25.C 26.D 27.C 28.D 29.D 30.A 31.B 32.D 二. 多项选择题

1.BCD 2.ADE 3.AB 4.ABCE 5.ABCD 6.BE 7.AD 8.ABCE 9.ABCDE 10.ABDE 11.ABCE 12.AE 13.ABDE 14.ABCE 15.ABCD 16.AB 17.BCE 三. 填空题

1. 总氮平衡 正氮平衡 负氮平衡 2. 胃 小肠

3. 载体吸收 γ-谷氨酰基循环 4. 碱性载体 亚氨基与甘氨酸载体 5. 内肽酶 外肽酶 6. β-羟酪胺 苯乙醇胺 7. ALT AST

8. 联合脱氨基 嘌呤核苷酸循环 9. 亮氨酸 赖氨酸 10. 碱性 酸性

11. 谷氨酰胺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12. 肝 胞液 线粒体 13. CPSI N-乙酰谷氨酸 14. 谷氨酸 半胱氨酸

15. 甘氨酸 丝氨酸 组氨酸 色氨酸 16. SAM 活性甲基 17. MM MH HH HH 18. PAPS 半胱氨酸 19. 苯丙氨酸 酪氨酸 20. 苯丙氨酸羟化酶 酪氨酸酶 21. 色氨酸 四. 判断题

1.√ 2.X 3.X 4.√ 5.√ 6.X 7.X 8.√ 9.X 10.√ 五. 名词解释

1. 氮平衡:测定食物中的氮即摄入的氮和粪.尿中的氮即排出的氮来研究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个概况。

2. 营养必需氨基酸: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包括以下八种:Val,Thr,Met,Leu,Ile,Lys,Trp,Phe。 3. 食物蛋白的互补作用: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

4.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与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

5. 转氨基作用: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可逆地转移到另一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 6.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7. SAM:S-腺苷甲硫氨酸,又称活性甲硫氨酸,是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参与体内多种甲基化反应。

8.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最重要的脱氨基方式,氨基酸首先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α-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经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再参加转氨作用。 六. 简答题

1. 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1) 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产生的氨基酸 (2) 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 (3) 体内合成的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去路:(1) 合成蛋白质和多肽 (2) 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3) 通过脱氨和脱羧作用分解 2. α-酮酸的主要代谢去路:

α-酮酸的代谢去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体内脱氨基反应都是可逆的,可以通过该反应的逆反应合成一些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2) 转变成糖和脂类 (3) 氧化供能

α-酮酸在体内可通过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3. 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

体内氨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 (2) 肠道吸收的氨

(3)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

38

其中,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肠道吸收的氨和肾产生的氨均受pH值的影响。 体内氨的去路有: (1) 合成尿素

(2) 合成谷氨酰胺等非必需氨基酸 (3) 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此外,氨还可以转变成铵盐排泄。

4. 肠道对氨的吸收受肠液pH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中,NH4趋向于生成NH3,在酸性环境中NH3趋向于生成NH4随尿液排出;而NH3比NH4更易穿过细胞膜而被吸收。对于高血氨患者如若用碱性肥皂水灌肠,使得肠液pH升高,NH4解离成NH3而被吸收,可能会导致患者血氨更加升高;而用弱酸性透析液可减少NH4的吸收。 5.合成部位:肝细胞胞液和线粒体

尿素合成的原料:CO2,NH3,某些氨基酸的氨基,ATP 尿素合成的限速酶: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酶合成1分子尿素消耗3分子ATP,四个高能磷酸键

6. 一碳单位的类型:一碳单位是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 一碳单位的载体:一碳单位又不能游离存在,常与其载体四氢叶酸结合而转运和参加代谢。 一碳单位的生理功用:

(1) 一碳单位是嘌呤和嘧啶合成的原料

(2) 一碳单位代谢将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 7. VB12缺乏与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关系

在甲硫氨酸循环中,VB12是甲硫氨酸合成的辅酶,参与甲基的转移。VB12缺乏时,N-CH3-FH4上的甲基不能转移,而甲硫氨酸循环中的N-CH3-FH4是已知体能能利用N-CH3-FH4的唯一反应。结果不仅使甲硫氨酸合成受阻,同时也导致N-CH3-FH4积累,而N-CH3-FH4的生成是不可逆的,它不能转变成其它类型的一碳单位。这样以来会影响到四氢叶酸的再生,使组织中四清叶酸含量减少,从而影响核苷酸和核酸的合成,影响细胞的分裂。因此VB12缺乏时可以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 七. 论述题

1. 食物蛋白经肠道细菌的腐败作用产生胺类等有害物质,尤其是酪胺和苯丙氨酸脱羧产生的苯乙胺,若不能在肝细胞内有效的分解而进入脑组织,则分别被羟化形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它们的化学结构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相似,称为假神经递质。假神经递质增多可取代正常的神经递质,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引起大脑异常抑制,导致肝昏迷。此外,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尿素合成受阻,导致血氨升高。氨进入脑组织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进而形成谷氨酰胺,由于α-酮戊二酸不能穿过血脑屏障,因此脑中的α-酮戊二酸减少,三羧酸循环减弱,大脑ATP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同时谷氨酸.谷氨酰胺增多,可产生渗透压效应,引起脑肿。

2. 天冬氨酸经联合脱氨基作用产生1分子草酰乙酸.1分子NH3和1分子NADH+H。该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

+

5

5

5

5

5

+

+

+

+

+

草酰乙酸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进入胞液

NAD

+

NAD +

+

NADH+H

NADH+H+

(胞液)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GDP+Pi ADP

酮酸羧激酶 1分子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可产生15分子ATP

1分子NH3经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此过程相当消耗2分子ATP

胞液中产生的1分子NADH+H在脑组织细胞中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产生2分子ATP 所以,1分子天冬氨酸在脑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净生成的ATP数为:

