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选择题复习参考
2012-05-15 08:51:02| 分类: 社会学概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
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2. 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3. 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4. 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5.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6. 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7. 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
称为(垂直流动)。
8.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9.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0. 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11.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12.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13. 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制约性)。 14.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
15.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16.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17. 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18. 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
置,是指(失业)。
19. 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0.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
新)。
21.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22.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
(反叛)。
23.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24. 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25.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
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
26. 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
的活动是指(就业)
27. 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是(朋友谈心)。
28. 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的是(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29. 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儿童游戏群体)
30.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 31.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33. 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34.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35. “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的)
36.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37.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受主义)。
38.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
39. “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41.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
化论)
42.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43.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4.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45.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46.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47.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48. 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49.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50. 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51. 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
论。(依附理论)
52. 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53. 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
极限)中的观点。
54. 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55. 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56.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57. 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58.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59.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60. 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
61.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62.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
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63.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 64.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65.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66. 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
67. 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 68.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69. 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70.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71. 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72. 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识分子)阶层。
73.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74. 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出版。
75.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
会失范论)。
76. 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用设备)。
77. 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
度化优先)。
78.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79.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80. 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造
成的社会问题。
81. 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82. 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 83. 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 84. 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85.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86. 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87. 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88.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9. 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
90. 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
91. 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9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93.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94. 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95. 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96.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97. 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隐
性失业)
98. 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99. 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100.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
点。(依附理论)
101. 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1、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X)
2、斯宾塞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X)
3、中国社会学重建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
4、全国人口普查属于个案调查。(错)
5、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所以不能作为文献资料来使用。(错)
6、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调查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与工具与工具才是最重要的。(错) 7、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是应当根据不同的读者内容重点有所侧重。(对)
8、如果调查结果与原先的设想不符,就应该根据设想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加工。(错) 9、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的教化,特别是有关道德、规范与政治思想方面的教化。(对) 10、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儿童社会化之后,其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均大大比多子女时代增强了。(X)
11、社会学中的自我等同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X) 12、积极而健康的大众传媒,有益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 13、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就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X)
14次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 错 ) 15群体即人群。(错)
16、家庭与户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二者没有区别。(错) 17、初级群体中的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对)
18、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不同类的群体。(错) 19初级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意识强。( 对) 20社会分层现象与人类社会相始终。(X)
2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所以社会分层也相应地消失了。(X) 22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所以没有任何积极作用。(X) 23社会阶级结构中,除了基本阶级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阶级。(X)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关系在过去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对)
25社会流动就是人口流动。(X)
26水平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学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X) 27社区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 28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群体。(对)
29社区服务主要是完成社区社会福利的功能。(错) 30社区建设是为推动社区发展而采取的政府行为。(错) 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错)
31社会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对) 32政治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制度。(X)
33宗教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性。(X)34高度制度化的现象自古有之。(X) 35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单位奖惩制度是属于社会制度的一种。(X) 36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等同概念。(X)
37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对) 38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错)
3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只有正面影响。(错) 40、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错) 41、现代化就是工业化。(错)
42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病态的和反常的现象。(X)
43社会控制就是防范、惩处一切有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行为。(X)
44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更加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行为的调整范围更大。(对) 45宗教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应大力提倡。(X) 46社会控制的结果是制约、限制个人自由。(X)
4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企业。(错) 48社会保障主要是以“济贫”为主。(错) 49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错)
50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欧洲。(对)
5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错)
0.文化的特性1.文化无所不包2.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3.文化既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4.文化是
习得的5.文化具有象征性6.文化具有共享性7.文化具有整体性。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B、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D、社会学把社会整
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公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E、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 2.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
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B、增长社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
依据。D、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4. 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5.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
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6.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定。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
选。
7. 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间的关系,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年青人发育成长的摇篮。学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相互交流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殿堂。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的
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决定性影响。
8.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它是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B、它的目标简单、明确。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D、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E、社会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9. 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
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
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活动成效的高低。 10. 社会交往的意义:A、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B、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C、社会交往
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1.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
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12. 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A、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B、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C、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13. 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 A、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B、必须有一定分配位置来表现他们C、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D、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的观点认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功能不
可替代。另一个是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
14.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A概念系统。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B、规则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套活动规则,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C、组织系统。制度的有形代表就是它的组织系统,
用于推动和检查它的执行。D、设备系统。设备系统包括实用设备象征设备。
15. 社会制度的功能: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C、对社会
起整合作用。D、传递社会文化。
16. 社会制度的特征:A、普遍性。B、变异性。C、相对稳定性。D、阶级性。
17. 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
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18. 社会问题的成因:A、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B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
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19. 社会工作的功能: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B、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 C、
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20. 社会保障的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B、城市社
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C、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
行者。D、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21. 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人在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A、按流动主体分: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B、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
和垂直流动。C、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22. 社会变迁的原因:A、自然环境的变化。B、人口的变动。C、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
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D、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23.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1)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2)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C、社会现代化不是
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24. 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休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
