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下载本文

二是能靠上主旨,但语意不明确,似是而非。

例3 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安徽《晨》)

考生答案:

①到了人们开始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了,朝阳将慢慢逝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完全没有结合主旨回答)

②表面说是时间到了清晨,暗示一个新的开始。(这里“新开始”比较笼统,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指新生活、新的奋斗,表现作者蓬勃的激情。这说明考生对主旨的把握不准确。)

二、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示例:

●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

(《爱处无声》)

5

●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段记忆犹

新? (《我看到一条河》)

●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六个馒头》)

●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 (《母亲的贺卡》)

答题技巧:

这类题目与上面的区别是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词语或句子来提问,而是从文章中筛选出某个事实,让学生回答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

例4 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

其中“我”可以看懂的直接原因是DV记录的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深层原因是:一方面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亲对我的爱。这是文章的主题。

考生有时会没有扣住原因答题,或者只留于表面而没有注意探究深层原因,还有就是当原因比较多时概括不全面。

6

DV上的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记录着“我”的成长过程,包含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评分标准:答出“记录”“成长过程”得1分;答了“包含”父爱得2分。共3分。意思对可。)

例1 阅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①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

7

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③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④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⑤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惟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⑥黄先生养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养出了人间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鸥、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⑦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