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点整理 下载本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全能型商业银行:既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又提供长期贷款,还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财务咨询、企业并购策划等多种投资银行业务的商行模式

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确保银行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

3、流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在经营中必须随时保持一定的支付能力,以保障客户提取存款、合理贷款和内部管理支付的需要

4、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协调银行内部交易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存在于治理主体—委托与代理—董事会与经理、上下级管理者与机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5、资本充足性: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的内购保障正常营业并足矣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6、债务资本:银行所持有的资本票据和债券 7、核心资本:股本和公开储备

PS:股本包括已经发行并全额缴付的普通股和永久性非累积的优先股;

公开储备指以公开的形式,通过保留盈余和其他盈余,例如股票发行溢价、保留利润、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增值而创造和增加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储备。 8、NOWs账户: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

9、核心存款:银行存款总额中的长期稳定部分

10、存款稳定率:也称存款沉淀率,是形成银行中长期和高盈利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 11、基础头寸:基础头寸是指银行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

12、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上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 13、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款人的良好信用而无需提供任何担保、抵押而发放的贷款。 14、保证贷款:按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15、抵押贷款:按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者第三者的财产作为抵押而发放的贷款。 16、信用5C原则:借款人的品格、呢管理、资本、担保情况,和环境条件。

17、消费贷款:以消费者个人或者家庭为对象,以个人消费为用途而发放的贷款。

18、按揭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是由楼宇的购买者在支付一定的购房款(通常占总购房款的30-40%)后,不足部分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向卖楼者付清全部房款。 19、补偿余额:是银行发放非抵押贷款时的一种贷款条件,贷款银行要求借款人将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通常为10%-20%)存入本行,且借款人不得动用,但银行可将其贷放出去。 20、信贷承诺:基于信用发放的贷款,银行在发放贷款是,没有从借款人处取得任何的财产作为抵押,而只是获得借款人对于偿还贷款的承诺。

21、贷款五级分类法:将贷款划分飞正常、关注、次级、可以、损失五个级别。 22、不良贷款:不蹦按借款合同规定的日期或其他可接受的方式归还的贷款。 23、敞口风险:敞口风险是指未来风险额度的不确定性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24、追偿风险:包括抵押品风险和第三方担保风险。

25、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即浮动利率资产与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考察期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

26、持续期:也称持久期或存续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现金流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可以理

1

解为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抵补最初投入的平均时间。 27、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动用自己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身份参与业务,代客户办理收付或其它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获取手续费的业务。

28、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29、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属于银行的承诺业务。

30、资产证券化: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信贷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使这组资产

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预计今后仍将稳定,在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在此基础上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进行发行的过程(来自百度)。

31、内部控制:是以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预测为基础,仅限于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通过建立自我约束和控制机制发挥作用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32、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33、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对操作人员的授权管理失误,或者是业务人员工作失误以及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犯罪作案等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4、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

35、双重审核:前台交易员和后台管理人员严格分开,各负其责。 36、抑制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 37、风险自留:是指商业银行自行设立基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后财务后果的处理方式。 38、风险转嫁:商业银行在风险损失发生后,将风险损失通过一定的途径,有意识的转嫁给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客户承担。

二、简答题

1、为何说安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

答:坚持这一原则源于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银行的高风险表现在:

(1)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用交易中特别突出,由此引出的交易发生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发生后的“道德风险”时时处处存在。 (2)多种风险交错纵生;

(3)银行特殊性的经营对象容易从内部产生风险;

(4)银行是高负债企业,资本较少,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加之资产负债的不匹配,使银行十分脆弱。 所以,银行作为高风险企业,安全性成为其经营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 2、商业银行是循着何种道路和何种模式产生发展起来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

(1)由旧式的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这是早期商业银行产生的主要途径。

(2)按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大多数的现代商业银行都是按这一方式建立起来的 发展趋势:全能型商业银行

3、简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基本架构 答:(1)最重要的三层结构:产权结构、内部制衡机制、激励机制。

2

(2)制衡机制的基本模式: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 (3)核心是:“三会分设,三权分离”

4、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者在经营目标上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有何解决途径?、

(1)原因:在产权明晰的股份制银行里,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股东和管理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希望经理层所追求的经营目标与他们一致,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然而,股东和经理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高层管理人员所追求的目标与股东常常是不一致的。 (2)解决途径:

1)在银行导向型国家,主要是通过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实行股权联盟达到对银行控制权的占有来解决的

2)在市场导向的国家,主要通过外部压力型的公司治理机制来替换不称职的高层管理人员 5、试述三份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协议一:(1)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4% (2)总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 协议二:(1)改变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在原来的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中,加入了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资本

(2)对于原信用风险权重进行了改进。包括:根据评级(如VAR方法)的有关结果,而不是根据是否为OECD成员国来确定资产风险的权,将原来最高100%的资产风险权重调至150%等

