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4、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答: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期”(1900— )。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越密,程度愈来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答: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因此人群间为争夺生存居住地
5
的斗争过于残酷。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