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5.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内容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D、城乡社区现代化。E、群体组织现代化。F、人的现代化。他的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
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26. 社区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3)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5)
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7. 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A、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B、(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C、(3)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
殊领域。
28.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
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29.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
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30.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
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
现。
32. 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乡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由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A、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到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B、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C城乡
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33.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
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34. 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 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
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进取。
35.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具体做法:(1)对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采取没收的办法,即没收官僚资本。(2)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给广大农民的办法来解决。(3)对于资本家阶级,采取了赎买的政策。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在一定
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将长期存在。
36.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现为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和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C、人口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D、老龄群体迅速扩大,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法: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7.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C、行政推动。D、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A、改革城市原有社会
保障制度。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C、发展社区服务。
38. 城市社区的特征:(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
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39. 城市化的动力: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
城乡差别。4)城市的中心作用。
40. 农村社区的特征:(1)居住特征: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2)产业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3)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位; (4)生活特征:
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41.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①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②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③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
碍。
42. 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
等特点。
43.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A、1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B、2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C、3“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
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44. 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A、它是自然形成的。B、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C、一般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D、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E、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A、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C、它是人走
向社会的桥梁。D、它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45. 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
46. 影响人际关系和因素: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B、态度的类似性。C、双
方距离的远近。D、交往频率。
47.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A、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B、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C、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F、组织内部排除私人
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48. 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
强度不同。
49. 手段——目标论: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
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
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上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一定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供条件,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
行为。
50.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是批地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主要有:A、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B、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个休经营,这对缓解就为大力有很好的作用。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为了不使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严格控制人口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D、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为了不使失业和待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
51. 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
复。
52.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运动;3、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消灭了延续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53. 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导致后者不发达。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将”核心—边陲“称为”宗主与卫星“后者是
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5、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答: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
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步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
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答: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有着极大的差别:第一,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看,资本主义现代
化只强调物质现代化,目标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剥削、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 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里 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
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努力来实现。 社会现代化内容?答: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他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等现代化。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第三,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还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
试论社会保障的功能?答: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
度。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呜咽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过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
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我国反贫穷实践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答:所谓贫穷,是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生活匮乏的状态。我国的贫穷问题十分严重,从世界水平看,我国一直受贫穷困扰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国的反贫穷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社会发展,来达到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调整,变单纯的分散救济为整体经济开发,变“输血”为“造血”等。经过数年努力,我国贫困问题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当然,在反贫穷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反贫穷只注重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有的地方扶贫效果
不明显等。
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有那些特征?答: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社会学主张,各种社会和群体,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个整体在内容上都多于其部分的总和。 第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的。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指出它们在运动流程中的规律。第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
调查研究。这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
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
2,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
其目的就简单明了。
3, 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
系,对事不对人,因而起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4, 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年个万亿毫 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 社
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
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
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
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
社会心理反应。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
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
展中的普遍现象。
8.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
系。
10.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
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
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
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3. 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
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14. 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15.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
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16.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
变动过程。
17.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18. 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
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19.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20.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
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21. 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2.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
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23.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
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24.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5. 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
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26.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27.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
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28.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
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29.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
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心理特征和总和。
30.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1.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
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32. 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
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33. 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4.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
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35. 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
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36.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 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
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38. 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39. 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40.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
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41.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
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42. 世界体系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
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不发达国家。
43. “第三次浪潮”:社会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
在又进入打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题参考
2012-05-15 08:44:04| 分类: 社会学概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案例 材料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
分不悦。 材料二: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
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动作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
足球骚乱的现象。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
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
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
第3讲 案例分析
案例 材料一: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只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而没有哲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对工具理性
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材料二:
在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尤其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集体自杀”现象:某学校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六个人成绩不好,竟
相约在一起吃毒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试分析材料二说明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社会化困境和无效文化传递的问题。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有用,且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往往无所适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佩服的社会权威形象。无效文化传递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导致对传统文化知识涉猎较少,因此上一代的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由
此形成了无效文化传递。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对青少年上网和学习知识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对其上网内
容进行适当地控制。
(2)材料二说明的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化偏差和失败,主要表现为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这主要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很多学校将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而学习成绩成为这种判断的标准。这样一种社会化模式对“差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
上处于不利地位,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改变社会的这种观念。
第4讲 案例分析
案例
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
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
——上海《生活周刊》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
首先,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
务相联系的。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
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第5讲 案例分析
案例 材料一: 下面是一段对话:
(S):嘿,雷,你的女朋友感觉怎么样?