协议三: 1、宏观审慎管理 (1)逆周期资本要求:将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至6%,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风险资产的下限由2%提高到4.5%,并引入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留存缓冲的目的是鼓励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且缓冲总额不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如普通股权益资本充足率为4.5-5.125%时,所有利润只能用于补充资本;高于7%时,利润可全部用于分配。 (2)杠杆率:设定商业银行杠杆率底线,缓释杠杆率的大幅度波动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定义杠杆率为银行监管资本与总风险暴露之间的比率,最低要求为3% (3)提出防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4)提出全球流动性监管的两大标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均要求大于100% 6、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策略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1)监管当局所确定的适度资本数量; (2)银行所能获得的净利润数额的多少;

(3)要受银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净收入中能提留多少)。 7、商业银行资本的外部筹措途径有哪些 答:(1)发行普通股 (2)发行优先股

(3)发行资本票据和资本证券

8、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2)商业银行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3)商业银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4)商业银行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5)商业银行是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9、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与特点 (1)资产转换——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存储流动性(持有国库券、同业拆出、存放同业)。

3

缺点:

1)降低银行整体收益; 2)容易遭受市场风险; 3)增加机会成本。 -适合于中小银行使用

(2)主动负债——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借入流动性(同业拆入、同业存款、回购协议、向央行借款)。 优点:

1)开辟流动性的新途径,使银行筹资更主动;

2)减少了非盈利资产,降低了机会成本,有利于提高银行整体收益 缺点:

1)主观性较强;

2)易受货币政策影响; 3)易遭受利率风险。 -适合于大银行使用

(3)平衡流动性-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策略 10、商业银行创立的经济、金融条件 (1)经济条件: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人口状况

3.)工商企业经营状况 4.)地理位置 (2)金融条件 1)社会信用状况 2)经济的货币化程度 3).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 4)金融业的竞争状况 5)当地的有关政策

11、如何认识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适度性

(1)宏观角度:以下三个比值余正常情况的离差 1)存款总额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2)企业存款总额同企业销售总额或流动资金占用总额之比; 3)居民存款总额和居民收入总额之比等

(2)微观角度:一家银行的存款量应限制在吸收存款的成本和管理存款负担的承受能力以及银行资产运用能力的范围内。

(3)实践角度:要以存款在多大程度上被实际运用于贷款和投资为评判标准

若存款的期限结构既能满足资产业务的需要,又能降低成本;存款结构既适应资产结构,又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其规模就是合理的。如果超额准备金比率过高,存差过大,意味着存款过多

12、如何理解和处理存款规模、存款结构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1)对存款结构的成本选择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多吸收低息存款,降低利息成本相对数。

2)利息成本刚性大,应努力降低营业成本的支出; 3)活期存款的增长应以不削弱银行的信贷能力为条件;

4

4)定期存款的增长不以提高自身的比重为目标,而应与银行存款的派生能力相适应。 (2)存款总量和成本之间的4种组合关系: 1)逆向组合:存款总量增长,成本却下降; 2)同向组合:存款总量增长,成本也上升; 3)总量单向变化:存款总量增加,成本不变; 4)成本单向变化:存款总量不变,成本增加

13、银行并购的动因、管理内容以及从现金流入角度分析银行并购产生的效应 (1)动因角度:

1)最根本的原因——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压力

2)最基本的动机——追求企业发展和协同效应、管理层利益的驱动 PS::银行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进步,而且也是制度的创新 (2)管理内容: 1)建立并购小组 2)物色并购目标

3)并购对象的估价和出价管理 4)选择并购支付方式 5)银行内部的人事调整 6)广泛与股东进行沟涌

7)争取客户信任和扩大客户基础 (3)并购产生的效应 1)增加金融服务产品; 2)拓展营销渠道;

3)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市场; 4)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5)降低经营成本; 6)增强竞争实力。

14、一笔完整的贷款由哪些要素组成?贷款的操作程序如何? (1)贷款要素: 1)借款人 2)借款额度 3)借款用途 4)还款来源

5)贷款期限和还款时间 (2)操作程序

贷款申请→贷款调查→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贷款审查审批→签订合同、担保和公证→ 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收回

15、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1)贷款业务发展战略

1)贷款业务的规模、速度、品种、区域及其 2)经营管理策略。

(2)贷款业务规程及权限划分 (3)贷款规模和比率控制 (4)贷款结构和区域 (5)贷款担保

5

(6)贷款定价 (7)信贷档案

(8)贷款的日常管理与催收。 (9)不良贷款管理

16、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应如何评价借款人(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 信用分析四要素—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评估

第一还款来源:财务分析(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

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第二还款来源 :信用支持(保证抵(质)押) 非财务因素: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还款意愿 企业信用等级评估 1、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领导者素质、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履约情况、发展前景等。 2、评价方法