+

GTP 磷酸烯醇式丙

ATP

15+2-2=15分子ATP。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时首先生成的是

A.GMP B.AMP C.IMP D.ATP E.GTP 2. 细胞内含量较多的核苷酸是

A.5′-ATP B. 3′-ATP C. 3′-dATP D. 3′-UTP E. 3′-dUTP 3. 嘌呤碱基的C 8 来自于

A. N -CH==NH-FH4 B. N -CH3 -FH4 C. N-CHO-FH4 D. N ,N -CH2 -FH4 E. N ,N==CH-FH4 4. 嘌呤环中的N 7 来源于

A. Ala B. Asp C. Gln D. Glu E. Gly 5.体内dTMP合成的直接前体是

A. dUMP B. TMP C. UDP D. UMP E. dCMP 6.胸腺嘧啶在体内合成时甲基来自

A. N -甲酰四氢叶酸 B. 胆碱 C. N ,N ˉ甲烯四氢叶酸 D. S-腺苷甲硫氨酸 E. 肉碱 7.IMP转变成GMP的过程中经历了

10

5

10

5

10

5

10

5

5

10

39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脱水反应 D. 硫化反应 E. 生物转化 8.嘧啶环中的两个氮原子是来自于

A. 谷氨酰胺和氮 B. 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C. 谷氨酰胺和氨甲酰磷酸 D. 天冬酰胺和氨甲酰磷酸 E. 天冬氨酸和氨甲酰磷酸 9.人体内嘌呤碱基分解的终产物是

A.尿素 B.肌酸 C.肌酸酐 D.尿酸 E.β-丙氨酸 10. AMP在体内分解时,首先形成的核苷酸是

A. IMP B. XMP C. GMP D. CMP E. 以上都不是 11.AMP和GMP在细胞内分解时,均首先转化成

A. 黄嘌呤 B. 内嘌呤 C. 次黄嘌呤核苷酸 D. 黄嘌呤核苷酸 E. 黄嘌呤核苷 12.嘧啶从头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核苷酸为

A. UDP B. CDP C. TMP D. UMP E. CMP 13.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下列哪种物质直接还原而成

A.核糖 B.核糖核苷 C.一磷酸核苷 D.二磷酸核苷 E.三磷酸核苷 14.HGPRT(次黄嘌呤-鸟嘌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A.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B.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C.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 D.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 E.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

15.5-氟尿嘧啶(5-Fu)治疗肿瘤的原理是

A.本身直接杀伤作用 B.抑制胞嘧啶合成 C.抑制尿嘧啶合成 D.抑制胸苷酸合成 E.抑制四氢叶酸合成 16.提供其分子中全部N和C原子合成嘌呤环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天冬氨酸 C.甘氨酸 D.丙氨酸 E.谷氨酸 17.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时GMP的C-2氨基来自

A.谷氨酰胺 B.天冬酰胺 C.天冬氨酸 D.甘氨酸 E.丙氨酸 18.在体内能分解为β-氨基异丁酸的核苷酸是

A.CMP B.AMP C.TMP D.UMP E.IMP 19.使用谷氨酰胺的类似物作抗代谢物,不能阻断核酸代谢的哪个环节 A.IMP的生成 B.XMP→GMP C.UMP→CMP D.UMP→dTMP E.UTP→CTP 20、直接分解产生尿酸的是

A. I B. X C. A D. T E. U 21.氨基蝶呤和氨甲蝶呤抑制嘌呤合成,因为它们抑制 A. 谷氨酰胺的酰胺基的转移 B. CO2加到新生环中 C. ATP磷酸键能的转移 D. 天门冬氨酸的氮转移 E. 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 22.嘧啶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正确的是

A. 尿酸 B. 尿苷 C. 尿素 D. α-丙氨酸 E. 氨和二氧化碳 23.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不包括

A.R-5′-P B. 一碳单位 C. 天冬氨酸、甘氨酸 D. Gln.CO2 E. S-腺苷蛋氨酸 24.嘧啶核苷酸补救途径的主要酶是

A. 尿苷激酶 B. 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C. 胸苷激酶 D. 胞苷激酶 E.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25.5-FU是哪种碱基的类似物

A. A B. U C. C D. G E. T 26.痛风症是因为血中某种物质在关节、软组织处沉积,其成分为 A. 尿酸 B. 尿素 C. 胆固醇 D. 黄嘌呤 E. 次黄嘌呤 27.氨甲蝶呤可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原因是其可以直接

A.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 抑制DNA的合成酶系的活性 C. 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D. 阻断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E. 破坏DNA的分子结构

28.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制是该药抑制

A. 黄嘌呤氧化酶 B. 腺苷脱氨酸 C. 尿酸氧化酶 D. 鸟嘌呤脱氢酶 E. 黄嘌呤脱氢酶

29.氮杂丝氨酸能干扰或阻断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其化学结构类似于 A. 丝氨酸 B. 谷氨酸 C. 天冬氨酸 D. 谷氨酰胺 E. 天冬酰胺

30.有患者血中尿酸含量>80mg/L,经临床别嘌呤醇治疗后尿酸降为50mg/L,病人尿液中可能出现哪种化合物 A. 尿黑酸 B. 别嘌呤核苷酸 C. 牛磺酸 D. 多巴胺 E. 精胺、精脒 31.6-巯基嘌呤、8-氮杂鸟嘌呤具有抗肿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 A. 抑制嘌呤的补救合成 B. 碱基错配 C. 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

