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破莱州湾凹陷、秦南凹陷、渤中凹陷深层等新区新领域
莱州湾凹陷面积约1800km2,是渤海湾盆地南部面积较小的凹陷。2006年前,该凹陷自营和合作勘探共钻探井8口,没有获得商业性发现,勘探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06年后,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沉积体系、区域结构、烃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分析,将勘探重点由构造简单的莱北低凸起和中央隆起带转向构造复杂的凹陷北部陡坡带和凹陷东部的走滑构造带,针对不同类型构造实施“集束钻探”,在凹陷北部陡坡带钻探的垦利10-1构造,于沙三段油层测试获得工业产能,打破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沉寂30年的局面;在凹陷东部的走滑构造带钻探了垦利11-2和垦利12-2构造,均获得发现,共获得石油地质储量近2×108m3。
与此同时,秦南凹陷勘探和渤中凹陷中深层也相继获得新突破。秦南凹陷钻探QHD29-2-1新井,测试获得商业油气流,发现一个中型规模的油气田。秦皇岛29-2构造勘探的成功,揭示秦南凹陷良好的勘探前景,开辟渤海油气勘探新领域,坚定在秦南凹陷南部坡折带勘探的信心。渤中地区20世纪90年代在浅层凸起区上第三系勘探获得了巨大成功,发现了逾10×108m3的石油地质储量。1998年以后,该地区浅层大目标已很难找到,勘探面临方向上的选择。渤中凹陷中深层勘探领域一直受到重视,但由于目的层埋藏深、地震资料品质差等问题勘探难度很大。近年来经过精心研究认为,位于渤中凹陷北部的石南陡坡带不仅位于油源区有利于油气充注,而且该地区紧邻石臼坨凸起,在凸起边界大断层控制下,沙河街组储层发育且物性较好,晚期断层不发育,有利于古近系油气保存。因此,确定石南陡坡带为渤中凹陷中深层突破的首选。2008年分别钻探秦皇岛35-2和渤中2-1两构造,获得中型规模的发现,证实陡坡带古近系储层发育,打破渤中凹陷近10年来勘探无大发现的局面。同时,突破了埋深3500m勘探门限的瓶颈,展示出该地区中深层较好的勘探前景。 4、涠西南凹陷立体勘探硕果累累
涠西南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已经证实的富生烃凹陷,已发现油藏以涠洲组断块(断鼻)和超覆油藏为主。随着勘探的深入,涠洲组可供勘探的目标数量在减少,圈闭规模也越来越小,勘探难度增大。以往的实践表明,涠西南凹陷深部流一段沉积体系为三角洲及水下扇,储层物性中到好;流三段沉积体系主要为三角洲—扇三角洲,由于埋深大、成岩作用强烈,多为中孔中渗—低孔低渗储层;浅层新近系角尾组为海相储层,埋藏浅,储层物性好。近几年经深入研究后认为,在流一段寻找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藏、在流三段寻找构造型断块油藏以及在角尾组寻找构造油藏,对于保障涠西南凹陷油气储量接替比较现实。由此确定“新近系优先,主攻涠洲或流一、兼探流三”的立体勘探思路。2006年来针对流一段和流三段的勘探发现了涠11-2、涠
11-7/8和涠6-8N等油气田,针对新近系角尾组的勘探发现了涠11-1东油田,新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超亿方。勘探思路转变拓宽了涠西南凹陷增储上产的新领域。 5、低阻油层揭示勘探新领域
琼海凸起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文昌油田,东倾末端构造脊被认为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文昌13-6构造是新近系披覆构造,通过研究认为其位于优势运移通道上。2008年在该构造北块和南块分别钻探1口井,均在珠江组一段上部发现了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低阻油藏,油层电阻率小于1.5Ω·m,测试日产油60m3文昌13-6油田的发现是近10年来琼海低凸起勘探的突破,进一步证实了琼海凸起东倾末端为油气主要运移通道的认识。同时,针对珠江组一段大套泥质粉砂岩“低阻”油层的测试获得工业产能,使文昌13油田区储层下限得到扩展,扩大文昌油田及整个琼海低凸起油藏可动用储量规模。同样,在渤中凹陷北部的35-4构造,探井在明下段解释“低阻”油层电阻率小于Ω·m,测试日产油60.5m3,带动了石南地区的勘探开发。
6、深水勘探获重大突破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大部分地区水深超过500m。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地区已有一系列天然气发现,证实了白云凹陷的生烃能力。位于凹陷东部的荔湾3-1构造是典型的大型背斜构造,由于其处于近1500m的深水区过去一直未能钻探,2006年经合作方钻探证实为以烃类气为主、预测储量规模近千亿方的优质气藏。荔湾3-1的发现不仅直接证实了南海深水区的勘探潜力,还标志着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实现了从浅水走向深水的跨越。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上图是近海各个海域取得的新发现,油气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实现了海上大庆油田的建立。转眼间2015年就要到了,在“十
图4 2010年中国近海主要勘探成果分布示意
二五”的尾声,我们敬候继“海上大庆油田”之后再攀高峰的佳音。
六、现今油气勘探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中海油地质总师朱伟林提出,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做到技术先行。一是要对解决当前近海特殊地质问题所需要的技术进行攻关; 二是要及早做好面对将来的
技术准备。只有不仅立足当前, 而且立足前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才能实现勘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关键作业技术
(1)“三低”油气层作业技术勘探表明,
“三低”油气层在近海普遍存在。中国近海近几年某些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勘探,在钻完井技术、测试解释技术、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待改进和提高, 有些地层已经发现油气, 但由于缺乏针对低孔低渗油气层的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和测试技术, 导致无法获得工业产能。因此, 开发“三低”油气层的识别和测试技术、储层保护和改造技术很有必要。 (2)高温高压特殊地层勘探开采技术