百分制打分法、模型法(分类与回归树模型、Zeta模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等)、模糊综合评判法等

3、划分信用等级,决定是否发放以及以什么条件发放贷款 17、简述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各自的管理要点 (1)保证贷款的管理要点:(1)银行核保:重点调查审核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和保证能力 (2)核实保证的真实性(3)签订保证合同(4)贷后处理 (2)抵押贷款的管理要点:

1)抵押物的选择:银行在选择抵押物时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②易售性原则③稳定性原则④易测性原则

2)抵押物的估价。①大致等价原则。即要求估价不要太高或太低,大致等于将来拍卖的

实际价格

②易于拍卖原则。不易于拍卖的抵押物的估价要相对低一些 ③风险转嫁原则。

(3)抵押率的确定:抵押率是抵押贷款本金利息之和与抵押物估价值之比。

确定抵押率应当考虑以下因素:①贷款风险②借款人信誉③抵押物的品种④贷款期限 (4)抵押物的处置:①拍卖②转让③兑现 18、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有何区别

(1)担保的标的物不同。抵押贷款:不动产为主;质押贷款:动产、权利凭证

(2)对标的物占管不同。抵押贷款:标的物由借款人占管;质押贷款:标的物由银行占 (3)合同生效不同。抵押物经登记后,贷款合同生效;质押物移交银行后,合同生效,但

股票和某些专有权利需要登记

(4)银行实现债权的程序不同

抵押权的实现:银行与借款人协商对抵押物的处置方式,并以所得价款受偿,若协议

不成,银行要提起诉讼

质权的实现:若协议不成,银行可直接依法拍卖 19、简述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和处理方式 形成原因

(1)银行方面的原因

1)贷款程序不完善:信用分析不完整,或者资料收集不充分,以至判断失误;人情贷款等。

6

2)贷款条件有缺陷。例如,没有在合同中制定明确、积极的偿还条款。 3)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4)银行对借款人监督不力 (2)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1)信用意识淡薄,偿债意识差。 2)经营管理水平差。 3)缺乏创业资本。

4)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过高。 5)重复建设,激烈竞争。 6)经济不景气。

(3)制度原因:产权制度的缺陷和宏观调控的不稳定 处理方式

(1)签订贷款处理协议 1)贷款展期 2)借新还旧 3)追加新贷款 4)追加贷款担保

5)限制借款人的经营活动 6)派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2)清偿抵押品

(3)诉诸法律依法收贷

1)征集资产,指债权人立即没收债务人的财产,用来还债。

2)拍卖资产,指将被没收的资产公开拍卖,并按判决结果分解所得收入。

3)扣押收入,指银行让第三方扣押债务人的收入,按判决结果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常见的形式是雇主扣押雇员的一部分工资,以偿还债务。

4)清算债务,指法庭指定清算人接管债务人的资产,其目的是保持资产的价值,例如,当债务人有营业收入时,清算人就把所得资金偿还债务 (4)破产清偿 (5)呆账冲销

20、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使之保持与资金来源的高度流动性相适应 (2)资产可转换理论

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从而保障了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最典型的可转换资产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 (3)预期收入理论

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期限长短。借款人预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安全收回;否则,即使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因此,该理论强调的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的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7

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可以积极主动负债的方式来保持资产流动性,扩大筹集资金的途径,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三性的均衡,而应对资产负债两种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21、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有何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属性不同 2)范围不同 3)风险程度不同 4)受监管的程度不同 (2)联系:

1)都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中间业务是银行以中间人身份为客户办理货币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的业务,表外业务也主要是银行充当中间者为客户提供非资金服务。

2)具有基本相同的收入形态,即都是非利息收入包括各种服务手续费、佣金等。 3)二者在外延上具有交叉性

22、票据发行便利市场是如何构成的?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业务面临哪些风险?应注意哪些问题?

(1)构成:

1)借款人:票据发行便利业务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一些资信较高的借款人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筹资的需要。

2)发行银行:其票据发行功能类似于银团贷款中的贷款安排。 3)包销银行:其承担了相当于承担风险的票据包销职能。 4)投资者:即资金提供人或票据持有者,它们只承担期限风险 (2)面临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3)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银行作为市场中介主体,无论是以发行银行还是以包销银行的身份出现,都应该对提出票据发行便利要求的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做详细认真的调查。

2)加强自我约束性的内部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使银行所从事的所有票据发行便利业务的风险处于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3)注意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一定要把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与票据发行便利的承诺额挂钩,以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4)选择高资信的企业和银行:它本质上是一种直接金融,主要依赖于借款人自身的信誉来筹资,因此,选择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客户进行合作,对于票据发行便利的成功至关重要

23、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出售贷款?贷款出售的形式有哪些?贷款出售价格如何确定? (1)原因:

1)对于出售银行:首先具有较高盈利性;实现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便于回避管制; 2)对于购买银行:有助于实现分散化的贷款组合;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节省一部分信用审查费用。

3)对于借款人:贷款出售促进了融资的便利性 (2)出售形式:

1)更改:出售银行将彻底从与借款人达成的合同中退出,由贷款的购买者取而代之,并与

8

借款人重新签订新的合同,出售银行与借款人和购买者不再有任何联系

2)转让:出售银行事先通知借款人,将贷款合同中属于出售银行的权利转让给购买者 3)参与:并不涉及贷款合同中法定权利的正式转移,但在出售银行与购买者之间创造了一个无追索权的协议,购买者通过支付一定金额,取得获取相应贷款本金所产生收益的权利 (3)价格确定:

主要是确定出售贷款的本金和利率,这种定价往往因贷款转移的方式不同、贷款的质量不同等因素而有异。

优质贷款出售:多是在参与形式下进行,出售的贷款本金保持不变,只是在利率方面进行调整。

劣质贷款出售:多是在转让的方式下进行,出售的贷款利率一般保持不变,出售银行采取折扣方式以低于贷款本金面额的方式售出,从而收回部分本金

24、试述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作用 (1)原理: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对银行现有资产和负债的重组 (2)作用:1)资金来源多样化,降低融资成本 2)有效管理资本充足比率 3)获取服务收入 4)降低利率风险

25、发放消费贷款时应从哪些方面评价借款人的信用 (1)偿债能力 1)职业与收入 2)财产状况 3)债务状况 (2)偿债意愿 1)品质 2)目的 (3)抵押品

26、简述表外业务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灵活性大:不仅种类多,而且操作程序灵活,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活动中,可以多种身份和多种方式参与其中。

2)规模庞大:赋予表外业务较高的杠杆率,银行只需较少的资本金就能从事巨额的交易活动,所以表外业务中的大部分项目都具有“以小搏大”的功能 3)交易集中:从事表外业务的机构也以大银行居多。

4)盈亏巨大:表外业务杠杆率高,资金成本低,若预测准确,操作得当,有很高的收益;但一旦预测失误,操作不当,便会有巨额亏损,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

5)透明度低:按现行银行会计制度规定,除了一部分表外要以附注形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有所反映外,大多数表外业务是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这使表外业务的规模和质量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 (2)作用:

1)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2)防范和转移风险 3)增强资产流动性

4)创造信用,弥补资金缺口 5)降低银行费用成本

9

6)提高银行收益水平

27、表外业务所含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还款能力发生问题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由于表外业务多是或有债权和或有负债,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风险。在银行的表外业务活动中,由于利率和汇率多变,经常会因利率和汇率变化而使银行预测失误,遭受资产损失。

(3)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银行提供给国外债务人的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主要是由债务人所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国家风险会引发出三个派生风险:一是转移风险,这是由于债务人所在国限制外汇出境,使债务人不能按期履约而引起的风险。二是部门风险,这是由于债务人所在国经济政策调整而使债务人所在行业或部门经营受到影响,从而使债务人不能按期履约所引起的风险。三是主权风险。这是由于债务人所在国的信用等级变动(主要是信用等级下降)而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在表外业务活动中,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当交易一方想要进行对冲,轧平其交易标的的头寸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对手,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短缺所带来的风险。

(5)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银行因自有资金不足,又无其他可动用的资金,在交易到期日无法履约的风险。往往发生在那些过度从事杠杆率较高的表外业务活动的银行身上。 (6)结算风险。结算风险是在从事表外业务后,到交割期不能即时履约而产生的风险。

(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对操作人员的授权管理失误,或者是业务人员工作失误以及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犯罪作案等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8)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由于表外业务内在风险尚未被人们完全掌握,无法对其作出正确的定价而丧失或部分丧失弥补风险能力而带来的损失。

(9)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经营决策失误,导致在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搭配不当,使银行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或资金流量在时间上不对应,而在一段时间内面临风险头寸敞口所带来的风险。

(10)信息风险。信息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给银行会计处理带来诸多困难,而无法真实地反映银行财务状况,使银行管理层和客户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作出不适当的投资决策所遭到的损失。

28、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应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包括哪些核心指标 (1)盈利性比率指标:

1)资产收益率ROA =税后利润/资产总额*100% 2)权益报酬率ROE =税后利润/资本总额*100% 3)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资产总额*100%

4)净利差率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100%

5)非利息净收入率 =(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支出)/资产总额*100% 6)净利润率 =税后利润/经营总收入*100% (2)流动性比率指标:

1)从资产方面衡量的指标有

1现金资产比例 现金资产/总资产 ○

2债权变现率 (证券+短期贷款)/总资产 ○

3预期现金流量比 预计现金流入与流出之比 ○

2)从负债方面衡量的指标有

10

1易变负债比例 易变负债/负债总值 ○

2短期资产/易变负债 ○

(3)风险比率指标:

1)利率风险比率 =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2)信用风险比率 a 贷款净损失/贷款总额

b 低质量贷款/贷款总额 或低质量贷款/资本总额 3)欺诈风险 内部贷款比例

4)流动性风险比率 =短期投资/存款总额*100% (4)清偿力比率指标: 1)净值/资产总额 2)净值/风险资

3)资本充足率 =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4)资产增长率与核心资本增长率之比 (5)资金实力指标:

1)资金自给率 =存款总额/资产总额*100%

2)自有资本比率 =股权资本总额/资产总额*100% (6)经营效率指标:

1)资产使用率 (次) =总收入/总资产*100% 2)资本乘数 杠杆乘数=总资产/总资本

29、试构造四因素杜邦分析模型,并阐述其所包含的的经营管理意义

银行利润率不只是同其资金运用和费用管理效率相关,也同银行的税赋支出有关。

PM=纯利润/总收入=纯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总收入

税前利润是银行经营中的应税所得,不包括免税收入和特殊的营业外净收入。 纯利润/税前利润比值越高,反映银行的税赋支出越小,税赋管理较为成功。 税前利润率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率,是银行资金运用、费用管理能力的体现。 将PM分解后,可得到四因素的杜邦分析模型:

ROE=纯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总收入*资产利用率(AU)*股本乘数(EM)

可理解为:ROE=税赋支出管理效率*资金运用和费用管理效率*资产管理效率*风险因素 30、试从商业银行角度论述如何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1)建立有关表外业务管理的制度

1)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避免与信用等级较低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

2)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建立一整套评估机制和测量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每笔业务的风险系数,并按业务的风险系数收取佣金。

3)双重审核制度。表外业务潜在风险在,为了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商业银行都吸收了巴林银行的教训,实行双重审核制度,即前台交易员和后台管理人员严格分开,各负其责,以便对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监管。

(2)改进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1)注重成本收益率。表外业务的业务收费率不高,但每笔业务的成本支出并不和业务量成正比,因此银行从事表外业务就有成本收益问题。只有每笔业务成交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给银行带来较大的业务收入,使银行在弥补成本开支后,能获得较多的净收益,提高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增强银行抗风险的能力。

2)注重杠杆比率管理。表外业务可“以小搏大”,其财务杠杆率高。许多商业银行在从事表

11

外业务时,都不按照传统业务的杠杆率行事,而是根据银行本身的财务状况及每笔业务的风险系数,运用较小的财务杠杆率,以防万一预测失误,使银行陷入危险的境地。

3)注重流动性比例管理。为了避免因从事表外业务失败而使银行陷入清偿力不足的困境,许多商业银行针对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量较大,风险系数也较高的特点,适当提高流动性比例要求。

31、商业银行面临哪些风险?应如何识别商业银行风险 (1)面临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该风险将导致银行出现财务困难,甚至破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该风险因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的盈利或内在价值与预期值不一致。

3)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指接受信贷者不能按约偿付贷款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部分。这种风险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将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过度的信贷风险可致使银行倒闭。

4)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商业银行因受未来不确定性的变动影响而使其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按商业银行投资内容分,投资风险包括证券投资风险、信托投资风险和租赁投资风险等。投资风险属银行信用风险之列。商业银行投资风险来自四个方面,即经济、政治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5)汇率风险。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

6)资本风险。商业银行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最终支持清偿债务能力方面的风险。该类风险的大小说明银行资本的耐力程度。银行的资本越充足,它能承受违约资产的能力就越大。但是银行的资本风险下降,盈利性也随之下降 (2)风险的识别:

1)银行经营环境引发的风险的识别:银行经营环境会引发包括国家风险、利率风险和竞争风险在内的银行风险。在识别国内经营环境所带来的风险时,应充分关注银行所在地竞争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特征,即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在各个细分市场中同业的竞争力、银行享有政府支持和特权的情况、政府运用银行体系的程度、外国银行的竞争力等。这些特征表明潜在的风险有国家风险、利率风险各竞争风险。如果银行源于同业的竞争压力过大,则竞争风险必须予以考虑和揭示。

2)银行管理环境引发的风险的识别:同业银行的管理环境也会引发诸多风险。按风险识别要求,首先分析银行所在国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质量和方法,以及国家管理当局对银行风险的干预和控制能力。一般而言,管理质量高的国家,其银行的风险较小,后果也较轻;反之则较大。其次,分析预测银行所在国的管理变化。主要分析两个方面,即金融自由化进程和银行面临的金融非中介化程度及发展趋势。再次,分析银行与其管理当局的关系。银行可通过其与管理当局的交往来评价存在的风险及程度。银行与管理当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对银行确认和识别风险意义重大。最后,分析国际管理变化及发展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国际金融管理。国际管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巨大,它有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新的经营风险或改变原有风险的影响程度。

