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 下载本文

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3)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3、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新青年》《每周评论》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4、《敬告青年》—— 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5、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贡献——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a、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b、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c、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另外,他还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6、《新青年》的历史背景: 1)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然处于课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2)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思想倒退,趋于保守。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烈愤恨,他们深深地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总统而没有解决问题,必须重新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案。

3)以陈独秀、李大钊等各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入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而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新青年》杂志,正是这种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上办起来的。

7、鲁迅对《新青年》的贡献 ——1、为《新青年》撰稿。2、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杂文章篇,将其白话文学作品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结合起来,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

8、胡适对《新青年》的贡献—— 1、为《新青年》编辑、撰稿;2、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3、大力提倡白话文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成为主要阵地,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反对当时盛行的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影响很大。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是文学革命运动的英勇战士。 总之,《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十月革命后,他在报刊上连接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赞扬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撰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这一时期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这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1、《每周评论》:一战后,中国民众日益关注国内外时事,迫切要求报刊加强时事的报道和评论。1918年,《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陈、李等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的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青年》作为思想理论刊物,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加强时事报道评述,把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倾向社会主义。自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中,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1919年8月,被北洋军阀查禁,共出37期。 2、《每周评论》的报道、评论特色。后期的变化及对五四运动的作用。 1)《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与《新青年》相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报道评论特色

“重在批评事实”,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它在加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将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A、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新纪元》、《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进步文章。

B、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和封建军阀的懦弱。 C、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对《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运动,《每周评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后期变化

《每周评论》前期是反帝反封、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从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人”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4)对五四运动的贡献

A、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五四运动暴发后,全国新闻界大力报道评论,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府上空前一致,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每周评论》也不例外。 B、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 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 C、与其它民主报刊结成地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针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国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 针对《顺天时报》、《公言报》对五四运动的攻击,《每周评论》针锋相对的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团结了进步舆论,孤立了反动舆论,给五四运动以有力的支持。

D、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面对北洋政府对进一步言论的摧残,《每周评论》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拒绝了中国收回山东的要求,答应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这种屈辱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于是爆发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报界出现团结一致的局面,积极报道和支持这个爱国运动。

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

五四运动前后,适应群众政治斗争蓬勃开展的需要,进步学生报刊迅速增多,1919年一年之内就达40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湘江评论》:1919年在长沙创刊,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张4开的小型周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发表内容为新闻、政论、述论。新闻、评论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执笔的《创刊宣言》是一篇气势磅礴、豪情洋溢的文章。李大钊评价此报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内容有:(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二)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三)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以评论为重点,以“革新、革心”为该报的宣传宗旨。该报大量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读者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四、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

1918年下半年至1919年上半年,一声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在报刊上展开。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人物有林纾、辜鸿铭、刘师培等,其代表报刊有《国故》月刊《新申报》《东方杂志》《公言报》等。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1、《新青年》的改组:1920年5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1920年9月《新青年》迁至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积极的准备。(新青年的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中;十月革命后;改组) 2、《共产党》月刊:为了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创办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李达主编,秘密出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一是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二是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三是向工农兵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至1921年7月止,共出6期。 3、《新青年》《共产党》的论战: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共进行三次思想论战:一是反对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二是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三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

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女》等刊物。 1、《劳动界》:上海发起组1920年8月创办。 2、《劳动音》: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主编有邓中夏等人。 3、《劳动者》: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创办 三、中俄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简称中俄社,后改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俄通讯社的任务主要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的革命的成果和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国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1925年8月1日,中俄社停止工作。 四、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教育

一、新闻工作改革

1、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园地。当时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旧思潮的激战;二是论战,有著名的三大论战;三是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也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常用述评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发明。短小锋利的时评,即杂文也在这个时候出现。 3)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自第4卷起,白话文迅速增多并采用标点符号,到第6卷几乎完全采用白话文。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 4)副刊的革新。