40

D.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 其他机制 32.叶酸类似物抗代谢药物是

A.8-氮杂鸟嘌呤 B. 甲氨蝶呤 C. 阿糖胞苷 D. 5-氟尿嘧啶 E. 别嘌呤醇 33.抑制CDP还原成dCDP的药物是

A. 8-氮杂鸟嘌呤 B. 甲氨蝶呤 C. 阿糖胞苷 D. 5ˉ氟尿嘧啶 E. 别嘌呤醇 34.6-MP的结构类似物是

A. I B. X C. A D. T E. U 35.IMP转变成AMP时需要

A. ITP B. GTP C. ATP D. TTP E. UTP 36. IMP转变成GMP时需要

A. ITP B. GTP C. ATP D. TTP E. UTP 37.下 列 哪 条 途 径 与 核 酸 合 成 密 切 相 关 A. 糖 酵 解

B.糖 异 生

C. 糖 原 合 成

D. 磷 酸 戊 糖 旁 路

E. 三 羧 酸 循 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反应需要一碳单位参加

A.IMP的合成 B.IMP→GMP C.UMP的合成 D.dTMP的生成 2.嘧啶分解的代谢产物有:

A.CO2 B.β-氨基酸 C.NH3 D.尿酸 3.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参与的反应有

A.IMP从头合成 B.IMP补救合成 C.GMP补救合成 D.UMP从头合成 4.下列哪些情况可能与痛风症的产生有关?

A.嘌呤核苷酸分解增强 B.嘧啶核苷酸分解增强 C.嘧啶核苷酸合成增强 D.尿酸生成过多 5.嘌呤环中的氮原子来自

A.甘氨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酰胺 D.谷氨酸 6.下列哪些化合物对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能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A.IMP B.AMP C.GMP D.尿酸 7.6-巯基嘌呤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是由于

A.6-巯基嘌呤抑制IMP生成AMP B.6-巯基嘌呤抑制IMP生成GMP C.6-巯基嘌呤抑制补救途径 D.6-巯基嘌呤抑制次黄嘌呤的合成 8.别嘌呤醇的作用

A.是次黄嘌呤的类似物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可降低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

D.使痛风患者尿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排泄量减少 9.胞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包括下列哪些物质

A.5-磷酸核糖 B.谷氨酰胺 C.-碳单位 D.天冬氨酸 10.嘧啶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是由于控制了下列哪些酶的活性 A.氨基甲酰磷合成酶Ⅱ B.二氢乳清酸酶 C.天冬氨酸甲酰酶 D.乳清酸核苷酸羧酶 三.填空题

1.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_________直接还原而生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 __________酶。 2.在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中最重要的调节酶是_________酶和_________酶。

3.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的原理是由于其结构与________相似,并抑制 __________酶的活性。

4.氨甲喋呤(MTX)干扰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其结构与__________相似,并抑 制___________酶,进而影响一碳单位代谢。 5.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见的嘌呤类似物有__________;常见的嘧啶类似 物有____________。 6.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与其生成有关 的重要酶是____________。

7.体内ATP与GTP的生成交叉调节,以维持二者的平衡。这种调节是由于:IMP→AMP需要 __________;而IMP→GMP需要____________。四.判断题

1.核苷酸是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

2.脑和骨髓主要靠从头合成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 3.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体内提供核苷酸的主要来源。 4.PRPP酰胺转移酶可以受IMP、AMP和GMP变构抑制。 5.PRPP酰胺转移酶可以受PRPP变构抑制。

6. 自毁容貌征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HGRT完全缺失的遗传代谢病。 7.抗代谢物只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无杀伤性。 8.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合成嘧啶环。 五.名词解释

41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4.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六.简答题

1.简述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2.比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3.列表比较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和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E 4.E 5.A 6.C 7.A 8.E 9.D 10.E 11.A 12.D 13.D 14.C 15.D 16.C 17.A 18.C 19.D 20.B 21.E 22.E 23.E 24.B 25.E 26.A 27.A 28.A 29.D 30.B 31.A 32.B 33.C 34.A 35.B 36.C 37.D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ABCD 4.AD 5.ABC 6.ABC 7.ABC

8.ABC

9.ABC 10.AC 三.填空题

1.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2.磷酸核糖焦磷酸激 3.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 4.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

5.6-巯基嘌呤(6MP) 5-氟尿嘧啶(5-Fu) 6.尿酸 黄嘌呤氧化酶 7.GTP ATP 四.判断题

1.√ 2.X 3.√ 4.√ 5.X 6.√ 7.X 8.X 五.名词解释

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谷氨酰胺、CO2和天冬氨酸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4.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嘧啶或尿嘧啶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六.简答题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1)IMP的合成:IMP的合成经过十一步反应完成。 关键酶:PRPP合成酶、酰胺转移酶 (2) AMP和GMP的生成 天冬氨酸 谷氨酰胺 AMP 甘氨酸 IMP CO2 GMP 一碳单位 2.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原料 5-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5-磷酸核糖、氨基甲酰磷酸、CO2 天冬酰胺 主要限速酶 PRPP合成酶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 PRPP酰胺转移酶 合成部位 肝、小肠粘膜、胸腺的胞液 肝细胞液 首先合成的核苷酸 IMP UMP 合成特点 在5-磷酸核糖上合成嘌呤环 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相连而成 3.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 存在部位 肝细胞线粒体 细胞液 底物 NH3、H2O和CO2 谷氨酰胺和CO2 作用 合成尿素 合成嘧啶核苷酸 变构激活剂 N-乙酰谷氨酸(AGA) 否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体内物质代谢有几个不同的调节层次 A.1 B.2 C.3 D.4 E.5 2.调节物质代谢体内最基础的层次是

42

A.细胞水平 B.激素水平 C.神经调节 D.整体水平 E.器官水平 3.糖原分解的限速酶是

A.磷酸二酯酶 B.磷酸酶 C.磷酸化酶 D.葡萄糖激酶 E.丙酮酸激酶 4.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A.甘油三酯脂肪酶 B.甘油二酯脂肪酶 C.甘油一酯脂肪酶 D.乙酰辅酶A羧化酶 E.脂蛋白脂肪酶