3)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引发的风险的识别: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对其在关键时刻可能得到的政府支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银行的地位有助于银行的风险识别。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高低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银行风险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会传

12

递给与其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法人和政府机构。银行越大、越重要,其风险的涉及面越宽。为此,在分析时,应了解银行是否已通过一定的、明确的合法补偿手段作保障,一旦银行违约或破产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来保障银行存款人或其他各种证券持有人和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减轻了银行的相关风险。其次,银行作为企业,有其自身的经营目标。如果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一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时及将来的目标一致,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高,银行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突出,银行对所在国当局制定政策有影响,那么,政府必然会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即使银行发生危机时,政府也不会撒手不管。

4)银行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引发的银行风险的识别:银行债权人的受偿次序及其相关的权利义务由法律规定,不同的银行债权人,其法律地位不同。对银行债权人而言,其面临的法律风险由法律风险由法律规定的变化引起。分析银行债权人法律地位时,应分析银行各种债权人法律地位的变化。这样,一方面提高了银行债权人的法律地位,但另一方面,各家联营银行实质上承担的风险程度不一。

5)银行所有权及法律地位引发的风险的识别:银行因所有制性质不同,有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区别。在非完全市场原则下,国有银行要比股份制银行或私人银行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的支持,而且非常明确。国有银行的法律地位及所有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承受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而在完全市场原则下,各银行所有权的主体及法律地位相对平等,银行之间来自所有权和法律地位的风险差别不大。 32、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

(1)商业银行风险源于客观经济环境 从宏观经济环境而言,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等发挥效应的大小是商业银行风险的源头。 从微观经济环境而言,行业竞争、市场风险及法律条文的变更等又是商业银行另一类风险的源头。

(2)商业银行风险源于经济策略及管理水平

银行都有其经营策略,经营策略是基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而设计的。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应体现这样的思路,及引导商业银行的各种具体业务的管理在深化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实现银行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商业银行以实现包括自身价值增值在内的多重目标为目的所设计的经营策略理论上往往是合理的,当该经营策略会因为银行价值增值目标与其他目标发生冲突而最终不能完成或落实,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不当会引发商业银行的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是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人事管理水平等的综合体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来获取更多地盈利,但是否能如愿则与银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盈利决策的能力与水平有关,风险贯穿于决策过程。人事管理由劳动管理和人事管理构成,商业银行尽管可以通过贯彻全面发展原则、激励原则、物质利益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来建立和完善其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但是包括银行家在内的从业人员在追求银行目标的过程中还会考虑到其自身的利益,这不利于银行目标的实现,并给银行带来风险 33、简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原则及其主要作用 (1)内容:

1)确定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权和责任

1某一项具体职权和具体责任不能同属于若干个部门和个人,以避免相互推诿; ○

2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管,○避免监管所造成的无牵制力和无约束力的状况,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

3任何一项工作不能始终有一人独立完成,○以避免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岗位轮换、连续休息、双重控制等均为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13

2)明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

严格有效的控制程序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安全,同时也是银行各部门及各成员协调、配合的依据。为此,银行应制定操作规程和工作手册,使银行业务程序标准化。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实绩的客观性提供了很大的保障,有助于内部控制程序中的绩效评价 3)明确商业银行控制程序 (2)主要作用:

确定商业银行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实行分级分口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及其成果进行衡量和矫正,以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34、简述商业银行内部区控制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一)控制法

1.分散风险;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或资本结构等手段来分散承受的风险。 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应在金融工具、资产负债期限、融资的地区等方面的选择上进行综合考虑,然后确定恰当的做法。

(1)金融工具组合多样化。商业银行将其各种贷款、投资和存款工具广泛运用于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收入来源的客户之间,以确保不相关或负相关的组合要求。同时,注意以各种资产负债在币种上的风险分散多样化来减少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的暴露。

(2)资产负债期限多样化。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以及承担的负债根据经营目标的要求进行组合,尽量使长短期资金来源与运用的盈亏相互抵补。

(3)地区分散多样化。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时,应以广大的区域为背景,因为不同区域的客户,其经济状况及收入来源不同。这种做法也能使银行的盈亏产生抵补效应。

分散风险的做法成本较低,减少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震荡及意外损失,因此,分散风险的目的主要在于回避风险。这种做法在客户现金流量以不同方式变动时对减少银行风险产生的效应尤为明显。

2.抑制风险: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它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彻底消除或避免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业务,其基本做法有两种:

(1)商业银行在面临巨大潜在信贷风险时终止某项资金的借款活动与计划,终止或暂停某类资金的经营计划与经营活动,挑战更合适、更有利的其他类别的资金借贷与经营计划。 (2)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与信贷的对象、方式和形态有关。银行为抑制风险,可改变资金借贷和资金活动的性质、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潜在的信贷风险发生。

