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表明( )
A.产生于一定时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B.真正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C.真正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
D.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精神
2.意识是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殊性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正确揭示意识发展过程的唯物主义观点
3.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无伟人就无历史
4.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发展生产力 B.国家政权 C.转换经济体制 D.确立指导思想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6.逻辑矛盾是指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语言不清晰
C.现实中的矛盾 D.认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7.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是( )
A.“宇宙即吾心”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上帝创造万物
1
8.“世界统一于存在”是
A.唯心主义的命题 B.唯物主义的命题 C.折衷主义的命题 D.朴素唯物主义的命题 9.下列主张属于“二元论”的有
A.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并行存在的本原 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0.事物联系形式之不同是由于( )
A.事物性质不同 B.事物运动 C.事物客观性 D.人的主观意志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变化过程 B.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 C.事物的量变过程 D.事物的运动过程 12.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就是( )
A.过程 B.联系 C.变化 D.发展
13.“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 )
A.都是正确的 B.后者正确,前者错误 C.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D.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15.作为质与量统一的度,是指( )
A.事物的构成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2
D.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16.假象是( )
A.事物本身所具有的 B.对现象的歪曲反映 C.人们的错觉 D.不表现本质的 1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 D.诡辩论的观点 18.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是( )
A.相互包含 B.相互决定 C.相互作用 D.相互等同 1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
A.间接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表明( )
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优于量变 D.量变就是质变 21.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坚信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22.内容和形式存在矛盾,是因为( )
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采用了新形式 B.内容比较保守稳定,形式相对活跃易变 C.内容的变化经总是落后于形式 D.形式比较稳定,内容相对活跃易变 2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A.抛弃 B.继承 C.扬弃 D.循环
3
24.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为“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
A.循环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2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
A.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把诸要素结合起来 B.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
C.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 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 26.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7.人对事物的认识遵循的次序是( )
A.从一般结论到个别事实,再由个别到一般 B.从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已知 C.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D.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再从一般到个别 2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求知愿望 B.社会实践 C.科学兴趣 D.好奇心理 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 30.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31.真理是( )
A.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
B.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 D.多样的
32.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C.不能有不同的认识 D.夸大真理的多样性 33.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
A.人的自私性 B.人的阶级性 C.人的个体性 D.人的意识性 3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5.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 )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 36.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7.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5
38.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9.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属于( )
A.具有独立的人格 B.自然的交往 C.广泛的社会交往 D.不受束缚的交往
40.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其核心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态度 D.人生意义
4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 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4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4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 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
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 44、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 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 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 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4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4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
A.唯生产力论 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7、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 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
6
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48. 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无伟人就无历史
49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50.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
A.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心想事成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5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5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关系的改革需要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 C.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无须人的参与的自发过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5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56.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进步论 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 D.历史唯物论 57.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主
7
要是由于(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决定的 C.党的发展经验的政策决定的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 5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5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60.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是同一个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
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D.没有必然的联系
6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规律,是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一般过程 B.它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规律
D.它决定并制约着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62.一些思想家认为社会历史有自己的必然规律,是“神意”,“天命”,人是无能为力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不可知论 63.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不相适合的过程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的过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不适合到适合再到新的不适合的过程 6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65.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骨骼”,判断一定性质社会形态的标志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66.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8
6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6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规律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6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7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生产工具本身是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 7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D.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7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74.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 )
A.杰出人物 B.人性 C.人类之爱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人口增长的快慢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6.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77.生产关系包括很多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78.用人们的政治观点来划分阶级的理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折中主义 79.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
9
A.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C.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D.分配的多少
80.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因此它适用于分析( )
A.一切现象 B.一切社会现象
C.阶级社会的一切现象 D.一切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 81 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 )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 B.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D.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里 82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 )
A.人口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8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4.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艺术 D.道德
8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最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8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B.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8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88.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 D.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9.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指( )
A.社会意识形态 B.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C.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D.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
9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9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0
B.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9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9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94.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
A.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 B.人们的普遍愿望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其它国家的影响 95.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上层建筑的变革 D.社会形态的更替 96.当前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
A.自然规律 B.人民的需要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97.经济基础是指( )
A.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总和
B.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98.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
A.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B.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政府组织部门 C.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99.在上层建筑各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思想 B.道德 C.哲学 D.政治 10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武装力量 D.道德 101.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0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10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 )
11
A.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 B.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C.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10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得
到迅速发展,这说明( )
A.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B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C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决定一个社会形态性质的依据是( )
A.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 D.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
A.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偶然性支配的
.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史观的观点
C.历史主义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下列各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的是( )
A.一切唯物主义者 B.某些唯心主义者 C.马克思主义者 D.二元论者 112.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C.科学文化的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113.历史人物的产生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统一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的统一1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12
105 106 107 A. 108 109 110 111)
A.完全必然的 B.偶然的
C.有时是必然的,有时是偶然的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11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116.人的本质属性是(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先天属性 D.物质属性 117.“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观点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118.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
A.人的自私性 B.人的阶级性 C.人的个体性 D.人的意识 119.人在价值关系中(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120.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21.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12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两个不同阶段 B.两个不同的道路 C.两个不同的结果 D.两个不同的状态 123.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