5.HMGCoA合成酶是什么代谢途径的限速酶

A.胆固醇合成 B.胆固醇分解 C.胆固醇代谢转变 D.酮体分解 E.酮体生成

6.甘油三酯脂肪酶是甘油三酯什么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 A.合成 B.分解 C.储存 D.动员 E.转变 7.磷酸果糖激酶是什么代谢途径中的别构调节酶 A.三羧酸循环 B.糖异生 C.葡萄糖分解 D.糖原合成 E.糖原分解 8.三羧酸循环中的别构调节酶是

A.柠檬酸合酶 B.α-酮戊二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延胡索酸酶 E.苹果酸脱氢酶 9.(糖原)磷酸化酶化学修饰激活的方式是 A.-S-S-氧化生成 B.-SH还原生成 C.与cAMP结合 D.磷酸化 E.脱磷酸化 10.胆固醇对肝中胆固醇合成代谢酶活性的调节方式是

A.变构 B.化学修饰 C.阻遏 D.诱导 E.酶的降解 11.激素必需与靶细胞的什么物质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A.受体 B.配体 C.核 D.质膜 E.以上都不是 12.按激素受体在细胞的部位不同,可将激素分为几类 A.1 B.2 C.3 D.4 E.5

13.通过第二信使进行调节是哪种物质进行调节的主要方式 A.细胞水平 B.脂溶性激素 C.水溶性激素 D.神经递质 E.整体水平 14.整体水平调节的特征是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酶的变构调节 E.酶的含量调节 15.饥饿时机体胰岛素的分泌是

A.骤然增加 B.缓慢增加 C.骤然减少 D.缓慢减少 E.分泌量基本不变 16.代谢调节的基础是通过什么发挥作用

A.神经 B.内分泌腺 C.激素 D.核酸 E.酶 17..催化糖酵解与磷酸戊糖途径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中什么部位 A.核 B.胞质 C.线粒体 D.微粒体 E.质膜 18.正常生理状况下大脑与肌肉细胞中的能量供应主要是 A.血糖 B.脂肪酸 C.酮体 D.氨基酸 E.核苷酸 19.催化三羧酸循环与脂肪酸β-氧化的酶分布在细胞内的什么部位A.胞质 B.胞膜 C.胞核 D.内质网 E.线粒体 20. 长期饥饿时,大脑的能源主要是

A.葡萄糖 B.糖原 C.甘油 D.酮体 E.氨基酸 21. 情绪激动时,机体会出现

A.血糖升高 B.血糖降低 C.脂肪动员减少 D.血中FFA减少 E.蛋白质分解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酶蛋白合成的诱导包括以下哪一些

A.产物的诱导 B.底物的诱导 C.激素的诱导 D.神经的诱导 E.药物的诱导 2.通过膜受体作用的激素有

A.胰岛素 B.甲状腺素 C.类固醇激素 D.生长激素 E.肾上腺素 3.线粒体中分布的多酶体系主要有

A.糖酵解 B.磷酸戊糖途径 C.三羧酸循环 D.脂肪酸β-氧化 E.氧化磷酸化

4.目前认为生命存在并能正常进行依赖的三大要素是

43

A.物质代谢 B.糖代谢 C.脂代谢 D.能量代谢 E.代谢调节 5.饥饿时,体内可能发生的代谢变化为

A.糖异生加强 B.血酮体升高 C.脂肪动员加强 D.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 E.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加强 6.变构调节的特点包括

A.变构酶多存在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

B.变构剂使酶蛋白构像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C.变构剂与酶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

D.变构调节都产生正效应,即增加酶的活性 E.变构酶大多是代谢调节的关键酶 7. 应急可引起的代谢变化

A.血糖升高 B.脂肪动员加强 C.蛋白质分解加强 D.酮体生成增加 E.糖原合成增加 三.填空题

1.对于高等生物而言,物质代谢调节可分为三级水平,包括 、 及整体水平的调节。

2.细胞水平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关键酶 或 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对物质代谢进行调节。 3.按受体在细胞的分布不同,可将激素分为 和 。 4.改变酶结构的快速调节,主要包括 与 。

5.酶含量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酶 或 以调节细胞内酶的含量,从而调节代谢的速度和强度。 6.化学修饰调节最常见的方式是磷酸化,磷酸化可使糖原合成酶活性 ,磷酸化酶活性 。

7.脑是机体耗能的 主要器官之一,正常情况下,主要以 作为供能物质,长期饥饿时,则主要以 作为能源。 8.成熟红细胞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因为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 。

9.关键酶所催化的反应具有以下特点:催化反应的速度 ,因此又称限速酶;催化 ,因此它的活性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这类酶常受多种效应剂的调节。

10.当体内葡萄糖有富余时,糖在体内很容易转变为脂,因为糖分解产生的

可作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 可为脂酸合成提供还原当量。 五.判断题

1.生物体内的变构调节属于迟缓调节。

2.细胞内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控制酶的作用而实现的。 3.ATP、ADP、AMP是某些酶的变构剂。

4.在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均增加。 5.糖原合成酶磷酸化后,从有活性到无活性,属于共价修饰。 6.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7.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都是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

8.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细胞内受体促进糖原磷酸化酶的合成。 9.关键酶通常是催化反应较慢,而且大多数是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 10.无论是正常情况或长期饥饿情况下,脑组织均只能利用血糖获得能量。 11.乙酰辅酶A是丙酮酸羧化酶的变构抑制剂,从而抑制丙酮酸羧化为草酰乙酸。 12.糖皮质激素能诱导糖异生途径中的酶,使血糖升高。 13.cGMP也可被细胞内磷酸二酯酶分解为5’-GMP。

14.细胞核中组蛋白磷酸化后,抑制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5.激素与受体以非共价键结合,所以是可逆的。 五.名词解释

1.限速酶 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3.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4.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5.酶的化学修饰 6.泛素(Ubiquitin) 7.激素反应元件(HRE) 8.激素受体 9.膜受体激素 10.物质代谢 六.简答题