抑制风险具有消极防御的性质。资金借贷者和经营者往往受到利益驱使而放弃使用该法。因此,风险抑制法在实践中很难完全实现。

(二)财务法(指在银行风险发生之后,用一定的办法予以补救,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的做法。)

1、风险自留:商业银行自行设立基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后财务后果的处理方式。 商业银行采用此法时,往往通过对预期获利和损失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才作出是否主动承担风险的决策。风险自留有主动、被动之分,也有全部风险自留和部分风险自留之分。银行风险自留策略是指以主动或被动方式承担部分或全部风险。主动自留建立在风险识别和预测的基础上,是银行通过经济可行性分析确认是否自愿承担风险的方式,因此,不会产生财务后果;被动自留则是一种被动、无意识的处置方式,往往引发严重的财务后果。全部风险自留以全部承担某个事件或某项计划可能出现的损失后果为承诺,这种做法往往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之上;部分风险自留是指根据自己的承受力,有选择地对部分风险采取自行补偿的

14

一种风险处置方法。因此,商业银行风险自留以主动部分或全部风险自留较为常见,而尤为主动部分风险自留最为流行。

自留风险是一种较为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银行可以通过预留风险准备金的方式来弥补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同时,自留风险的损失费用化,这种显现的费用化的做法促使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以节约潜在费用的开支。但是,风险自留以银行自己的财力补偿风险损失,银行由此可能面临了更大风险,同时可能承担更大的费用。

根据风险自留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使用此法时,须注意三点:一是银行补偿风险的财力是否充分;二是损失发生后会不会使银行遭受进一步的财务困难;三是优先考虑其他控制方法。 2、风险转移:商业银行在风险损失发生后,将风险损失通过一定的途径,有意识地转嫁给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客户承担。这种风险转嫁按风险资产是否转移分为两种:一是将风险损失的财产转移给交易的另一方;二是不转移财产本身,而是将存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转移给交易的另一方。商业银行往往将资金借贷的各种活动产生的赔偿责任以及因资金经营活动导致的损失的承担情况用款的形式写在合同中。当风险损失发生后,银行可借此实现风险转嫁。 商业银行风险转嫁的方法应充分体现在某种业务经营之中。

(1)贷款风险的转嫁。银行通过贷款合同,将资金贷给信用接受者时,实际上把经营该资金所存在的风险转移给了借款方或其保证单位。现在,银行通过贷款手段的创新,如贷款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表外方式回避与转嫁风险。

(2)其他交易活动的风险转嫁。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融资时,利用远期合约、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的转嫁。

风险转嫁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因借贷或经营资金所带来的风险,而且灵活方便、费用低廉。但风险转嫁的最大问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5、试论述商业银行以债务资本形式筹措资本的优缺点 债务资本包括资本票据和资本证券

(1)资本票据。是以固定利率计息的小面额证券,期限为7--15年不等。

(2)资本证券。是以固定利率计息的大面额后期偿付证券,期限在15年以上。 (1)优点

1)具有避税效应; 2)成本较低;

3)对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和收益影响不大。 缺点:

1)债务资本为非永久性资本。

2)债务资本在增强公众信心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较弱。 3)利息的固定性可能加重银行的财务压力

36、简述西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背景和动因

(1)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提出了要求,制约了银行的表内业务,使得银行的阴历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动因: 1)应对竞争:

?制度环境的放松(混业化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分流了大量银行客户;

?融资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大大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传统生存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迫使商业银行在表外从事大量非传统银行业务。

2)管理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汇率变动频繁,加之利率自由化的实现,工商企业迫切需要银行提高相关规避利率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适应这一需要,各种与利率汇率相关的衍生工具迅速发展起来。

15

3)规避资本监管:上世纪80年代初,银行信用状况的下降促使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增加资本水平。这样,商业银行方面需要在高资本比率下经营,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状况的降低,使银行筹集资本的成本提高,这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从事不受资本充足率管制的表外业务。 4)客户需求多样化:伴随私人财富的增长,中资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财富安全,而且对增值服务提出更多要求,商业银行适应客户理财服务需求这一变化,推出了基金,保险等多样化理财工具。

5).科技进步的推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使商业银行能够设计出更复杂的工具,而且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复杂的方式为其定价。 6)银行自身优势

三、计算

(一)本充足率计算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4%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 ≥8% 式中: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资产×风险权重

=表内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表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式中:

表内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资产账面价值×风险权重

表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表外项目价值×信用转换系数×风险权重

例:一家银行的资本规模为1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为1500万元人民币,该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

