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 下载本文

4.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的分压差,分子量和溶解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换气。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发绀,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pH和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及其他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解离曲线,氧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6.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下(低)位脑干呼吸相关神经元,延髓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脑桥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上位脑对呼吸的调节。呼吸节律的形成假说: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

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熟悉: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 了解:大肠内消化,熟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内容

1.概述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脑-肠肽的概念。

2.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蠕动的概念,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

3.胃内消化 胃的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生长抑素),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高渗溶液)。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迷走-迷走反射和肠-胃反射;消化间期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呕吐。

4.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抑制物;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反馈性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肠致活酶,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小肠运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内消化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6.吸收 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部位,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体温调节机制。

熟悉: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直接和间接测热法,氧耗量和CO2产生量的闭合式和开放式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状态和测定方法,生理变动、正常值范围及其临床用途。

2.体温及其调节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主要产热器官、产热形式和产热活动的调节;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汗液与汗腺活动的调节,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掌握:肾血流量的调节;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尿生成的调节;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利用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以及推测肾小管的功能;排尿反射

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了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教学内容

1.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2.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的神经支配和血供;肾血液循环的特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管-球反馈。

3.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

+

4.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近端小管对Na、Cl?、水、

++

HCO3?、K和葡萄糖的重吸收,以及对H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髓袢升

++++

支粗段对Na、Cl?和K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HCO3?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

H和NH3的分泌。

5.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的稀释;尿液的浓缩:肾髓质渗透梯度,逆流系统和逆流倍增现象,内、外髓质部渗透梯度的形成机制,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逆流交换现象。

6.尿生成的调节 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抗利尿激素,渗透压感受器,水利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

7.清除率 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8.尿的排放 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眼震颤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熟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感受原理。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教学内容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和启动电位)、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2.眼的视觉功能:眼的折光系统,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双眼球会聚),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近视、远视、散光)和调节能力异常(老视)。视网膜的结构,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三原色学说和色觉。视敏度,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3.耳的听觉功能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音效应,听小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及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内电位,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

4.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5.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 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和嗅觉、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神经系统对姿势、躯体运动、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了解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分类,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神经元间功能联系——突触传递 突触的概念,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递质的鉴定,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受体的亚型,突触前受体,受体的分类,受体的脱敏;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系统,以及其他递质、受体系统。

3.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传导通路:脊髓与脑干,丘脑的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部位和功能特征:第一、第二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代表区,感觉皮层的可塑性。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快痛和慢痛,感受器与传入通路特点,初级和次级痛觉过敏,躯体深部痛,内脏痛与牵涉痛。

5.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觉醒和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睡眠发生的机制:上行抑制系统。

6.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牵张反射的机制;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其他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去皮层僵直,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以及损害时的主要表现和中枢递质改变:震颤麻痹和舞蹈病。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7.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支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其他调节作用(见对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8.神经系统对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定义。本能行为的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性行为的调节。情绪反应的调节:恐惧和发怒,防御反应和防御反应区;行为的激发:自我刺激,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激发行为的动机。

9.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和记忆: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人类的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记忆的过程:感觉性记忆,第一、二、三级记忆;遗忘和记忆障碍。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目的要求

掌握:下丘脑调节肽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熟悉: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了解: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1.概述 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按化学性质分):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受体的分类和调节,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基因表达学说。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九种下丘脑调节肽,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腺垂体的七种激素,生长素和催乳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促黑激素。神经垂体激素:升压素和催产素的产生和贮存部位,催产素的生物学作用。

4.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