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石圪台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 图文

12煤底板至22煤顶板含水段:该岩段厚7.36~60.60m,平均厚32.20m。含水层由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2-3层组成,中部砂岩厚度稳定,一般厚25.0m,砂体间有粉砂岩和泥岩所隔离,为裂隙承压含水层。钻孔涌水量0.027 l/s,单位涌水量0.00086 l/s.m,渗透系数0.00903m/d,富水性弱—极弱。

22煤底板至31煤顶板含水段:该层段在全井田分布广泛,厚度稳定,岩性上部以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下部以中细粒砂岩为主,该层段厚29.08~56.66m,平均厚39.24m。31煤顶底板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宽度一般小于0.25mm,个别达0.4mm,裂隙被方解石充填。位于乌兰木伦河阶地上的钻孔在,22煤底板和31煤顶底板涌水,33号水文孔于,31煤顶板砂岩中发生涌水,涌水量3.58~11.58m3/h,水头压力较大,水位高出18.08m。该层段抽水试验3次,钻孔涌水量0.054~0.303 l/s,单位涌水量0.00097~0.01212 l/s.m,渗透系数0.00256~0.286m/d,富水性弱。该层段水文地质参数差异较大,说明裂隙发育并不均匀,井田内未构成同一饱和性含水层。

31煤底板至42煤顶板含水岩段:全井田分布,岩性以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有中粒砂岩透镜体及薄层泥岩,该段厚27.56~46.90m,一般厚33.50m。裂隙发育程度同31煤顶底板,抽水试验一层次,钻孔涌水量0.186 l/s,单位涌水量0.00502 l/s.m,渗透系数0.0365 m/d,富水性弱。

42煤底板至44煤顶板含水岩段:该段全井田分布,岩性上部以砂质泥岩为主、粉砂岩为次之,夹细粒砂岩1-2层,裂隙发育微弱。该段厚13.12~47.23m,一般厚29.57m。K62号水文孔涌水,说明局部地段裂隙较发育,为裂隙承压水。抽水试验一层次,钻孔涌水量0.114l/s,单位涌水量0.00173 l/s.m,渗透系数0.0278m/d,富水性弱。

5.1.3、烧变区孔洞裂隙潜水

井田南部糖浆渠沿岸东部局部 12煤及以上煤层发生自燃使围岩形成烧变岩,成条带状分布。厚度2.7~36.98m,一般25.01m,分布宽度100~200m左右。烧变岩裂隙孔洞发育,地下水径流畅通,上部又覆盖萨拉乌苏组沙层 ,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及沙层水的转化径流补给,其底板又为相对隔水的粉砂岩,泥岩。在地形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地段或烧变岩底板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时,常形成富水区。单位涌水量为4.6146 l/s.m,渗透系数281.05m/d,富水性强。

34

5.2、隔水层

新近系红土主要分布于井田北东边界局部。厚0-6m,平均1.70m,岩性为浅红、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粘土呈块状无层理,具粘滑感,较致密,是井田内良好的隔水层。

5.2、充水因素分析

5.2.1、矿井充水水源

石圪台井田内煤层较多,不论是从石圪台煤矿还是以前的老窑来说,煤层开采历时较长,该情况会形成在回采下组煤时上部存在多个老空区,同时也会使工作面充水条件变得较为复杂。石圪台煤矿31203工作面充水条件主要受地质条件的控制,其次受地形及大气降水的控制,主要充水水源为工作面上覆采空区水和地下水,其次是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现分述如下:

1)、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35.7mm,但降水集中。7~9月(为雨季)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除小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走外,大部分渗入到松散层内,直接补给第四系含水层。在柳根沟区域由于地势较低,大气降水易于形成沟谷洪流,并且从上一节可知,在柳根沟区域松散层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40m,而在该区域基岩厚度却最小,最小值为72m,该降雨情况、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十分有利于在柳根沟处形成沟谷积水,积水首先渗入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然后通过基岩渗入井下。

据井下观测,在降雨季节,雨水通过导水裂缝进入到井下后,一般滞后一天左右矿井涌水量就会出现显著变化,导致矿井涌水量随季节有不同的变化,故大气降水为本面的直接充水水源。

2)、地下水

根据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和侏罗系基岩裂隙水组成,其中以第四系松散层潜水为主。

(1)第四系松散层潜水

主要由全新统河谷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孔隙潜水含水层组成,根据已施工的探放水钻孔表明,该含水层富水性强,尤其在薄基岩

