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通鉴外纪三引汲冢纪年也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这说得最短。介于两者之间的,有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说自伯禽至春秋凡三百八十六年。刘恕通鉴外纪载西周凡三百五十二年。郑玄诗谱序说,「夷、厉以上,岁数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则无怪乎前人对西周年数无定论。东周自平王至赧王,不计哀王和思王,共二十二王。西、东周总共三十四王。律历志说三十六王、可能是把哀王、思王计算在内。若说「卜世三十」,到安王便已三十王。平王元年为公元前七七○年,安王末年(二十六年)为公元前三七六年,近四百年。加上西周约三百年,左传成书年代很难到周安王时代。
四、闵公元年传说:「赐毕万魏。……卜偃日:『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日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又说:「初,毕魏筮仕于晋,……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复其始」就是恢复为公侯。这样,左传作者一定看到魏斯为侯。那时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但看不到魏文侯后代称王。昭公二十八年传说:「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晋国就是魏国,作者行文避免「魏」字重复出现,因改「魏国」为「晋国」。晋国本是魏国又一称号,犹如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卽魏惠王)自称其国为晋国。他曾对孟轲说:「晋国,天下莫强焉。」由此足见左传作者只见到魏文侯为侯,见不到魏后称王,更看不到它的日益衰弱,「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综上所论,足以推测左传成书在公元前四○三年魏斯为侯之后,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三八九年)以前。离鲁哀公末年约六十多年到八十年。和崔述的论断相较,相距不远,只是具体得多。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成书在后,古人早有明文。详玩史记及汉书儒林传自然知道。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说,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说:「故曰礼人而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这是用孟子离娄下语,可见谷梁传作于孟子流行之后。陈澧还举出一些证据,认为谷梁出于公羊传之后。章炳麟春秋左传读叙录后序说,公羊宣十五年传:「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何休解诂曰:「上谓宣公。」六国时尚无直称人君为上者。以「上」之名斥人君,始于秦并天下以后,公羊遂用之称宣公。若依陈澧之说,公羊写于秦
29
统一以后,谷梁传又在公羊传后。据汉书艺文志「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那么,除左氏传外,无论公羊传、谷梁传以及邹氏传、夹氏传,都只是口耳相传授,原本没有写本。公羊传注疏卷首有戴弘序,说公羊传到汉景帝时,公羊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着于竹帛」,则公羊传的写定在西汉了。谷梁传更在其后。
(七)左传和国语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卽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司马迁所说的左氏春秋,就是今天的左传。他又说:「左丘失明,厥有固语。」依司马迁之意,左传和国语都是左丘明一人所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云云,可见司马迁是根据春秋(实指左传)和国语作十二诸侯年表的。汉书律历志下引国语楚语下「少昊之衰」及周语下「颛顼之所建」等语都称春秋外传。因此许多人便把左传称为春秋内传,国语称为春秋外传。甚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便说:
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
三国吴国韦昭作国语解序也同意这一说法,并且还解释说:
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
论衡案书也跟着说:「周语,左氏之外传也。」 而最可笑者莫如康有为。他着新学伪经考,说:
左传从国语分出,又何疑焉?
康有为的所谓新学,换句话说,就是王莽之学,因为王莽逼汉孺子婴让位,国号新。而刘歆为王莽国师,康有为接受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的论点,更加以穿凿附会,因此指左传等书为「伪经」。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这些书在当时政治上起的作用,自然应该另行论定。至于在学术上,却毫无是处。章炳辚作春秋左传读叙录,一条一条地驳斥刘逢禄,读者无妨把这两部书大致翻看一遍。至于康有为的书,既不必看,更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