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石圪台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 图文

12煤底板至22煤顶板含水段:该岩段厚7.36~60.60m,平均厚32.20m。含水层由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2-3层组成,中部砂岩厚度稳定,一般厚25.0m,砂体间有粉砂岩和泥岩所隔离,为裂隙承压含水层。钻孔涌水量0.027 l/s,单位涌水量0.00086 l/s.m,渗透系数0.00903m/d,富水性弱—极弱。

22煤底板至31煤顶板含水段:该层段在全井田分布广泛,厚度稳定,岩性上部以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下部以中细粒砂岩为主,该层段厚29.08~56.66m,平均厚39.24m。31煤顶底板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宽度一般小于0.25mm,个别达0.4mm,裂隙被方解石充填。位于乌兰木伦河阶地上的钻孔在,22煤底板和31煤顶底板涌水,33号水文孔于,31煤顶板砂岩中发生涌水,涌水量3.58~11.58m3/h,水头压力较大,水位高出18.08m。该层段抽水试验3次,钻孔涌水量0.054~0.303 l/s,单位涌水量0.00097~0.01212 l/s.m,渗透系数0.00256~0.286m/d,富水性弱。该层段水文地质参数差异较大,说明裂隙发育并不均匀,井田内未构成同一饱和性含水层。

31煤底板至42煤顶板含水岩段:全井田分布,岩性以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有中粒砂岩透镜体及薄层泥岩,该段厚27.56~46.90m,一般厚33.50m。裂隙发育程度同31煤顶底板,抽水试验一层次,钻孔涌水量0.186 l/s,单位涌水量0.00502 l/s.m,渗透系数0.0365 m/d,富水性弱。

42煤底板至44煤顶板含水岩段:该段全井田分布,岩性上部以砂质泥岩为主、粉砂岩为次之,夹细粒砂岩1-2层,裂隙发育微弱。该段厚13.12~47.23m,一般厚29.57m。K62号水文孔涌水,说明局部地段裂隙较发育,为裂隙承压水。抽水试验一层次,钻孔涌水量0.114l/s,单位涌水量0.00173 l/s.m,渗透系数0.0278m/d,富水性弱。

5.1.3、烧变区孔洞裂隙潜水

井田南部糖浆渠沿岸东部局部 12煤及以上煤层发生自燃使围岩形成烧变岩,成条带状分布。厚度2.7~36.98m,一般25.01m,分布宽度100~200m左右。烧变岩裂隙孔洞发育,地下水径流畅通,上部又覆盖萨拉乌苏组沙层 ,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及沙层水的转化径流补给,其底板又为相对隔水的粉砂岩,泥岩。在地形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地段或烧变岩底板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时,常形成富水区。单位涌水量为4.6146 l/s.m,渗透系数281.05m/d,富水性强。

34

5.2、隔水层

新近系红土主要分布于井田北东边界局部。厚0-6m,平均1.70m,岩性为浅红、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粘土呈块状无层理,具粘滑感,较致密,是井田内良好的隔水层。

5.2、充水因素分析

5.2.1、矿井充水水源

石圪台井田内煤层较多,不论是从石圪台煤矿还是以前的老窑来说,煤层开采历时较长,该情况会形成在回采下组煤时上部存在多个老空区,同时也会使工作面充水条件变得较为复杂。石圪台煤矿31203工作面充水条件主要受地质条件的控制,其次受地形及大气降水的控制,主要充水水源为工作面上覆采空区水和地下水,其次是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现分述如下:

1)、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35.7mm,但降水集中。7~9月(为雨季)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除小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走外,大部分渗入到松散层内,直接补给第四系含水层。在柳根沟区域由于地势较低,大气降水易于形成沟谷洪流,并且从上一节可知,在柳根沟区域松散层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40m,而在该区域基岩厚度却最小,最小值为72m,该降雨情况、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十分有利于在柳根沟处形成沟谷积水,积水首先渗入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然后通过基岩渗入井下。

据井下观测,在降雨季节,雨水通过导水裂缝进入到井下后,一般滞后一天左右矿井涌水量就会出现显著变化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