1)首先计算表外项目的信用对等额,将表外项目转变为对等数量的银行贷款,以衡量银行的风险。

表外项目 账面价值 转换系数 对等信贷额 银行提供的

备用信用证 150 × 1.00 = 150 对企业的

长期信贷承诺 300 × 0.5 = 150

2)然后将表内资产和表外项目对等信贷额乘以相应的风险权数,结果如下:

16

风险权重为0%类

现金 75 短期政府债券 300 风险权重为20%类

国内银行存款 75 备用信用证的信用对等额 150 风险权重为50%类

家庭住宅抵押贷款 75 风险权重为100%类

对企业的贷款 975 对企业的长期信贷承诺对等额 150 银行风险加权总资产

=(75+300)×0+(75+150)×0.2+75×0.5+(975+150) ×1=1207.5 3)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总资产=100/1207.5=8.28% 该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

(二)最适送钞量的测算

最适送钞量是银行为占用库存现金和运送钞票所花费的费用之和最小时的运钞量。可以运用经济批量法来进行测算。其公式为: T=CQ/2+P·A/Q 其中,

T—总成本 A—现金收入(支出)量

Q—每次运钞数量 P—每次运钞费用 C—现金占用费率 A/Q— 运钞次数

Q/2— 平均库存现金量 P·A/Q— 全年运钞总成本C·Q/2—库存现金全年平均占用费 量的测算

根据以上方程式,用微分法来求经济批量的总成本T为最小时的运钞数量Q,以及以Q为自变量,求T对Q的一阶导数T’,则: T’=dt/ dQ=C/2-AP/Q2 令T=0,则C/2-AP/Q2=0 Q2=2AP/ C ,即 Q=√2AP/C

例子:教材109页。

例:工商银行某市分行在距中心库40公里处设一个分理处,根据往年有关数据测算,年投放现金量为1825万元,平均每天投放5万元。每次运钞需支出燃料费、保安人员出差费约50元,资金占用费率为年利率的6.6%,代入公式得: Q =√ 2×1825×0.0050/6.6% = 16.63万元

即每次运钞16.63万元,大约每3天送一次,按此计算的总费用为: T=CQ/2+AP/Q

= 6.6%×16.63 /2+1825×0.0050/16.35 = 1.0975万元

如果每天运钞一次,每次运钞5万元,其总费用为 : 5 × 6.6% /2+1825×0.0050 /5 =1.99万元

17

如果每星期运钞一次,每次运钞35万元,其总费用为: 35×6.6% /2 +1825×0.0050 /35=1.416万元 (三)等额本金偿还法和等额本息偿还法 1、等额本金偿还法

是在整个还款期内,每次偿还的本金相同,利息随本金余额减少而逐渐减少。因而贷款本息并不等额,首次最高,以后递减。 贷款本金??年利率?12月还本息额?+?贷款本金-已偿还本金 贷款偿还次数

2、等额本息偿还法

是在贷款偿还期内,每月偿还的本息相等。偿还初期,利息占主要成分,本金额度较小,以后利息渐减,本金渐增。

还款次数 贷款本金?贷款月利率??1+贷款月利率?每月还贷款额数?还款次数 ?1+贷款月利率?-1

例:银行向甲提供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15年,利息率为5.04%。 (1)采用等额本金法,每月还款一次,则: 每月偿还本金额=贷款本金/偿还次数

=200000/12*15 =1111.11(元) 第1个月应付利息=200000* 5.04%/12 =840

第1个月应付利息=? 第2个月?

2)采用等额本息法,每月应偿还的本息额为多少?(请同学们自行完成)

(四)库存现金支出水平的确定

即期现金支出水平=前期平均现金支出水平×保险系数×历史同期平均发展速度 其中:

前期平均现金支出水平=前30天现金支出累计发生额/30 保险系数=标准差×置信概率度

标准差=√∑(每天现金支额-平均现金支出额)2 /30天

置信概率度:标准差=√∑(每天现金支额-平均现金支出额)2 /30天 置信概率度: 如F(t)=95%,t=1.96 =95.4%, t=2 =97.3%,t=3

历史同期平均发展速度=考察年数-1√去年同月现金支出累计发生额 早年份同月现金支出累计发生额

库存现金需要量=即期现金支出额×库存现金周转时间+(-)其它因素,

练习: 农行某支行2013年10月1-10日有关现金支出情况如下(单位:百万元):

18

65,70,68,78,62,80,84,74,72,66

已知该支行2008年同期的平均现金支出水平为45百万元。 试计算:

(1)1-月上旬该行平均现金支出水平和标准差;

(2)假设现金支出估算的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计算现金支出保险系数。 (3)推算10月中旬的平均现金支出水平。 (五)例题讲解(教材第330页): 要求:

(1)计算持续期缺口和预期年利息收入; (2)如利率上升1%:

——银行预期年利息收入是多少?净利息收入变动额又是多少? ——银行资产负债净值如何变动?变动值为多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