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0 (1)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的装饰物,
1010如下图实线所示.德吉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
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
如右图虚线所示.德吉所钉长方形的长为多少厘米? 6106设德吉所钉长方形的长为x,根据梯形周长与长方形 周长相等,列方程得
.
(2)思考题:如下图,汽车匀速行驶,从A县城开到C县城用了3小时;从A县城开到B县城用了2小时.已知B县城距C县城60千米,A县城到B县城有多远? 设A县城到B县城有x千米,则A县城到C县城有 千米. 根据:汽车从A县城开到C县城的速度=汽车从A县城开到B县城的速度 列方程得 .
x千米60千米 B县城C县城A县城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指板书) “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列方程的一种重要思路,希望同学们结合具体的题目,仔细体会这一思路.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它如何用两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 (作业:P102习题5.7.) 四、板书设计 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图 例1 船顺流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课题: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一个量=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2.会按“一个量=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思路,列方程解调配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按“一个量=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思路,列方程解调配应用题.
2.难点:按“一个量=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思路,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如图,用长为10米,宽为8米的长方形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设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x米,根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列方程得 .
3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0米8米 x米(2)思考题: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设高变成了x厘米,根据锻压前后的体积相等,列方程得 .(提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怎么列方程呢?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基本的相等关系,同学们还记得这两种基本的相等关系吗? 生:??(多让几位同学说)
师:第一种基本的相等关系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板书: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师:第二种基本的相等关系是: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三种基本的相等关系,什么样的相等关系?一个量=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板书:一个量=另一个量的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利用这一相等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列方程.请看例1.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例1 甲组有10人,乙组有14人.如果要使甲组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2倍,那么需要从乙组抽调多少人到甲组?
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默读两遍.(生默读) 师:这道题已知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生:??
师:大家把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学具可由纸片、小石头、青稞、火柴等制作)放成两堆,一堆10个,另一堆14个.(师在黑板上用双色小纸片帖成两堆,并标上:甲组、乙组,然后检查学生是否摆好) 师:(指10个这一堆)这一堆表示什么? 生:甲组有10人. 师:(指14个这一堆)这一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