四大副刊:五四以前,副刊格调不高,五四时期以后,报纸副刊突破了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北京《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四大副刊大力宣扬民主、科学、宣传社会主义,是传播新思想、提倡新文学的园地。现代文学许多著名作家都与这些副刊有过密切的关系。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①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代替了“大总统令”。报纸版面分为多种形式,专栏增多。 ②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教育 1、简述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韧

1)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学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徐宝璜任副会长。徐与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3)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还出版《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但仅出版3期。

4)新闻学专著的出版,是这一时期新闻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徐宝璜的《新闻学》于1919年12月出版,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5)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就是北京大学。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轩、界输送了优秀人才。徐宝璜的《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都是讲课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他们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2、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虽然只办了两期,但它的成立标志了中国的学者开始将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引进大学殿堂,它对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研究有着启蒙和拓荒的作用与意义。新闻学术研究会出版了三期《新闻周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刊物。

3、徐宝璜: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编辑。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1930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所著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其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1、《向导》:1922年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向导》的首任主编,为办好该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担任向导主编两年又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1931年遇害。 3、《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创办,全面介绍马列主义理论。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前锋》: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的纲领和主张。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提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向导》《前锋》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还有错误的观点。把民主革命说成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6、《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的周报。

2)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具体体现在: a、用大量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在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况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b、十分注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纸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以极大的努力同时进行了*封建军阀的宣传。c、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且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 3)总之,《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终于使“*帝国主义”、“*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全国的政治常识,它帮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 4)《向导》的宣传报道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主要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强调不够,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先驱》:1921年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的半月刊。后来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先后由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担任编辑。其基本内容是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新主张。1923年后停刊。 2、《中国青年》:1923年10月创刊于上海,1927年10月被迫停刊。是《先驱》之后又一份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捉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3、恽代英——为《中国青年》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工作者。1915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五四”后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3年担任《中国青年》主编。1924年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1928年担任《红旗》主编,1931年4月29日被害。他勤奋写作,精心编辑,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其文风——热情与说理,既详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4、萧楚女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15年,任《崇德报》主笔,并为《大议报》撰稿。1922年,任《新蜀报》主笔,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1925年,任《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192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其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醍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等。 三、工人报刊 1、《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创刊,1922年6月,被迫停刊。 2、《工人周刊》:1921年7月创刊,最寝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

工人报刊的宣传报道中心是,向工人群众通俗地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反映工人群众的生活和工会组织的活动,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中共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多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社会马列主主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的话文的正确方向;

4、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而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中国*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发展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5、培养了干部。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在报刊实践中取得了经验与教训,大批青年在党的报刊的鼓舞下从事写稿和参加编辑工作,为以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

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

1924年,国共实现合作,统一和加强宣传工作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工作。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正是在共产党员的主持和帮助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活跃局面。

《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其体裁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的叙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对于反革命派宣传的辩论。

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还有《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 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

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共青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粗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

国共合作后,工人、农民、妇女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工人》:创刊于1924年,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

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

1925年,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决定号召上海人民开展罢工、罢课、罢市,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 《热血日报》: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6月1日,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它发表了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界群众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向导》周报相配合,特别在时效性上弥补了其不足,对这场爱国反帝运动起了指导作用。瞿秋白是主编之一。 五、军队报刊的出现

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也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一、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

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既在军阀统治下,又有革命力量,还有外国势力,所以这些城市的新闻事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

北洋军阀政府对于新闻事业采取管制、收买和镇压的办法。

1、成舍我: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于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灵确;日报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还重视经营管理,把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进进有条,《世界日报》日销量达三万五千份,居北京各报之首。 2、新记《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 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1926年9月1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三人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方针”。(由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副总经理)。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大公报》以其言论著称,被誉为“经济独立的言论机关”,它注重对事实政治的报道,积极提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3、《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发行量都突破10万大关。 4、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读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题》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1)“不党”。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