(E):“她感觉怎么样?”你是什么意思?指身体还是精神?
(S):我是问她感觉怎么样。你怎么了? (E):没什么。只是请你解释清楚一些。
(S):算了吧,别谈这个了。你向医学院的申请怎么样?
(E):“什么怎么样?”你是什么意思?
(S):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 (E):我真的不知道。 (S):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材料二:
一个人觉得他现在自己的左手都不相信右手,“左手帮右手挠痒痒,右手想,挠得那么舒服,不知用心何在。右手帮左手擦肥皂,左手想,搓得那么起劲,然后要干甚么?两只手端一碗热汤,左手想,我得
自己端住,别指望右手;右手也同样这么寻思。结果,害得他多花了一倍的劲。
材料三:
许多人挑选服装,总会考虑到穿这样的衣服在他活动的群体中是否适宜。然而什么是适宜?并不完全是由他个人的舒适感决定,而是来自群体形成的评价。也有人追求与众不同。这看起来似乎是我行我素,与他人无关,但是,不同恰恰是在与他人比较、区隔中体现的,可以说是对他人影响的一种逆反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试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好朋友之间的互动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的结果是由什么所导致的?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答案:
(1)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以信息传播和感情交流为基础的。互动中往往伴随着信息交流或思想、情感的交流,材料一中因为第二个人的积极性不高,使双方交流出现
障碍,互动难以持续。
(2)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合作,个体就难以生存;没有合作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材料二由于左手和右手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合作行为难以发生,因此造成多花了一倍的劲。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集合行为,流行现象。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方式。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
理的统一。它是人们一定心理需要的满足方式。
第6讲 案例分析
案例 英特尔公司
与IBM、微软和苹果公司齐名的英特尔公司,是当今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主要角逐者之一。英特尔公司发明了个人计算机的大脑——微处理器,目前,它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为75%。这项发明及其精心的设计,使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1996年,该公司的年度销售额是280亿美元,年度营
业收益是52亿美元。
然而,如果没有干劲十足、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员工,就不会有英特尔公司的今天。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认为:“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使组织上下达成共识。不论身处何种地位,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坦诚交流是我们的一贯政策。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问,我们以这种方式已经淘汰了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格罗夫称之为坦诚交流的政策,无需担心后果,员工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也可以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上级。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当人们在交流中遇到某种障碍时,公司就鼓励他们越过障碍进行真正畅通的交流,这种交流通常是好主意产生的方式。格罗夫每年要在英特尔公司的不同地点举办大约六次开放式样座谈会。他回忆说:“我去参加会议,会议厅坐满后,先放几张幻灯片,以此开始整个会议。然后,人们举手发言或提问。我发现,在所讨论问题的多样性和尖锐性方面,这些开放式的员工座谈会远比那些安全分
析会议更能激励员工,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加州阳光谷的英特尔公司总部,另一个更新颖的做法:把几张写有公司目标的纸条包在幸运的
甜饼里,然后把小甜饼发给员工。甜饼的纸条包括这样两条启示:
1.工作第一; 2.个人电脑只是个工具。
英特尔公司废除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以支持坦诚交流的政策,促进员工交流和鼓励正在进行的员工参与活动。在英特尔公司,全体员工,从董事长戈登。穆尔往下,都在开放的隔板式样办公室中工作。只要格罗夫在,他欢迎任何员工同他交谈。人们发现,采用隔板式办公,扫除了经理和员工之间、不同部
门之间和不同工作单位之间的交流障碍。
格罗夫有9项管理启示,阐释了他对员工参与的承诺:
1.动力发自人的内心。管理人员最大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使目的明确的员工在此环境
下人尽其才,获得成功。
2.出色的教练员不是依靠个人的威望使团体获得成功,而是依靠运用熟练的管理艺术,激发队
员的拼搏精神,创造团队的佳绩。
3.想一下,为解决和避免明天的问题,你今天必须要做些什么?
