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域性差异与农业区划——兼以四川省为例 下载本文

土壤地域性差异与农业区划——兼以

四川省为例

伍青 四川农业大学 园林1403 2045891

摘要:土壤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的基础。认识土壤区域分布之间的差

异,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土壤区域的划分是自然资源区划的基础构成部分。发展集约型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农业区划是认识土壤地域性差异成果的保证。

关键词: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区域性差异农业区划四川省

之前在课堂上谈过农业资源区划,这里就土壤地域性差异做详细分析。在各种农业生产中,土壤是主导因素,“有土斯有粮”,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壤是自然界各种自然条件交互作用的场所和产物,是自然界中所有物质的载体和转化基地,故综合农业区划必须以土壤调查和分析资料为依据[1]。考虑到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土壤又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所以研究土壤区域类型和分布差异,对于搞好自然区划,农业区划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 ,特别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推动作用。

1. 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均土壤资源占有率低,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此可见,我国土壤资源总量虽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地矛盾尖锐。另外,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开发利用压力大。一方面我国土地类型从东向西,有平原、丘陵到西藏高原,其中山地和高原占59%,盆地和平原仅占31%,土地资源配置不均匀。另一方面,人均耕地占世界平均水平1/4,而且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十分不均的矛盾,农业开发的压力大。生态脆弱区域范围大,土壤存在潜在退化危险。还有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自维持能力弱。我国的耕地中,瘠薄地、干旱缺水地、坡耕地、风沙地、盐碱地、渍涝地、潜育化地等低产土壤可占2/3,肥力低下的超低产田土壤占1/3,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正确认识土壤资源现状,对土壤区域性的划分、自然区划、农业区划有建设性作用。

2. 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的目的

农业区域化发展是指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区内相似性、区间差异性以及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把全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农业区域,并分析研究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其建设途径。农业区划既是对农业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又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2]。

3. 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3.1土壤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种类繁多,性态各异,分布组合不同,因而土壤的利用与管理十分复杂。我国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明显水平地带分布和垂直地带分布的特点。秦岭山系为我国自然地带的重大分界线,南侧北亚热带地区,北侧暖温带地区,山体两侧的基带土壤有明显的差异。土壤类型空间组合规律分为三个系列:东南湿润土壤系列;西北干旱土壤系列;中部干润土壤系列

[3]

3.2主要土壤质地及其分布区域

3.2.1砂质土泛指与砂土性状相近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于广泛的北方地区,

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山前平原以及各地沿江、沿河或沿海地带。

3.2.2黏质土分布于全国地势相对较低的冲击平原、山间盆地、湖洼地区。 3.2.3壤质土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冲击平原上。壤质土中水、肥、气、热以及植物扎根条件协调,适种范围广,是农林业生产较为理想的质地类型。

3.2.4砾质土在山地林区比较常见。

4.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特点、分布以及区域性种植类型

四川自然条件复杂,土壤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4]。

4.1主要形成特点

母质起着突出的作用(紫色岩);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

用(水稻土);土壤形成条件多样性,造成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东、西部土壤分异明显。

4.2四川土壤资源特点

土壤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耕地肥力水平不平衡;山地、丘陵地、平坝地的组合结构为开展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

4.3主要土壤分类分布及主要农作物

4.3.1紫色土分布、面积及特点四川是我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耕种紫色土占全省耕地土壤的36.4%,仅次于水稻土而居第二位。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内、以四川盆地和川东平行岭谷最为集中。酸性紫色土:质地较粗,耕性和通透性良好。适合茶树生长,特产生姜等经济作物。中性紫色土:质地大多比较适中,一般肥力较高;作物宜种度广,盛产甘蔗,柑桔的主要产地之一。石灰性紫色土:自然植被一般为稀疏的柏木林等,可见蜈蚣草等钙质指示植物。质地以泥性土和砂泥性土为主。是四川省棉花,蚕桑的主产地,宜种花生、豆类等。

4.3.2水稻土四川省最主要的耕地土壤类型,占耕地土壤总面积的41.3%。淹育水稻土分布于丘陵和低山坡地,多为望天田。渗育水稻土广泛分布在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高阶地。潴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丘陵槽谷平坝和河谷平原受季节性地下水浸润的部位,部分为具有季节性滞水的台地,种稻历史悠久。潜育水稻土分布在丘陵槽谷、台地和河谷平坝的低洼地,地下水位高。脱潜水稻土群众习称白鳝泥田。主要分布在台地和丘陵坡麓平缓的地段,以及河谷平原的高阶地,由土体上层滞水引起的还原离铁离锰作用所形成。

4.3.3黄壤主要分布在四川盆边山地。

5.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区

水热充沛,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稻、小麦、玉米、甘薯为本区四大作物。巩固。提高以生猪、水稻、油菜、柑橘为主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加强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5.1成都平原综合区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貌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基础设施好,集约化程度高,农业发达土地利用的最大特点是田土比高和灌溉水田比重大。本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5.2川中丘陵农用地区

本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底部,地貌以丘陵为主,水热条件优越,主要类型以紫色土为主。土地利用特点是垦殖率高,耕地面积占全省1/2,比全省平均高1.5倍,园地比重高。但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地生产力低;未利用

面积大,但可垦荒地面积小[6]。

6.四川省主要农业区划

根据土壤、地形的地域差异性和作物生长适应性作基础,按照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的类似性,以及生产特征和增产途径的共同性,并考虑到社会需要、生产水平进行分区。

6.1成都平原湿润水旱兼作区

主要分布在盆西成都、眉山一带,其次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阶地上.主要有成都平原,其次有安宁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屈溉方便,开发悠久,种植业发达,为四川省水稻、小麦、油菜主产区是优质耕地主要集中区。水田比重大,水网较密,也有利于渔业发展。

6.2盆缘丘陵区[6]

缓丘平坝:平原为主,丘陵为辅的复合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河流两旁,在农业利用上与平原相似。

浅丘:主要分布于盆中丘陵区的中部和南部。丘间开阔,光照好,多为紫色土,肥力居中,开发悠久,历来为全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但由于林地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影响单产。

深丘:主要分布在盆中丘陵区的北部,因垦殖不当,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丘间比较狭窄,光照较浅丘差.垦殖指数25—35%,适宜于以农为主,农业和林业综台发展。

6.3盆周山林、牧、土特产区

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山地气候的垂宜变化,决定了农、林、牧的立体布局,主要农用地类型有旱地、水田和林地。山区由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致使耕地分散,因其地势较低,土质和水热条件较好,是种植业的分布中心和居民聚居地。

6.4川西南山地林、牧、农业区

该类型区主要为中山。在川西南、川西山地,这一类型区内农用地的利用类型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变换规律。开荒,陡坡垦殖十分严重,有的还刀耕火种,其结果是不仅粮食上不去,耕地土质变薄,肥力下降,而且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不能保持,酿成水土流失,导致洪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山地灾害时常发生。而对山区广阔的林地、草场,却未得到利用和保护。

6.5川西北高原牧业区

平坦高原:主要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一带,起伏甚微,排水不良,为平坦沼泽化高原,少数的基岩丘陵,河道曲流发育,阶地宽坦,水草丰盛,是蓄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