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论语·雍也》(6·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论语·雍也》(6·2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6-15、【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论语·雍也》(6·2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17、【从井救人】——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论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6-18、【博文约礼】——博: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论语·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4、【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论语·述而》(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0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论语·述而》(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论语·述而》(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论语·述而》(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0、【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1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论语·述而》(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5、【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7、【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论语·述而》(7·2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8、【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论语·述而》(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30、【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第八》
8-1、【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2、【如临深渊】——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