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学习笔记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船。 七、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运动觉的感受器官: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痛。 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内脏感觉的特性:性质比较模糊,说不清楚是痒是痛,定位也不准确,还有放射的性质。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九、痛觉

痛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痛觉的感受器:颇佳感觉和内脏感觉中、各种感觉器官中、肌肉中都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 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

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相联系,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觉特性。

选择性: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把其它对象当做背景,即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特体的知觉特性。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大小、颜色、明度、形状、运动)

理解性:理解和词的标示在知觉产生中的作用,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方位知觉的参照物可以是自身、双耳听觉的信息。

距离知觉: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判断距离远近的线索:

肌肉运动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

单眼线索:包括对像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阴影,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可以借鉴的线索: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的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形成条件: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速度,不能太快或太慢。 真动:当物体的运动被感知从而产生的运动知觉。

似动(动景现象、∮现象):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运运动错觉: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包括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 四、错觉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错觉的种类:横竖、方向、长短、面积、形重、视听、倒飞等 第七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自动、无意识记忆) 按能否陈述:陈述性记忆(一次性获得,需意识参与)和程序性记忆(多次获得,不需意识参与)。

按信息保存时长和编码储存加工方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五、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原因: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系列位置效应的类别:首因效应(首位效应)、近因效应(新近效应)

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一种反映形式。 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甚至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借助媒介进行反晨曲,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 间接性形成的前提: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并被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知。如数,树。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其基本形式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分析: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的过程。

综合: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概括: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的形态,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辐合思维(求同)和发散思维(求异)。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辩证转换:需沿不同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时为发散思维,需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中去确定一个更合适的答案时为辐合思维。 再造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用独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并以词来进行标示和记载。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内涵越深,所含属性越多,个体越少,外延越窄。 概念形成:又叫概念的掌握,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

人工概念: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是认知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用来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实验材料。 五、问题的解决及其研究

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作用、原型启发作用、定势作用。

迁移作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