1.简述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 2.叙述乙酰CoA在代谢上的重要性。

3.简述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氨基酸)三者在代谢上的相互关系。 4.试比较酶的变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的异同点。 5.下列物质能否转变,简述其理由。 ⑴葡萄糖 → 脂肪酸 ⑵甘油 → 葡萄糖 ⑶亮氨酸 → 葡萄糖 ⑷色氨酸 → 葡萄糖 ⑸组氨酸 → 一碳单位 七.论述题

1.试述饥饿48小时后,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的特点。

44

2.试述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机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D 5.E 6.D 7.C 8.A 9.D 10.C 11.A 12.B 13.C 14.C 15.D 16.E 17.B 18.A 19.E 20.D 21.A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ADE 3.CDE 4.ADE 5.ABCD 6.ABCE 7.ABCD 三.填空题

1. 细胞水平 激素水平 2. 结构 含量

3. 膜受体激素 胞内受体激素 4. 酶的变构调节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5. 合成 降解 6. 降低 增加

7. 葡萄糖 酮体 8. 葡萄糖酵解 有氧氧化

9. 最慢 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 10. 乙酰CoA NADPH+H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五.名词解释

1.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但可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常受到变构调节和/或化学修饰调节。

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指代谢途径中受到变构调节的酶,酶分子中含与底物结合起催化作用的催化亚基(部位)和与变构效应剂结合起调节作用的调节亚基(部位)。

3.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某些物质能以非共价键形式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特定部位结合,使酶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4.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细胞内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催化酶蛋白或其它蛋白质分子中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羟基磷酸化的酶,包括蛋白激酶A、K等。

5.酶的化学修饰:某些酶分子上的一些基团,受其它酶的催化发生共价化学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的变化。

6.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胞浆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质,能与待降解蛋白结合,促进蛋白的降解。

7.激素反应元件(HRE):能与激素-受体复合物二聚体结合的DNA特定序列,结合后可调节(促进或抑制)相邻基因的转录,进而调节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合成。 8.激素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和结合配体(激素、药物等),并将信息传给细胞内信息转换系统,从而启动各种特异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9.膜受体激素:指蛋白、多肽及儿茶酚胺等水溶性的激素,因其不能透过细胞质膜,这类激素需与膜受体结合后,才能将信息传到细胞内,产生各种生物效应。 10.物质代谢: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摄入O2及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中间代谢,同时不断排出CO2及代谢废物,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 六.简答题

1. (1)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转变,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体。(2)各物质代谢都受到严格的调节,并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3)各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都具有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4)各种物质代谢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代谢池。(5)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是ATP,它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物质。 2.

3. (1)糖与脂肪:糖分解成乙酰CoA,后者可合成脂肪酸。糖还可经酵解的中间产物转变成α-磷酸甘油。脂肪酸与α-磷酸甘油即可合成脂肪。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而脂肪酸则不能进行糖异生。(2)糖与蛋白质:糖的碳骨架可通过联合脱氨基的逆反应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其中大多数生糖氨基酸及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可进行糖异生转变成糖。(3)脂肪与蛋白质:脂肪分子中的甘油可通过转变成丙酮酸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而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而脂肪酸不能转变成氨基酸。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脱氨基后的碳骨架可转变成甘油。脂肪酸与甘油可合成脂肪。 4.(1)相同点:都属于细胞水平的调节,属酶活性的快速调节方式。

(2)不同点:①影响因素:变构调节是由细胞内变构效应剂浓度的改变而影响酶的活性;化学修饰调节是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酶的作用而引起共价修饰。②

酶分子改变:变构效应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的调节亚基或调节部位可逆结合,引起酶分子构像改变,常表现为变构酶亚基的聚合或解聚;化学修饰调节是酶蛋白的某些基团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发生共价修饰而改变酶活性。③特点及生理意义:变构调节的动力学特征为S型曲线,在反馈调节中可防止产物堆积和能源的浪费;化学修饰调节耗能少,作用快,有放大效应,是经济有效的调节方式。

5.⑴能。因为葡萄糖 → 丙酮酸 → 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⑵能。因为甘油 → α-磷酸甘油 → 磷酸二羟丙酮 → 糖异生途径 → 葡萄糖。⑶不能。因为亮氨酸分解生成乙酰辅酶A,而乙酰辅酶A不能转变成丙酮酸成为糖异生的原料,因此亮氨酸是生酮氨基酸,而非生糖氨基酸。⑷能。因为色氨酸可生成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后者可通过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⑸能。因为它分解可生成N-CH=NH-FH4。 七.论述题

1.饥饿48小时属短期饥饿,此时,血糖趋于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糖:糖原已基本耗竭,糖异生作用加强,组织对葡萄糖的氧化利用降低,大脑仍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脂: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肌肉以脂酸分解方式供能。蛋白质:肌肉蛋白分解加强。

5

+

脂肪 蛋白质或氨基酸 乙酰CoA 糖 脂肪酸 胆固醇 氧化供能 45

2.应激时,(1)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它们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2)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可使体内糖异生增加,亦使血糖升高。(3)皮质激素和生长素能使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降低,使血糖维持于较高水平。

第十章 DNA生物合成 ---- 复制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

A.DNA→蛋白质→RNA B.RNA→DNA→蛋白质 C.蛋白质→DNA→RNA D.DNA→RNA→蛋白质 E.RNA→蛋白质→DNA

2.Hershey和chase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以P标记DNA同时用S标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经过几代后,S放射活性几乎消失同时,P放射活性却保持相当32

35

35

32

时间,这实验有力的证明

A.T2噬菌体内的32

P活性比35

S活性强 B.T2噬菌体内蛋白质比核酸代谢活跃 C.DNA含量相对恒定 D.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E.蛋白质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3.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如果一个具有放射性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环境中经过两轮复制,其产物分子的放射性情况如何 A.其中一半没有放射性 B.都有放射性 C.半数分子的两条链都有放射性 D.都不含放射性 E.所有分子其中一条链有放射性