35

区域,疏降效果较差,易引发工作面溃水的发生。因此,第四系松散沙层潜水是工作面的主要充水水源之一。

开采22上、22煤层时,松散含水层是矿井主要充水水源。在22上煤层二盘区考考赖沟区段,松散层厚度6.28~74.98m,含水层较厚0~37.23m,砂砾石层发育,煤层上覆基岩较薄,富水性较好,静储量大,对该煤层开采有一定的影响。22煤层三、四盘区柳根沟区段上覆基岩较薄,松散含水层较厚,砂砾石层发育,该区段12煤及以上煤层发生自燃使围岩形成烧变岩,成条带状分布,基岩裂隙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及砂层水的转化径流补给,富水性较强,对22煤开采有较大影响。

(2)侏罗系基岩裂隙水

井田内侏罗系中统基岩砂岩裂隙水主要是直罗组风化岩孔隙裂隙承压水。直罗组风化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将通过开采形成的导水裂缝带进入采掘工作面,成为直接充水水源。因基岩较厚区段,富水性弱,水量较小,对煤层开采威胁不大。

3)、矿井及小窑老空水积水

井田内存在较多本矿井及小窑采空区,采空区内有大量积水,对工作面掘进及回采均有较大影响。

未来三年内面临本矿采空区积水的威胁工作面有22上302、22306、22307、31304-1、31304-2和31305工作面。22上302工作面受12303和12304工作面采空区积水威胁,22306和22307工作面受12304、22上301和22上302工作面采空区积水威胁,31304-1、31304-2和31305工作面受22302和22303工作面采空区积水威胁。由于自身采空区底板高程矿方均有详细记录,因此自身采空区积水可以通过疏放水工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未来三年内受小窑采空区积水威胁的工作面有31206、31207、31208、31209工作面。由于小窑巷道分布不明,采空区积水位置不清,矿井防治水工程量相对较大,难度较高。此外,在31206、31207、31208工作面南侧由于22煤存在火烧区,矿方对该区域进行露天剥离。剥离至22煤底板,剥离区域糖浆渠沟较近,剥离坑内有积水,矿方将剥离坑回填,因此回填的松散含水层富水性较好,且与工作面北侧未开挖的22煤老窑巷道相连,互相构成补给,对31煤工作面回采威胁较大。因此在工作面回采前不仅需要对老窑采空区积水进行探放,还需要对露

36

天剥离回填坑内的松散含水层进行探放,此外还需要保证糖浆渠沟在雨季形成的洪水不直接涌入露天剥离坑。

4)、烧变岩水

由于煤层自燃,使上覆岩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原成岩与构造裂隙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空隙,溶隙和裂隙,为地下水的赋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场所,这是区内烧变岩充水的主要原因。在局部火烧区地段,导水裂缝带发育至此含水层时烧变岩水将会进入井下,成为直接充水水源。

5.2.2、矿井充水通道

根据石圪台煤矿的地质和开采条件,矿井生产中的充水通道有采动裂隙、风化裂隙、烧变岩裂隙、断层、封闭不良钻孔等。

1)、采动裂隙

采动裂隙指人工采掘活动引起的顶底板发育的裂隙,采动裂隙带包括顶板的导水裂隙带和底板的导水破坏带。采动裂隙可以将顶底板的水导入,是矿井煤层顶底板突水的主要通道,采动裂隙带发育在采掘工作面上下。

顶板导水裂隙带是地表水、老空水、顶板水及潜水进入采煤工作面的通道。开采距地表较近的煤层时,导水裂隙带可能发育到地表,成为地表水的导水通道。

(1)经验公式计算

石圪台煤矿煤层为近水平煤层,近煤层基岩柱属中硬岩层,全井田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与压煤开采规程》(简称“三下规程” )中提供的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公式:

Hli?100M?5.61.6M?3.6

式中:Hli—导水裂隙带高度(m);M—采厚(m)。

根据矿井资料,取22上煤厚度平均值为1.8m,计算得22上煤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为Hf=33.4m。取三盘区22煤平均采厚为3.49m,计算得22煤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为Hf=43.6m,取三盘区31煤平均采厚为3.83m,计算得31煤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为Hf=44.9m。

(2)实测数据计算

石圪台煤矿周边的补连塔煤矿和乌兰木伦煤矿均做过导水裂缝带高度测试,

3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