A.选择的自由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D.摆脱必然性而独立 12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工具的状况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2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的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的关系
13
127.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12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2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30.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3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132.人的个性决定于( )
A.先天的禀赋 B.家庭出身
生理状况 D.后天的社会实践
13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的科学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是( ) A.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B.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能够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并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现实的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 ) 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各种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形态 C.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D.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E.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应理解为( )
A.是第一生产力 B.是独立的生产力
14
) C. C.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D.是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生产力 E.是已经转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 4.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动的反作用在于它( )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排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社会改革 D.社会革命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提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说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度 8.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
A.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B.可以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C.可以加速一定历史的进程 D.可以延缓一定历史的进程 E.可以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对历史起作用
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从个别到一般,在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 E.群众的一切意见都必须遵从的观点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 )
A.承认群众有绝对自由的观点 B.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E.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11.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15
1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运动同自然运动一样,无须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而照样进行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人们有可能以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社会 E.社会同自然界遵循完全相同的规律 13. 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为( )
A.是历史事件的发动者 B.决定历史事件的个别特点和面貌 C.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D.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E.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还能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D.某些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运动同自然运动一样,无需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而照样进行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人们有可能以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社会 E.社会同自然界遵循着完全相同的规律
1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含以下的内容( )
A.承认群众有绝对自由的观点 B.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E.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17.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他们能够揭示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发展趋势 B.他们是革命事业的倡导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 D.他们能够决定历史发展规律 E .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动者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仍能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9.列宁认为以往的历史理论根本的缺陷是( )
16
A.至多考察了人们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注重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强调了法的作用 D.看到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E.只注重历史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20.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
D.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因而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E.人们预想的目的,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基本实现,而不能完全实现 2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2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3.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2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25.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经济基础
17
E.社会生产力
27.“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功失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E.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29.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社会改革( )
A.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B.是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C.可以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 D.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 B.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 C.人的需要全面丰富和满足 D.个人潜力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E.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包括(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E.自然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式
32.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D.没有客观的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E.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
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E.生产方式
18
35.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E.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36.面临环境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发展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3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增长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增长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力制约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方式构成内容的是(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宗教关系 E.生产力 39.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E.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40.下列各项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哲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军事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41.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42.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4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19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4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段话说明( )
A.革命运动的成功需要革命的理论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先进的革命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革命的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 E.革命的理论可以不来自实践,但能指导实践 45.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水平
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E.生产力的构成
46.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它( A.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 B. 同生产力没有矛盾
C.为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 D.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
E. 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4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B.彻底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C.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代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对原来经济体制的“扬弃”
E.用全新的经济体制代替原来的经济体制 4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由( )
A.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决定的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D.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E.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4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
A.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 B.社会主义商品交换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森林法》 D.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E.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50.下列哪些精神产品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A.《本草纲目》 B.《宪法》 C.《西游记》 D.《矛盾论》 E.《企业法》
5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产生
20
)
)B.上层建筑的变化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5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它们(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制约和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矛盾 C.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D. 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E.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53.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个论断适用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54.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 )
A.非对抗性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B.对抗性矛盾,必须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来解决 C.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D.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
E.因国情不同而存在的基本矛盾的性质也不同 55.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是( ) A.在社会主义制度内自我解决
B.“自我完善”、“自我改革”
C.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D.建立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社会制度
E.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体制方面的改革 5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B.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D.对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扬弃
E.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5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有( )
A.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方向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5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有( )
21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矛盾 E.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59.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
A.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基本动力)
B.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E.统治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6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E.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6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 国家政权在各个阶级之间相互转移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D.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 E.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
62.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在于阶级斗争( )
A.已不是主要矛盾
B.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C.已经消灭
D.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 E.采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形式 63.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
A.居民中的大多数 B.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C.体力劳动者 D.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E.一切人
6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6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
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 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
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 6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2
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两种观点是辩证统一的
E.前者是科学的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67.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
A.纯粹历史的必然性 B.纯粹历史的偶然性
C.历史命运的安排 D.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E.历史潮流发展之需要
68.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 )
A.上层建筑反作用原理 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
C.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D.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原理 E.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69.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E.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
70.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 A.人生而自由 B.人性善
C.人性恶 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 E.人性善恶决定于社会实践 7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这段话表明( )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人的社会性属于人性的范围,人的自然属性不属于人性范围 E.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72.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它表现在( )
A.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截然分开 B.人是社会的产物