4.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半保留复制 B.两条子链均连续合成 C.合成方向5′→3′ D.以四种dNTP为原料 E.有DNA连接酶参加

5.DNA复制时,模板序列5′—TAGA—3′,将合成下列哪种互补结构

A.5′—TCTA—3′ B.5′—ATCA—3′ C.5′—UCUA—3′ D.5′—GCGA—3′ E.5′—TGTA—3′ 6.合成DNA的原料是:

A.dAMP dGMP dCMP Dtmp B.dATP dGTP dCTP dTTP C.dADP dGDP dCDP dTDP D.ATP GTP CTP UTP E.AMP GMP CMP UMP 7.DNA复制时,子链的合成是:

A.一条链5′→3′,另一条链3′→5′ B.两条链均为3′→5′ C.两条链均为5′→3′ D.两条链均为连续合成 E.两条链均为不连续合成 8.DNA复制中的引物是:

A.由DNA为模板合成的DNA片段 B.由RNA为模板合成的DNA片段 C.由DNA为模板合成的RNA片段 D.由RNA为模板合成的RNA片段 E.引物仍存在于复制完成的DNA链中 9.冈崎片段是指

A.DNA模板上的DNA片段 B.引物酶催化合成的RNA片段 C.随从链上合成的DNA片段 D.前导链上合成的DNA片段 E.由DNA连接酶合成的DNA 10.冈崎片段产生的原因是

A.DNA复制速度太快 B.有RNA引物就有冈崎片段

C.复制与解链方向不同 D.复制中DNA有缠绕打结现象 E.双向复制 11.DNA复制时,下列哪一种酶是不需要的

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B.DNA连接酶 C.拓扑异构酶 D.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E.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12.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

A.具有3’--5’外切酶的活性 B.具有5’--3’内切酶的活性 C.是大肠杆菌中唯一的DNA聚合酶 D.是DNA复制的主要聚合酶 E.可利用UTP作为其底物之一 13.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中δ主要负责

A.DNA的复制 B.切除引物 C.参与修复 D.解开双螺旋 E.合成引物

14.大肠杆菌中主要行使复制功能的酶是

A.DNA聚合酶I B.DNA聚合酶Ⅱ C.DNA聚合酶Ⅲ D.Klenow酶 E.rep蛋白 15.DNA复制中解开双螺旋的酶是

A.拓扑酶 B.解螺旋酶 C.DNA结合蛋白 D.连接酶 E.引物酶 16.下列关于单链结合蛋白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与单链DNA结合防止碱基重新配对 B.保护复制中单链DNA不被核酸酶降解

46

C.与单链DNA结合,降低双链DNA Tm值 D.作用时表现协同效应 E.SSB不能沿DNA链移动

17.DNA复制时需要一段RNA作为引物,合成此引物的酶有

A.DNA聚合酶 B.DNA连接酶 C.RNA连接酶 D.RNA聚合酶或引发酶 E.Dna A 蛋白 18.DNA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 A.解开DNA双螺旋,便于复制 B.改变DNA分子拓扑构象,理顺DNA链 C.把DNA异构为RNA,因为复制需RNA引物 D.辨认复制起始点 E.稳定复制叉 19.DNA连接酶

A.使DNA形成超螺旋结构

B.使双螺旋DNA中单链缺口的两个末端连接 C.去除引物,填补空缺 D.将双螺旋解链 E.作用时不需要ATP

20.DNA连接酶在下列哪个过程中是不需要的?

A.DNA复制 B.DNA修复 C.DNA断裂和修饰 D.基因工程制备重组DNA E.DNA天然重组 21.关于DNA复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真核细胞DNA有多个复制起始点 B.为半保留复制

C.亲代DNA双链都可作为模板 D.子代DNA的合成都是连续进行E.子代与亲代DNA分子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22.关于大肠杆菌复制起始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置不固定 B.其保守序列AT含量较高 C.复制时,首先结合起始点的是DnaC蛋白

D.复制起始点通常甲基化程度较高 E.以上叙述都不对 23.下列为DNA复制的有关步骤,

A.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合成RNA引物 B.解螺旋酶打开DNA双链

C.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合成的DNA互补链 D.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

E.RNA酶切除引物,并由DNA聚合酶I填补留下的缺口 24.端粒酶属于

A.限制性内切酶 B.DNA聚合酶 C.RNA聚合酶 D.DNA连接酶 E.拓扑异构酶

25.修补胸腺嘧啶有数种方法,其中之一是用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等催化进行,试问这些酶按下列哪种顺序发挥作用A.DNA连接酶→DNA聚合酶→核酸内切酶 B.DNA聚合酶→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C.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 D.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 E.以上都不对

26.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是

A.引起碱基置换 B.形成嘧啶二聚体

C.导致碱基缺失 D.发生碱基插入 E.引起片段重排 27.关于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都会引起有害的结果 B.自然突变的频率很低,因而可以忽略 C.所有突变都会引起表型改变 D.突变是进化的分子基础 E.突变反映了遗传的保守性 二.多项选择题

1.Crick于1958年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

A.DNA复制 B.RNA复制 C.转录 D.逆转录 E.翻译 2.复制保真性的机制包括

A.半保留复制 B.DNA聚合酶I有校读作用 C.DNA聚合酶I有修复作用 D.端粒酶的逆转录作用 E.DNA聚合酶III对碱基有选择功能 3.DNA生物合成中需要以下哪些酶参与

A.引物酶 B.解螺旋酶 C.拓扑酶 D.DNA连接酶 E.DNA聚合酶 4.以下酶中,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的有