4.尽力为同事提供最好的服务。
5.时间是你有限的资源。记住:当你答应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拒绝做另一件事。
6.每天抽出一小时的时间,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不可避免的干扰事件。
7.对工作的评价是绝对必要的。
8.为了解公司各个部门的真实情况,不事先通知地走访他们,观察那里所发生的事情。 9.如果员工不在干活,对此只有两种解释,那就是:他做不了这项工作,或者不愿意做。要判断属于何种情况,可采用下列测试方式:如果完全靠这项工作谋生,是做还是不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问题就是出在人的动机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问题就出在缺乏能力上。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是社会组织?根据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对组织所做的分类,英特尔公司属于什么组
织?
(2)英特尔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什么?
(3)格罗夫的管理理念是什么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这种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
(1)社会组织也简称组织(organization)。关于社会组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家族、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则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
会团体等。根据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对组织所做的分类,英特尔公司属于集约组织。
(2)英特尔公司的组织结构属于矩阵式结构。
(3)格罗夫的管理理念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组织形态上要重视民主的、非集权的且少等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强调权力均等,反对非人格化的科层组织。
第7讲 案例分析 案例
在中国,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父母在,不远游”。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据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类型均以三代户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1987年的调查还表明,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比例高达80%。而据90年代初中国年龄科研中心有关“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中国约
有70%的老年人与子女及配偶或其他亲属同住。
1990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 另外,中国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长4.92个百分点。1982-1990年核心家庭的主要变化趋势就是向父母双亲核心家庭靠拢。三代与三代以上的直系
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是仅次于核心家庭的重要家庭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还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许多家庭有人口外流或外迁现象,子女不在身边,出现了空巢家庭;二是大多数家庭子女婚后不与父母同住。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生育率下降使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
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家庭?
(2)简述家庭的功能。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目前家庭功能的变化。
答案:
(1)家庭(family)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典型的首属群体,同时也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场所。所谓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共同经济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简言之,“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斯则将家庭定义为“直接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
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2)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是指家庭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功
能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等。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家庭所具有的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家庭功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的。不过,从家庭所具有的众多功能来看,如下几种功能是最主要的:
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和抚养功能、赡养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从而家庭的功能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育和消费功能仍然是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广泛化,家庭的生产功能正在被企业组织所取代。家庭的生产功能呈逐渐弱化甚至灭亡之势。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及学校正规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功能已呈弱化之势。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城市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渐弱化;而在家村,家庭养老仍将是重要的养老方式。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家庭所具有的精神慰藉职能应越来越被有所看重。但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现象,使得部分老人的精神得不到应有
的慰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8讲 案例分析
案例
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 一丝安慰:人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69%的妇女
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其中:
头等舱:有钱人——60%生还
二等舱: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44%生还。 三等舱(及更低):贫穷移民——26%生还。
头等舱中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
确切说: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
(2)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案:
(1)上述材料揭示了由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2)由于穷人和富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分层。这种由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分层意味着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社会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利。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这种分层应该有个适度的界限,即应该倡导现代社会的自致性的社会分层制度,而不是那种建立在出身等先赋地位上的地位获得或社会分层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建立一种机会平等的制度。不合理的、过分的不平等蕴含着社会冲突。社会分层中应保持适度不平等。另外,社会还应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最后,社会还应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模,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从而形成一个庞大
的中产阶级。
第9讲 案例分析
案例
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31.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万,设有10个街道办事处,28个居(家)委会。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居民可支配收
入1.1万元。西城区既是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又是重要的金融、商业活动区。
1995年,西城区从中心城区的特点出发,以社区建设为依托,通过开展社区环保活动、社区教育和科普、社区文化、社区医疗服务等工作,先后实施了120多项示范工程,开展了一批可持续发展行动。其中,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始终是西城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西城区在环境保护方面
作了一项卓有成效的行动——绿色行动。
西城区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在区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引导下,在全区范围内发起了创建绿色小区、绿色学校和绿色商店的绿色行动。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全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明和谐的新型关系。绿色行动方案同时提出了“绿