C.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D.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E.人的社会属性制约人的自然属性
73.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
A.个人为社会做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C.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D.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7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
23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75.唯心史观的基本表现形态是( )
A.唯意志论 B.循环论 C.宿命论 D.庸俗进化论 E.机械决定论
76.下列选项中,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有( )
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自由是实践活动中的自由
C.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D.自由是摆脱必然性的独立活动
E.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77.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 )
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E.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掌握了自然和社会规律,利用它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78.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的有( )
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79.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
一词的正确含义的有:( )
A.作为一种文化,共产主义是指对人类一切文化的彻底否定, B.作为一种学说,共产主义是指一种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C.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指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D.作为一种理想,共产主义是指某些人精心设计的乌托邦 E.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80.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 )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
C.客观精神的进程 D.人的意志可任意改变的 E.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8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82.以下命题属于唯理论观点的有( )
A.感觉、经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概念清晰是真理的标准
24
C.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D.真理是由不证自明的公理构成 E.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83.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作用表现在( )
A.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根本变革了旧的经济体制 C.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D.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E.根本改变了社会制度
8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 )
A.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B.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 C.超越历史时代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D.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E.由于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85.“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E.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86.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他们能够揭示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发展趋势 B.他们是革命事业的倡导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 D.他们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规律 E.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动者 87.社会意识形态是(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5
B.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 C.一种观念上层建筑 D.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 E.与社会心理相一致的意识 88.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不可分离 B.在偶然性背后总有必然性存在
C.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之开辟道路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E.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8.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它有助于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C.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90.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并结出硕果,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了中国革命实践发展需要 B.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 C.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D.中国传统哲学是最科学的思想体系 E.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世界大同思想
9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仍能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26
三、简答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掌握这一思想有何重大意义? 3.为什么要把劳动发展史看成是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4.怎样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6.什么是生产力?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掌握它有何现实意义?
7.什么是生产关系?它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8.怎样正确理解阶级和国家的本质?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国家的职能是什么?
9.怎样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运用这一原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认识“人是自私的”观点?
10.怎样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现实意义?在当前为什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2.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掌握这一思想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13.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4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5.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1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7.生产关系的任何变革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吗?为什么? 18.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
19.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何理解它们的科学含义? 21.简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2.应怎样正确理解可能性?
23.简述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27
24.简述个体意识与群众意识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坚持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2.论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为什么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4.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试用这一原理说明:(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纲领、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5.衡量一种社会制度优劣的客观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6.怎样正确理解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而提出来的正确路线?
7.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8.什么是阶级?怎样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及存在的原因?
10.为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习这一原理,对我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有何重大意义?
11.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现实意义。
1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13.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和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试举例说明之。 14.说明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5.怎样理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
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16.如何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17.如何正确理解人的价值?这一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指导意义?如何摆正祖国前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18.如何理解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19.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实现应具备什么条件?
20.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规律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及其关系? 2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22.如何全面理解国家的本质?
23.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8
五、辨析题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哲学史。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4.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5.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6.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等同的。
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 就上去了。
9.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是维护各阶级利益的工具。
10.社会主义先建立上层建筑,后建立经济基础,这是上层建筑决定论。
11.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12.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1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4.“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5.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6.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7.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8.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19.既然历史事件不能重复,社会历史就无规律可言。 20.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21.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2.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2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24.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只要生产力一发生变化,生产关系马上就会变化。 25.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26.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27.人的价值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8.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29.人们不能创造社会规律,但可以改造社会规律。
30 .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同时具有主观性。 3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3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3.“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34.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需要的全面发展。
29
六、材料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
材料2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
材料3
“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斜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
30
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有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到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到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1979---1997年,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摘自国家体改委研究所主编《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1982年宪法 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 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所有制”。“社会主义公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度,实行各尽所能,按配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劳分配的原则。” 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第十一条增加规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范围的城乡劳动者个体定:“国家允许私营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在法律规定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范围内存在和发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展。私营经济是社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利和利益。”“国家通过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 31
行政管理,指导、帮助的补充。国家保护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和监督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的合法的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权利和利益,对私理。” 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材料3.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2264亿元,增长10.1%,其中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1~7月总产值的综合增长速度同比为16.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当月增速同比也达到14.5%,非国有企业的当月同比增速超过25%,该省省长说:“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就不能有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的“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是:国家、集体、个体和私营、“三资”的比重是11.5%、40.3%、42.5%、5.7%。
-------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1与2 ,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 (3)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 (4)结合材料2和3,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意义。 (四)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饮冰室合集》和《胡适论学近著》 材料3.
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摘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 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 材料2和材料3各自的思想倾向 (3)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性
(4) 结合材料4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基本观点
32
(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由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的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 萨特:《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2.
“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材料3.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 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 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 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其萌芽形式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毕竟是劳动过程所独具的特征,所以,佛兰格林说人类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劳动资料的遗骸结构对于研究已消亡的诸种动物身体组成一样,有极重要的意义。各个经济时代所区别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尺度,并且是劳动在其中实现的社会关系的指标。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形式。我们判
33
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需要,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便利于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业已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过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
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