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于b点,这就违背了偏好的完全性假定。由此证明: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画法是错误的。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这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图3.15 违反偏好假定的无差异曲线
22.作出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的图形,并说明其含义和公式。(中南财大1997研) 答:(1)消费可能线又称为预算线、预算约束线或价格线。消费可能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假定某消费者有一笔收入为80元,全部用来购买商品1和商品2,商品1的价格为4元,商品2的价格为2元。那么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1可得20单位,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2可得40单位。由此可做出如图3.21所示的预算线(AB)。
图3.16 消费可能线(预算线)
(2)在图3.16中,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C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的组合点。预算线AB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D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惟有预算线AB上的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够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3)如果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P1和P2分别表示已知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以X1和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预算线的方程为:
I?P1X1?P2X2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I等于它购买商品1的支出与购买商品2的支出的总和。从而也可得到,消费者全部收入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I/P1,它是预算线在横轴的截距。消费者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I/P2,它是预算线在纵轴的截距。预算线的斜率为
?P1/P2。
序数效用论者通过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结合来分析消费者的均衡,从而得到某种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
23.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可以向后弯曲?请给出说明。(人大2001研) 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
(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
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24.若某公司有一笔基金要奖励员工的工作效率,其方式有二:①为提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