色”标准和绿色小区、学校和商店的具体内容。
“绿色”小区倡导小区的绿化美化;小区有文体设施,开展有特色的群体活动;邻里和睦,互助互爱,居民遵纪守法,小区社会秩序良好;有科普宣传栏等宣传设施,开展面向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积极推
广新型节水、节电技术与器具,实现垃圾袋或垃圾分类,开展加收废旧电池等环境危险物活动。 “绿色”学校倡导中小学在校园内建立宣传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提示牌、板报、宣传栏等,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使用节水节电设施,实行垃圾分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绿化、美化社区环境、建设
校园等社会公益劳动,宣传可持续发展等。
“绿色”商店要求商店内环境整洁、购物环境良好,倡导绿色消费,优先向消费者推荐销售有国家认定的环境标志商品,在世界水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公益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的可
持续发展意识等。
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西城区内有关街道社区、商店和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绿色”小区、学
校和商店的建设活动。
例如,西城区大乘巷家委会共有350户居民,1200多人,分别居住在两幢楼28个门里。在北京地球村和北京市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大乘巷发起“环境保护,从垃圾分类做起”的行动。逐渐有60%多居民主动实行垃圾分类。至2000年下半年,共收集废塑料6400多公斤,废纸6000多公斤;尤其
重要的收获是,居民们减少垃圾量400多车(人工车),实现了垃圾减量。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社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2)通过上面材料,评价北京市西城区的建设情况。
答案:
(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社区发展:按照联合国1960年的定义,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与政府机关协同改善社区状况,并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的一种程序。在这里,社区发展包括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社区成员自身主动参与改善自己生活水准的活动;二是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技术和其他服务,鼓励社区成员自强、互助。社区发展是指
社区及其全体成员依靠自身力量,协调社区各方面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方式,改善
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使社区走上更高发展阶段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
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
(2)北京市西城区的绿色行动,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理念。从社区的全方位建设入手,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社区的各项工作,充分动员了各类社区主体和社区力量(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商店、企业以及群众)共同建设自己的社区,发挥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体现了社区建设工作的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和计划性。而且绿色行动具体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现实需要,便于群众参与,使社区居民、学生、工作人员和消费者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投身于可持续发展事业。“绿色”行动由于政府的推动力度大,公众参与广泛,可操作性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当地居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幅度提高,改善了西城区的生活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发展模式,是我
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很好的示范。
第10讲 案例分析
案例
下面是一些统计数据:
1.中国按照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在20世纪最后2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构想,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本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
2.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加快和政策放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2年城市化水平由18%上升到39.1%,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低将近10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程度国家相比大约低20个百分点。从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业水平、工业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等项指标考察,我国现在都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水平,但城市水平只大体相当于英国1850年
(37%),北美1910年(41%),日本1950年(38%)。
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1978—2002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8.1%降到15.4%;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重由70%以上降到50%左右;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50%下降到10%以下;制造业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自19世纪60年代中国工业化启动以来,地区差距总体上呈扩大之势。
——经济总量: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
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种趋势90年代以来明显加剧。
——人均GDP: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
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5%,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
——人均GDP相对差距:1980—2002年,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
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由1:1.25扩大为1:1.27。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
年的3.2:1。
6.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0—2002年,增收农户占总农户的56.4%,收入持平农户占1.6%,减收农户占42%,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
发展的“瓶颈”。
7.据统计,200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流到乡以外地方流动就业人数达到9800万人。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转型时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非常棘手的现实情况。若这些问题
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青少年将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材料,回答下面关于中国目前现代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 (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评述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
答案:
(1)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是指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a. 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用“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来取代“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的过程,它需要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社会的原有面貌。 b.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一个领域和方面的现代化不
是现代化。
c. 现代化是一个因某些偶然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并非
意味着绝对的“西方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基于本国国情的现代化。
d. 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伴随。 e.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过程。 f. 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过程。 g. 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3)首先,中国刚刚完成总体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即:我国
