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 下载本文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供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还要适当介绍该领域的一些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能有所了解。

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相关知识作基础;该课程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及预防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牛大年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7版《生理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惠铭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第7版《病理生理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方式进行教学。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理论课80学时。

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期末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笔答考试方式,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采取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半期测试等形式进行,成绩占35%,平时出勤占5%。

各章参考学时分配

学时数

章 节 内 容

理 论 实 践 合 计

第一章 生理学绪论与疾病概论 4 0 4

0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6 0 第三章 血 液 4 4 0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2 12 0 第五章 呼 吸 6 6 0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6 6 0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3 3 0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9 9 0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3 3 0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2 12 0 第十一章 内分泌 4 4 0 第十二章 生 殖 2 2 0 第十三章 休 克 DIC 3 3 0 发 热 3 3 第十四章

0 肾功能不全 3 3 第十五章

合 计

80

0

80

第一章 生理学绪论与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等基本概念。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病因、条件、诱因和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基本机制。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2.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及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的概念;自身调节。

4.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概念;前馈控制系统。 5.健康与疾病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6.病因学 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原因和条件之间的辨证关系;病因的分类。

7.发病学 损伤和抗损伤、因果交替、整体和局部等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神经机制和分子机制。

8.疾病的转归 脑死亡的概念、传统死亡分期和标志、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跨膜信息传递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了解: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的概念;主动转运:++

Na-K泵;继发主动转运(联合转运):转运体蛋白(转运体),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受体介导式入胞。

2. 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三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促离子型受体;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环一磷酸腺苷,第二信使,G-蛋白,效应器酶,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3.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神经和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可兴奋细胞和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和兴奋。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超射值,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全或无”现象。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

+++

制:膜学说,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膜片钳;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4. 动作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再生性循环,阈强度,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特性:电紧张性扩布,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5.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量子式释放,终板电位,微终板电位。

2+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Ca在兴奋-收缩耦联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滑行学说,

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骨胳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前负荷(初长度)与后负荷,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 ABO血型系统和输血的原则,

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2.血细胞生理 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微环境。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含红细胞沉降率,渗透脆性。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维生素B12,内因子,R结合蛋白,转钴蛋白Ⅱ,叶酸,铁蛋白,运铁蛋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红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的数量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3.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的聚作用),释放;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概念;凝血因子;凝血基本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4.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发生与分布、检测。Rh血型系统:Rh血型的分布、抗原与分型、特点与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熟悉: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电图各波意义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教学内容

1.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慢反应自律细胞和慢反应动作电位,起搏离子流。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及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及其影响因素: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机制(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心房、心室内

较快,房室交界极慢,房室延搁),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2.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心房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心音和心音图,第一和第二心音的特点和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作功量。心泵功能的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含心功能曲线),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心率。心泵功能的储备。

3.体表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的波型及生理意义,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4.各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

5.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相互关系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泊肃叶定律,层流和湍流;血流阻力:血液的粘度及其影响因素;血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6.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的波形,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7.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重力对脉压的影响;静脉血流: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8.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交换通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血管舒缩活动及其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

9.组织液和淋巴液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有效滤过压。

10.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受体和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递质、受体和作用,交感舒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及其递质、受体和作用;心血管中枢的概念;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局部血流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11.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解剖特点、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生理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 呼 吸

目的要求

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熟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教学内容

1.呼吸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

2.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通气的阻力: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及其在呼吸时的变化;呼吸功。

3.肺容积和肺容量 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