高温高压地层勘探开采技术目前尚未攻克,制约了该领域勘探的进展; 而随着勘探转向深层、高温高压等领域, 作业技术的制约会更加突出。因此, 高温高压特殊地层勘探开采技术的攻关非常迫切。
(3) 深水钻井技术与装备
荔湾3-1的突破展现出中国南海北部陆架深水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但由于我们不具备深水钻井装备资源, 目前近海深水区的勘探还依赖于对外合作。因此,加快深水钻井技术与装备建设是推动近海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 2、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
应加强陆相储层或沉积微相的三维地震描述以及地震资料各种信息利用和提取技术的研究。近几年我们在富生烃凹陷勘探一直坚持地震先行、分步实施、满三维覆盖的思路,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勘探目标深度的加大, 提高采集质量,改善地震品质刻不容缓。同时,要提高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目前国际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发展很快, 针对中国近海的地质问题,及时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尤为突出。比如,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潜山、断块等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深度域成像处理效果, 在近海近几年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而叠前反演与裂缝检测、多波分量处理、各向异性处理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必将推动中国近海复杂构造、碳酸盐岩、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发展。 3、尽快建立和完善隐蔽油气藏识别与勘探技术体系
隐蔽油气藏一般指岩性油气藏等非构造油气藏,广义上指在油气勘探中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在我国陆区, 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许多油气区近年来储量增长的主体,中国近海在渤海和南海等成熟探区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随着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岩性地层油气藏
将是最现实和最有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资源潜力和重要地位。陆相沉积盆地地质条件复杂,砂体空间展布不规则, 储层非均质性强, 目前技术水平尚不能有效识别。因此,应加强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基础理论的研究,充分运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和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认真总结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隐蔽油气藏识别与勘探技术体系, 为实现油气资源新领域接替做好准备。
七、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展望
中国近海石油待探明地质资源量是已探明地质储量的近3倍,天然气待探明地质资源量是已探明地质储量的9.6倍,近海探井控制程度总体仍较低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因此,近海的勘探将继续加强区域研究,创新认识,开拓思路,寻求新的突破方向。 1、积极探索新区新领域
加强低勘探程度区的区域研究和基础研究,优选潜力大的领域进行勘探。中国近海有10个含油气盆地,主要凹陷50余个,目前仅在6个盆地的16个凹陷中有较好的油气发现。剩余凹陷中,除少数凹陷已被证实不具备大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外,其他凹陷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勘探潜力有待证实。近几年,有计划地对这些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开展了整体研究,相继钻探了渤海湾盆地的青东凹陷、莱州湾凹陷、秦南凹陷,北部湾盆地的雷东凹陷、福山凹陷,琼东南盆地的松东凹陷、松西凹陷等,在青东凹陷、莱州湾凹陷、秦南凹陷、松东凹陷等地区获得了油气发现,开辟了勘探新领域。这些地区将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有利地区。
今后,我国海洋油气将坚持稳步推进新区勘探,探索乌石凹陷、海中凹陷、北礁凹陷、埕北凹陷等有潜力地区,争取获得新突破。 2、加快深水勘探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中国近海未来储量增长的主要地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深水区发育白云—荔湾、松南—宝岛、乐东—陵水—北礁等三大凹陷群、十个凹陷,预测未钻圈闭天然气潜在资源量达30000×108m3,资源潜力巨大。荔湾3-1的发现直接证实了深水区的勘探的潜力,也给后续的勘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另外,南中国海我国传统疆界内发育一系列新生代盆地,面积大于50×104km2,勘探潜力巨大[2]。深水区勘探程度低、作业成本高,坚持自营与合作勘探并举是目前最为现实的勘探策略。未来,将逐渐向其他深水区域展开区域调查和地质研究,优选后备勘探区域,促进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勘探快速发展的到来。
八、总结和感悟
回顾全文,我们了解到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活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不断的尝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