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考试生物卷(带解析) 下载本文

D.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时,暂时不排尿,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A错误;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在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变化不大,仍在稳态范围内,B错误;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为剧烈运动提供足够的能量,C正确;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大增,运动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机体散热量也明显增大,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剧烈运动时的生命活动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7.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 处理 组号 I II III IV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5min后 10min后 15min后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75 65 50 40 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75 65 25 0 (1)第I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__75mV(填低或高)。

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可多选)。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答案】(1)低 胞吐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 抑制 (3)b c d

(4)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解析】 试题分析:(1)第I组为对照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电位变为负值,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膜外比膜内电位低75mV。“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后膜后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2)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II、III、IV组表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越来越低且最后消失,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

第 9 页 共 12 页

(3)由实验可知河豚毒素可使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可用来作为麻醉药或镇痛剂或抗肌肉痉挛剂。 (4)由于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从而阻断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考点:本题考查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会分析实验得出合理结论,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 ,从而使其分泌 ,经 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 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 。表明机体还可通过 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 时间/剂量 分泌量 时间/剂(滴量 /15min) 8 11 和43 3min 2mg 3min和2mg 分泌量 时间/剂(滴量 /15min) 8 37 88 3min 3mg 3min和3mg 分泌量 (滴/15min) 8 62 120 刺激迷走神经 3min 注射促胰液素 1mg 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 3min1mg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 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 作用。 【答案】(1)小肠(小肠黏膜) 促胰液素 体液(血浆) 体液调节 (2)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 神经调节 (3)二者同时作用 协同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解可知盐酸刺激小肠,使其分泌促胰液素,经体液传送至胰腺,促使其

第 10 页 共 12 页

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体液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说明机体还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表中数据说明:注射促胰液素的剂量越大,胰液分泌量也越大;单独刺激迷走神经,胰液分泌量不变;刺激迷走神经的同时注射促胰液素,胰液分泌量明显增多;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协同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胰液分泌调节过程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会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9.果蝇卷翅基因A是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DNA碱基排列顺序 (相同/不相同),位于该对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基因的传递 (遵循/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 。

(3)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下图。

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 (上升/下降/不变)。 (4)欲利用 “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 P “平衡致死系”果蝇(♀)× 待检野生型果蝇(♂)

F1 选出卷翅果蝇 雌雄果蝇随机交配 F2 ?

①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②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答案】(1)不相同 不遵循 (2)下降 (3)100% 不变 (4)卷翅:野生=2:1 卷翅:野生:新性状=8:3:1 【解析】 试题分析:(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基因种类不同,因而其DNA碱基排列顺序也不相同,位于该对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基因的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表现为连锁遗传。

(2)若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下降。

第 11 页 共 12 页

(3)该品系的雌雄果蝇AaBb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只有AaBb个体存活,个体AAbb和aaBB均致死,所以杂合子的概率是100%;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不变。

(4)①若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DDxaabbDD,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 F1选出卷翅果蝇(AabbDD)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中的AAbbDD死亡,仅存活AabbDD:aabbDD=2:1,即卷翅:野生=2:1。 ②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DDxaabbDd,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 F1选出卷翅果蝇(AabbDD:AabbDd=1: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中的AAbbD 死亡,仅存活AabbD :aabbD :aabbdd(或Aabbdd )=8:3:1,即卷翅:野生:新性状=8:3:1。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及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会分析实验得出合理结论,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