A.核酸酶 B.解螺旋酶 C.拓扑酶

47

D.DNA连接酶 E.DNA聚合酶 5.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功能包括

A.校正复制中的错误 B.是催化新链延长的主要酶类

C.填补空隙 D.参与DNA损伤修复 E.合成RNA引物 6.与DNA复制起始有关的酶和蛋白质有

A.引物酶 B.DNA连接酶 C.解螺旋酶 D.Dna A蛋白 E.拓扑酶 7.DNA的切除修复需要以下哪几种酶参与

A.光修复酶 B.核酸内切酶 C.DNA聚合酶I D.DNA连接酶 E.RNA聚合酶 8.逆转录酶催化

A.以RNA为模板的DNA合成 B.以DNA为模板的RNA合成 C.以mRNA为模板的蛋白质合成 D.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 E.以RNA为模板的RNA合成 9.复制中的RNA引物

A.使DNA聚合酶活化 B.提供3`-OH合成DNA链 C.每个冈崎片段的合成都需要 D.留在复制的终产物中 E.可与模板形成互补双链区段 10.滚环复制

A.也属于半保留复制 B.是低等生物的一种复制形式 C.不需要DNA连接酶 D.新链合成的方向为5’--3’ E.以NTP为原料 11.SOS修复

A.只能修复嘧啶二聚体 B.可导致较广泛、长期的突变 C.端粒酶是起主要作用的酶 D.需要动员很多基因共同表达完成 E.此修复体系的反应特异性低 12.关于重组修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复的结果是把损伤“稀释”,而不能彻底修复至无错误的水平 B.需要可见光照射 C.需要DNA 聚合酶和连接酶

D.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机制与重组修复缺陷有关 E.需要重组蛋白的参与 13.属于点突变的有

A.所有癌基因的突变 B.地中海贫血Hb-Lepore的突变 C.癌基因C-rasH在膀胱癌细胞的突变 D.镰形红细胞贫血的突变 E.所有的致死性突变 三.填空题

1.基因是 ,其产物主要是 和 。

2.DNA复制往往从一个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 复制。

3.同一复制叉上同时进行两条链的合成,其中一条链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同,其合成是 的,称为 链;另一条链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其合成是 的,称为 链。

4.核酸分子中,连接核苷酸和核苷酸的化学键是 ,蛋白质分子中连接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 。

5.DNA聚合酶I(E.coli)的生物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作用。用蛋白水解酶作用DNA聚合酶I,可将其分为大、小两个片段,其中_______片段叫Klenow片段,具有_______和_______作用,另外一个片段具有_______活性。

6.在E.coli中,使DNA链延长的主要聚合酶是_______,它由_______亚基组成。DNA聚合酶Ⅱ主要负责DNA的_______作用。 7.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在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 8.DNA生物合成的起始,需要一段______为引物,引物由______酶催化完成。 和 。

10.逆转录酶所具有的酶活性有__ __、___ ___和 ____ ___,通过逆转录得到的DNA称为 。 11.能引起框移突变的有____ ___和____ ___突变。 12.生物体中DNA修复的类型主要有__ __、____ ___、 ____ 和 ___。

13.SSB的中文名称为 ,其主要功能为 和

14.复制的终止阶段,由 酶水解引物,DNA聚合酶I进行 ,最后的缺口由 酶连接。 四.判断题

1.DNA是唯一的遗传信息携带者。

2.由于半保留复制机制存在,复制产生的子代DNA与其亲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一定是完全相同的,即遗传的保守性是绝对的。

9.DNA复制的模板是 ,底物是 ,产物是 ,合成的方向是 ,DNA复制的三个基本特点为 、

48

3.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比原核生物要长。

4.如果用P标记的dNTP作为复制底物来标记新合成的DNA,P应标记在α-磷酸基团上。 5.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I和DNA聚合酶III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 6.DNA生物合成不需要核糖核苷酸。 7.DNA只存在于细胞核内。

8.引发体沿DNA链移动不需要能量。 9.真核生物在细胞分裂的S期合成DNA。

10.DNA聚合酶I切除引物RNA属3’→ 5’外切酶作用,切除错配的核苷酸属5’→ 3’外切酶作用。 11.冈崎片段的合成需要RNA引物。

12. D-环复制是线粒体DNA的复制形式,其特点是复制起点不在双链DNA的同一位点,内、外环复制有时序差别。 13. 光修复酶发挥作用需要可见光照射。 14. 重组修复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方式。 五.名词解释

1.基因 2.中心法则 3.半保留复制 4.领头链

5.冈崎片段 6.半不连续复制 7.复制叉 8.逆转录 9.突变 10.切除修复 六.简答题

1.半不连续复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两条链的复制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2.说明参与DNA复制的各种酶和蛋白质因子的主要功能。 3.比较DNA聚合酶、连接酶及拓扑酶的异同。 4.突变的意义有哪些?

5.突变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6.说明DNA损伤修复的类型,并列出参与每种修复机制的重要物质。 七.论述题

1.试述DNA复制过程,总结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2.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有几种?说明各种DNA聚合酶的分子结构特点、酶活性及主要功能。说明真核生物各种D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B 5.A 6.B 7.C 8.C 9.C 10.C 11.E 12.A 13.A 14.C 15.B 16.C 17.D 18.B 19.B 20.C 21.D 22.B 23.D 24.B 25.C 26.B 27.D 二. 多项选择题

1.ACE 2.BCE 3.ABCDE 4.CDE 5.ACD 6.ACDE 7.BCD 8.AD 9.BCE 10.ABD 11.BDE 12.ACDE 13.CD 三. 填空题

1. 为生物活性产物编码的DNA片段 蛋白质 RNA 2. 双向

3.连续 领头 不连续 随从 4.3',5'-磷酸二酯键 肽键 5.校正 填补空隙 损伤修复 6.DNA 聚合酶III 22个 损伤修复

7.DNA聚合酶α DNA聚合酶β DNA聚合酶γ DNA聚合酶δ DNA聚合酶ε DNA聚合酶δ 8.RNA 引物

9. 亲代DNA dNTP 子代DNA 5'到3' 半保留复制 双向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10.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活性 RNA酶活性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活性 互补DNA(cDNA) 11.缺失 插入

