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
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