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2.5 声音的传导途径

【实验器材】 音叉;棉花 ;一米长乳胶管 【方法和步骤】

1.保持室内肃静,受试者取坐位。主试者用手敲响音叉后,立即将音叉柄置于受试者一侧颞骨乳突处,当受试者刚听不到音叉响声时,将音叉移到同侧外耳道口处,使音叉振动方向正对向外耳道口。检查两种途径的传导效果。反之,先将音叉置于外耳道口处,到听不到响声时,再移至颞骨乳突处,检查传导效果(图2.5-1)。

2.用棉球塞住受试者外耳道,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记录测试结果。

3.将振动音叉置于受试者前额 正中发际处,注意两耳听到的声音强 度是否相同。

4. 用棉球塞住一侧外耳道,重 复3,有何变化。

5. 将胶管一端塞入A受试者一侧耳孔,另一端塞入B受试者某侧耳孔,然后将音叉柄置于B受试者同侧乳突上,测A受试者是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

测定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区别。 【思考题】

图2.5-1 音叉的使用方法

为何气导的功效大于骨导?如何通过实验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实验2.6 迷路破坏的效应

【材料和设备】 牛蛙、小鼠、常规手术器械、蛙板、纱布、水盆、氯仿、乙醚。 【方法和步骤】

1. 牛蛙迷路破坏的效应

(1)观察蛙的正常姿势:将蛙放在蛙板上,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观察蛙头部及四肢的状态;抬高蛙板的前后左右,使蛙呈各种不同的倾斜角度,观察蛙的姿势;观察蛙停止、

- 9 -

爬行、跳跃和游泳时的正常姿势。

(2)破坏一侧迷路:将蛙用纱布包起,握于手中。用镊子夹住蛙的下颌并向下翻转,使其口张开。用手术刀或剪刀沿颅底骨切开,剪除上颌黏膜,看到“十”字形的副蝶骨(图2.6-1)。副蝶骨左右两侧有两个横突,到颅底骨两侧横向的半颅底骨,用手术刀将一侧横 突骨质削去一部分,就能看到一颗粟粒大小的小 白丘,这是迷路所在位置,用蛙针刺入约2mm将 其破坏(不要刺入太深,以免损伤中枢神经)。 重复(1)的各项实验,观察有何变化?

(3)破坏双侧迷路:用以上方法继续破坏另 一侧迷路,静待数分钟,然后重复(1)的各项实 验,观察其变化。

2. 小鼠迷路破坏的效应

(1)观察小鼠的正常姿势:将小鼠放在笼内

或桌上观察小鼠自由活动的情况;观察正常情况下小鼠眼球活动情况。

(2)破坏一侧迷路: 使小鼠侧卧,拽住一侧耳廓,用滴管向外耳道深处滴人氯仿1~2滴,使该侧迷路机能消失。10~15 min 后,可观察小鼠头部是否偏向滴人氯仿一侧?是否出现眼球震颤?小鼠是否作回旋运动。

【实验结果】

测定迷路破坏后动物的活动变化,并说明原因? 【思考题】

依据实验结果说明迷路有何生理功能?

图2.6-1 迷路位置

- 10 -

实验3 血液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

1. 学习鉴定血型的方法和原理,学会观察细胞凝集现象。 2. 学习出血和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1. 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这种抗原(凝集原)是由遗传性决定的。通常抗原有两种,A和B抗原。而与抗原相应的有两种抗体(凝集素),抗A和抗B,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抗A只和A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而抗B只和B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将受试者红细胞分别与标准血清A(含抗B)和标准血清B(含抗A)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即可鉴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2. 出血时间就是指小血管受到破损后血液流出至小血管封闭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有时又称止血时间。止血的发生主要与小血管的收缩封住出血口,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活性物质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过程有关。观察出血时间是检测毛细血管功能和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正常人出血时间约为1-4 min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