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全面小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历史环节。
其次,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 城市化滞后,反映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
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而且这种二元结构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居民生活等领域,比如我国社会
保障体系的二元结构特征,以及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③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
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
④ 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还是注重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其他
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
第三,中国在今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在如下方面加以改进:
①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 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异,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机会。
③ 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④ 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⑤ 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中国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第11讲 案例分析
案例 材料一:
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刘晓庆因其所办公司涉嫌偷逃巨额税款,于2002年7月24日被依法逮捕。此前,
刘晓庆已于6月20日被北京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中国高层质疑某些富豪不纳个人所得税的消息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现在刘晓庆的被捕更是激起人们的反思,富人纳税为何这么难?谁来监督中国“明星纳税”?怎样才能逐步建立起“纳税面前人人平等”的社
会法治环境……
材料二:
案主姓名:XX。25岁,外企白领。
性格有男孩子的气质,很有大家风范。说话频率很快,而且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见地。追求自由和
比较独立的生活。定居城市。
纵观成长史,大学之前一直都是乖乖女,上了大学之后交了一个写诗并有诗人之称的男朋友,是文学社的风云人物。但是在交流上存在障碍,互动不足,案主自语:“……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都不了解他,甚至都说不清爱不爱他……”而两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在学习上,生活上,我们都是自己照顾好自己,尽量不给对方添麻烦……”毕业之后更是两人分居,很少在一起,即是有,也是案主主动去找男朋友。一直
都是案主主动。
性史:在大学时就与男朋友有性行为,并且得到满足。有两次堕胎的经历,第二次堕胎后与男朋友
关系恶化。有数十个一夜情情人,并且至今仍追求一夜情。
个人生活方式:绝对的追求自由和独立,虽然有性的要求,但是拒绝婚姻。工作忙碌。在与男朋友
分手前与男朋友聚少离多。迷恋网络。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偷税漏税和一夜情都属于什么行为?
(2)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3)对这种行为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答案:
(1)二者都属于越轨行为。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a.从生物学角度,人类生物和生理方面的特征可能是上述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这也被称
为体质理论。
b.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即无意识,由欲望和冲动构成。社会越轨的原因在于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未得到平衡发展,破坏了三者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失控,从而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另外,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克森认为,没有人生来就是越轨者,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越轨。一种可能产生越轨有个性类型是“外向性格”(extrovert)——有这种个性的人善于交际,但也好冲动,他们对丰富多彩和刺激具有强烈需
求,其行为很可能逾越人们可接受的范围,成为越轨者。
c.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越轨行为的产生可能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有关。
(3)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和防范,可以采取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方法。内在控制(internal controls):指那些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遵从方式行动的过程。一旦社会规范的内化成功,内在控制可能是对社会越轨进行防范和控制的最有效途径。外在控制(external controls):指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约束来促使人们遵从的各种外在压力。非正式的社会制裁,如谴责、批评等。正式的社会控制,如书面警告、撤
职、开除、定罪等。
第12讲 案例分析
案例
A.到1997年末,中国下岗职工总数已达1151万人。同时,当年末城镇社会登记失业人口570万,社会登记失业率3.1%。实际失业率与实际失业人数均达1992年以来的最高点。由于资源枯竭以及部分产业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等原因,局部区域的实际失业率还要高很多。另外,每年尚有约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向非农产业转移。1998年末,全国下岗职工人数比上年下降了22.5%,但绝对数仍然很大,此外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仍有571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为3.1%。特别是局部区域的就业形势没有缓解,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下岗职工人数占全国总数的1/4。这还仅仅是城镇的失业和下岗人数,如果加
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足,则总失业量可能会更高。
B.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强烈,排第六位,占调查企业需求的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
C.据统计,200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流到乡以外地方流动就业人数达到9800万人。而且农民工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发达地区很多城市,外来农民工已远远超过当地常住居民数量,对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农民工实际工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专
家分析,在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当中,劳动力流动的贡献占到16.3%。
D.新华网北京2003年11月24日电 (记者齐中熙孙玉遐)当前,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总工会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可能
在1000亿元左右。
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目前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相应对策。
答案: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劳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就业压力大,一般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而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b.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导致下岗失业;c.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d.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巨大; e.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未得到充分保护。
(2)根据我国目前劳动就业显现的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a. 大力发展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
国企改革速度,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数,加快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b. 不断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
法律咨询;
c.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使劳动力的供需趋于一致; d. 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积极推进非正规就业和灵活性就业工作的展开,努力做好劳动力外输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