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指导 - 图文 下载本文

?78.08?4.60?(8.4?0.5)?8.95?6?0.5 ?5.01?8.4?3.82?1.2?8.4?255.12kN

顶层柱活载=板传荷载

=3.35?6?0.5?2.63?8.4?2.5?1.2?8.4?57.34kN

由上可作出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荷总图,如图2——6所示:

图2——6 竖向荷载作用下受荷总图

2.5.4 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

作用在屋面梁和搂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Wk??zusuz?0(hi?hj)B/2

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将计算单元范围内外墙面的分布荷载化为等量的作用于楼面的集中风荷载。

w0?0.35kN/m2式中:基本风压

u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因建设地点处于大城市郊区,地面粗糙程度为B类;

uu s——风荷载体型系数,查表取s=1.3;

? z——风振系数。由于结构高度小于30m,且高宽比18.4/14.4=1.26<1.5,则

?取z=1.0; h i——下层柱高;

h j——上层柱高,顶层取女儿墙高度的两倍; B——计算单元迎风面宽度(B=8.4m) 计算过程见表2——1

表2——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层数 离地高度 5 4 3 2 1 18.1 13.1 10.1 7.1 4.1 ?z 1.0 1.0 1.0 1.0 1.0 us uz 1.3 1.2 1.3 1.1 1.3 1.0 1.3 1.0 1.3 1.0 w0 0.35 0.35 0.35 0.35 0.35 hi hj 3.0 2.4 3.0 3.0 3.0 3.0 3.0 3.0 4.1 3.0 Wk 12.38 12.61 11.47 11.47 13.57 2.5.5 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 1. 侧移刚度

见表2——2和表2——3

表2——2 横向2—5层D值的计算 构件名称 k??i2icb ?c?k 2?kD??cic20909 35636 35636 20909 12 h2B轴柱 C轴柱 D轴柱 E轴柱 0.86+0.86?0.86 2?1.002?(0.86+1.25)?2.11 2?1.002?(0.86+1.25)?2.11 2?1.000.86+0.86?0.86 2?1.000.301 0.513 0.513 0.301 ?D?20909?35636?35636?20909?113090 表2——3 横向底层D值的计算 构件名称 B轴柱 C轴柱 D轴柱 E轴柱 k??i2icb ?c?0.5?k 2?kD??cic9967 12970 12970 9967 12 2h0.860.551 ?1.34 0.640.86+1.250.717 ?3.30 0.640.86+1.25?3.30 0.717 0.640.860.551 ?1.34 0.64?D?9967?12970?12970?9967?45876 2. 风荷载下框架位移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

Vj?uj??Dij

式中:

V j——第j层的剪力;

D ?ij——第j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

?u j——第j层的层间位移。

第一层的层间位移值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应该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j层侧移

uj???ujj?1nj

j?1顶点侧移

框架在风荷载下侧移的计算见表2——4,如下:

u???uj表2——4 框架在风荷载下侧移计算 层号 5 4 3 2 1 Wj(kN) 12.38 12.61 11.47 11.47 13.57 Vj(kN) 12.38 24.99 35.46 47.93 61.50 jj?1?D(kN/m) 113090 113090 113090 113090 45876 0.00011 0.00022 0.00032 0.00047 0.00134 ?uj(m) 1/27273 1/13636 1/9375 1/7143 1/3060 ?uj/huj???uj?0.00241侧移验算: 层间最大侧移值为: 1/3060<1/550,满足要求

j?1顶点侧移

且 u/H=1/7510<1/650,满足要求

uj???uj?0.00241mj2.6 荷载计算

为简化计算,考虑如下几种单独受荷情况: (1) 恒载满布情况;

(2) 活载分跨布置作用(分左布活载、中布活载、右布活载) (3) 风荷载作用(分左风和右风)

对于第(1)种情况,采用分层法计算;第(2)种情况利用PF程序计算;第(3)情况,采用D值法计算。 2.6.1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采用分层法进行简化计算,此时每层框架梁同上、下层柱组成基本计算单元。竖向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只在本层内进行弯矩分配,单位之间不再进行传递。 计算步骤如下:

(1) 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各节点杆端弯矩分配; (2) 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并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

配;

(3) 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向远端传递;

(4) 将个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得各节点处于平

衡状态;

(5) 将各杆件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即可得各杆端弯矩。 1. 计算分配系数

说明:计算时除底层柱以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先乘以0.9,取传递系数为1/3(梁和底层柱的传递系数为1/2)。 分配系数按以下式计算:

Suik?nikSik?i?1

S式中: ik为节点k第i根杆件的相对转动刚度;

i?1为节点k各杆件相对转动刚度之和。

由于本榀框架结构、受力对称,在分层法计算时可取半结构进行计算。 2. 梁的固端弯矩

均布恒载和柱顶集中活载偏心引起的固端弯矩构成节点不平衡弯矩,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Snikql2M?12

可求得各梁端弯矩,如表2——5和表2——6

表2——5 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

简图 恒载 BC跨 固端弯矩 CD跨 简图 固端弯矩 D柱 0 0 71.46kNm 48.03kNm 1.22kNm 1.22kNm 表2——6 柱顶集中力产生的偏心弯矩 顶层 其他层 B柱 ?21.42kNm ?21.91kNm C柱 0 0 E柱 21.42kNm 21.91kNm 3. 固端弯矩第一次分配

计算过程见图2——7(括号中为不平衡弯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