12.光修复 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

13.单链DNA结合蛋白 防止单链DNA模板复性 保护单链DNA免受降解 14.RNA 填补空隙 DNA连接 四. 判断题 1.×

2.× 3.×

4.√ 13.√

5.×

6.× 7.×

8.× 9.√ 10.×

11.√ 12.√ 五. 名词解释

1.基因:基因是为生物活性产物编码的DNA功能片段,这些产物主要是蛋白质或是各种RNA。 2.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

3.半保留复制:亲代双链DNA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各合成一条互补链,这样一条亲代DNA双螺旋,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子代DNA螺旋,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合成的“新”链和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4.领头链: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3’→ 5’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 (5’→ 3’)是连续的.这条能连续合成的链称领头链。

5.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5’→ 3’)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不能以3’→ 5’方向进行,而是按5’→ 3’方向合成出许多小片段,因为是冈崎等人研究发现,因此称冈崎片段。

6.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所以叫做半不连续复制。

14.×

32

32

49

7. 复制叉:复制中的DNA分子,末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由两个子代双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呈丫状叫做复制叉。 8.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9.突变指个别dNMP残基以至片段DNA在构成、复制或表型功能的异常变化,也称为DNA损伤。

10.切除修复: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出空缺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六. 简答题

1.半不不连续复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同一复制叉内的两条DNA模板链及其子代链走向相反,而子代链只能沿5’→ 3’方向合成。

领头链新链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同,其合成是连续的。随从链新链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需要多次引发,合成多个冈崎片段,然后再连接成完整的DNA链,其合成是不连续的。 2.

DNA聚合酶 解螺旋酶 拓扑异构酶 SSB 引物酶 DNA连接酶 模板。

(2)DNA连接酶可将互补DNA双链中单链上的缺口连接,形成完整的DNA链,要求两相邻末端必须具有5’-磷酸和3’-OH,需要ATP。 (3)拓扑异构酶可将DNA链打开缺口,旋转后再将缺口连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不需要ATP。

4.(1)突变是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 (2)只有基因型改变的突变;(3)致死性突变;(4)突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5.(1)点突变,它是只有一个碱基改变的突变。 (2)缺失及插入,可造成框移突变。

(3)重排,是DNA分子内较大片段的交换,可产生融合基因。 6.(1)光修复,主要参与物质有光修复酶。

(2)切除修复,参与物质在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I、DNA连接酶以及Uvr A、Uvr B、Uvr C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δ、ε以及XP基因家族的产物。 (3)重组修复,Rec A蛋白是重要的参与此修复机制的物质,还需要DNA聚合酶和连接酶。

(4)SOS修复,参与的物质有uvr类基因、rec类基因的产物,Lex A调控蛋白,以及DNA聚合酶II。 七.论述题

1.以E.coli为例,DNA复制过程分三个阶段;①起始:从DNA上控制复制起始的序列即起始点开始复制,形成复制叉,复制方向多为双向,也可以是单向,若以双向进行复制,两个方向的复制速度不一定相同。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从无到有合成新链,所以DNA复制需要有含3’-OH的引物,引物由含有引物酶的引发体合成一段含3一10个核苷酸的RNA片段;②延长:DNA复制时,分别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当复制叉沿DNA移动时,以亲代3’→5’链为模板时,子链的合成方向是5'→3',可连续进行,以亲代5’→3’链为模板时,子链不能以3’→5’方向合成,而是先合成出许多5’→3’方向的冈崎片段,然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子链;③终止:当一个冈崎片段的3'-OH与前一个冈崎片段的5’-磷酸接近时,复制停止,由DNA聚合酶I切除引物,填补空隙,连接酶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DNA复制时,由DNA解旋酶(又称解链酶)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DNA双链,并沿复制叉方向移动,所产生的单链很快被单链结合蛋白所覆盖,防止DNA的变性并保护其单链不被降解,复制叉前进过程中,双螺旋产生的应力在拓扑异构酶的作用下得到调整。

DNA复制基本规律:①复制过程为半保留方式;②原核生物单点起始,真核生物多点起始,复制方向多为双向,也有单向;③复制方式呈多样性,(直线型、Q型、滚动环型?等);④新链合成需要引物,引物RNA长度—般为几个~10个核苷酸,新链合成方向5’→ 3’,与模板链反向,碱基互补;⑤复制为半不连续的,以解决复制过程中,两条不同极性的链同时延伸问题,即?—条链可按5’→ 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另一条链先按5’→ 3’方向合成许多不连续的冈崎片段(原核生物一般长1000-2000个核苷酸,真核生物一般长100--200个核苷酸),再通过连接酶连接成完整链,称后随链,且前导链与后随链合成速度不完全—致,前者快,后者慢。

2.(1)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主要包括三种: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Ⅱ和DNA聚合酶Ⅲ。其分子结构、酶活性和功能比较如下:

酶 分子结构 酶活性 DNA pol I 单一多肽链 5’-3’聚合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主要功能 校正,填补缺口,损伤修复 损伤修复 催化新链延长 (2)真核生物各种DNA聚合酶的功能为: DNA聚合酶 α β γ δ ε 一. 单项选择题

1.对于RNA聚合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核心酶和ζ因子构成 B.核心酶由α2ββ’组成 C.全酶与核心酶的差别在于β亚单位的存在

功能 合成引物,起始引发 低保真度复制 线粒体DNA复制 延长新链,同时可解开双螺旋 填补缺口,修复,重组 DNA pol II 单一多肽链 5’-3’聚合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DNA pol III 10种22个亚基 5’-3’聚合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DNA损伤修复 解开DNA双螺旋

消除由于解螺旋造成的紧缠状态,理顺DNA链 防止单链模板复性;保护单链模板不被降解 合成RNA引物 连接DNA片段

功能

合成新的DNA链;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正;

3.答:这三种酶都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但其作用特点与功能均不相同:(1) DNA聚合酶以dNTP为底物,延长DNA链,起作用时必需依赖DNA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